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自1953年開始籌建,1983年建成「上海歷史文物陳列館」,1991年7月更名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現位於南京西路325號(原上海美術館),現處於內部試運行期間,2018年3月底將免費對外開放。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內部試運行期間,除持指定日參觀券者外,暫不開通網上預約參觀及現場領券參觀。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預計將於2018年3月底,全部常設展廳向社會正式免費開放。
圖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內部試運行期間參觀者。
以基本陳列為主的東樓設「序廳」、「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三個常設展廳,遵循「以城市史為脈絡,以革命史為重點」的原則,共陳列展示文物約1000餘件/套。全面展現上海城市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和重大革命歷史事件。
上海縣學鏞鍾:同治八年(1869年)江南製造總局為新上海縣學宮鑄造,青銅質地,聲音洪亮,在祭孔等重大儀式上起到起樂止樂之用。此鍾端莊大氣,紋飾精美,乳釘挺拔,以精美木雕蝙蝠裝飾掛杆,是上海文教昌盛的歷史見證。
藍地彩繡團花鑲雲肩大襟襖:清代中後期,女裝呈現出滿漢服飾文化相融的特質。漢族婦女衣裙有琵琶、對襟、大襟、百褶等式樣,鑲瀼工藝繁複精美。此大襟襖藍地有暗花紋,衣身彩繡團花。鑲邊和雲肩刺繡人物圖景,是精緻嫻雅的典範。
隆平寺柱礎:北宋。隆平寺塔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上面的燈塔還為夜間海上貿易的船隻進出入青龍港提供航標。隆平寺塔柱礎,青石製成,造型端莊,寶裝蓮花花紋精美,不僅展現了南方佛塔建築構建的高超工藝,也見證了青龍鎮昔日的貿易繁榮。
圖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內部試運行期間參觀者。
帶蓋陶甕:廣富林文化時期(公元前2100-前1900年),廣富林遺址出土。這類大型陶器,廣富林文化先民一般採用泥條盤築法制形,拼接器底,口沿再經過慢輪修整。與器蓋配套使用。
鳥形四鈕黃衣陶鍅(左):嘉定外岡戰國墓出土。泥質紅陶,敞口,長頸,鼓腹,高圈足外撇,覆鬥形蓋,上插4個屈體鳥形鈕,此器製作難度大,造型挺拔俊俏,具有楚國文化特徵。陶俑頭、陶俑手(右下):福泉山遺址戰國墓出土。泥質紅陶,造型形象逼真,陶頭中空,顱頂、頸部和手腕有穿孔,應是安插在木俑身上的配件,深受楚國文化影響。
「上海第一人」頭骨:馬家浜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前4000年),崧澤遺址出土。上海最早先民的骨骸,經鑑定是一名年齡在25至30歲之間的男性。
鑲珍珠鍛帽(左)):明(公元1368-1644年)綢衣(中):明(公元1368-1644年)此組文物全部出土於明代墓葬,系統展示了當時服飾形制、工藝,是反映明代上海生活的重要文物。
值得關注的是新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將以兩座遺址博物館(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和兩個歷史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四館合一的新形象在全國省市歷史博物館中獨樹一幟而具有特
考古遺蹟:上海從1935年在金山戚家墩考古調查開始,已走過80年考古歷程,是我國較早開展考古工作的地區之一。從最初被認為無古可考,到發現了一系列古代遺址,先後命名了崧澤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三個考古學文化,填補了文獻記載的
滙豐銅獅:1923年上海滙豐銀行大樓建造時,向英國訂購了兩尊青銅獅。張嘴吼叫者名史蒂芬,閉口靜蹲者名施迪,名字取自於當時的滙豐香港經理和上海經理。1966年後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