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先生關於《中國詩詞大會》的對話

2020-12-11 光華銳評

編者按:

葉嘉瑩先生生於1924年,1945年開始教學生涯,至今已經70餘年。葉先生說: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葉先生是用整個生命去傳承和傳播古典詩詞,同時她非常關心古典詩詞的普及工作。最近,葉先生和她的弟子南開大學的張靜老師,由《中國詩詞大會》緣起,談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薪火相傳,她欣喜於各行各業的中國人對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葉先生專門講道:要將這篇談話發表在《學習時報》,同願中華古典詩詞成為更多中國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燈!

張靜:作為一檔由教育部、國家語委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舉辦的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已經連續播出了五年,您對這個節目有怎樣的評價?

葉嘉瑩:《中國詩詞大會》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目。因為通過這個節目能夠看到現在我們國內這麼多人都喜愛古典詩詞,這真是一個文化振興的現象。不但是我自己,而且我在日本的侄子、遠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學生們也常常通過手機和電郵紛紛給我傳來節目的訊息。這個節目辦得非常好,對於推廣我們中國的古典詩詞、引發大家閱讀詩詞的興趣確實是很有幫助的!作為一名96歲的老人,看到我們社會上無論男女老幼、各行各業、方方面面的人士都對古典詩詞仍有濃厚的興趣,我真是高興,覺得自己上世紀70年代末回國教授古典詩詞的選擇沒有錯!

張靜:五年來《中國詩詞大會》一直將中國古典詩詞與選手的人生故事緊密結合,陸續推出了很多與詩詞相伴的普通人的故事,比如一戰成名後改變人生軌跡的快遞小哥、來自基層的幹警、戍邊戰士、與病魔抗爭的中年夫婦,您對這種帶著故事做節目的方式有怎樣的看法?

葉嘉瑩:要知道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身世經歷、生活體驗,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寫的,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了出來,千百年後再讀其作品,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中國詩詞大會》出彩之處就在於節目立意高遠,內容環節不僅僅有古典詩詞的背誦、古代文化常識的識記,更重要的是在傳遞我們民族代代相傳的詩詞文化中特有的精神品格。《弟子規》裡言「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中國詩詞大會》既不推崇娛樂至上,也不倚重記問之學,雖然是一檔競賽節目,但謙謙君子、鴻儒談笑展現出的是我們民族的氣度與風貌;重在參與、播撒種子體現出各年齡層次詩詞愛好者的胸襟與擔當。參賽選手們的言行踐行了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品格與修養,正是他們的取捨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與妙義。《荀子·勸學》篇云:「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今日的我們誦讀千載以上的詩詞,為的不僅僅是能背會寫、刻舟求劍,更重要的是我們應去體會那一顆顆詩心,與古人的生命情感發生碰撞,進而提升自己當下的修為。

張靜:有數據統計,自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開播以來出版的古典詩詞讀本有百餘種之多,而且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的報名人數約40萬人,是第一季報名人數的13倍,不禁想起古人的詩句「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

葉嘉瑩:是的,《中國詩詞大會》能夠在社會上引起如此熱烈的反響,使我更加堅信:中國的古典詩詞絕對不會消亡。古典詩詞凝聚著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志趣、氣度、神韻,是我們民族的血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只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就一定能夠讀出詩詞中所蘊含的真誠的、充滿興發感動之力的生命,這種生命是生生不已的。願中國的古典詩詞可以成為更多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燈!

張靜:《中國詩詞大會》播出五年來,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也帶動了很多語言文化類電視節目,您對這些節目還有什麼建議和期許嗎?

葉嘉瑩:如果在詩詞佳句記憶、詩詞故事解讀、詩詞常識考查之外,把古典詩詞的聲調之美與情意之深,在節目中也能夠表現出來就更好了!教育部一直在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中國詩詞大會》是其中的品牌活動,實際上,教育部去年還首次舉辦了「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也是誦讀工程的一項活動。比賽以我的別號命名,專門面向全國中小學語文教師,強調的就是古典詩詞的讀誦與講解。去年暑期決賽選手來南開參加現場比賽時,雖然我還在病中,但仍然親自到40年前我首次回國執教時的階梯教室與大家見了面,講到了我自己的兩大心願:一個是把自己對於詩歌中之生命的體會,告訴下一代的年輕人;另一個則是把真正的詩歌吟誦傳給後世。聽說教育部還會把這個賽事持續舉辦下去,希望能選拔出一批優秀的語文教師,也可以考慮與媒體節目融合,大家一起把我們古典詩詞的薪火傳續下去。

張靜: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持續蔓延,特別需要全世界攜起手來共克時艱。您有沒有想到哪首詩作可以與大家共同分享?

葉嘉瑩:作為一位96歲的老人,我一生經歷過很多患難。記得2007年的冬季我因肺炎住院,病癒後曾寫過一首和友人的小詩:「雪冷不妨春意到,病痊欣見好詩來。但使生機斫未盡,紅蕖還向月中開。」我也堅信只要我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夠徹底戰勝疫情,迎來人類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葉嘉瑩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 ,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來源:《學習時報》( 2020年04月17日 04版)

相關焦點

  • 《掬水月在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 記錄葉嘉瑩先生詩詞人生
    當她們介紹葉嘉瑩先生在拍攝時說的「只要我還活著,就會把中國詩詞的美傳遞給每一個人」這句話時,在場的記者們無不為之感動。該紀錄片也是今年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以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耕耘者和傳播者人,葉嘉瑩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河中,扮演著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重要角色。她既是求知若渴的學生,又是桃李滿天下的師長。  該片由拍攝過「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的陳傳興執導。
  • 葉嘉瑩先生詩詞小集
    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站在通往詩詞王國的道路上,誨人不倦度人無數。葉嘉瑩教授,號迦陵。是世界知名的漢學大家,更是詩詞研究的一代宗師。在《朗讀者》上,董卿這樣介紹她: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者。是的,她站在那,就宛如一首古典雋永的詩詞。她說:「也許我留下一些東西,也許我寫的詩詞,你們覺得也還有美的地方。
  • 「詩詞先生」葉嘉瑩:她站在那裡,就是一首詩
    喜歡詩詞的朋友一定對葉嘉瑩先生不陌生,身為女子卻有著男兒血氣,雖生於亂世,仍不改鑽研痴心,這就是葉嘉瑩先生,中國最後一位士。1941年,葉嘉瑩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專攻古典文學專業,成為古典詩詞名家顧隨先生最得意的門生。
  • 葉嘉瑩先生再捐款 葉先生詮釋了什麼是: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
    葉嘉瑩先生再捐款 葉先生詮釋了什麼是: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時間:2019-05-15 08: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葉嘉瑩先生再捐款 葉先生詮釋了什麼是: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近日,南開大學發布消息稱,該校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再向南開大學捐贈
  • 《掬水月在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記錄葉嘉瑩先生詩詞人生
    影片通過呈現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耕耘者和傳播者,葉嘉瑩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河中,扮演著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重要角色。她引入西方文論詮釋中國古典詩詞,對新詩亦抱持兼容並包之態度,來往穿梭於古典與現代之間;她講授中國古典詩詞不分職業、不論年齡,多年來致力推廣對兒童的詩歌吟誦教育。
  • 今日中國若有先生,那一定是葉嘉瑩
    南開大學發布消息稱,該校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再向南開大學捐贈1711萬元。加上2018年捐贈的1857萬元,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葉嘉瑩是誰?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陌生。而當你聽了她一生,你會肅然起敬。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
    這是一次特別的聚會,從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中國等八個國家和地區趕來的海內外百餘位專家學者,既是為了交流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吟誦、教育等方面的心得與新知,更是為了前來慶賀他們心目中共同的師長——在講臺上傳薪育人已近70年的著名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的九十壽辰。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專門致信,並親書葉先生一首舊作《浣溪沙·為南開馬蹄湖荷花作》為之壽。
  • 詩詞留香---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作為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她所注的《迦陵論詞叢稿》等眾多作品在業內產生了承前啟後的深刻影響,有學者稱讚她的詩詞研究是「王國維之後又一次新的開拓」。研究者之外的另一層身份是教育家,從1945年起,葉嘉瑩以一方講臺傳授浩瀚的中國古典詩詞,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作為在海外傳授中國古典文學時間最長、弟子最多、成就最高以及影響最大的華裔女學者,她門下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少都成了大師級的人物。
  • 葉嘉瑩先生再捐款1711萬給南開:唯詩詞常駐我心
    從讀詩詞之中,我跟古人的理想、感情、心性有一種接觸和共鳴,這可以提升我的一切,所以我不在乎身外的苦難。」葉嘉瑩先生再捐款1711萬給南開:唯詩詞常駐我心2017年,葉嘉瑩先生登上《朗讀者》舞臺,訴說自己的故事。因為有詩詞,她不會在乎身外的苦難。
  • 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葉嘉瑩先生
    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更蘊含著敬意與傳承。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更有著溫潤深厚的德性、豁達,仍固守信念。在市場強勢奔襲的時代,先生們還教書、做人的一盞燈。文化的傳燈人,站在通往詩誘惑,為後生晚輩持起讀書的庇所。
  • 葉嘉瑩先生背後的美麗
    葉嘉瑩是繼楊絳先生之後的「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葉先生她用自己的不懈奮鬥,告訴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民:女性的美麗不僅僅只是那具皮囊,更是她不斷向上的發自靈魂的美。葉嘉瑩先生出生於北京城的一個書香世家,不同於其他的那些大家戶的姑娘,將人生早早禁錮在了那小小的四合院內,學習三從四德和禮數,循規蹈矩地過完了此生。而開明的葉父、葉母尊重小葉嘉瑩的興趣。這使葉嘉瑩能夠有機會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也在未來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向世人綻放自己獨特的美麗。
  • 和葉嘉瑩先生一起感受詩詞魅力
    96歲的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將帶來開學第一課,一同走進她的詩詞人生,領略「弱德之美」背後的人生哲學。現場還將特別展映以葉嘉瑩先生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迦陵學舍」裡也迎來了幾位老朋友,主持人白巖松將與張伯禮、陳洪、毛繼鴻共同對話。他們與葉嘉瑩先生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共同品讀葉先生的詩詞有哪些新的感悟?正逢高校開學季,他們又有哪些寄語送給青年學子們?
  • 和葉嘉瑩先生一起感受詩詞魅力
    96歲的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將帶來開學第一課,一同走進她的詩詞人生,領略"弱德之美"背後的人生哲學。現場還將特別展映以葉嘉瑩先生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迦陵學舍"裡也迎來了幾位老朋友,主持人白巖松將與張伯禮、陳洪、毛繼鴻共同對話。
  • 第三屆中國詩詞教學大會25日長沙舉行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清晨,在長沙市開福區關帝廣場旁的諾貝爾搖籃湘江幼稚園已傳來孩子們朗朗讀書聲,他們在為本月底即將在長沙舉行的尋找中國好課堂·第三屆中國詩詞教學大會做準備。一年一度的中國詩詞教學盛典如期而至。
  • 南開大學101周年校慶,葉嘉瑩先生在影院等你~
    10月17日,南開人,你願意走進電影院,與葉嘉瑩先生一起,來一場詩詞與人生的對話嗎?1979年春天,55歲的葉嘉瑩坐上了從北京開往天津的綠皮列車。她身穿一件褐色寬格大衣,配一條深褐色純色圍巾。自海外歸國後,她儘量穿著簡樸。但即使如此,與前來迎接的南開大學諸君相比,她還是顯得如同天外來客一般。
  • 董卿、白巖松、席慕蓉、白先勇……與他們一起,致敬葉嘉瑩先生
    這些都緣於一位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11月12日,淮安,遇見詩詞裡、書本中、光影間的葉嘉瑩!作家白先勇在臺灣大學時,是葉嘉瑩先生的旁聽生。葉嘉瑩對古詩詞的教誨,為他啟開了一扇門,讓他欣賞到中國古典詩詞的美。「葉先生對我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作家席慕蓉也是葉嘉瑩的學生。「葉老師在臺上的光輝,並不是講堂裡的燈光可以營造出來的,而是她顧盼之間那種自在與從容,仿佛整個生命都在詩詞之中涵泳。」
  • 南開大學:葉嘉瑩先生再獲國家級大獎
    日前,科技部印發《國家外國專家局關於授予100名外國專家2019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的決定》,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葉嘉瑩先生獲此殊榮。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該片是第一部搬上全國大屏幕的4K文學紀錄片電影,攝製組先後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澳門及溫哥華、波士頓等10餘座城市,期間,對葉嘉瑩先生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並相繼採訪了42位葉嘉瑩先生相熟人士。
  • 加拿大華人學者葉嘉瑩詩詞新著付梓
    《迦陵詩詞講稿選輯》和《中英參照迦陵詩詞論稿》近日付梓,連同《葉嘉瑩談詞》、《唐宋名家詞賞析》、《多面折射的光影》等著作共同編入南開跨文化交流研究叢書。中新社發 馬超 攝   中新社天津10月15日電 (張道正 馬超)記者15日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教授、著名學者葉嘉瑩兩本新作《迦陵詩詞講稿選輯》和《中英參照迦陵詩詞論稿》近日付梓。  葉嘉瑩出生於1924年,1945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為加拿大籍華人。
  •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詞最後的一顆蓮心
    葉嘉瑩,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葉嘉瑩是唯一一位從民國傳承下來的詩人,中國最後的女先生。從詩詞裡,葉先生找到了力量與安慰,詩詞是她的盔甲。被聘入臺灣的大學教書,甚是到國外交流詩詞文化。站著講,是她的尊重,也是中國士人的一種持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