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古詩之《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賞析

2021-01-14 古詩文賞析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歸園田居·其一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誤落 一作:誤入)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顛 通 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性格本來愛好山野。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三十年。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到南邊的原野裡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狗在深巷裡叫,雞在桑樹頂鳴。門庭裡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閒的時間。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翻譯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 
錯誤地陷落在官場的羅網中,一去三十個年頭。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裡去開荒,固守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 
狗在深巷裡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裡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閒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注釋
1少:指少年時代
1適俗:適應世俗。韻:情調、風度。 
2塵網:指塵世,官府生活汙濁而又拘束,猶如網羅。這裡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認為是「十三年」之誤(陶淵明做官十三年)
4羈鳥:籠中之鳥。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5南野:一本作南畝。際:間。 
6守拙:守正不阿。潘嶽《閒居賦序》有「巧官」「拙官」二詞,巧官即善於鑽營,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義即守正不阿。 
7方:讀作「旁」。這句是說住宅周圍有土地十餘畝。 
8蔭:蔭蔽。 
9羅:羅列。 
10曖曖:暗淡的樣子。 
11依:輕柔的樣子。墟裡:村落。 
12這兩句全是化用漢樂府《雞鳴》篇的「雞鳴高樹顛,犬吠深宮中」之意。 
13戶庭:門庭。塵雜:塵俗雜事。 
14虛室:閒靜的屋子。餘閒:閒暇。 
15樊:柵欄。樊籠:蓄鳥工具,這裡比喻仕途。返自然:指歸耕園田。這兩句是說自己像籠中的鳥一樣,重返大自然,獲得自由。


鑑賞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愉悅的心情。這是第一首。

  陶詩通常呈現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見組織雕鏤之工。然而蘇東坡說:「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又說:「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冷齋詩話》引)東坡偏愛陶公之為人,尤推崇其詩,以為自古無人能及,反覆吟詠,爛熟在胸,並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體驗實較常人為深。這一首主要體現其質樸中的深味,散緩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說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衝突。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後,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髒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內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兩種生活之間的過渡。雖是「誤入塵網」,卻是情性未移。「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嚮往新生活的情緒;再從這裡轉接下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就顯得自然妥貼,絲毫不著痕跡了。「守拙」回應「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鑽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於俗世;「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衝突,在這裡得到了解決。

  從衝突中擺脫出來,心中歡喜,情緒開張,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筆,詠唱居所一帶的風光。這裡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讀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其實,幻想的桃源也好,現實的鄉村也好,都是表現著陶淵明的一種理想:合理的社會,應當是沒有競爭、沒有虛偽、沒有外加的禮儀束縛,人人自耕自食的社會。這種社會當然不可能實現;陶淵明筆下的鄉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艱難和殘酷的一面。但作為詩的構造,卻給人以美的安慰。——文學常常起著這樣的作用。


  這一段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方(同「旁」)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前四句構成一個近景。但陶淵明要描寫出和平安寧的意境,單這近景還不足顯示。所以接著把筆移向遠處的景象:「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幹擾。從四句近景轉到兩句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讀到這裡,人們或許會覺得還缺少點什麼。是的,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但詩人並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就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會讓你感到喧囂和煩躁。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從寫景轉下來,是這樣兩句:「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願幹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裡生活得很悠閒。不過,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閒,而在於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全詩便以這樣兩句收結:「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自來評陶詩者,多強調其自然簡淡的風格,至有「陶淵明直是傾倒所有,借書於手,初不自知為語言文字」,「淵明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之類的說法。其實,詩總是詩,「自然」的藝術仍然是藝術,甚至是一種不易求得的藝術。真正隨意傾吐、毫不修磨,也許稱得上「自然」,但絕非「自然」的藝術。從這詩來看,在謀篇布局、逐層推進,乃至每個細節的刻畫方面,都非草率從事,實是精心構思、斟字酌句、反覆錘鍊的結晶。只是有一種真實的情感始終貫穿在詩歌中,並呈現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於是詩便顯得自然。總之,這是經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參考資料:

1、《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23-525頁



你所看到的,也許正是別人所需要的

你的一次轉發、有可能會幫助無數人……

謝謝您的轉發!!!



內容均源自網際網路,精編整理公益分享(我們敬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歡迎關注以下微信公眾號:

1.微信號:古詩文賞析IDgushiwenshangxi
介紹:詩經離騷,樂府古詩,唐詩宋詞元曲,古文經典賞析。讓我們一起徜徉在中華古典文學的海洋中,一起聆聽先賢們的內心,一起感受那美如畫的意境。
2.微信號:散文詩歌詩詞悅讀IDshiciyuedu
介紹:一杯茶,一部手機,一份好心情。讀讀散文,品品詩歌,雅致生活就是這麼簡單。放鬆心情,閱讀精品,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3.微信號:經典散文精選美文IDsanwen365
介紹:經典散文精選美文,精選經典散文美文。一杯茶,一部手機,一份心情,在閱讀中放鬆自己享受生活感悟人生。

----

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謝謝!E-mail:917293188@qq.com,電話:0377-62751636。

更多精彩請


相關焦點

  • 詩詞鑑賞:《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詩詞鑑賞:《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東晉.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 詩詞鑑賞:《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詩詞鑑賞:《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東晉.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 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東晉·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東晉·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 古詩詞賞析:陶淵明《歸園田居》
    戴本孝《歸園田居詩意圖》張大千《陶淵明像》《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詩歌賞析  陶淵明,字元亮。據說進入劉宋後,他將名字改為了潛。這個「潛」字似乎成了其隱居生涯的某種預示與象徵。他的曾祖是東晉名將陶侃,出身貧寒,憑藉軍功當上了荊州刺史。他的外祖父則是當時的名士孟嘉,陶淵明為他寫的傳記上說「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
  •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感受陶淵明的田園生活
    《歸園田居·其一》——魏晉·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魏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賞析作者陶淵明在年輕的時候就沒有適應世俗道路的性格,他在官場生活十三年,一直非常的厭惡這種生活,因為他生來就非常的喜歡大自然,在仕途上的錯誤,距離在田園生活已經十多年了,籠子裡的鳥兒也懷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塘裡的魚也會思念之前戲水的深潭裡。
  • 【經典品讀】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歸園田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每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蕩,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 獨秀行書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獨秀行書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獨秀行書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局部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鈐印:陳獨秀印(白)、實庵(朱)獨秀行書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局部獨秀行書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局部
  • 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但陶淵明的父親死得早,淵明少年時,家運已衰落,「少而貧苦。」他自述:「自餘為人,逢運之貪。簞瓢屢罄,絺綌冬陳。」(《自祭文》)但物質生活雖然貧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他學習儒家《六經》,學習《老子》、《莊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遠翥」,頗有「佐君立業」的政治抱負。而另一方面,匡廬山水和田園風景,也使他愛好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 《歸園田居》陶淵明一共寫了五首,你知道麼?
    最後出任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掛印歸田,從此開啟了隱居生涯。今天,我們就來通過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來看一看其隱居生活到底如何。《歸園田居·其一》魏晉: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二》魏晉:陶淵明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 《歸園田居(其一)》理解性默寫
    8.陶淵明在《歸園田居(其一)》中用鳥和魚來表達自己對田園和自由的嚮往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歸園田居(其一)》中揭示陶淵明辭官歸隱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古詩鑑賞: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歸園田居·其三 魏晉:陶淵明 小帆課堂: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愛上古詩: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01
  • 歸園田居的作者是誰 歸園田居是誰寫的
    說起《歸園田居》,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了。那麼大家知不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呢?這幾首詩又分別是哪幾首呢?讓我們一起去文中尋找答案吧。  《歸園田居》的作者是誰  《歸園田居》的作者是陶淵明。陶淵明自號為「五柳先生」,世人稱之為靖節先生。
  • 古詩鑑賞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歸園田居·其三魏晉: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小帆課堂: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愛上古詩: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裡野草茂盛豆苗稀疏。✦南山:指廬山。✦稀:稀少。
  •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臨山而居,靠水而棲,我驚訝於我的夢想居然在工作後以某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實現了。久居山中,友人問我是否會無趣,我答無趣時候鮮有,有趣時候為多。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天台是座仙山寶地,我暗自竊喜自己有多幸運才能在山上生活工作。「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眼裡看到的,心裡想到的,感受到的皆為詩句。而這其中,陶潛的《歸去來兮辭》,是我想到次數最多的。
  • 高三輔導: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
    《歸園田居》為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作,一共5首詩歌描寫了詩人重歸田園時的新鮮感受和由衷喜悅。在詩人的筆下,田園是與濁流縱橫的官場相對立的理想洞天,尋常的農家景象無不是現出迷人的詩情書意。詩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繪田園風光的同時,也巧妙地在其間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 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陶淵明的田園詩賞析
  • 陶淵明《歸園田居》,視塵世如樊籠,一朝拂袖去,山水自在遊
    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更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生性恬淡,熱愛自由,對官場上爾虞我詐的生活有一種天然的厭惡,故而,在塵世中徘徊掙扎了許久的他,最後終於選擇了尊重自己的內心,歸隱田園,過隱居的生活。在陶淵明眾多的詩歌中,既有對仕途生活險惡的指責,也有些抒發著其身處困頓的牢騷,但是,更多的反映的是他對隱居生活的熱愛,其中這首《歸園田居》,從塵網中掙脫之後,是真正的舒心與自在。《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 《歸園田居》:一首詩了解古代第一隱士陶淵明的歸隱原因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一首詩了解古代第一隱士陶淵明的歸隱原因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提到「晉陶淵明獨愛菊」,而「菊,花之隱逸者也」,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的隱逸地位在古人心目中都已經根深蒂固,甚至連他喜歡的菊花都成為隱士的代名詞。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魏晉詩歌之《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 感悟《歸園田居·其一》——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一魏晉: 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