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起我國的「四大名著」,相信不少人都會脫口而出:《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
但如果問起「被改編成美術電影的四小名著」,恐怕絕大多數的人,就要滿臉懵懂的抓耳撓腮了。
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推出的動畫片,孫悟空《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嗎?很多人都以為這兩個故事都出自《西遊記》,但其實,《哪吒鬧海》是由《封神演義》的故事改編而來。
究其原因,是因為《西遊記》和《封神演義》裡都出現過託塔李天王和哪吒的身影,父子反目的情節也很相似。只不過,在《封神演義》裡,哪吒的蓮花身是太乙真人重塑,而在《西遊記》中卻變成了如來佛祖。並且,如來佛祖為了調節哪吒和託塔李天王劍拔弩張的父子關係,特意賜予李天王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並讓哪吒「以佛為父,解釋冤讎」。於是,便有了哪吒「拜塔不拜父」的奇怪現象。
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叛逆,惹事;在外不招人待見,在家讓父母操心。並且父子關係一直僵持、惡化,最終發展到骨肉相敵的地步,不得不靠旁人從中調解,講真,父母做到這個份上,也真夠憋屈的。
《西遊記》中,託塔李天王曾對孫悟空講過自己的家室,「我止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小兒名金吒,侍奉如來,做前部護法。二小兒名木叉,在南海隨觀世音做徒弟。三小兒名哪吒,在我身邊,早晚隨朝護駕。一女年方七歲。名貞英,人事尚未省得」——乍看之下,李氏一門老子英雄兒好漢,一門四傑,估計女兒貞英長大之後,也少不了成為巾幗不讓鬚眉的角色。
那麼,既然託塔李天王能先後把金吒和木叉安排在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身邊,為什麼不把哪吒也一併安排了?省的這「拜塔不拜父」的現象讓人日日擔心、夜夜難寐。以李天王的能力,給哪吒找一份輕鬆體面又遠離自己的工作,應該不難吧?
眼不見心不煩嘛……父子倆見不著面,託塔李天王也不用時刻提防著哪吒持劍尋仇了。
但,託塔李天王卻偏要冒著生命危險,將老三哪吒留在身邊。一起值守天宮,一起用餐就寢;一起降妖除魔,一起在家賦閒。寧可時時刻刻託著沉重的寶塔不敢離手,也要將哪吒的活動範圍控制在自己視線之內。
託塔李天王,這是怎麼了?
大抵,在李天王的內心深處,還是對這個叛逆的兒子不放心。省心的孩子循規蹈矩,放到哪裡都不用操心,但是惹禍的,太過叛逆,就必須留在身邊,盯緊——防患於未然嘛。
哪吒年紀尚幼就給攪合水晶龍宮,現在更長本事了,萬一哪天心情不好,再做出什麼事驚天動地的事情來,該如何是好?
還是放在身邊,踏實。當然,只怕不僅僅是託塔李天王,估計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祖也是這麼想的。一個孫悟空就已經夠受了,萬一再加上個三頭六臂的哪吒,想想都後怕。
《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的故事很精彩,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還推出了兩部很受歡迎的影片——《天書奇譚》、《葫蘆兄弟》,這四部動畫片,因其濃鬱的民族風格享譽中外,從此還成為美術電影中的「四小名著」。
敬請關注——《宋諞西遊》,查看更多西遊背後的故事,探究妖的人性。
文//柳侍墨//原創作品//宋諞西遊//傾情發布//嚴禁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