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芥川龍之介《羅生門》

2021-02-18 荒原野麥

芥川龍之介,1892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其創作既有浪漫主義特徵,又具有現實主義傾向,與森鷗外、夏目漱石並稱為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的三巨匠,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獎」成為日本文學的重要獎項之一。

 

芥川龍之介在日本文壇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他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弟子,也是當下中國最火的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偶像,太宰治為了獲得「芥川獎」,曾公開羞辱批判他作品的評委,又卑微地向評委哀求,而且他還模仿芥川的文風和拍照姿勢,甚至他們倆的命運也非常相似,最終都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由此可見,芥川龍之介在日本文壇是一位非常有地位和影響力的文學巨匠,他的作品多以短篇小說為主,情節新奇詭異,以冷峻的文筆和簡短有力的語言讓讀者關注到當時那個動蕩不安的日本亂世,以及反思社會中出現的種種醜象與問題,這使得他的小說既具有極高度的藝術性,又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縮影。

 

由於身體問題以及思想情緒上的原因,35歲的芥川龍之介在自家寓所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藥自殺,他的死給當時的日本社會以極大衝擊,尤其文壇人士更是惋惜這樣一個文學天才的早逝,在他去世8年後,他的畢生好友菊池寬設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學新人獎「芥川獎」,現已成為日本新晉純文學作家為確立文壇地位,必爭的一個獎項。

 

芥川龍之介雖然只活了35歲,但他寫出的作品著實不少,不過據我的閱讀及感受,大多作品在如今來看已稱不上是什麼佳作。我個人挑出了一些值得一讀再讀,能夠反映芥川龍之介的創作精髓,反映那個時代極度混亂的一些作品,比如我今天要說的芥川龍之介的成名作《羅生門》,還有《鼻子》、《魔術》、《地獄變》、《竹林中》以及他在自殺前寫的最後一篇寓言體小說(也是他為數不多的長篇小說)《河童》等,這些作品本質上都屬於同一類,都表達了人的欲望這一揮之不去的主題。

 

小說《羅生門》於1915年11月發表在《帝國文學》,當時的芥川龍之介還是一個只有二十三歲的大三學生,而這本由一位文學新人寫出的小說在後來卻得到了極高的讚譽,被稱為「展現了『惡』的無可迴避」,被眾多文學評論家解讀為「展現了對人的無奈與絕望」,其小說主題也成為了芥川文學的起點。(註:這裡的「羅生門」其實取材於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

 

 

故事發生在日本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天災人禍橫行的亂世,社會動蕩,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就連日本的京都也格外荒涼。善、惡、虛、實等所有的一切都被絕對化、孤立化,人與人之間也相互疏遠、陌生,看不到任何人性的真誠。某天傍晚,一位被主人趕出家門的僕人,走到羅生門下避雨,而破敗的羅生門早已成為狐狸、山狸和強盜的居處,那些無人收屍的死者也會被抬到這裡丟掉。

 

無數的烏鴉畫著圓圈,繞著高高的鴟尾啼叫盤旋。尤其是當晚霞染紅了城門的上空時,鴉群就像是撒下的芝麻,歷歷可見。烏鴉當然是為啄食城門上的死人肉而來。但是,今天大概是時間太晚的緣故,一隻都沒有看見。在四處開裂——因而在裂縫裡長著長長的雜草——的石階上,星星點點地沾滿了白花花的烏鴉糞。

正當僕人在不擇手段做賊和被餓死中掙扎時,他慢慢爬上了羅生門的寬大梯子,並且發覺樓頂除了屍體,還有火苗在四處晃動。當他終於爬到了樓頂,他看到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嫗正在死人堆裡拔一個女屍的頭髮。家僕的恐懼感漸漸被憎惡代替,而且他「對於所有邪惡事物所抱有的反感急劇高漲」。他立馬跳上前去,準備制裁眼前的罪惡,而老嫗也道出了她此舉的目的——我拔這個頭髮是要用來做假髮的。她說「曾經這個婦人,用蛇肉曬乾當做魚乾來賣,吃了魚乾的人們覺得很好吃,婦人得以維持生計。我並不覺得這婦人做錯了,所以我也不覺得我現在做的就是錯的,我們都是為了生存,她會原諒我所做的一切。」

 

老太婆一隻手裡拿著從屍體的頭上拔來的長頭髮,像蟾蜍一樣囁嚅著說了這樣一番話:

「的確,拔死人頭髮這事也許是不對的。可是,躺在這裡的死人都是些活該被這樣對待的人。現在,我正在拔她頭髮的這個女人,曾經把蛇切成四寸曬乾後,冒充魚乾拿去賣給東宮坊警衛隊的武士。要不是感染瘟疫死掉了的話,她興許現在還在兜售呢。警衛隊的人都說這個女人賣的魚乾味道不錯,每天都買來當做不可缺少的菜餚。我並不覺得這個女人做了壞事。不這樣做還不得餓死?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我也不覺得我現在做的就是壞事。我也一樣,不這樣做就會餓死,沒有辦法。這個女人也明白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她會原諒我所做的一切。」

 

《羅生門》插畫

在聽了這番話後,僕人大悟,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做的?如果此時再把是去做賊還是甘願被餓死的問題再問一遍,那麼餓死這件事幾乎想也不會想就已被逐出了意識之外。於是他毫不猶豫剝掉了老太婆的衣服,在夜色的掩護下逃走了。故事講到這裡就結束了,從那以後再也沒人知曉他的去向。

 

《羅生門》這本小說講的就是一個普通人在利己主義的驅動下不斷墮落的全過程,故事的開頭,落魄家僕仍然在道德與私利間掙扎,看到老嫗的行為後,「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而在聽了老嫗一番話後,立馬做出了選擇——作惡是為了生存,這樣血淋淋的事實無疑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在利己主義影響的基礎上,不管是違背道德還是剝奪別人的利益,都只是實現自己目的的一個墊腳石。並且利己者在自己做壞事的同時為了自己的自尊,還會把過錯的責任都推到外部環境和別人身上。

 

《羅生門》揭露了我們平常難以察覺的人性軟肋,描繪了一個真正的地獄,把人性中最恐怖的地方全都暴露了出來。人性中趨利避害的本能和自私自利的意識在小說中一覽無餘,就像把自己的靈魂放到鏡子面前,所有的髒點和汙垢全都原形畢露。

 

後來,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被芥川的作品所觸動,將《羅生門》和《竹林中》兩部作品結合,改編成電影《羅生門》,上映後不僅在日本、歐美引起轟動,更是拿下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這部電影講述的同樣也是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一位武士和他的妻子遭到一名強盜的誘拐脅迫,妻子被姦污後失蹤,武士則身亡。但這同一個案件的三個當事人和四位證人居然全都給出了不同的證詞,單獨看這七份證詞都合情合理,能自圓其說,但放到一起就會相互產生矛盾。而所謂的真相就是每個人都在極力隱藏對自己不利的部分,甚至有人為了讓自己顯得更正義,爭相說自己就是兇手,實則全都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影片看到最後也沒有尋常探案劇謎底揭露時的恍然大悟,而是一種人性被看穿,無處遁逃的可怕與恐懼。

 

電影《羅生門》劇照

芥川龍之介的一生非常坎坷,他出生時生父43歲,母親33歲,而且為所謂的「大厄」(大災)之年,按照當時的風俗,在父母大厄之年出生的孩子,是要將其丟棄的。而將他「撿回來」的父親則是生父的朋友松村淺二郎,也就是說芥川龍之介在剛出生時就成了「棄兒」,這件事情仿佛也暗示了他多舛的命運。在他七個月大的時候,母親突然發狂,這對芥川的人生及文學思想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衝擊,作為一個狂人的孩子,這陰晦而近乎強迫的觀念長久地壓迫著他,終身都未能擺脫。

 

進入二十世紀20年代以後,日本社會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全球性經濟大蕭條席捲了日本,失業人數不斷增加,與此同時,農民運動和勞工運動日漸盛行,這樣的時代動向自然也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壇的走向,日本左翼作家和批評家們將多數既成作家斥為資產階級作家,否定並攻擊這些文學的價值。儘管芥川表達了自己的反戰態度,但還是遭到了來自「普羅」文學派的猛烈攻擊。後來,芥川的創作與身體狀況都每況愈下,除了腸胃病、痔瘡外,神經衰弱症也加劇了。再加上他的姐夫西川豐涉為騙取巨額保險金而燒毀了自家的房子,並留下大量借款臥軌自殺,而這所有的債務都落在了芥川的身上。經過一連串打擊後,他徹底被生活擊倒,最終也走向了自殺。

 

 

正是因為這些坎坷的經歷,才導致了他心境的滄桑。他是一個天生孤獨的人,缺乏父母的陪伴;他為人處世小心翼翼,因為從小便四處漂泊的經歷讓他從來沒有安全感;他做事情不喜歡麻煩別人,因為他擔心這會弄丟周圍人對他哪怕一絲絲的善意。

 

他的一生寫了很多人性的惡,而在這些陰暗文字的背後,則站著一個極度純淨與善良的人。他雖然厭世,但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從未停止過反思與抵抗,抵抗周圍的冷漠與麻木,抵抗世間如百鬼夜行般的黑暗與醜惡。在芥川的遺書中有一句寫到:「不要忘記:人生始終是戰鬥,直至死亡」,我想這句話不僅僅是寫給他的兒子,更是寫給無數在黑暗中掙扎的普通人,同時也為他多舛的命運畫上了一個句號。

相關焦點

  •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可怕的利己主義
    對於《羅生門》這篇微小說,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如今,它已是「利己主義」的代名詞了,而小說要諷刺的,正是這種可怕的「利己主義」。今天,我們要聊的,正是《羅生門》與它的「利己主義」。在了解它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了解它的作者一一芥川龍之介。
  •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到底講了啥?
    在日本平安時代的民間傳說故事集《今昔物語》的故事中「羅生門」原名為「羅城門」,它是日本京都平安京中央通往南北的朱雀大道上南端的一個城門。來源之二:芥川龍之介於1915年11月發表的小說《羅生門》。最為大家熟知的還是日本導演黑澤明根據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改編拍攝的電影《羅生門》。
  •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
    芥川龍之介(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日本小說家。
  • 【名著選讀】芥川龍之介《羅生門》
    點上方藍字關注世界名著每日讀,陪你有品位閱讀《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1915
  • 閒來無事,推薦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給你
    接下來簡要的介紹一下芥川龍之介和他的作品。芥川龍之介,何許人也?芥川龍之介出生於東京,親生父親經營著牛奶牛奶業,他的母親在生下他8個月後精神失常,川龍之介的童年幾乎是陪著他發瘋的母親一起生活,悲慘的童年造就了他陰鬱的性格。芥川的親生父親對他並不上心,所以很快就將他交由舅父收養。
  •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人性與獸性的對決!
    芥川龍之介最出名的恐怕就是這篇《羅生門》了,羅生門本來是朱雀大路的南端正門。後來戰爭連連,瘟疫橫行,破敗不堪的羅生門一個下雨天,羅生門來了一個僕人「僕人身穿洗得發白的青布褂,在七級石階的最上一級弓身坐下,百無聊賴地望著雨絲。而右臉頰那顆大大的粉刺又給他增添了幾分煩躁」,他已經被主人家辭退,又沒有去處,只能依靠這羅生門的屋簷躲雨。此時他的心中充滿了彷徨與迷茫。究竟是做盜賊還是餓死?如果不去做盜賊那在這個世道就只能餓死,是去掠奪別人還是保全自己的德性!
  •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人性與獸性的對決!
    芥川龍之介最出名的恐怕就是這篇《羅生門》了,羅生門本來是朱雀大路的南端正門。後來戰爭連連,瘟疫橫行,破敗不堪的羅生門成為了丟棄死屍的地方!一個下雨天,羅生門來了一個僕人「僕人身穿洗得發白的青布褂,在七級石階的最上一級弓身坐下,百無聊賴地望著雨絲。而右臉頰那顆大大的粉刺又給他增添了幾分煩躁」,他已經被主人家辭退,又沒有去處,只能依靠這羅生門的屋簷躲雨。此時他的心中充滿了彷徨與迷茫。究竟是做盜賊還是餓死?如果不去做盜賊那在這個世道就只能餓死,是去掠奪別人還是保全自己的德性!
  • 好書推介丨芥川龍之介《羅生門》
    手頭這本芥川龍之介《羅生門》是幾年前網上購買,譯林出版社出版,藍色封面,收錄芥川短篇小說28篇。小說中故事並不複雜,然而其冷靜而顯得陰鬱的語言、奇崛的敘事風格、多變的結構和布局,令人沉浸其中,而富有禪意的故事和語言,又增加了小說的回味。
  • 文豪野犬:霸道總裁出沒,「羅生門」下的芥川龍之介!
    在幾代都是書香門第的芥川家下的薰陶下,芥川龍之介的文學素養漸漸養成。雖然養父母很疼愛他,但是由於血緣關係的原因,芥川龍之介總有些寄人籬下的感覺。他沒有得到生母的愛,而且更讓他擔憂的是,自己會不會也像母親一樣變成瘋子。在芥川龍之介23歲的時候,他和一個姑娘墜入愛河。然而因為家人的反對,芥川龍之介的初戀便以失敗告終。
  •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靠拔死人頭髮為生,卻被一個男人扒光衣服
    在1915年,芥川龍之介以柳川隆之介的筆名,在《帝國文學》上發表《羅生門》,自此以後,日本文壇就有了他的一席之地,而這時的芥川龍之介才23歲,風華正茂時,成為了日本的一大文學家。芥川龍之介(1892~1927) 日本著名作家、小說家,代表作有《羅生門》《竹林中》《鼻子》。
  •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靠拔死人頭髮為生,卻被一個男人扒光衣服
    在1915年,芥川龍之介以柳川隆之介的筆名,在《帝國文學》上發表《羅生門》,自此以後,日本文壇就有了他的一席之地,而這時的芥川龍之介才23歲,風華正茂時,成為了日本的一大文學家。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著名作家、小說家,代表作有《羅生門》《竹林中》《鼻子》。
  •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人們讀你讀了一百年
    不得不承認,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幾乎都是深灰色的,散發著一股苔蘚和汙水的氣味。儘管《羅生門》的書封被設計成明媚的湛藍色(時代文藝出版社),但仍舊掩蓋不住書裡頭瀰漫出來的「芥川灰」。這種人性中的微妙瞬間在《羅生門》這部短篇小說集的同名小說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它也是我記得的為數不多的短篇小說之一。「羅生門」一詞在日語中有「人間與地獄之界門」的意思。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個被辭退的僕人,此時正蜷縮在羅生門下。
  • 芥川龍之介《河童》
    導讀:《羅生門》表現了一個東方而古典的芥川龍之介,而《河童》展示了一個引領20世紀亞洲現代文學的現代派、先鋒派的芥川龍之介。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定價:30作者簡介:芥川龍之介
  • 羅生門 | 芥川龍之介為何憐憫人性的「惡」?
    1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也意在抨擊當時社會的病態。「羅生門」一詞,在日語中含有「位於人間與地獄之間的城門」的意思。而《羅生門》中人性在善惡之間的抉擇也串聯起了這部短篇小說的脈絡。《羅生門》 作者:芥川龍之介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芥川龍之介: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這些人的名字將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熠熠生輝,但此時他們的關注與稱羨都投給了一個清瘦寡言的年輕人,他就是本次聚會的中心人物——芥川龍之介。這一日群賢畢至,正是為了慶賀他第一部作品集《羅生門》出版。古典的華光在《羅生門》之前,芥川龍之介已經發表了幾篇作品,但都是不成熟的練筆之作,可以說,《羅生門》才是他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芥川身為作家生涯的開始,是以《羅生門》為界的。1915年11月,《羅生門》發表於《帝國文學》。
  •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芥川龍之介
    以他的姓命名的芥川文學獎是日本影響力最大的新人文學獎。他,就是芥川龍之介。 創作生涯的開始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是大正時代短篇作家的代表人物,與夏目漱石並稱為近代日本文學雙璧,被譽為天才作家,至今仍然對眾多讀者有極大的吸引力。芥川龍之介於在辰年辰月辰日辰時出生,故名辰之介,即龍之介。本姓新原。
  • 芥川龍之介: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如煙花般划過天際的芥川龍之介,度過了何樣的一生?但好景不長,在得知龍之介的戀情後,芥川家族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對,尤其是自己最最敬愛的姨母。情場失意之後的芥川創作出了《羅生門》和《鼻子》兩則短篇小說。(均為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羅生門》發表於東大的內部刊物。但跟前幾篇作品一樣,無什麼大的水花。
  • 芥川龍之介與《羅生門》
    幼年時芥川龍之介就被親戚收為養子,因為從小寄人籬下,加之母親的發瘋對他的心理影響,芥川龍之介的性格變得近乎神經質的敏感,且拘謹多疑,而這樣的性格更是讓他變得對生活逐漸悲觀,在之後他的作品中都有著其悲觀主義的體現,與此同時也為他在壯年之際選擇非壽而終的結局埋下了種子,令人扼腕嘆息。
  • 《文豪野犬》人物角色還原——芥川龍之介
    今天便當君要為大家還原的文豪,就是——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生後9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因生於辰年辰月辰日辰刻,故名龍之介。龍之介在中小學時代喜讀江戶文學、《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就是漫畫中影響織田作的那個人)、森鷗外的作品。
  • 《羅生門》:通過18個短篇品味芥川龍之介的文學感染力
    這本書雖名為《羅生門》,其實是包括同名小說在內的,芥川龍之介的18個短篇合集。其中,尤以魯迅翻譯的《鼻子》和《羅生門》最為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