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石問路
有一天,垂簾聽政的太后劉娥忽然問大臣:「眾位愛卿,武則天是個怎樣的君主?」耿直的副宰相魯宗道直接怒懟道:「她是唐朝的大罪人啊,差點傾覆社稷。」
接著他抬起頭直視著劉太后,問道:「太后問起武則天,莫非……莫非是有什麼想法麼?」
這位魯副宰相可非等閒之輩,他有一個綽號叫「魚頭宰相」。得這麼一個雅號,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他姓魯,「魯」字的上半部分是個「魚」字。主要還是因為他為人耿直,很多人經常被他懟得如鯁在喉,難以下咽(就像魚頭卡在喉嚨裡)。偏偏每次他都佔理,你說氣人不氣人?
劉太后也被懟得啞口無言,她總不能赤裸裸地說「其實我也想像武則天一樣稱帝」吧?只好硬著頭皮說:「哀家只是隨口問問而已,卿多心了呵呵。」
劉娥是宋真宗的皇后,出身低微,卻很有政治才能。朝廷裡的大事,她都記得清清楚楚,宋真宗經常問她一些政務,她都能引經據典地說得頭頭是道。宋真宗去世時,他的兒子宋仁宗只有13歲,所以在遺詔中指定她代理朝政。
劉太后垂簾聽政之初就信誓旦旦地說:「現在皇帝還小,朝廷裡的事哀家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等他長大了,我一定還政於他。」
可是至高無上的權力實在太有誘惑力了,她一旦擁有了,再也不願撒手。何況,宋仁宗並不是她的親生兒子(劉太后沒有兒子),而是她的養子,這段故事後來被演義成「狸貓換太子」。
2.獻圖風波
某些投機取巧的大臣自然也猜到了劉太后的心思,想方設法迎合她以求賞識。有大臣就建議她效仿武則天,為自己的祖先建廟祭祀。三司使程琳還獻給她一幅《武后臨朝圖》,赤裸裸地暗示她學習武則天的好榜樣。
「魚頭宰相」魯宗道立馬又站出來怒懟:「太后真這麼做了,拿年幼的皇帝怎麼辦?」
其他大臣雖然不像魯宗道那麼耿直,但劉太后從他們的表情也可以看出:沒人支持自己啊。改朝篡位有風險,劉太后自然也不敢一意孤行。
拼演技的時刻到了!只見劉太后猛地將《武后臨朝圖》摔在地上,厲聲怒斥道:「大膽程琳!哀家豈會做這等對不起祖宗的事?你進獻此圖,不是將哀家放在火上烤嗎?」說罷拂袖而去。奧斯卡都欠她一個小金人啊。
程琳心裡很苦:太后你這麼說有點不講武德啊!
3.天子袞冕
雖然劉太后嘴上說不想當皇帝,其實心裡念念不忘。這不,明道二年(1033)她就打算穿戴天子袞冕去拜謁太廟。
宰相薛奎自然是不同意她這麼幹,話裡有話地問她:「大謁之時,太后到底是作男兒拜,還是作女兒拜?」
劉太后從薛奎和眾大臣的眼神洞察到了「我反對」,最後只得穿著改造得既不像天子禮服,也不是太后禮服的冠服拜謁了太廟,算是向他們做了一些讓步。
在禮儀上做點無關緊要的妥協是可以的,但手中大權是絕對不能拱手讓出的。宋仁宗已經過了20歲了,但劉太后就是不肯交接權力,直到去世後,仁宗才得以親政。由於她很有政治才幹,大臣們雖堅決反對她做武則天第二,卻也不太反對她臨朝稱制。
晚年的劉太后召見了當初反對她幹政的大臣李迪,問道:「我今日保護天子至此,你覺得如何?」
李迪心悅誠服地說:「臣愚鈍,當初萬萬沒想到太后能做到這個份上啊!」她用自己的才幹折服了這些反對過她的大臣們。
好景不長,到了明道二年(1033年)的3月,劉太后就病重了,24歲的宋仁宗在病榻前守候她,她好幾次用手拉扯自己身上的龍袍。但由於她已經病得說不出話來了,宋仁宗也沒明白她是什麼意思。
事後他問大臣,宰相薛奎說:「太后的意思是,穿著天子袞冕無顏見先帝於地下啊!」宋仁宗趕緊命人給她換上了皇后的冠服,然後下葬。
4.身後評價
垂簾聽政11年之久的劉娥,最後到底沒敢越過雷池。不得不說,這是非常明智的,因為無論她稱帝成功與否,整個朝廷都會被分成兩派:反對她的人和擁護她的人,一場血腥的大清洗在所難免。國家也會陷入混亂,虎視眈眈的契丹、西夏假如再趁機開戰,宋朝必將面臨一場生靈塗炭的浩劫。
另外,劉太后掌權的11年裡還是很有政績的。比如她創立了諫院,批准發行了紙幣「交子」,創設了武舉制度,興建了很多地方學校(州學)。
正是因為她政績粲然,《宋史》也給了她很高的評價:「天子富於春秋,母后稱制,而內外肅然,紀綱具舉」。說她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
就連司馬光也說:「皇太后保護聖躬,綱紀四方,進賢退奸,鎮撫中外,於趙氏實有大功。」大力肯定了她對鞏固趙宋江山所做出的貢獻。
對於既有政治才幹,又有政治野心的劉娥而言,在掌握最高權力11年間始終克制稱帝的欲望,是不容易做到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大臣們的阻力,一方面可能和她娘家沒什麼親屬有關(她是孤兒)。
還有一方面不容忽略,那就是:劉娥不但具有政治才幹,還很有格局,她掂得清個人私慾和黎民社稷孰輕孰重,能夠顧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