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老民族文化,苗族服飾,施洞苗繡

2020-12-09 小姐姐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貴州臺江施洞的苗族刺繡,是具有中華原始繪畫價值的一種藝術。它那原始的拙,曠野的美,騰變著種遼古的魅力,越來越被人們喜愛和珍觀了。施洞苗繡的內容究竟表現什麼?過去,流行一時的說法是:苗族婦女愛美,要裝飾美化自己,苗族的刺繡圖案都受她們生活環境的影響。即靠山畫鳥獸花卉彩蝶;靠水畫魚蝦水族動物。至於龍鳳圖案,則歸結為吸收漢族文化的優點,融化為苗族現今的圖案。我覺得這些解釋,沒有說到施洞苗繡的本質。要看懂施洞苗繡的內涵意義,就要弄明白她們藝術創造的歷史成因,要有原始社會歷史學、心理學、民族學、民間文學等方面的知識,必須身臨其境去考察。只有理解了她們的思維特點,才能較深切地體會她們的創作意圖,才能真正欣賞到她們的藝術情趣。

苗族婦女

人類的思維在每一特定的歷史階段,具有特定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它的內容與形式是有歷史繼承性的。它繼承著過去的思維成果,同時又不斷充實、增加著新的內容,使思維具有時代的特徵。施洞苗繡的思維特點,它繼承的時代特徵,是屬於哪個歷史階段呢?

看待施洞苗繡,絕不能只見奇形怪狀的水族動物、花蝶草蟲、飛禽走獸。見物不見人,以為苗繡是表現自然美,那就大錯特錯了,施洞苗繡在服飾的衣肩、衣袖、甚至圍腰的重要部位上,都表現著-一個個主題。尤其衣袖花上,大都離不開以人為主題的內容。有的是以蝴蝶為背景,下站一母祖形象的婦女,兩邊配以蛇身牛首的龍。照漢族的觀念,二龍應戲珠。怎麼苗族的二龍卻嬉戲起老媽媽來了呢?

施洞苗繡

有的則是以鳥為主題。苗語中沒有鳳這個詞彙。鳳是古代鳥氏族晚期演變出的總代表。所以,把苗族的鳥誤認為鳳,就是一個大誤會。苗族的鳥,有雁鵝形象,更多的是苗族叫做雞宇鳥的形象。在雞宇鳥背上往往騎著人,鳥像背娃娃一樣,與人的關係很親暱。有時,人在鳥身邊;有的人像個蛋一樣,剛剛破殼伸出個腦袋來;也有從鳥肚子底下爬出一個帶尾的人(中國美術館有此藏品)。這人和鳥,人和蛋,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人騎怪獸,有的人騎大象。若與漢族的麒麟送子相比,也不恰當。因為怪獸上騎的不是文質彬彬的狀元郎,而是個鬍子拉碴的原始人。有的擎斧、有的持箭、有的拿刀,曠達豪邁,放蕩不羈,怎麼說也不會是漢族的武狀元。大象上站得更不是救苦救難的大菩薩,而是人獸搏鬥勝利者的形象。苗族人一不打算中狀元,二不信佛升天國,三不怕下地獄。因為苗族沒有這種觀念。我問過苗族老年刺繡能手,那怪獸名叫「攛狃」,漢意為「犀牛」。人騎犀牛、人騎怪獸,這人獸關係,又是怎麼回事呢?

苗繡

苗繡中還有人騎龍、人與龍共處的畫面。這些龍頭上都長著一對大水牛角,基本上是蛇身魚尾。還有一種牛首魚身的形象,肚子下面長著兩隻腳。我問過她們,她們說也是龍。這種長牛角的龍是哪裡來的呢?還有不少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腋下生翼的羽人,跳躍在獸背上、龍背上。這又是描寫淮呢?苗繡在水族動物身上,刻意誇大了魚鰭的神力,這似乎還合理。但在一些怪獸身上。也披上這種魚鰭的靈光,這又是為什麼?我看施洞苗繡,算是在讀書。在考察研究中,才逐漸揣摩到一些真諦。

苗繡圖案

首先要弄清的是苗族這個古老民族的族源問題。它是貴州的土住民族,還是遷徙到貴州的民族?查閱有關苗族的古今著作,有南來說、西來說、東來說。我認為苗族起源在中國東方沿海一帶,後來在上古傳說的黃帝大戰蚩尤時失敗了,有的融合於後來的漢族,有的逐漸南遷,與古三苗有密切關係。三苗崩潰,他們才長途跋涉,不斷遷徙到貴州大山區來的。所以,苗族老人死後,頭一定要朝東方埋。巫師唱的「焚巾曲」中要亡靈回東方海濱老家。有些地區苗族的民間傳說人死後靈魂要回到古揚州。根據黔東南苗族父子連名能記得起的族譜推算,秦漢時期苗族已經到達貴州境內。從他們的民俗、民藝來看,與上古中華文化有著密切關係。

苗族巫師

值得注意的是雁鵝和貓頭鷹的形象。在古代南方,西漢時的古楚故地長沙國,仍當作天上的神鳥看待。這是南方鳥氏族的一種圖騰演變而來的藝術形象。施洞苗繡把貓頭鷹形象放在圖案的重要部位,其形象很像西漢馬王堆帛畫中的怪鳥。漢代形成的雷公臉就和貓頭鷹很像。我也曾聽老年苗族婦女說,在神龕的架子上蹲著的貓頭鷹是雷公。看來施洞這一系的苗族,是上古時代多氏族融合而成。從雁鵝圖騰來看,苗族南遷後,很難說不容有南方土住氏族的文化。

《列子●黃帝》中記:「庖犧氏(即伏羲),女媧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春秋緯合誠圖》:「伏羲龍身牛首」。

施洞苗繡貓頭鷹

所以,蝴蝶下站一婦人,兩旁的「龍身牛首」的二龍就可能是伏羲、女媧的形象。在苗族「吃牯髒」祭祖大典中,迎人祖姜央時,有一段「投火把」節目,就象徵著蛇唧火到鳥巢中溫暖卵生的姜央快出生。所以,苗族的龍體多為蛇身。為什麼龍首似牛頭,而且還長著一對大水牛角?苗族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姜央要祭蝴蝶媽媽,開始用蚱蜢祭。大牯牛爭著要祭祖,沒讓它祭,它不高興,就跑到海裡去玩。姜央走到海邊一看,龍和牛正在嬉戲,連姜央都分不清哪個是龍,哪個是水牛了。最後還是牛虻幫他辨認出大牯牛。由此可見,苗族的龍是牛首。這固然是後期的傳說,但早期,恐怕是崇拜牛圖騰|的氏族與蛇氏族融合,而後創造出伏羲這種融合體的崇拜形。

參考資料《中國苗族服飾研究》

相關焦點

  • 搶救苗繡,民族服飾收藏背後的覺醒史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讓苗族人和貴州當地人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產生了覺醒,努力保護好尚留在當地的民族服飾和服飾文化,成為一些民間收藏者內心裡萌發出的責任感。曾麗在苗族山寨採風 苗疆故事民族服飾博物館提供要讓古老的苗繡「活」起來,曾麗還做了另一個嘗試——創立品牌,將來源於苗繡文化的產品推向市場
  • 臺江 ▏歷史文化古鎮施洞
    施洞苗族文化旅遊景區位於臺江縣施洞鎮,施洞原名施洞口,全鎮佔地面積108平方公裡,總人口15172人,其中苗族14965人,佔總人口的98%,是黔東南州苗族人口高度集居之鎮。施洞歷來是一個軍事要地,也是人傑地靈之鄉。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服飾的變遷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然而它卻還強烈地反映著民族的心理素質,保持著獨特的文化特點,作為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服飾出現。但是,由於苗族與其他各兄弟民族長期的、密切的交往,這種互相交往、共同生活,就不能不在服飾上表現出來,使得部分地區的苗族服飾。
  • 苗繡:指尖上的民族風,不平凡的中國元素
    文字的出現讓人們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記錄生活、傳承歷史、進行友好交流都要依靠文字,而一些部落民族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相對滯後。苗族就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他們會在自己的服飾上做記號形成民族特徵。苗族,擁有著獨特的記錄方法——苗繡。針線之間一來一回形成精緻的圖案,每一個圖案都有很深刻的意義。
  • 中國第一個苗繡博物館長,一個漢族女子與苗族服飾結緣40年
    苗疆故事民族服飾博物館坐落在貴陽市白雲區白雲公園旁邊,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博物館是一座背靠湖邊的仿古建築,下了路邊的樓梯就能進到博物館小院,遊客們有時候會在小院裡休息或者跳舞。博物館主樓是白色的3層高亭閣式建築,兩邊有長廊和輔樓。正式建館開始,曾麗便明確了「保護、傳承、傳播」是她一生的任務。
  • 羅中璽:姊妹節,施洞苗族最浪漫的篇章
    姊妹飯是一種用花草樹葉製成染料,浸泡糯米,蒸做五色糯米蒸飯,在苗語中意為「討歡心的飯」,如果說姊妹飯節是古老東方的「情人節」,那麼姊妹飯就相當於玫瑰花,是姑娘愛情的象徵,代表著姑娘的心事。五色飯每逢姊妹飯節,不但施洞當地的苗族人家傾巢而出,鄰近的一百多個村寨的人都到施洞的偏寨村集慶
  • 苗族起源及苗族特色和服飾
    苗族服飾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中,中國苗族總人口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臺江縣施洞地區獨木龍舟苗族服飾、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
  • 苗族博物館—貴州河灣苗學研究院
    苗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5000多年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國內主要分布於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西、湖北、重慶、海南等地,國外主要分布於寮國、泰國、美國、法國等世界各地。按苗族語言分三大方言(西部方言、東部方言、中部方言)近200個支系,每個支系有自己獨特的文化。
  • 曾麗:一條路 四十年 兩代人的苗繡情緣
    絢麗的色彩,繁密的針法,神秘的符號……苗繡,一「本」凝結了無數苗家人的智慧,傳承了苗族幾千年歷史的「無字天書」,時至今日仍以一種文化和技藝的狀態存在著。雖然並不被大眾所熟知,但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有著不少「痴迷者」,在關注、收藏、研究並幾十年如一日身體力行地傳播它。而貴州苗疆故事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曾麗,就是這樣一個默默地研習、守護苗繡文化的傳播者。
  • 苗繡苗族一種獨特的刺繡技藝,其圖案神秘多變,引人深思
    本文系作者怕是一點點自以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苗繡是中國苗族一種獨特的刺繡技藝,主要在貴州省的貴陽市、雷山縣、劍河縣等地流傳,各地苗繡的風格、樣式不盡相同。苗繡手工藝品苗繡是源遠流長的苗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堪稱是豐富的中國服飾文化的明珠。
  • 貴州臺江:天下苗族第一縣,鄉村體驗、精品民宿、節慶文化,等你來!
    苗族歌唱家阿泡、阿略都出生在施洞。施洞民族風情享譽海內外,苗族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舉世聞名,苗族飛歌蜚聲藝壇。施洞有工藝精湛、風格獨具,精美絕倫的苗族銀飾和手工藝品,有蘊含苗族特色文化的手工刺繡,這裡還有獨特的民族飲食文化,有鮮嫩健胃的酸湯魚,味美可口的施洞肉鵝等。施洞的民族風情和民族工藝品以其純樸的風格、精湛的工藝,深受中外遊客的青睞。
  • 中國湖南 苗族服飾
    民族特色苗族服飾 在2015年的環球小姐大賽民族時裝秀中,各國佳麗紛紛穿上了屬於自己國家最具特色的服飾,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屬於其國家最美麗的特色,而代表中國的便是苗族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貴人黔行|施洞苗文化旅遊綜合體 臺江重要民族文旅古鎮
    今天,都市新聞記者帶您走進施洞苗文化旅遊綜合體,這裡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方便,是臺江縣重要的民族文化旅遊古鎮。施洞古鎮景區,是您值得一遊的好去處。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鎮的苗族佔比達98%,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方便,已被打造成臺江縣重要的民族文化旅遊古鎮。施洞古鎮景區打造的文化旅遊綜合體。很多人對施洞還不夠熟悉,也未曾知道這裡的故事。
  • 56個民族服飾——苗族服飾!
    苗族 ,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重慶、湖北、四川、海南、廣西等省(區)。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圖騰象徵
    健旺、豐美、無所畏懼的象徵」因而龍成為苗、漢等民族在服飾上的重要裝飾題材。如:湘西鳳凰等縣的雲肩、銀披肩;保靖、古文等縣苗族過去穿的紅裙,均飾龍紋。黔東臺江縣施洞地區苗族婦女衣袖上繡有紅色的龍紋;凱裡市舟溪等地的苗族婦女,在裙上飾有雙龍掄寶的形象;臺江、雷山、凱裡等縣市的苗族婦女,在銀衣、項圈、銀牛角上均飾有龍紋圖案。龍的形象千變萬化,龍的花紋圖案種類繁多。它不僅作為服飾,還裝飾在建築、工藝品上,其意在於它是苗族人民共同心理和文化意識的反映。
  • 第五屆苗族銀飾服飾文化節在湖南鳳凰開幕
    •鳳凰第五屆苗族銀飾服飾文化節在鳳凰縣民族體育中心正式開幕。  紅網鳳凰12月1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楊烊 通訊員 龍炳忠)銀冠絢麗,霓裳奪目,今夜,2015年中國•鳳凰第五屆苗族銀飾服飾文化節在湖南鳳凰縣民族體育中心正式開幕,來自貴州、四川、湖南等省14個地州市的苗族表演隊盛裝走秀,載歌載舞驚豔眼球。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腰帶等文化工藝品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腰帶苗族挑花工藝品,也是苗族婦女的扎腰用品。流行於廣西南丹等地。腰帶苗族挑花工藝品披帶黔中南型花溪式苗族服飾上的重要配飾,披帶上的紋飾為挑花工藝,使用反面挑正面看的技法,多在青色底布上用黃、綠、蘭、日、玫瑰紅等色線挑繡成。
  • 瓊中颳起最炫民族風黎族苗族姑娘比拼「針」功夫
    瓊中颳起最炫民族風黎族苗族姑娘比拼「針」功夫「三月三」民族服飾展演現場還有黎錦、刺繡等傳統手藝的展示。南國都市報3月30日訊(記者 李夢瑤)雙手揮舞著大竹刀、小竹刀,幾根黃、紅、黑色的彩線便在一穿一壓中,慢慢勾勒出獨特的花紋雛形……3月30日上午,海南黎族苗族服飾走秀活動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月三」廣場上演,百餘名黎族苗族婦女現場不僅展示了染色、刺繡、紡織的服裝製作工序,身著黎族苗族服飾的模特們更走上T臺颳起最炫民族風,吸引遊人紛紛駐足觀看。
  • 男子去苗族旅遊,導遊:萬萬不能接苗族女子的苗繡,否則會後悔
    男子去苗族旅遊,導遊:萬萬不能接苗族女子的苗繡,否則會後悔說起中國在文化上最神秘的民族,你會想起哪個民族呢?小編相信,大多人都會選擇藏族或者是苗族吧!的確,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不僅越來越多人前去西藏,感受那讓心靈和雜念放空的地方,也越來越多人南下,體驗一下神秘的苗族文化。這不,就有一位男子去苗族旅遊,導遊卻說:「萬萬不能接苗族女子的苗繡,否則會後悔。」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神秘的苗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