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貴州臺江施洞的苗族刺繡,是具有中華原始繪畫價值的一種藝術。它那原始的拙,曠野的美,騰變著種遼古的魅力,越來越被人們喜愛和珍觀了。施洞苗繡的內容究竟表現什麼?過去,流行一時的說法是:苗族婦女愛美,要裝飾美化自己,苗族的刺繡圖案都受她們生活環境的影響。即靠山畫鳥獸花卉彩蝶;靠水畫魚蝦水族動物。至於龍鳳圖案,則歸結為吸收漢族文化的優點,融化為苗族現今的圖案。我覺得這些解釋,沒有說到施洞苗繡的本質。要看懂施洞苗繡的內涵意義,就要弄明白她們藝術創造的歷史成因,要有原始社會歷史學、心理學、民族學、民間文學等方面的知識,必須身臨其境去考察。只有理解了她們的思維特點,才能較深切地體會她們的創作意圖,才能真正欣賞到她們的藝術情趣。

人類的思維在每一特定的歷史階段,具有特定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它的內容與形式是有歷史繼承性的。它繼承著過去的思維成果,同時又不斷充實、增加著新的內容,使思維具有時代的特徵。施洞苗繡的思維特點,它繼承的時代特徵,是屬於哪個歷史階段呢?
看待施洞苗繡,絕不能只見奇形怪狀的水族動物、花蝶草蟲、飛禽走獸。見物不見人,以為苗繡是表現自然美,那就大錯特錯了,施洞苗繡在服飾的衣肩、衣袖、甚至圍腰的重要部位上,都表現著-一個個主題。尤其衣袖花上,大都離不開以人為主題的內容。有的是以蝴蝶為背景,下站一母祖形象的婦女,兩邊配以蛇身牛首的龍。照漢族的觀念,二龍應戲珠。怎麼苗族的二龍卻嬉戲起老媽媽來了呢?

有的則是以鳥為主題。苗語中沒有鳳這個詞彙。鳳是古代鳥氏族晚期演變出的總代表。所以,把苗族的鳥誤認為鳳,就是一個大誤會。苗族的鳥,有雁鵝形象,更多的是苗族叫做雞宇鳥的形象。在雞宇鳥背上往往騎著人,鳥像背娃娃一樣,與人的關係很親暱。有時,人在鳥身邊;有的人像個蛋一樣,剛剛破殼伸出個腦袋來;也有從鳥肚子底下爬出一個帶尾的人(中國美術館有此藏品)。這人和鳥,人和蛋,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人騎怪獸,有的人騎大象。若與漢族的麒麟送子相比,也不恰當。因為怪獸上騎的不是文質彬彬的狀元郎,而是個鬍子拉碴的原始人。有的擎斧、有的持箭、有的拿刀,曠達豪邁,放蕩不羈,怎麼說也不會是漢族的武狀元。大象上站得更不是救苦救難的大菩薩,而是人獸搏鬥勝利者的形象。苗族人一不打算中狀元,二不信佛升天國,三不怕下地獄。因為苗族沒有這種觀念。我問過苗族老年刺繡能手,那怪獸名叫「攛狃」,漢意為「犀牛」。人騎犀牛、人騎怪獸,這人獸關係,又是怎麼回事呢?

苗繡中還有人騎龍、人與龍共處的畫面。這些龍頭上都長著一對大水牛角,基本上是蛇身魚尾。還有一種牛首魚身的形象,肚子下面長著兩隻腳。我問過她們,她們說也是龍。這種長牛角的龍是哪裡來的呢?還有不少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腋下生翼的羽人,跳躍在獸背上、龍背上。這又是描寫淮呢?苗繡在水族動物身上,刻意誇大了魚鰭的神力,這似乎還合理。但在一些怪獸身上。也披上這種魚鰭的靈光,這又是為什麼?我看施洞苗繡,算是在讀書。在考察研究中,才逐漸揣摩到一些真諦。

首先要弄清的是苗族這個古老民族的族源問題。它是貴州的土住民族,還是遷徙到貴州的民族?查閱有關苗族的古今著作,有南來說、西來說、東來說。我認為苗族起源在中國東方沿海一帶,後來在上古傳說的黃帝大戰蚩尤時失敗了,有的融合於後來的漢族,有的逐漸南遷,與古三苗有密切關係。三苗崩潰,他們才長途跋涉,不斷遷徙到貴州大山區來的。所以,苗族老人死後,頭一定要朝東方埋。巫師唱的「焚巾曲」中要亡靈回東方海濱老家。有些地區苗族的民間傳說人死後靈魂要回到古揚州。根據黔東南苗族父子連名能記得起的族譜推算,秦漢時期苗族已經到達貴州境內。從他們的民俗、民藝來看,與上古中華文化有著密切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雁鵝和貓頭鷹的形象。在古代南方,西漢時的古楚故地長沙國,仍當作天上的神鳥看待。這是南方鳥氏族的一種圖騰演變而來的藝術形象。施洞苗繡把貓頭鷹形象放在圖案的重要部位,其形象很像西漢馬王堆帛畫中的怪鳥。漢代形成的雷公臉就和貓頭鷹很像。我也曾聽老年苗族婦女說,在神龕的架子上蹲著的貓頭鷹是雷公。看來施洞這一系的苗族,是上古時代多氏族融合而成。從雁鵝圖騰來看,苗族南遷後,很難說不容有南方土住氏族的文化。
《列子●黃帝》中記:「庖犧氏(即伏羲),女媧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春秋緯合誠圖》:「伏羲龍身牛首」。

所以,蝴蝶下站一婦人,兩旁的「龍身牛首」的二龍就可能是伏羲、女媧的形象。在苗族「吃牯髒」祭祖大典中,迎人祖姜央時,有一段「投火把」節目,就象徵著蛇唧火到鳥巢中溫暖卵生的姜央快出生。所以,苗族的龍體多為蛇身。為什麼龍首似牛頭,而且還長著一對大水牛角?苗族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姜央要祭蝴蝶媽媽,開始用蚱蜢祭。大牯牛爭著要祭祖,沒讓它祭,它不高興,就跑到海裡去玩。姜央走到海邊一看,龍和牛正在嬉戲,連姜央都分不清哪個是龍,哪個是水牛了。最後還是牛虻幫他辨認出大牯牛。由此可見,苗族的龍是牛首。這固然是後期的傳說,但早期,恐怕是崇拜牛圖騰|的氏族與蛇氏族融合,而後創造出伏羲這種融合體的崇拜形。
參考資料《中國苗族服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