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貴州廣播電視臺、多彩貴州網、《中國旅遊報》貴州記者站共同主辦的「貴人黔行」主題宣傳活動,都市新聞採訪宣傳進入第六站——黔東南。今天,都市新聞記者帶您走進施洞苗文化旅遊綜合體,這裡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方便,是臺江縣重要的民族文化旅遊古鎮。施洞古鎮景區,是您值得一遊的好去處。
施洞地理位置優越 苗族文化底蘊深厚施洞苗文化旅遊綜合體,位於貴州省臺江縣北部施洞鎮,與黃平、鎮遠、施秉、劍河四縣毗鄰,隔江與施秉縣馬號鄉相望。鎮區距臺江縣城38公裡,距州府凱裡70公裡。全鎮轄21個村居,97個村民小組,3400多戶1000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鎮的苗族佔比達98%,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方便,已被打造成臺江縣重要的民族文化旅遊古鎮。
施洞古鎮景區打造的文化旅遊綜合體。
很多人對施洞還不夠熟悉,也未曾知道這裡的故事。今天,記者把採訪了解的情況向您進行推介:施洞是黔東南清水江水系的重要碼頭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有著獨具特色的民族村寨,這裡留下了張伯修公館、蘇元春公館、兩湖會館等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標誌著施洞苗族文化底蘊的深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苗族姊妹節」、「獨木龍舟節」以及精美絕倫的銀飾、刺繡等。施洞坐落於清水江邊北岸的貴州黔東南州臺江縣,這裡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建於明末清初的施洞大碼頭,就是當時的水上物資集散地。該地州已擁有兩處較為知名的旅遊景區——西江千戶苗寨與鎮遠古鎮。與前兩者相比,施洞曾因水上貿易而更早繁榮。施洞原來的名字叫施洞口,全鎮佔地面積108平方公裡,是黔東南州苗族人口高度集居之鎮。地處臺鎮公路中段,南接臺江,北達鎮遠。沿清水江上行60公裡可至凱裡,下行50公裡可抵劍河。因此,施洞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在解放前,施洞口就是清水江聯湘黔航線的重要口岸,日通貨、客船達500餘只,是過往船商選擇的憩息之地。
施洞苗豬村寨古鎮景區全景。
軍事要地人傑地靈 重點建設旅遊景區據施洞古鎮景區工作人員介紹,施洞歷來是一個軍事要地,也是人傑地靈之鄉。鹹同年間,張秀眉為首的苗族起義軍,以施洞為據點,多次有力地阻擊清軍的進犯。清軍攻取施洞後據此為營,清將蘇元春,在施洞修建了公館,長期居留。清末民族學家徐家斡,長期翱遊中華大地,最後擇居在施洞,長達10多年,寫出了著名的《苗疆聞見錄》。施洞是張秀眉起義軍高級將領九大白的故鄉,貴州省第一屆議會副議長、孫中山總統府秘書張伯修,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張卓,以及苗族歌唱家阿泡、阿略,都出生在施洞。走進施洞鎮,您會發現這裡依山畔水,氣候宜人、建築獨特,有清水江穿境而過,鎮臺公路過境21公裡,鎮內古樹蔥鬱、田園風光秀麗、群山雄偉壯觀。將貴州打造成全國旅遊大省以來,施洞的民族風情,已享譽海內外,苗族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早已舉世聞名,苗族飛歌蜚聲藝壇。很多到過施洞的遊客,對施洞有著深厚的感情,尤其是這裡的民俗民風淳樸、苗族文化深厚、施洞的軍事歷史,深深吸引著所到遊客,讓人不舍離去,讓人流連忘返。此外,施洞有工藝精湛、風格獨具,精美絕倫的苗族銀飾和手工藝品,有蘊含苗族特色文化的手工刺繡。若干年來,素有「歌舞海洋」稱譽的施洞,以其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多姿的傳統工藝品蜚聲海內外。1994年,貴州省文化廳將其命名為「刺繡銀飾剪紙藝術之鄉」,2013年,施洞被列為全省「5個100工程」的21個重點建設的旅遊景區和30個重點建設的省級示範小城鎮,施洞由此被打造成重點建設的旅遊景區。
施洞景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
苗文化旅遊綜合體 三年時間打造完成曾依傍清水江航運而富足的苗寨施洞,在2015年-2018年間,通過政府及相關部門3年時間的打造,最終完成施洞文化旅遊產業綜合體的全部規劃。當地人回憶說,5年前,無論是倚靠著石階搓衣的苗族媽媽,還是用鑄鐵架子軋布的苗族奶奶,抑或是手工敲打銀飾的匠人,都在翹首期盼旅遊帶來的改變。如今,他們已重拾了這座臨江苗寨的昔日繁榮。據了解,在過去的數百年間,沿清水江順流而下的商賈們,捎來了江南地區的徽派建築,讓這座苗寨形成了漢苗建築相互取法的特點。更幸運的是,苗寨的人們,抵禦了商業的侵蝕,它甚至比西江與鎮遠等地更完整、更純粹地保留了苗族風情。「西江主打苗族建築,鎮遠主打自然風光,而施洞希望把歷史傳統文化與建築、自然風光結合起來,打造出一個有內涵的景區。」黔東南州浙江商會會長湯錦仁認為,一處景點有文化才有靈魂,有靈魂才有生命力。在施洞,有坐落在村頭具有明顯漢族風格的清代建築群「蘇公館」、「兩湖會館」;有明代藏鼓洞,為苗族13年舉行一次的鼓社儀式遺址。除了這些,施洞還擁有7大項目,被列入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的獨木龍舟與姊妹節廣場兩項,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介紹,這個古鎮景區的非遺文化中的民俗項目,多數被安排在施洞文化旅遊產業綜合體的一期規劃中,如供苗族百姓載歌載舞的姊妹廣場、鬥牛場以及舉行大型主題演出的演藝場等。其中,姊妹廣場於2015年3月完工,已迎接了多屆「農曆三月十五」的苗族「姊妹節」。每年的姊妹節,都能吸引到國內外主流媒體及眾多海內外遊客的共同關注。
景區的文藝表演喜迎遊客。
35億包裝七項非遺 商業讓位民俗文化從施洞向南60多公裡是西江,向北35公裡是鎮遠,正處於這兩個成熟景區之間。隨著陸路交通修繕投用,各地到施洞的時間已大大縮短。區別於民俗項目的一期規劃,景區二期規劃,更傾向於商業項目。二期規劃後,景區將呈現銀飾刺繡一條街、苗侗族美食一條街以及沿江的酒吧文化、茶文化等。據整體規劃顯示,施洞文化旅遊綜合體,總投資35億元,其中逾6000畝土地,用於規劃核心景區,100畝規劃商業,1500多畝,規劃酒店項目。在施洞整體規劃中,核心景區與商業區,有一條明確的「楚漢分界」線。「景區的規劃,首先要保證民俗文化的純粹與獨立性,不能過多地摻入商業因素。」湯錦仁說,如此投入重金打造古鎮旅遊景區,就是對項目一期和二期進行更合理的規劃,就是讓商業讓位於民俗文化,否則會破壞苗族文化的純粹性。施洞在盡力避開這一點後,保證了景區苗文華的特色,盈利的渠道來源於旅遊綜合體商業區的租售、演藝區與銀飾博物館等處的門票,以及酒店集團的收益。而如姊妹廣場等處,均是當地苗族百姓的自由活動場所, 遊客可免費出入感受未經修飾的苗族生活。甚至連演藝區的大型演出,也僅邀請當地民間老藝人作局部指導,遵循的依然是最本真的當地文化與表現方式。近幾年來,施洞鎮被列為貴州省100個示範小城鎮、100個旅遊景區和黔東南州「6個20工程」重點項目之一。政府對該項目的重視,就是要讓這個古鎮景區的苗文化旅遊綜合體,能滿足更多遊客前來體驗苗族文化深厚的底蘊,讓施洞古鎮景區不枉一遊。
都市新聞記者 張斌
攝影師及景區供圖
編輯 章虹
校對 陳茜茜編審 鍾俊怡 石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