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人黔行|施洞苗文化旅遊綜合體 臺江重要民族文旅古鎮

2020-12-06 天眼新聞

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貴州廣播電視臺、多彩貴州網、《中國旅遊報》貴州記者站共同主辦的「貴人黔行」主題宣傳活動,都市新聞採訪宣傳進入第六站——黔東南。今天,都市新聞記者帶您走進施洞苗文化旅遊綜合體,這裡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方便,是臺江縣重要的民族文化旅遊古鎮。施洞古鎮景區,是您值得一遊的好去處。

施洞地理位置優越  苗族文化底蘊深厚施洞苗文化旅遊綜合體,位於貴州省臺江縣北部施洞鎮,與黃平、鎮遠、施秉、劍河四縣毗鄰,隔江與施秉縣馬號鄉相望。鎮區距臺江縣城38公裡,距州府凱裡70公裡。全鎮轄21個村居,97個村民小組,3400多戶1000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鎮的苗族佔比達98%,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方便,已被打造成臺江縣重要的民族文化旅遊古鎮。

施洞古鎮景區打造的文化旅遊綜合體。

很多人對施洞還不夠熟悉,也未曾知道這裡的故事。今天,記者把採訪了解的情況向您進行推介:施洞是黔東南清水江水系的重要碼頭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有著獨具特色的民族村寨,這裡留下了張伯修公館、蘇元春公館、兩湖會館等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標誌著施洞苗族文化底蘊的深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苗族姊妹節」、「獨木龍舟節」以及精美絕倫的銀飾、刺繡等。施洞坐落於清水江邊北岸的貴州黔東南州臺江縣,這裡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建於明末清初的施洞大碼頭,就是當時的水上物資集散地。該地州已擁有兩處較為知名的旅遊景區——西江千戶苗寨與鎮遠古鎮。與前兩者相比,施洞曾因水上貿易而更早繁榮。施洞原來的名字叫施洞口,全鎮佔地面積108平方公裡,是黔東南州苗族人口高度集居之鎮。地處臺鎮公路中段,南接臺江,北達鎮遠。沿清水江上行60公裡可至凱裡,下行50公裡可抵劍河。因此,施洞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在解放前,施洞口就是清水江聯湘黔航線的重要口岸,日通貨、客船達500餘只,是過往船商選擇的憩息之地。

施洞苗豬村寨古鎮景區全景。

軍事要地人傑地靈  重點建設旅遊景區據施洞古鎮景區工作人員介紹,施洞歷來是一個軍事要地,也是人傑地靈之鄉。鹹同年間,張秀眉為首的苗族起義軍,以施洞為據點,多次有力地阻擊清軍的進犯。清軍攻取施洞後據此為營,清將蘇元春,在施洞修建了公館,長期居留。清末民族學家徐家斡,長期翱遊中華大地,最後擇居在施洞,長達10多年,寫出了著名的《苗疆聞見錄》。施洞是張秀眉起義軍高級將領九大白的故鄉,貴州省第一屆議會副議長、孫中山總統府秘書張伯修,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張卓,以及苗族歌唱家阿泡、阿略,都出生在施洞。走進施洞鎮,您會發現這裡依山畔水,氣候宜人、建築獨特,有清水江穿境而過,鎮臺公路過境21公裡,鎮內古樹蔥鬱、田園風光秀麗、群山雄偉壯觀。將貴州打造成全國旅遊大省以來,施洞的民族風情,已享譽海內外,苗族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早已舉世聞名,苗族飛歌蜚聲藝壇。很多到過施洞的遊客,對施洞有著深厚的感情,尤其是這裡的民俗民風淳樸、苗族文化深厚、施洞的軍事歷史,深深吸引著所到遊客,讓人不舍離去,讓人流連忘返。此外,施洞有工藝精湛、風格獨具,精美絕倫的苗族銀飾和手工藝品,有蘊含苗族特色文化的手工刺繡。若干年來,素有「歌舞海洋」稱譽的施洞,以其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多姿的傳統工藝品蜚聲海內外。1994年,貴州省文化廳將其命名為「刺繡銀飾剪紙藝術之鄉」,2013年,施洞被列為全省「5個100工程」的21個重點建設的旅遊景區和30個重點建設的省級示範小城鎮,施洞由此被打造成重點建設的旅遊景區。

施洞景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

苗文化旅遊綜合體  三年時間打造完成曾依傍清水江航運而富足的苗寨施洞,在2015年-2018年間,通過政府及相關部門3年時間的打造,最終完成施洞文化旅遊產業綜合體的全部規劃。當地人回憶說,5年前,無論是倚靠著石階搓衣的苗族媽媽,還是用鑄鐵架子軋布的苗族奶奶,抑或是手工敲打銀飾的匠人,都在翹首期盼旅遊帶來的改變。如今,他們已重拾了這座臨江苗寨的昔日繁榮。據了解,在過去的數百年間,沿清水江順流而下的商賈們,捎來了江南地區的徽派建築,讓這座苗寨形成了漢苗建築相互取法的特點。更幸運的是,苗寨的人們,抵禦了商業的侵蝕,它甚至比西江與鎮遠等地更完整、更純粹地保留了苗族風情。「西江主打苗族建築,鎮遠主打自然風光,而施洞希望把歷史傳統文化與建築、自然風光結合起來,打造出一個有內涵的景區。」黔東南州浙江商會會長湯錦仁認為,一處景點有文化才有靈魂,有靈魂才有生命力。在施洞,有坐落在村頭具有明顯漢族風格的清代建築群「蘇公館」、「兩湖會館」;有明代藏鼓洞,為苗族13年舉行一次的鼓社儀式遺址。除了這些,施洞還擁有7大項目,被列入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的獨木龍舟與姊妹節廣場兩項,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介紹,這個古鎮景區的非遺文化中的民俗項目,多數被安排在施洞文化旅遊產業綜合體的一期規劃中,如供苗族百姓載歌載舞的姊妹廣場、鬥牛場以及舉行大型主題演出的演藝場等。其中,姊妹廣場於2015年3月完工,已迎接了多屆「農曆三月十五」的苗族「姊妹節」。每年的姊妹節,都能吸引到國內外主流媒體及眾多海內外遊客的共同關注。

景區的文藝表演喜迎遊客。

35億包裝七項非遺  商業讓位民俗文化從施洞向南60多公裡是西江,向北35公裡是鎮遠,正處於這兩個成熟景區之間。隨著陸路交通修繕投用,各地到施洞的時間已大大縮短。區別於民俗項目的一期規劃,景區二期規劃,更傾向於商業項目。二期規劃後,景區將呈現銀飾刺繡一條街、苗侗族美食一條街以及沿江的酒吧文化、茶文化等。據整體規劃顯示,施洞文化旅遊綜合體,總投資35億元,其中逾6000畝土地,用於規劃核心景區,100畝規劃商業,1500多畝,規劃酒店項目。在施洞整體規劃中,核心景區與商業區,有一條明確的「楚漢分界」線。「景區的規劃,首先要保證民俗文化的純粹與獨立性,不能過多地摻入商業因素。」湯錦仁說,如此投入重金打造古鎮旅遊景區,就是對項目一期和二期進行更合理的規劃,就是讓商業讓位於民俗文化,否則會破壞苗族文化的純粹性。施洞在盡力避開這一點後,保證了景區苗文華的特色,盈利的渠道來源於旅遊綜合體商業區的租售、演藝區與銀飾博物館等處的門票,以及酒店集團的收益。而如姊妹廣場等處,均是當地苗族百姓的自由活動場所, 遊客可免費出入感受未經修飾的苗族生活。甚至連演藝區的大型演出,也僅邀請當地民間老藝人作局部指導,遵循的依然是最本真的當地文化與表現方式。近幾年來,施洞鎮被列為貴州省100個示範小城鎮、100個旅遊景區和黔東南州「6個20工程」重點項目之一。政府對該項目的重視,就是要讓這個古鎮景區的苗文化旅遊綜合體,能滿足更多遊客前來體驗苗族文化深厚的底蘊,讓施洞古鎮景區不枉一遊。

都市新聞記者 張斌

攝影師及景區供圖

編輯 章虹

校對 陳茜茜編審 鍾俊怡 石雲華

相關焦點

  • 臺江 ▏歷史文化古鎮施洞
    施洞苗族文化旅遊景區位於臺江縣施洞鎮,施洞原名施洞口,全鎮佔地面積108平方公裡,總人口15172人,其中苗族14965人,佔總人口的98%,是黔東南州苗族人口高度集居之鎮。施洞歷來是一個軍事要地,也是人傑地靈之鄉。
  • 貴州臺江:天下苗族第一縣,鄉村體驗、精品民宿、節慶文化,等你來!
    一、鄉村體驗遊精品路線推薦  到臺江,一定要深入苗寨去,一定要走進百姓中。其中有幾個好地方,比如臺江縣臺拱街道的紅陽寨、南宮鎮的交宮村、方召鎮的反排村、老屯鄉的長灘村以及施洞苗族古鎮,筆者推薦你一定要去看看。這是一條較為完整的苗族鄉村體驗兩日遊線路,非常適合周末自駕遊。
  • 貴人黔行|去清鎮體驗山地溫泉,感受貴州文化
    鄉愁貴州景區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貴州廣播電視臺、多彩貴州網、《中國旅遊報》貴州記者站共同主辦的「貴人黔行」主題宣傳活動。6月12日,都市新聞記者走進清鎮,這裡有三個各有特色的旅遊景區,每個景區都帶有「貴州」字號。
  • 中國古老民族文化,苗族服飾,施洞苗繡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貴州臺江施洞的苗族刺繡,是具有中華原始繪畫價值的一種藝術。它那原始的拙,曠野的美,騰變著種遼古的魅力,越來越被人們喜愛和珍觀了。
  • 「貴人黔行」逛古鎮村寨、觀《銀·秀》演出、賞石坎梯田……凱裡...
    世博會貴州回遷館是一座融合苗侗民族建築文化風格的獨特建築,2010年上海世博會結束後,上海世博會貴州館成功回遷凱裡,場館按照上海世博會貴州館設計藍本,1:1 比例復原實體,外形精緻秀美,獨具苗侗民族特色。
  • 貴人黔行|山裡江南:屯堡文化的再生與延續
    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貴州廣播電視臺、多彩貴州網、《中國旅遊報》貴州記者站共同主辦的「貴人黔行」主題宣傳活動,都市新聞記者走進第八站安順市,遊覽山裡江南旅遊休閒度假區,這裡是屯堡文化的再生與延續,富有江南水鄉之靈氣。
  • 貴人黔行丨黔北拾味——遵義美食+民宿體驗之旅
    近年來,遵義市大力發展以全域旅遊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旅遊業持續實現「井噴式」增長,促進了商貿物流、休閒康養、金融、文化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了路徑,讓遵義各地的鄉村旅遊建設得到有力發展,為脫貧攻堅做出了積極貢獻。
  • 黔東南旅遊攻略
    (三)原貌的歷史遺存 全州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666處,其中全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1處;有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遠古城,3個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 黔東南還有5大古鎮:舊州古鎮、隆裡古鎮、下司古鎮、施洞古鎮、思州古鎮。
  • 打造文旅古鎮 注入文化靈魂
    旅遊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文化活動,其實質是體驗文化、尋找文化差異,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文化密不可分。而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對於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就有著極其重要意義。 如果將文旅古鎮比作為一個活著的生命體,那麼文化便是古鎮的靈魂。
  • 天眼新聞「貴人黔行」主題宣傳超美海報,張張可以做手機壁紙!
    5月26日,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貴人黔行」主題宣傳報導落下帷幕。「天眼新聞」客戶端作為此次報導的主要媒體發布平臺之一,在近50天共發布稿件50篇,截至當天下午17時,總閱讀量超過400萬。此次報導覆蓋全省9市州,大力宣傳了各地新景區、新產品、新線路,彰顯多彩貴州生態自信、安全自信,推廣「暢遊得健康、健康才暢遊」消費理念,引導全省人民快樂暢遊美麗家園,推動文化旅遊消費市場全面復甦。取得較好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 臺江|世界上最華麗的苗族盛裝
    也許在中國,臺江銀飾盛裝不算是最貴重的服飾,但是一定是最華麗的。而在貴州,最貴重的民族服飾,當數臺江縣施洞地區的銀飾盛裝了,因為它全身上下的刺繡和銀飾都是手工純銀製作而成。其質感、色彩、樣式特別奪人眼球。人們都說施洞地區的女人漂亮,大體與華麗盛裝的裝飾有關。
  • 「2020年貴州文化旅遊十大亮點」揭曉
    貴州省文旅廳提供畢節平遠古鎮。向憶峰 攝亮點三:全行業齊心「戰疫」文旅市場恢復強勁出臺《支持文化旅遊業恢復並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與攜程集團共同舉辦全球文化旅遊業復甦大會。調劑8000萬元資金扶持困難文旅企業,扶持1246家文旅企業渡過難關恢復發展;籌資發放文化旅遊優惠券促進消費。省領導帶隊赴杭州、廣州、成都等20餘個城市開展「避暑季」「秋冬季」主題旅遊推介和招商活動。
  • 貴人黔行|普定沙灣生態大觀園 景觀與民族歷史完美結合
    普定沙灣山清秀水清澈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貴州廣播電視臺、多彩貴州網、《中國旅遊報》貴州記者站共同主辦的「貴人黔行」主題宣傳活動,都市新聞記者帶您走進普定沙灣生態大觀園旅遊景區,這裡的生態景觀與民族文化歷史完美結合,是明朝屯軍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考古研究價值和旅遊價值,被中科院專家譽為「亞洲文明之燈
  • 「文旅融合:鹽文化與旅遊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自貢召開
    石羊古鎮重新煥發生機的突破口應放在鹽上,也即如何讓石羊古鎮厚重的鹽文化成為其發展的新引擎。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副教授任長幸、濰坊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王俊芳兩位專家分別以運城和濰坊為例分析了鹽業資源在旅遊開發中的作用。
  • 金山古鎮舉辦第二屆茶馬古道文化旅遊節 以文旅融合賦能城市發展
    熱鬧的長街宴、精彩的民族表演、持續近10天的狂歡......9月26日,以「古道金山,茶馬盛世」為主題的第二屆茶馬古道文化旅遊節暨金山古鎮文瑞街北段開放慶典在楚雄祿豐金山古鎮內舉行,八方遊客與當地百姓共享了國慶之樂。
  • 貴人黔行 | 安順屯堡:散落在時光裡的長短句
    貴人黔行 | 安順屯堡:散落在時光裡的長短句 2020-06-29 0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貴州「十大文化旅遊街區」、「十大民族民間特色美食」揭曉
    根據《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開展2020年貴州省十大康養度假旅遊基地等申報評選工作的通知》(黔文旅辦發〔2020〕79號)等文件精神,按照2020年《貴州省十大文化旅遊街區評分細則》、2020年《貴州省十大民族民間特色美食評分細則》,由市(州)文化和旅遊局申請推薦,經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專家組評定,現將擬確定的貴州省十大文化旅遊街區、貴州省十大民族民間特色美食予以公示。
  • 安徽淮北隋唐古鎮商業街項目啟動 打造文旅商業綜合體
    淮北大型旅遊文化項目——隋唐運河古鎮商業街文化旅遊項目目前已經啟動,該項目匯通長山中路、南黎路,緊鄰相山中路,人民中路等主要交通要道,距離徐州觀音機場80公裡。項目地將打造成以「文化為底蘊」、「運河為核心」、「古鎮(城)為特色」的大型文化旅遊商業綜合體,這對於充分挖掘「隋唐大運河」文化資源和歷史價值,打造淮北城市新名片,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升級有著重大的意義。
  • 黔東南非遺盡顯臺江特色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Day---------- 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 走進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 感受黔東南少數民族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