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博:@Alice和糯米餈小姐
一張畫意風格兒童照片,是怎樣誕生的?
這個問題似乎聽起來很簡單,也許我們會脫口而出,就是照片要好看呀!我們有沒有仔細想一想,好看在哪裡呢?是整體還是局部?是孩子?是風景?是光線、是氛圍、還是場景?以上這些元素如果用化學和物理來比喻的話,它們算是物體,是一些我們能看見的物體的排列組合,而一張人像照片中除了好看的物體組合外,能夠打動人的是什麼呢?是要得到一張帶著攝影師自身情感、特點的照片,用什麼樣的手法表達很重要,這就是化學反應吧,化學反應確實需要依靠物體來做載體,想要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攝影師自己的個性,閱歷、審美、想法、創意、表現手法、構圖、甚至後期等這一系列就是催化劑,如果能被讀者解讀出來,甚至打動讀者,那麼目的就達到了。
隨手拍的照片,我們可以用作生活記錄,唯美的畫意風格人像攝影,是需要我們去創作的,你想拍孩子幹什麼?想通過照片表達什麼?你喜歡逆光的柔美朦朧還是喜歡主體清晰、焦外油潤的照片等等,更重要的是想清楚現階段不喜歡什麼類型的題材?(因為不喜歡就沒有拍的欲望)這些問題是每一個攝影師開始拍攝前內心要去思考的。
那我們就來聊一聊,一張畫意兒童人像照片如何誕生的?
1.拍攝前需要準備嗎?
我們都經歷過隨手拍的階段,事實並不是那麼完美,照片不盡人意,那些好看的照片究竟如何拍攝出來的?
首先,我們得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畫意風格人像照片的前期策劃是非常重要的,請立即摒棄碰運氣、隨手拍的習慣,在拍攝之前,對自己要拍攝的題材有一個大概的預期,比如要拍一個外景,是什麼樣的,熟悉路線(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對孩子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了解周圍的交通和人流情況、也需要去構思畫面的風格,準備服裝和道具,至少服裝不要給人違和的感覺,比如:中式的兒童小棉襖很可愛,在都市的兒童樂園和中式的蘇州庭園就會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是我們前期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張好的照片或許來自於偶然間,但又確非偶然,好像完全看不出前期準備了什麼,其實這些都在考驗著一個攝影師,就像電腦的軟體一樣,在關鍵的時刻就顯露出來,所以即興得來的好照片也絕非偶然,是有準備得來的經驗顯靈,是攝影師長期積累的內在,是千萬次快門的結果,這結果的背後一定就是前期認真準備的累積。
2.你要拍什麼?
我們拍的是人像,當然人是照片的主體,孩子是兒童攝影師永久的話題,我們拍孩子,要讓讀者一眼就能夠了解照片表達的是什麼?主體清晰而明確,這是一張兒童照片的基本要求,就像寫作文那樣,你要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攝影就是用照片來講故事,我們在拍完後問問自己,是否有交代清楚,不僅僅是停留在「內容清晰好看」的表面,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加入故事性,甚至趣味性讓讀者有所遐想就更好了,而且還要表現出一定的美感和攝影師自己的特徵。
那些讓人看上去舒服和治癒的照片是如何得到的呢?是長期積累的觀察能力,所謂」攝影眼「的培養,我們需要對兒童拍攝題材足夠的了解,說簡單一點,請按下上千上萬有思考的快門,按快門很容易,你一定要想哪些才是值得你按下去的,只有不斷的練習才可以隨時遇到「偶然」的好照片。
3.拍攝的臨場發揮和想法
如何將一個美好的畫面記錄下來,如何最大限度的把你看到的表達出來,孩子一個自然的表情、一個搞笑的動作、一個不可複製的瞬間,拍攝者需要最大限度的在很短的時間裡去思考,相機參數、構圖、光線、除了熟練的操作相機外,還要去臨場發揮,隨機應變,儘可能的抓住你想得到的畫面,儘可能多的累積現場拍攝經驗,不斷的總結、不斷的進步,拍攝外景我也遇到過很多不盡人意的情況,比如天氣改變,太陽突然從雲層裡鑽出來形成強光、或者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都遇到過,或者天色漸晚也沒有拍出自己想像中的照片,坐在山頭哭過,還是那句老話「一切的路都不是白走的「。你的經歷是可貴的,鍛鍊了一個攝影師的綜合能力,儘可能做到胸有成竹,剩下的請求老天保佑,哈哈,一個綜合能力強的攝影師,運氣也差不到哪裡去,就是此路不通可走它路,善於觀察一定是攝影師的最重要的法寶之一。
4.後期
後期的的流程有哪些呢?
選片調色精修
首先得選片,選出最值得去修的照片,不是每次拍攝都能得到百分百的好片,總有一些照片不盡人意,沒有失敗的作品陪襯,何來對好照片的認知呢?如果你覺得在一個場景中選出一張就可以完全表達你的意思那就一張,我自己經常選擇一張代表作。組圖的選擇要選出不同的景別、內容、能圍繞同一個主題講述故事的圖組(例圖如下)當然選片沒有一定之規,你覺得好的,對自己有意義的都可以選出來,其實選片也是一個學習和總結的過程,可以大致看到自己每次拍攝的缺點和進步。
調色和精修就是後期的一個步驟,一張人像照片最後的成敗,最終的決定性因素是後期嗎?是使用繁雜的後期技術嗎?我們需要把後期工具都學一遍嗎?實際上我不是後期的完全崇拜者,當然前期拍攝的照片確實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過曝、光影不足、細節的缺少等等,我們都需要通過後期針對問題進行修正,再進行風格化的處理(色彩和影調一系列的調整)。
一張攝影作品最後的好壞,不是你使用了多少後期步驟,而且調色思路的形成,為什麼要那樣調色,是在打造何種色調?那樣的色調在表達什麼?做出自己的色彩色調,和你的前期結合起來,調出和諧的色彩。
一個PS非常出色的人,未必可以調出你心儀的照片,一個不會PS工具的人,可能用最普通的手機軟體調出好看的照片。一張照片的色調只有適不適合,而不是一味追求視覺效果。(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我們前期的所有準備除了讓照片好看,也更是為了主體突出,傳遞氛圍和情感,後期也是一樣,需要突出什麼?強化什麼?弱化什麼?一定是形式和內涵並存的,就像下面的兩張照片,讀者第一眼看到了兩張樹葉,一張綠色的、一張棕色的,這是形式的東西。嫩綠的葉子代表了生機勃勃的春天,給人希望的感覺,棕色的葉子代表了秋天的來臨,給人的質樸的感覺,這就是照片所代表的內涵吧!
我用後期工具分別去強化了綠色的清新和棕色的簡樸,弱化了綠色和棕色裡包含的雜色,讓色彩更純正,讓畫面更乾淨,更能體現它們各自代表的涵義,這就是後期的意義所在吧,我們要有目的性的作用後期!
後期工具就是幫助我們去實現這些的,後期的思路不是我們不會拉動PS或者LR裡的按鈕,是我們心裡不清楚應該調出什麼色調來表達,也不太確定照片裡的缺點和需要修正的地方,心裡大概只有兩個字「好看」就行,好看的標準是什麼?這就需要我們去學習色彩、理解色彩、從整張整套照片的格局去看。
我也一直認為,色彩有其規律,也是一門大大的學問,我們應該了解其規律,遵循規律,最後是打破規則,調色修片也和自身的審美有著極大的關係,每個人對色彩色調的感知和理解不一樣,一張照片給100個人來修,或者同一個人不同時間來修,出來的效果都不一樣。(例圖如下),不同時期修的兩張圖,我對色彩的理解又不一樣了。
色彩的原理是通用的,色彩的審美是個人的,學好後期打牢基礎,多去看有用的資訊、了解世界流行的時尚、去接觸那些美的東西,耳濡目染多了,審美素養會得到提升,不斷的去豐富自己的作品。不是有一個著名攝影師說過一句話「攝影是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歌。(大概是這樣)
精修在這裡就不多聊,精修的目標明確,比如美化人物膚色,臉部的斑點、膚色等,還有光線的強化,影調的調整重塑、氛圍感的建立都可以在ps精修中去完成,這些都是很有目的性的調整和工具組合的作用,一些細節的調整。
最後,我想說的是,拍照絕不是單純的會使用相機,後期也不是單純的使用工具。那些隱形的軟實力才是我們真正要去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