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生之「淡」到書畫之「淡」——「淡」的美學精神

2020-12-12 濁酒一杯敬風塵

實際上,將「平淡」作為書畫評判標準,米芾關並非第一人。在他之前,歐陽修在《鑑畫》一文中就已經提出以「蕭條淡泊」和「閒和嚴靜,趣遠之心」鑑畫。可以肯定,這種觀點也影響到了蘇軾。「淡」之光大於書畫美學,蘇軾居功至偉。

蘇軾在《書黃子思詩集後》中言:「予嘗論書,以為鍾、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至於詩亦然……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非餘所及也。」又引述司空圖詩論曰:「梅止於酸,鹽止於鹹,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鹹酸之外。」「鹹酸之外」即是「淡」。蘇軾對鍾、王、韋、柳等人的推崇,正是在於他們能夠「淡」。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對以狂放著稱的「顛張醉素」極為反感,並在《題王逸少帖》一詩中大罵其為「兩禿翁」「有如市娼」。

蘇軾對「顛張醉素」的斥責,實質上是對他們「抹青紅」「追逐世好」「妖歌嫚舞」「眩兒童」的做法感到不滿,說到底,就是因他們未能達到「淡」的境界。也正因如此,蘇軾才對鍾、王反覆稱道,謂之「謝家夫人」:「謝家夫人淡丰容,蕭然自有林下風。」(《題王逸少帖》)在蘇軾看來,「謝家夫人」與「蕭散簡遠」代表的是一種端莊淡雅的風格。「不激不厲,風規自遠」的大王書風正是這種端莊淡雅風格的最好體現。

蘇軾畢生追求「平淡」的境界,將之標舉為至高無上的美學境界。這個「平淡」之境,與老子「恬淡為上」、莊子「虛靜恬淡」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這個「平淡」之境,同樣指向一種不染纖塵、「不與物交」、遠離感官刺激的「無欲」之境。

在這個求「淡」過程中,蘇軾體現出了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在《寶繪堂記》一文中,他說:「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樂。」在審美主客體的物意關係上,他同道家的精神何其一致!同莊子一樣,他也主張「遊於物之外」而不能「遊於物之內」(《超然臺記》)得,因為「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同上)。但「遊於物之內」就會為物慾所役,這顯然是不足取的。而這正是蘇軾推祟鍾、王的原因之所在,即鍾、王作書「妙在筆畫之外」。「妙在筆畫之外」,即是「遊於物之外」,也就是不為物役。不為物役,而後方能得物外之「妙」,即意韻。這種「遊於物之外」,而不是「遊於物之內」的思想與莊子「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的論點如出一轍。

正是基於這種思想,他才會欣賞石康伯棄官隱居「讀書作詩以自娛」《石氏畫苑記》)的態度。由此推之,作書作畫亦然,主要目的在於「取樂於畫」,取樂自娛,養生益身;遊戲筆墨,自適其志。也正是秉持著這樣的思想認識,蘇軾在《又跋漢傑畫山》一文中率先提出「士人畫」的概念:「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秼,無一點俊發,看數尺便倦。漢傑,真士人畫也。」

蘇軾借用九方皋相馬的典故,來說明士人畫與畫工畫之不同,在於前者重「意氣」,而後者只取「皮毛」。「若皋之所視,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列子·說符》)由此可知,士人畫不在於「形似」,而要「取其意氣所到」,正是莊子「不交於物,淡之至也」這一思想創造性地發揮。莊子所謂「不與物交」,是對物「貌象聲色」的超越,而在「道」的層面歸一。

這個「道」,蘇軾曰「理」。「理」即是「意氣」,是「性情」,是「非高人逸才不能辨」(《淨因院畫記》)得。在《淨因院畫記》中,他特別提出「常理」與「常形」,用來區別「士人畫」和「工人畫」:士人畫不在形似上斤斤計較,不為「常形」所役,用莊子的話說,就是要「不與物交」,這是「淡之至」的必然要求;而「工人」雖或能「曲盡其形」,但不能辨別「常形」之外的「常理」,糾纏於「常形」之得失,為「常形」所役。工人畫這種「交於物」的弊病,對士人畫而言,顯然是不足取的。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想認識,他才在品評吳道子和王維畫時褒王貶吳: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題王維吳道子畫》)

他在《書鄢陵王主薄折枝二首》一詩中,將這種觀點表達得尤為強烈: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蘇軾認為,士人畫不僅不能只論「形似」,還要追求「清新」「疏澹」的審美境界。他所說的「疏澹」,也並非一味的「疏澹」,而是蘊含「精勻」的「疏澹」。換言之,這種「疏澹」乃是「精勻」之極。折枝上畫「一點紅」,卻寓含無邊的春意。「疏澹」與「一點紅」也體現了以簡馭繁的審美觀,體現了莊子「不與物交」的美學精神。這極簡極疏的「一點紅」,其「言外之旨」乃是豐厚深遠的「無邊春」。這種「言外之旨」「得之於象外」,亦是「妙在筆畫之外」,不正是佛禪「真空妙有」境界麼?不正是莊子「淡然之極,眾美從之」的境界麼?

無獨有偶,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巨著《判斷力批判》中對「審美判斷力」特徵(即審美)的分析,與老莊「淡」的美學思想頗多契合之處。康德提出,鑑賞判斷(即審美)有四個特徵:(一)令人愉悅且不帶任何利害關係;(二)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三)具有合目的性但無目的(即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四)它是主觀的,卻帶有必然性(康德在此提出「共同感的重要概念」)⑤「主觀的」「無目的」且「不帶任何利害關係」的「審美」活動,不正是老莊所提倡的「淡」的美學境界麼?不正是蘇軾、米芾所推崇的「平淡」的畫學精神麼?

相關焦點

  • 董其昌「淡」的美學淵源和內涵拓展
    其次米芾所提倡的書畫美學觀點與董其昌相符,米芾在評論董源的畫作時說:「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格高無比也。」而董其昌在臨懷素帖書尾中評價:「餘謂張旭之有懷素,猶董元之有巨然,衣缽相承,無復餘恨,皆以平淡天真為旨。」在兩人的書畫品評中均使用「平淡天真」一詞,米芾說董源得平淡天真格高無比,董其昌亦說懷素師法張旭,皆以平淡天真為旨歸,無復餘恨。
  • 金兆韜山水畫「新境界」轉型之「淡」,何謂淡?淡墨也
    中國自古有「尚淡」的傳統。先秦賢哲就認為:「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於貧賤,不忻忻於富貴」—這是一種人生理想。後漢劉邵則認為「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五味之味,是為至味」。唐人司空圖在《詩品》中不僅多處提及平淡,還專門列出了「衝淡」—「品」。衝乃和也,淡乃淡蕩也。司空圖給「衝淡」所作的判詞,實則是一連串的比喻,其中有幾個比喻尤為精到:「飲之太和,獨鶴與飛。猶之惠風,荏苒在衣。
  • 素淡人生有真味
    此處的「長物」是多餘之物的意思,王恭官職不算顯赫,可也任過都督、刺史,按說擁有幾領竹蓆不是難事,可他偏偏弄得如此窮酸。所以史稱其「清廉貴峻、志存格正」,《世說新語》也將這則故事編在《德行》篇中。 如果把德與行拆開來講,一是說品德,二是論行為,恰好對應了中華文化中素與淡這兩個字。 素,是儒學的底色,孔子就被稱為素王。
  • 茶境之妙,貴在於淡
    然茶味之真,在淡與不淡間,極味之致,可以無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鑽仰之力,澄練之功,所可強入。又茶味妙境與書畫同源同品,古人品味,質任自然,是之為淡。而往往好茶淡若如「水」,若判其為「寡淡」,實為大錯。入口雖淡,其韻幽遠綿長,實非平淡,絢爛之極。這完全合乎了虞山審美的「清微淡遠」之意。
  • 李桂強先生的淡墨書法
    濃墨宰相說的是清朝大臣劉墉,他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因為他的書法善於使用濃墨,字的結體飽滿豐腴,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而「淡墨先先"則是當代著名軍旅書法家李桂強先生的雅稱。墨法,是中國書法用墨技巧中的傳統美學原則,書法作品因墨色濃淡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藝術風格。
  • 解讀丨素淡人生有真味
    此處的「長物」是多餘之物的意思,王恭官職不算顯赫,可也任過都督、刺史,按說擁有幾領竹蓆不是難事,可他偏偏弄得如此窮酸。所以史稱其「清廉貴峻、志存格正」,《世說新語》也將這則故事編在《德行》篇中。如果把德與行拆開來講,一是說品德,二是論行為,恰好對應了中華文化中素與淡這兩個字。素,是儒學的底色,孔子就被稱為素王。
  • 李國文作品:淡之美
    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在那細雨,碧水,微風,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畫,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種藝術。在中國畫中,濃得化不開的工筆重彩,毫無疑義是美。但在一張玉版宣上,寥寥數筆便經營出一個意境,當然也是美。前者,統統呈現在你眼前,一覽無餘。後者,是一種省略的藝術,墨色有時淡得接近於無。
  • 淡是原味,淡是人生的本味.【星雲大師•迷悟之間】 淡中有味
    鹹有鹹的味道,淡也有淡的味道。青菜蘿蔔不是什麼稀奇的平淡之味,但有的人一生就是喜歡吃青菜蘿蔔的清淡之味。人情也有濃淡,冷暖寸心知!有的人交友喜歡熱情,但是濃烈也會化為苦澀,不若許多的淡淡之交,如管仲與鮑叔牙的生死之交,如鍾子期與俞伯牙的知音之交,如莊光與漢光武的平民與皇帝之交,如諸葛亮與張溫的惺惺相惜之交,他們之間能維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因為在平淡中的人情,更能孕育出深厚的友情。 平淡才能持久!
  • 淡抹韻致,墨浸天然——書畫名家董振懷作品欣賞
    《細雨虯松圖》,漸江的《天都峰圖》,黃賢的《寒林古屋圖》等等,無不是以淡墨取勝的經典之作,墨色清疏淡遠,渾然天成,筆毫轉折有勢,絲絲可辨,於衝淡之處見精神品味淡墨猶如醉心古琴曲中遊絲於指間的美,跡不可尋,淡不可收,常常思而往之,追與不及。
  • 梁文道:淡
    中華食制博大精深,百味紛呈,但在文人傳統裡面最受尊崇的始終是個「淡」字;而「淡」正是西方人最難領會,因此也是中國口味裡最獨特的感官現象(日本當然也很注重「淡」)。儒家經典《禮記》裡有段話:「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意思是在最莊嚴隆重的祭祀裡面,用的酒反而是未精製的,魚則是沒煮熟的,最重要的羹湯則根本味道都還沒調好。為什麼?那是因為這種飲食才有「遺味」。
  • 淡!---
    品過人生的苦辣酸甜,淡,是人生最真的滋味。能夠讓我們卸下偽裝,淡然與之相處的,才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真交情。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唯有淡,才是人生最本真的顏色。
  • 淡而有味享受人生
    有人說:人生,既要淡,又要有味。細想想,這句話,頗有哲理。當今這個時代,也太喧囂,太物質,太功利,太勢力;一個人如果欲望太多,就會被「重口味」折騰得死去活來。  人生平淡,並不是讓你放棄理想、事業、志向、信仰,而變得庸庸碌碌。而是要少計較,只有少計較,才能少折騰。
  • 董其昌的高級,在於「淡」
    甚矣,纓冠為墨池一蠹也,知此可知書道,無論心正,亦須神曠耳」, 言下之意是身無羈累,方可從事書畫藝術,籍列朝班則無法盡展懷抱,那樣的藝術也就毫無真趣,所謂「纓冠為墨池一蠹」或是甘苦之言,也是董其昌出入官場的心態反映。
  • 西安美院|王姍的山水畫,跡簡意淡而雅正!
    我想之所以為夢想而堅持,正是因為我正在接近人生中理想的創作境界。——藝報採訪王姍節選中國山水畫崇尚「跡簡意淡而雅正」,「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唐.王維《山水訣》),每當畫家沉靜在與自然交融感應的體驗狀態中時,雖身復在,然心靈已遨遊太虛,俯瞰寰宇。
  • 人生十淡
    05、淡得:得不狂喜,心之怡然。06、淡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07、淡飲:嗜酒傷身。08、淡食:脂肪多為百病之源。09、淡友:君子之交淡如水。10、淡定:心態決定並改變命運。
  • 李祥霆大師《琴聲十三象》之十「淡」
    致「淡」之因素有二:一為心靜,一為曲古。白居易《船夜援琴》詩寫人心之靜而令琴淡:鳥棲魚不動,月照夜江深。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琴曲之古代遺品中有致淡者,時曲中有古意者,也可致談。唐代傳世之古曲已經不多。蔡邕雖在東漢末年,去唐未遠,然其五弄《遊春》、《淥水》 、《幽居》、 《坐愁》、 《秋思》已成為琴人所尚的高雅之曲。白居易甚愛的《秋思》應即此五弄之。《秋思》 應在蕭肅冷清之境,方可令白居易享其淡。「淡」 於《秋思》,也頗切題:白居易在《廢琴》詩中寫道: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
  • 看得淡了,心就平了,身就泰了│漢字密碼·淡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字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淡是如水的秉性淡字以水為偏旁,不但是因為代表了淡水,也體現了水的秉性—— 柔順、謙卑、平靜。淡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由藝術入佛的弘一法師,把佛道修行和藝術生活結合起來,更體現了他的人生境界。有一天,弘一法師的老朋友夏丏尊前來拜訪。
  • 人淡如菊,心淡如水
    這是人生「堅忍」,是痛苦激發了一個的鬥志,這樣的精神,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也會由衷敬佩。如果有一天,你在一朵菊花面前駐足,聞到了花香。那麼你就閉目養神,把自己當成一朵菊花,感受黑夜的冷,感受怒放的生命力。把生命融入到一朵菊花之中,苦而不言,喜而不語。活得越苦,活得越堅強。
  • 淺談中國工筆畫之淡彩山水畫
    只用墨色和水色來著色的山上畫,稱之為淡彩山水。淡彩山水畫的具體畫法比較簡單,首先根據畫面的主次關係、陰陽關係和遠近關係等,用不同濃淡的墨線將山石勾勒出來。接著用淡墨將山石的結構、樹和建築物的陰陽關係層層染出。
  • 抱雲堂讀書札記 ||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散」與「淡」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散與淡。散是散懷、暢懷,淡是自然、簡淨。這是以涵養與學問為基礎的。書法寫得好,一定是技巧、氣質、風度、學識多方面的融合。要想書法上有所成就,沒有豐富的學養和博大的胸懷是不行的。如果一個時代產生了許多大藝術家,表明這個時代的修養與胸懷是與眾不同的。所以書法和繪畫是一個時代精神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