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配藥、噴藥是確保防治效果的關鍵步驟,配藥兌水不對會影響藥液濃度,濃度過低則藥效差,濃度過高則容易出藥害,噴藥不當一樣會出現類似問題。一般農藥包裝推薦用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每畝用量多少毫升或克,多見於大田作物;另一種是多少倍液,多見於果蔬經濟作物。正常情況下,農資店會告訴你一瓶大多少畝地或多少桶水,按照指導用就可以。
1、農藥配量如何兌水?
主要通過舉例說明,第一種推薦用量的兌水方式,如某款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登記於水稻紋枯病,推薦用量是30-50毫升/畝,按當前農戶打藥習慣看,一般一畝地用一桶(30斤)水,有的兩桶水或半桶水,也有用無人機施藥的,每畝用藥液量1-1.5升(1升=2斤)。正常情況下,多打水量、噴透噴勻防病的效果更好。
第二種推薦用量方式,在果樹上使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稀釋濃度為500-1000倍,一般每桶水30斤水,可按所配藥劑濃度/稀釋劑用量=原藥劑量,即15升÷1000=0.15升=15毫升,也就是說每桶水用15-30克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
配藥兌水應採取二次稀釋法,正確做法是把要用的幾種農藥成分分別進行稀釋,稀釋晚一種後倒入配藥箱內再稀釋下一種,依次進行,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二次稀釋在提高藥效上的作用。而且稀釋藥劑有先後順序,一般也放葉面肥,之後可溼性粉劑、水分散粒劑,再是懸浮劑、微乳劑、水乳劑、水劑、乳油,每加入一種便充分攪拌。
2、如何科學噴藥?
首先,科學噴藥要關注天氣。因為溫、溼度會影響藥效肥發揮,如在早晨露水未乾時打藥,露水會稀釋藥液濃度;下雨天不能施藥,施藥後1小時內遇雨則要補噴;氣溫過高過低均會影響藥效,特別是使用除草劑時要注意。一般而言,選擇氣溫在20-30℃範圍用藥效果好。
第二,科學噴藥要選準施藥時期。一般蟲害要在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齡幼蟲期用藥,病害應在易感病期或發病初期用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蟲齡較大,病害發生較重,病蟲基數大,則要用足水量、藥量。
第三,科學噴藥要噴勻、噴透。農藥有內吸傳導的,也有無內吸靠觸殺起效果,若噴施無內吸性的藥劑則要將藥液噴到蟲害危害、病害發生部位,不然防效較差。一般噴藥都講究噴勻、噴透,避免漏噴的情況。
第四,科學噴藥要避開作物敏感生育期和考慮安全間隔期。作物敏感生育期主要有苗期、開花期,要慎重施藥。農產品需要控制農藥殘留,所以需節制在安全間隔期內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