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5: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遛彎兒的功夫就能到衛生站做個日常健康檢查!」這是老洞涇人沈海炳口中的小康生活。從過去看病就醫舟車勞頓、勞神傷財到如今家門口就能看病配藥,老沈笑言步行兩三分鐘可到社區衛生站是老年人幸福生活裡濃墨重彩的一筆。
下樓配藥:方便
午睡起來下樓遛彎兒是老沈多年以來的習慣,每天必去的打卡點便是小區門口的潤景苑社區衛生服務站,量量血壓、翻翻健康科普宣傳資料、向值班護士請教一二,這些也都成為他生活中的日常項目。有時趕上衛生站組織的健康講座,自然也少不了坐下用心聆聽。
老沈告訴小松,前兩年體檢查出腦血管不好,他開始服用阿司匹林和他仃,配藥也就因此成為每月雷打不動的事情。這事擱在過去,肯定會愁煞急性子老沈,但這些年下來,老沈急躁的性格竟發生了改變。老伴兒分析說,多半是因為看病配藥就在家門口的緣故。對此,老沈也表示贊同:「下樓就可以配藥,不用等車不用折騰,方便得很,沒啥好愁的。」
提到小康生活,曾擔任光星村村支部書記的老沈打開了話匣子:「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頭痛腦熱常常忍著,實在扛不住了才叫村裡的醫生瞧瞧看看,現在即便身體好好的,家庭醫生也會不定時發放疾病預防、健康保健科普手冊,引導大家防患於未然。」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民變居民,身為老黨員的老沈毫不吝惜自己對黨和國家的認同與誇讚,採訪過程中,他不止一次表達 「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心聲。
服務上樓:感動
除了下樓步行至小區門口配藥的便利,就近上門提供醫療服務也成了居民健康路上的一個幸福點。家住潤景苑小區的柏阿婆去年患腦梗中風,癱瘓在床的她不僅需要家人照料其生活起居,還要定期更換鼻飼管。「雖說我們請了護工阿姨,但更換鼻飼管還是需要專業醫生操作。」柏阿婆的女兒朱月芳直言,曾經也為此發過愁。
去年5月,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家庭醫生團隊安排張春連、陸雯醫生定期上樓為柏阿婆提供更換鼻飼管、日常體檢及護理指導等可在家中進行的醫療衛生服務。讓朱月芳印象深刻的是今年年初,老人出現了顳頜關節脫位的症狀,家庭醫生楊偉在接到求助電話後馬上上門幫柏阿姨進行處理了。「初步處理後,醫生連續幾天都親自到家裡來跟蹤檢查,好幾次都是利用中午休息和晚上下班時間過來的。」朱月芳說這讓她深受感動,去年,她特地送了一面錦旗給家庭醫生團隊。
有健康,才有小康。1998年參加工作至今,張春連接觸過數以千計的老年患者,他認為,對於老年人而言,身體健康就是最關鍵的小康。如何確保老年人在小康路上不掉隊?「醫養結合是個突破口,但是困難也擺在面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人員不夠,這個是硬傷。」這些年下來,他也有所思考。今年5月的一次座談會上,他還提出聯合社區力量,吸納培養一批有醫學基礎和背景的退休醫務人員,充分調動這部分人的積極性,壯大醫療衛生服務隊伍。
張春連的想法並非一時興起。據洞涇鎮平陽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倪丹鳳介紹,潤景苑是一個典型的動遷安置小區,入住居民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到近千人。老年人平時少不得頭痛腦熱,不少人長期與慢性病作鬥爭,量血壓、測血糖、配藥等醫療衛生健康需求極大。如今,小毛小病基本已經實現不出社區就能看,每周四下午還提供中醫針灸服務。
「小康路上健康有保障,才談得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倪丹鳳直言,居民眼前的幸福離不開衛生職能部門和屬地政府的努力。單單一個醫保網絡開通問題,洞涇鎮平陽居民區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曾專門展開調研、多方聯繫協調,去年3月才徹底打通了健康路上的「腸阻」。
來源:上海松江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醫心醫意】下樓配藥,服務上樓,家門口的衛生站讓洞涇老人倍感幸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