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往來千載間——白石、悲鴻、大千的世界」主題展開幕式在中國美術學院舊址江北石家花園隆重舉行。此次展覽匯聚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的47幅真跡作品,這也是三位藝術大師作品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聯展。即日起至2021年1月4日,市民朋友可前往近距離感知中華傳統藝術、欣賞大師珍品。 本次展覽由中共重慶市江北區委、區人民政府主辦,區文化旅遊委和時代悲鴻(北京)文化藝術中心聯合承辦,旨在推動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延續和深化「雙曬」成果,加快推進「兩高」示範區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示範區」建設,描繪出「兩江四岸」更加獨特鮮活大氣的人文風景線,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文旅精品項目,展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城市名片。 今年6月至9月,江北區舉辦了重慶直轄以來最高規格藝術展——「汲登百丈路迢迢——徐悲鴻與民族美育的時代理想」 藝術展,而此次「往來千載間——白石、悲鴻、大千的世界」主題展是在上次展覽基礎上的再次升級,繼續用最具代表性「筆法」勾勒江北特有的人文氣質輪廓。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47幅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三位藝術大師真跡作品,包含了齊白石的《蛙聲》《群蟹》《蝦》、徐悲鴻的《奔馬(送白石)》《立馬(冬日)》《群鵝》、張大千的《天外三峰》《黃山》《羅浮曬布臺》等傳世佳作。其中,齊白石與徐悲鴻合作的《蜀葵蛙》《蜀葵蝦》《鬥雞》、齊白石與張大千合作的《荷蝦圖》也將一同展出。 齊白石將中國傳統書畫輸入新的生命血液,賦予文人畫形式以新的生命力和現代性。徐悲鴻是20世紀中國美術的開拓者,是功垂後世、影響深遠的藝術巨匠和一代宗師。而張大千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
「上一次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三人聯展是在1947年的天津,而本次聯展作品含有徐悲鴻分別與齊白石和張大千的合作,這也是三位藝術大師作品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聚首。」徐悲鴻美術館館長、本次展覽策展人徐驥介紹,尤為重要的是,徐悲鴻1942年在石家花園籌辦了中國美術學院,並聘請張大千、齊白石擔任研究員,由此也打開了東方至西方藝術雙向交流的通途。 在石家花園,徐悲鴻創作完成了《巴人汲水》《會師東京》《六駿》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力作。如今,石家花園作為石門派出所的辦公地,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並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江北區政府決定修繕「石家祠」徐悲鴻舊居,與時代悲鴻(北京)文化藝術中心籤訂合作協議,打造徐悲鴻美術館·重慶。
「我們舉辦這麼一場高水準的三位大師聯展活動,就是為了充分發揮文化交流開放的功能,全面構築推進內陸開放發展和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文化交流示範橋。」江北區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畫展期間,四川省的巴中、德陽、瀘州、攀枝花、青羊等5個川渝友好市區將受邀觀展,進一步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並探討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同期還將舉辦月下清談等文化雅集活動,來自北京、上海、四川、武漢等上百名藝術名家及企業家也將匯聚江北,為進一步激活江北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展開交流探討、建言獻策。 下一步,江北區還將按照全市「一區兩群」的功能布局,持續提檔升級徐悲鴻美術館·重慶館展覽活動,持續推進北濱路沿線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和保護利用,推動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中,徐悲鴻美術館·重慶館每年將舉辦3期高規格的藝術展,所有畫展活動將分類提供差異化、訂單式的公共文化服務,並探索打造國內外知名藝術高校的校外教研基地等,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觀展方式: 即日起至2021年1月4日,市民朋友通過關注「江北文旅縱橫」微信公眾號進行網上預約,即可前往近距離感知中華傳統藝術、欣賞大師珍品。其中,11月7日-16日為專業觀眾展期,11月17日-1月4日為大眾觀展期,大眾觀展請於11月7日上午9點後關注江北文旅縱橫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進入微信公眾號後,點擊「觀展預約」,即可預約觀展日期和時段,詳細可諮詢:67954943。
齊白石/張大千合作,《荷蝦圖》,宣紙,100cmx34cm,1948年
齊白石、張大千兩位藝術大師同徐悲鴻先生是莫逆之交,而三人之間還有許多交往故事,流傳至今,成為眾所周知的佳話美談。徐悲鴻紀念館(北京)收藏的兩幅《荷蝦圖》,就記載著一段三人的美好時光。有一日,徐悲鴻夫婦設宴邀請齊白石和張大千到家中小聚,飯後,齊白石興致很好,打算為作畫一幅,以答謝徐悲鴻夫婦的熱情款待,張大千見齊老作畫,也躍躍欲試,於是在徐悲鴻先生和廖靜文夫人的撮合下,兩人以共同創作的形式,合力完成了兩件《荷蝦圖》逸品。這兩幅畫作在本次展覽中均會展出,此乃其中之一。
齊白石 ,《月下尋舊圖》,宣紙,151cm×42 cm ,1930年初期
《尋舊圖》在齊白石所有人物畫中有著獨特地位,齊白石一生極少畫自畫像,當初創作這幅作品為的也是表達對友人徐悲鴻以及舊事的回憶。齊徐兩位藝術大師,在藝術上和而不同,在生活上互相扶持。1928年,徐悲鴻擔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他認為齊白石的藝術具有獨創精神,於是三次親自前往齊白石家中,只為聘請老先生到藝術學院教書。齊白石後來為感激徐悲鴻「草廬三顧」的識拔之恩,畫下一幅《尋舊圖》贈與徐悲鴻,並在畫上作詩「草廬三顧不容辭,何況雕蟲老畫師。海上清風明月滿,杖藤扶夢訪徐熙。」以記此事。這幅畫,徐悲鴻在往後的日子裡,一直帶在身邊。
徐悲鴻/齊白石合作《蜀葵蝦》,宣紙,101cmx35cm, 1948年
這幅《蜀葵蝦圖》同樣由齊白石和徐悲鴻倆人合作完成。先是齊白石畫蝦,兩隻遊蝦居於畫幅上端,盡情嬉戲,蝦的身形體通透輕盈,須、爪、尾等局部精準到位,毫不含糊,齊白石的用筆輕鬆,卻得蝦之神韻,表明其對蝦之形象早已瞭然於心。而徐悲鴻後補蜀葵,下方的蜀葵亭亭玉立,紅花綻開,徐悲鴻以渲染設色的方法描繪蜀葵之盛態,不僅突出蜀葵的生機,還為畫面帶來幾份清新典雅。兩位花鳥畫巨匠的合作,均展現出各自所長,筆下的景物也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