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flag,網絡流行語,指說下一句振奮的話,結果往往與期望相反。
部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嶽陽樓記》是必背課文。
眾所周知,江南有三大名樓: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和湖南岳陽樓。
《嶽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嶽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
《嶽陽樓記》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第一段切入正題,點明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好友滕子京的政績,讓他幫忙寫一篇文章記載。
第二段,寫洞庭湖的美景,引出疑問,前人再此聚會,大概會感受不一樣吧?第三、四兩段是兩個排比段,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兩種不同的情感,
傳達出景色對人心情的影響。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後,道出了另一種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時說明,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
借古仁人,作者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並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寫出作者的堅守與困惑,即如果沒有這種人,那我同誰一道呢?
這篇文章寫於慶曆六年(1046)。範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
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範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後人稱之為「慶曆新政」。
但改革以失敗告終。改革失敗後的範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被貶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於鄧州,而非寫於嶽陽樓。
按照宋代人的習慣,寫「記」以及散文一類的文章,本人並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過這種文章記錄事情、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託物言志。
古時,邀人作記通常要附帶一份所記之物的樣本,也就是畫卷或相關文獻之類的資料,以供作記之人參考。
據悉,嶽陽樓完工後,滕子京命人繪製圖卷送給當時在鄧州做官的範仲淹,範仲淹觀圖聯想到朋友和自己的境遇,寫下了《嶽陽樓記》。
所以,少數學者質疑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時是否去過嶽陽樓。
範仲淹一生,可謂是文武兼備,世之名臣。他既能戰場上抵禦西夏,守衛邊疆,也會倡導改革、興學舉能的文正公。
「慶曆新政」失敗後,範仲淹被貶到鄧州。面對好友之託,政治失意的範仲淹想像登樓臨湖,不禁感慨萬分,卻能夠超越自我,說出了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並且發出了組團徵集令「微斯人,吾誰與歸!」假如沒有這種古之仁人,我同誰一道呢?
中國的古人素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但《嶽陽樓記》對範仲淹來說,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身處江湖之遠的他仍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嶽陽樓記》是否是範仲淹為自己立flag?我不知道。
因為我沒有身在範仲淹的時代,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到,是否食言,但我知道,當一個人自己都照顧不好的時候,他哪裡有多餘的精力考慮別人呢?
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們認為範仲淹是立flag嗎?
作者簡介:代運蓮,專注語文教學與探究的獨立教師。
參考資料:《古文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