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記》是否是範仲淹為自己立flag?

2020-12-06 代運蓮

立flag,網絡流行語,指說下一句振奮的話,結果往往與期望相反。

部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嶽陽樓記》是必背課文。

眾所周知,江南有三大名樓: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和湖南岳陽樓。

《嶽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嶽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

《嶽陽樓記》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第一段切入正題,點明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好友滕子京的政績,讓他幫忙寫一篇文章記載。

第二段,寫洞庭湖的美景,引出疑問,前人再此聚會,大概會感受不一樣吧?第三、四兩段是兩個排比段,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兩種不同的情感,

傳達出景色對人心情的影響。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後,道出了另一種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時說明,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

借古仁人,作者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並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寫出作者的堅守與困惑,即如果沒有這種人,那我同誰一道呢?

這篇文章寫於慶曆六年(1046)。範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

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範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後人稱之為「慶曆新政」。

但改革以失敗告終。改革失敗後的範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被貶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於鄧州,而非寫於嶽陽樓。

按照宋代人的習慣,寫「記」以及散文一類的文章,本人並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過這種文章記錄事情、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託物言志。

古時,邀人作記通常要附帶一份所記之物的樣本,也就是畫卷或相關文獻之類的資料,以供作記之人參考。

據悉,嶽陽樓完工後,滕子京命人繪製圖卷送給當時在鄧州做官的範仲淹,範仲淹觀圖聯想到朋友和自己的境遇,寫下了《嶽陽樓記》。

所以,少數學者質疑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時是否去過嶽陽樓。

範仲淹一生,可謂是文武兼備,世之名臣。他既能戰場上抵禦西夏,守衛邊疆,也會倡導改革、興學舉能的文正公。

「慶曆新政」失敗後,範仲淹被貶到鄧州。面對好友之託,政治失意的範仲淹想像登樓臨湖,不禁感慨萬分,卻能夠超越自我,說出了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並且發出了組團徵集令「微斯人,吾誰與歸!」假如沒有這種古之仁人,我同誰一道呢?

中國的古人素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但《嶽陽樓記》對範仲淹來說,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身處江湖之遠的他仍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嶽陽樓記》是否是範仲淹為自己立flag?我不知道。

因為我沒有身在範仲淹的時代,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到,是否食言,但我知道,當一個人自己都照顧不好的時候,他哪裡有多餘的精力考慮別人呢?

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們認為範仲淹是立flag嗎?

作者簡介:代運蓮,專注語文教學與探究的獨立教師。

參考資料:《古文觀止》

相關焦點

  • 作家張一一自命不凡,用《新嶽陽樓記》叫板範仲淹,讀罷高低立判
    導言:作家張一一自命不凡,用《新嶽陽樓記》叫板範仲淹,讀罷高低立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公這句天下為公的名言,成了無數人的座右銘他可能都沒有去過嶽陽樓,很有可能是滕子京寫來,借用範仲淹的名聲來為自己造勢。「造勢」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人們在幹大事前,務必會發生些奇怪的事情,例如劉邦斬白蛇等,本意在於宣傳包裝,主要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滕子京張羅完修葺嶽陽樓之事,藉助於範仲淹的名號,蹭一波範仲淹的熱度,將自己做的事情宣傳出去,這操作沒毛病。
  • 範仲淹《嶽陽樓記》背後的秘密
    .範仲淹從未見過這嶽陽樓,但看過圖片,之後自行想像「嶽陽樓記」範仲淹創建的時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最鬱悶的那個階段。 那個時候的範仲淹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看見過嶽陽樓,他寫嶽陽樓僅僅只是為了抒發自己心裡的鬱悶,藉由這棟古樓來表達自己對於現狀的不滿。況且當時的朝中形勢突變,範仲淹想要通過這篇文章喚醒仁宗心中的雄心壯志,這個時候的範仲淹依舊對於當年那個支持自己等同僚變法的仁宗皇帝抱有一定的幻想,但是事實證明了,仁宗皇帝根本不是他心裡的那個雄才大略的皇帝。
  • 範仲淹在嶽陽樓上做的《嶽陽樓記》嗎
    本文由作者《滿身都是刺耳55》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嶽陽樓記》中寫景的部分,所寫的並不是同一時間所看到的景物,如: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
  • 《嶽陽樓記》不是範仲淹在湖南岳陽寫的
    緣起一日,與同事聊起嶽陽樓記,本來引以為豪的講《嶽陽樓記》是範仲淹在我老家鄧州時寫的。結果同事以鄙視的口氣說,範仲淹是蘇州人,寫的是嶽陽樓,怎麼又成了在鄧州寫的,並還洋洋自得地背了一段《嶽陽樓記》內容,讓我很尷尬。今天就嶽陽樓記誕生過程概述一下吧。
  • 範仲淹作《嶽陽樓記》時到過嶽陽樓嗎
    範仲淹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描述了嶽陽樓和洞庭湖優美的自然風光,而其中所抒發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境界,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畢生努力追求的目標。自此之後,嶽陽樓便名冠天下,使人們無不嚮往之。但是誰又能想到,寫下這篇奇文,為人們介紹和宣傳嶽陽樓的范文正公,自己當時卻還沒親臨過煥然一新的嶽陽樓。這又是為什麼呢?
  • 作家張一一質疑範仲淹,並寫下《新嶽陽樓記》,叫板《嶽陽樓記》
    張一一懷疑這篇文章根本不是範仲淹作品,並且認為它寫得不過如此,於是自己重新撰寫了一篇《新嶽陽樓記》。從前「巴蜀鬼才」魏明倫寫了一篇《嶽陽樓新景區記》,找人樹碑刻在景區前面,爭議到現在尚未休止。這個張一一又是何方神聖?張一一自稱與韓寒、郭敬明、唐家三少齊名。四者並稱「新四大才子」,他排第一。
  • 清平樂:讓我背誦嶽陽樓記的範仲淹來了
    昨天晚上追了一部熱劇《清平樂》,剛開始只是為了公主徽柔和懷吉去的,萬萬沒想到,竟然碰上了範仲淹,這個支配了我初中的男人來了,還記得他的《嶽陽樓記》嗎?這篇長長的課文就是他寫的。還要求我們全文背誦,我看到彈幕的時候甚是覺得好笑,真的是太逗了,眾多網友都在說:他來了,他來了,他帶著嶽陽樓記來了,真的是好有畫面感,都在發表彈幕說:就是這個男人,寫了嶽陽樓記,如今我們要全文背誦。
  • 如果範仲淹沒有去過嶽陽樓,那他又是如何寫出《嶽陽樓記》的?
    據說,它是三國時名將魯肅的閱兵臺,雖然歷經了至少五十一次修葺、二十四次重建、三次遷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風貌,但在人們心目中,它始終是範仲淹筆下那俯瞰八百裡洞庭,可使人「心曠神怡,思緒萬千」的千古名樓。凡是讀過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的人,誰不嚮往嶽陽樓呢?而到過嶽陽樓的人,又有誰不在《嶽陽樓記》的雕屏前流連往返呢?
  • 《嶽陽樓記》:不朽的嶽陽樓,不朽的範仲淹
    引言:嶽陽樓記是北宋範仲淹的名篇,幾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此文讀來朗朗上口,音韻和美,一氣呵成,清代浦起龍在《古文眉詮》中說:先憂後樂兩言,先生生平所持誦也。緣情設景,借題引合,想見萬物一體胸襟。更重要的是它蘊含的不朽思想,更是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 《嶽陽樓記》:不朽的嶽陽樓,不朽的範仲淹
    比如,唐代杜甫也曾來過這裡,他寫下了《登嶽陽樓記》: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範仲淹《嶽陽樓記》所寫景物,從時間的長度上講,陰雨一連下幾個月,可謂沉悶;再從力度上看,風浪一邊怒吼,一邊掀起巨浪衝向天空,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可謂兇猛;再從空間上看,眼前只是茫茫一片
  • 寫《新嶽陽樓記》,證明自己比範仲淹強
    當時,範仲淹因身體原因正調往鄧州就職,正好收到好友滕子京的祝賀來信,信中附帶了一幅嶽陽樓圖紙,希望他能為嶽陽樓寫一篇序文。於是範仲淹看著圖紙,在腦中想像這棟樓的恢弘景象,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很快寫好了《嶽陽樓記》。
  • 湖南作家質疑範仲淹《嶽陽樓記》,寫下《新嶽陽樓記》,水平如何
    《嶽陽樓記》的開篇,範仲淹就已經交代好了了文章的寫作背景。慶曆六年(1046年),範仲淹因肺病不堪北地的風寒,被調鄧州(今河南南陽),正好這時候他的老朋友滕子京從嶽陽送來一信,並附帶了一幅圖,畫的是新落成的嶽陽樓,希望他能為之寫一篇記。
  • 千古名篇《嶽陽樓記》的作者範仲淹沒有登上過嶽陽樓?
    遺憾的是,寫下千古名篇《嶽陽樓記》的範仲淹卻沒有登上過嶽陽樓。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卒諡「文正」。宋真宗時考中進士。康定元年的1040年,延州告急,朝廷派範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和韓琦並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抵抗西夏。被西夏人敬畏為「胸中自有數百萬甲兵」的範仲淹守邊數年,號令嚴明,愛撫士卒,西夏人不敢侵犯邊境。後西夏講和,範仲淹還朝。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又歷知鄧州、杭州、青州。
  • 《嶽陽樓記》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範仲淹沒有登過嶽陽樓?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 之樂而樂」,北宋名臣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所寫就的這一千古佳句,寄託著,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這種先憂後樂的人生境界,不僅激勵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並逐漸稱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優秀的品格和寶貴財富,也最終為嶽陽樓注入了不朽的靈魂,其實《嶽陽樓記》的誕生,離不開另外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巴陵郡守滕子京。
  • 張一一:範仲淹欺世盜名 並非《嶽陽樓記》作者
    除去「屈原斷袖」之外,張一一先生另還獨家發掘到一驚天大秘密:名動天下的《嶽陽樓記》作者,其實並非欺世盜名的範仲淹君。  那麼,《嶽陽樓記》的真正作者是誰呢?答案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嶽陽樓記》中開門見山提到的那位「勤政愛民」的滕子京(又作滕宗諒,很有些先見之明,取希望「祖宗原諒」之意也)君。
  • 範仲淹寫完《嶽陽樓記》後,自己卻又十分後悔,原來背後隱藏著這樣...
    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己志的北宋名臣範仲淹,為了國家朝廷和天下百姓竭力推行新政,不辭辛苦,甚至不惜得罪當朝權貴,堪稱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但這樣一位以「公」著名之人,也未能免俗,為了自己交情很深的摯友滕宗諒,曾經徇私。
  • 範仲淹:嶽陽樓記中千古名句,直到現在依然受益匪淺
    這人便是範仲淹。他一篇《嶽陽樓記》隨著歷史不斷的變遷,依然活躍在中國文壇,久盛不衰。為什麼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在經過歲月的洗禮久盛不衰,反而顯得越其茂盛。《嶽陽樓記》靠其文章中所具有的人格思想、藝術思想和政治思想,用文字表達了其後世影響深遠的思想。中國歷史上為此一篇。
  • 意料外的歷史:《嶽陽樓記》千古流傳,範仲淹卻從未去過嶽陽樓
    (《嶽陽樓記》)能把嶽陽樓的山水樓觀,上升到如此思想境界,範仲淹真不愧為一代文豪。但細讀《嶽陽樓記》卻不難發現,通篇300餘字,除了描寫洞庭湖景,就是發表思想感言,而對於本該重點描繪的嶽陽樓主體結構形狀和遠近高低,卻隻字未提,這是為什麼呢?
  • 範仲淹未去過洞庭湖,未登上嶽陽樓,就寫出了《嶽陽樓記》!
    我們讀《嶽陽樓記》,首先要對範仲淹有所了解,同樣我們你知道嗎?這個《嶽陽樓記》並非是範仲淹親臨洞庭湖而寫,而是由他想像而來。這是怎麼回事呢?只有要從他的生平說起。慶曆六年調任河南鄧州知府,嶽陽樓記就是在鄧州寫的。本來I鄭州和湖南岳陽有千裡之遙,範是不可能寫出嶽陽樓記的,但是,是他的好友滕子京,給他一個寫作的輔助。滕子京和範仲淹是中祥符八年同舉進士,交往慎密。
  • 範仲淹《嶽陽樓記》
    範仲淹《嶽陽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