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作家張一一自命不凡,用《新嶽陽樓記》叫板範仲淹,讀罷高低立判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公這句天下為公的名言,成了無數人的座右銘,並且這篇文章還被選入了教材之中,相信很多人對於這篇文章都記憶猶新。當年在讀這篇散文時,我感覺好像就站在了嶽陽樓前,景色盡收眼底,不得不讚嘆範仲淹的高水準,僅僅用368字便能勾勒出一幅美妙的景色,還能表達如此豐富的情感。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塘上,這篇《嶽陽樓記》經歷了無數後人的點評,經過了與無數名篇的PK,大浪淘沙,留存下來的必然是經典。但傳到現在,卻有人開始對這篇《嶽陽樓記》提出了質疑,這人便是本文的主角——張一一。
張一一是一位近現代的作家,號稱文壇狂人。曾與郭敬明、唐家三少、韓寒,並稱為新四大才子。作品的知名度不是太高,代表作有《一夜成名》、《帶三隻眼看國人》等。
後人對於前人的經典作品表達質疑,是一件好事情,畢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說明真的用心去讀了,總比人云亦云來的實在。他針對文章的多個方面提出質疑,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嶽陽樓記》的開篇提到,「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廢待興,乃重修嶽陽樓」,對於滕子京的執政能力與人品,張一一提出質疑。他通過查閱古籍發現,滕子京人品一般,曾出現過挪用軍餉的行為。一年的光景,又怎麼可能將當地的治理的政通人和?根據司馬光《涑 水 記聞》記載,當時的巴陵郡百姓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滕子京為了自我宣傳與包裝,張羅重修嶽陽樓。
其二:範仲淹寫這篇文章是出於真心還是給滕子京作宣傳?他可能都沒有去過嶽陽樓,很有可能是滕子京寫來,借用範仲淹的名聲來為自己造勢。「造勢」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人們在幹大事前,務必會發生些奇怪的事情,例如劉邦斬白蛇等,本意在於宣傳包裝,主要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滕子京張羅完修葺嶽陽樓之事,藉助於範仲淹的名號,蹭一波範仲淹的熱度,將自己做的事情宣傳出去,這操作沒毛病。古代信息閉塞,酒香也怕巷子深,宣傳造勢一定做足。
範仲淹幫朋友一把也不無可能,但這篇文章必然是出自範仲淹之手,他只是在文章開頭提了一句滕子京,之後全篇皆為自己感情的真實流露,這篇推廣軟文寫的實在是妙不可言。
張一一在提出眾多質疑之後,他又出大招,寫了篇《新嶽陽樓記》,針尖對麥芒的叫板範仲淹,要與範仲淹比一比文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文章寫完,在網絡上引起熱烈的討論,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張一一這篇文章,讀來朗朗上口,文章結構清晰明了,將嶽陽樓前的盛景以不同的視角展現了出來。除此之外,還著重介紹了嶽陽樓的詳細情況,「三層、四角、五梯、六門」,比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描寫的更細緻。
文末再次點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分範公憂,亦解老杜愁」,有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風範。
從文筆來看,張一一的確有傲嬌的資本,這篇文章以其細膩的筆觸將嶽陽樓描寫的淋漓盡致,但與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比起來,個人認為他的缺點也在於太細了,整體格局不到位。
範仲淹原文以敘事、抒情、寫景、議論,多種寫作手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既表述了滕子京修葺嶽陽樓的寫作背景,又順勢將嶽陽樓的盛景描寫出來,除此之外,範仲淹巧妙的融合了家國情懷,提出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範仲淹心懷天下的格局被充分的表達了出來。
而張一一這篇文章,更多的是將描寫的點立足與文學,洋洋灑灑幾百字將嶽陽樓寫的生動形象,但就其文章整體的氣概,與那種大丈夫心懷天下的格局,未得到體現。
《新嶽陽樓記》在文筆上與《嶽陽樓記》相比較,眾網友評判不一,但就文章整體的氣勢來看,張一一這篇《新嶽陽樓記》的確是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