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箴圖》秘藏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其實是摹本

2020-12-12 搜狐網

  【南京日報報導】「春蠶吐絲,流水行地,以形寫神,皆出自然」,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當此巨贊者,唯有東晉顧愷之的絹畫《女史箴圖》。200年前,它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如今卻作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深藏庫房中秘不示人。2002年10月,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大英博物館斯坦因密室西牆上並不引人注意的白色垂幔拉開了,正在密室中研究敦煌絹畫的南師大敦煌學研究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謝成水赫然發現,長逾3米的《女史箴圖》竟藏在這裡……

  密室內偶見《女史箴圖》

  「那是我正式進入斯坦因密室,開始絹畫研究剛滿1個月的時候。」直到今天,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謝成水依然十分激動。那天,他來到密室時竟有人比他早到,來人在密室深處的西面牆前架起了精密相機。西牆上一直密閉的垂幔被拉開了。謝先生定睛一看,其中一人正是自己熟識的倫敦大學的馬柯士,他也是研究中國古代繪畫的,說起來跟自己還是同行呢。於是謝先生禮貌地上前打招呼。「真是驚鴻一瞥。」謝先生說,牆上掛著上下兩段長卷,上半段是歷代題跋籤章,下半段正是現在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女史箴圖》。謝成水沒想到,這個所有中國畫家都朝思暮想的畫卷,竟會如此簡單而戲劇性地出現在自己面前。馬柯士告訴謝先生,倫敦大學和大英博物館正準備編一本《女史箴圖》論文集,所以特地來翻拍原作。說話間,保護《女史箴圖》的最後一道屏障——擋在畫前的長條有機玻璃也被工作人員卸掉了。謝先生被允許拿著放大鏡對原作進行一番研究。放大鏡下,刻意的下筆起始和大量交錯不連氣的線條讓其摹品的身份一下子暴露了。「這是一件古人的摹品,」謝先生說,「再高的高手也會因為臨摹時的怯筆露出馬腳。」

  國畫珍品經歷坎坷

  《女史箴圖》是尚能見到的我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其作者顧愷之是東晉無錫人,長期生活在南京,至今南京城裡還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奇聞佚事。史書記載其擅長詩賦、書法,尤精繪畫,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影響很大。「女史」是女官名,後來成為對知識婦女的尊稱;「箴」是勸戒的意思。西晉惠帝司馬衷是個弱智,國家大權為其皇后賈氏獨攬,其人荒淫放肆。朝中大臣張華便收集了歷史上各代先賢聖女的事跡寫成了九段《女史箴》,以為勸誡和警示,當時流傳甚廣。後來顧愷之就根據文章的內容分段為畫,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畫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義,故稱《女史箴圖》。《女史箴圖》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後人也有臨摹。現在世界上只剩兩幅,其一為北京故宮收藏,是宋人臨摹的,筆意色彩皆非上品。而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它本來是清宮舊物,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盜出攜往國外。1903年入藏大英博物館至今,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

  雖是摹品但也彌足珍貴

  雖然很快看出是臨摹品,但當馬柯士徵詢意見時,謝成水沒有明確說出。他告訴馬柯士,需要經過現場臨摹才能做出更深入的判斷。馬柯士答應了,並出面幫助申請,最終得到館方同意。一年後,當敦煌絹畫的研究完畢時,謝先生開始了他的臨摹工作,在斯坦因密室的登記冊上,只有上世紀20年代兩個日本人來現場臨摹過的記錄。在一個月的臨摹過程中,他發現儘管畫像是臨摹的,但畫像旁的箴言確是臨者自己題寫,不見刻意的痕跡。這些文字是典型的南朝寫法。「東晉顧愷之是『密體法』的創始人,但這種線條緊密的繪畫技法,在南朝梁代張僧繇創立『疏體法』之後就迅速消亡了。這件雖是臨摹,但筆法、色彩皆堪稱神品。這麼好的技藝,就說明其人是離顧愷之年代不遠,曾深受『密體法』影響的畫壇高手。再加上南朝的本色書法,足以證明這張《女史箴圖》是南朝的一位高人臨摹的。」謝先生說,「雖是臨摹作品,但作為鎮館之寶是毫不為過的。」由於時間的原因,謝成水只臨摹了畫卷後部保存完整的近1米畫卷。不過大英博物館已再次邀請他將全部臨摹工作完成,只是臨摹成的卷子要留在大英博物館中。南京日報記者 李冀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其中一寶卻是中國的《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英國國家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
  •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鎮館之寶」。另宋代紙臨本(一說為徽宗御筆)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流失文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
  •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能被外國博物館視為鎮館之寶,足見它的價值和地位,說起《女史箴圖》,得先說說它和三個人的故事。《女史箴圖》的原本已經失傳,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一是唐朝時期的摹本,這一摹本藏於大英博物館的一卷,由於保存的緣故,如今也只有自「馮媛擋熊」至「女史司篇敢告庶姬」的九段。
  •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女史箴圖和三個人的故事 能被外國博物館視為鎮館之寶,足見它的價值和地位,這一摹本藏於大英博物館的一卷,由於保存的緣故,如今也只有自「馮媛擋熊」至「女史司篇敢告庶姬」的九段。
  • 稀世珍寶《女史箴圖》,100多年前被掠走,今成英國「鎮館之寶」
    坐落在英國倫敦市區的大英博物館是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這裡匯集了世界文明古國的文物寶庫,其中不少是僅存的珍本。館內收藏著中國珍貴文物有兩萬餘件,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顧愷之的絹畫《女史箴圖》,200年前,它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如今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稀世珍寶《女史箴圖》,100多年前被掠走,今成英國「鎮館之寶」
    其中最著名的是顧愷之的絹畫《女史箴圖》,200年前,它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如今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顧愷之是有記載以來中國最早最著名的畫家,在中國古代畫史上,顧愷之聲名顯赫。他博學多才,尤其精通繪畫,世人稱他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
    英國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宮文物。其中以大英博物館最突出。鎮館之寶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收藏了世界五大洲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和藝術品多達百萬件。而該館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被認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歐美博物館之一。
  • 中國最值錢文物,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英國:潛艇還是文物二選一
    雖說在一幅畫和一艘潛艇裡面選擇潛艇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幅畫也不是普通的文物,不然也不會拿來跟潛艇作比較,它是中國最值錢的文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女史箴圖》,錯過了英國這次歸還它的機會,現在要想看見它的真容還得到大英博物館去,而且去了也不一定看得到。
  • 含《女史箴圖》和中國書畫,大英博物館新增30萬張藝術品數據
    兩大鎮館之寶上線令人驚喜的是,此次上線的30萬張藝術品圖像中包括大英博物館兩大鎮館之寶:《女史箴圖》與》《羅塞塔石碑》。《女史箴圖》局部圖《女史箴圖》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作為中國現存已知的最早繪畫長卷之一,它在清代時藏於宮廷,八國聯軍入侵時被盜,後來以25英鎊(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000英鎊)的價格出售給大英博物館。由於文物的脆弱性,這件名作始終保存在庫房內,很少露面。此次上線,無疑給了觀眾一個大福利。遺憾的是,博物館方並未上線該作的高清大圖。《女史箴圖》局部《女史箴圖》是中國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
  • 顧愷之《女史箴圖》原作已佚,最經典的唐代摹本現存於大英博物館
    東晉顧愷之(公元345-406年)有中國「畫祖」之美稱,他最早、最好的繪畫作品當屬《女史箴圖》。這是一幅插圖性畫卷,闡述了西晉大文學家張華(約公元232-300年)的政治諷刺作品《女史箴》,原文12節,所畫亦有12段。遺憾的是,原作已佚。
  • 在大英博物館,我們這樣保存與修復《女史箴圖》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兩位來自大英博物館的修復員介紹了他們「如何照管此畫」。喬安娜·科謝克介紹了《女史箴圖》在博物館中保存與修復的歷史,邱錦仙則介紹了她如何將中國的修復經驗帶到英國。
  • 流落英國的國寶《女史箴圖》,被攔腰截為三段,英國曾主動歸還
    坐落在英國倫敦市區的大英博物館是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這裡匯集了世界文明古國的文物寶庫,其中不少是僅存的珍本。館內收藏著中國珍貴文物有兩萬餘件,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顧愷之的絹畫《女史箴圖》,200年前,它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如今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大英博物館為何將我們的國寶《女史箴圖》裁成多段展出?
    圖為《女史箴圖》展覽現場       大英博物館正在進行的「中國繪畫集萃:長江行旅」大展以及《女史箴圖》特展的策展人都是史明理博士(Clarissa von Spee),「每兩年我會策劃一次中國書畫展,將館藏中最好的作品拿出來展示。『中國繪畫集萃:長江行旅』展出的所有作品都來自於大英博物館。」
  • 國博出版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精選書籍 《女史箴圖》包含其中
    包括《女史箴圖》在內的260件中國古代文物被大英博物館收藏,幾乎沒有機會在國內露臉兒。11日,它們被收錄在《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大英博物館卷》裡正式發行,以這種方式公開「展出」。 《女史箴圖》片段截圖11日下午,這本書在國博首發。
  • 中國國寶《女史箴圖》:蔣介石一個抉擇終成永遠遺憾
    但從那以後,這個200年前屬於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女史箴圖》就被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深藏庫房,鮮于示人了。 《女史箴圖》唐摹本 《女史箴圖》作者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由於年代久遠,現僅存兩幅臨摹本。中國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是宋代摹本。
  • 顧愷之《女史箴圖》,你了解多少
    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局部材質:設色絹本手捲尺寸:24.8cm × 348.2cm館藏: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先來看看這卷《女史箴圖》,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被大家都接受的顧愷之作品有三種:除了這卷《女史箴圖》之外,還有《洛神賦圖》和《列女圖》,其實都是後代的摹本,只是因為通過種種研究認為這三種臨摹得很忠實原作,特別是前兩幅,所以現在對顧愷之的認識主要是來自於《女史箴圖》與《洛神賦圖》。
  • 顧愷之《女史箴圖》,你了解多少
    女史箴圖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局部材質:設色絹本手捲尺寸:24.8cm × 348.2cm館藏: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作者簡介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藝術特色:《女史箴圖》在繪畫技巧上,顧愷之使用遊絲描手法,線條宛轉優美,如「春蠶吐絲」,細密流暢。畫中女子體態婀娜,大多衣裙修長,兼以飄帶相襯,增添了畫面的律動之美,呈現出「春雲浮空,流水行地」的飄逸氣息。
  • 藝術現場|在大英博物館《女史箴圖》特展中觀賞「晉人之美」
    《女史箴圖》意義卻極大,一方面是大英博物館為此特別整修了91號展廳「墨香堂」,用於長期陳列中國古代書畫等。100多年前從中國圓明園流失的《女史箴圖》從此將一直安放在展廳中央的陳列櫃中,且每年只公開展出一個月,其餘時間則原地避光保存。       頗有意味的是,就在100年前,大英博物館歷史上第一次將其收藏的中國古代繪畫公開展覽時,正是《女史箴圖》第一次公開亮相。對於百年後的這次展出,大英博物館研究員、策展人史明理稱「這可謂是大英博物館歷史性時刻的重演」。
  • 大英博物館割裂裝裱《女史箴圖》是無知,海內外心疼文物受傷
    圖為在大英博物館被割裂後展示的《女史箴圖》局部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7月23日中午刊登了《在大英博物館〈女史箴圖〉特展中觀賞「晉人之美」》一文,其中提到:「大英博物館將好好一手卷《女史箴圖》割裂開來,裱褙成平板式多段進行展示。」
  • 觀《女史箴圖》,看顧愷之筆下的女性之美
    說到古代繪畫中的高雅女性,最不能不提的是傳為東晉顧愷之的系列人物畫作,其中,《女史箴圖》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故宮收藏的《女史箴圖》有唐摹本與宋摹本之分,唐摹本在八國聯軍侵華時被搶,現存於大英博物館,宋摹本則仍然收藏於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