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2020-12-04 騰訊網

或許我們都記得2017年英國主辦,主題為:《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曾在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展出前,在英方博物館官方網站是就列出了將參與巡展的國寶,其中就有1900年流落到海外的《女史箴圖》。後來,英方出於保護《女史箴圖》的考慮,最終沒有再次踏上故土展出,原因很簡單,它是絹畫,說通俗點就是畫在絲巾類的布上的筆畫,如果輕易挪動,因為年代久遠會損害到畫,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說起著名的大英博物館,第一印象不是想要去見識它的雄偉,不會去關心它的歷史,作為中國人,心裡或許會有這麼一段真實的感受:這裡有很多原本屬於中國的國寶被收藏在異國他鄉,真想一睹它們的風採,真希望屬於中國的東西能奉還中國。《女史箴圖》是傳世之今,現存已知的第一批中國畫長卷系列中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享譽世界的中國畫作品之一,為此BBC紀錄片《展示世界歷史的100件文物》中,它排名前列,位居39名。

女史箴圖和三個人的故事

能被外國博物館視為鎮館之寶,足見它的價值和地位,說起《女史箴圖》,得先說說它和三個人的故事。

首先是《女史箴圖》畫作的來源。畫作的內容來源於西晉大臣張華的《女史箴》。《女史箴》是張華根據歷代先賢的事跡所編纂的教育文章,女史是宮中的女官,箴是告誡的意思。它的目的是通過諷刺賈南風,達到教育晉朝宮人的目的。

說起這個張華,他是西漢名臣張良的後代,早期曾在曹魏做官,西晉取代曹魏後,他受到晉武帝的重用,為南下伐吳再造統一立下了大功。自此歷任要職的張華,到了晉惠帝時期,親身經歷了賈南風作為皇后,因為玩弄權術,嫉妒賢能而在後宮大開殺戒,使得人心不安。

身負要職的張華為穩定朝局,維持好不容易得來的安定環境,他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為了擔心賈后過度的幹政而敗壞綱紀,因此盡心為賈后撰寫了女史箴,要賈后注意言行,也為宮中女性的樹立良好的標杆。

《女史箴》自創作以來,就成為了宮廷女性教育上的經典之作,到了東晉時期,這篇文章已經成為被官方正式起用的的經典教材,自此被後世繼承引用,廣為流傳。

再生動的文字,在受眾上都會有局限,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那晦澀的文言文。如果能以圖文並承的方式來傳播推廣,顧愷之就地取材,將女史箴中的故事用繪畫的方式給呈現了出來,由此《女史箴圖》便應運而生。

《女史箴》文學史上的名作,被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搶了名頭。

國畫元老---顧愷之

哪怕只是臨摹本,為何讓這件作品如此受歡迎?這還得從它的創作者顧愷之說起。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無錫人。是晉朝南渡時期的傑出畫家代表,對繪畫理論也很有研究,稱得上是大家。鑑於他在國畫方面的研究,顧愷之以三絕著稱:畫絕、文絕和痴絕。

至於「文絕」和「痴絕」,由於很少有真作流傳下來,已經很難被人理解,唯有「畫絕」,因為他留下的以《女史箴圖》、《洛河賦圖》為代表的傳世之作而聞名,他在畫上的研究,更是後人學習的楷模。

顧愷之妙筆之下的人物,畫出了所作人物的神形,眉目之間更傳遞出了好像會動般極具生命力的神韻,人物栩栩如生,有一股超圖凡俗的氣質。他所作的畫,秒在傳神,通過神來表達意境,續寫神韻。他所提倡的「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繪畫上的重要觀念,為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晚唐時期的大畫家張彥遠,在他的作品《歷代名畫記》中,是這樣評價顧愷的:

"顧愷之之跡,緊勁聯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

意思是,顧愷之用筆勁挺有力,但毫不影響畫作連綿不絕、一氣呵成,他畫作下的人物,即使是很平常的衣袂飛動這一動作,也是格調高遠而飄逸,創作時下筆迅速疾馳,畫筆未動但畫作的意念已經具備,因此畫中人物神氣完備。

作為同行,張彥遠是懂顧愷之的,他的高度肯定和評價,既是對顧氏畫意高超的評判,也點出了只屬於顧愷之的繪畫特徵,那就是:

線條細若遊絲卻勁健有利,用筆迅疾一氣呵成,畫意在下筆前就已完備,因出人物形神兼備,意象超邁。

顧愷之的畫風,被後世爭相追捧

對國畫有了解的,對顧愷之畫的價值理解應該更深,顧愷之名下的《女史箴圖》也因此成為一代經典力作,被後世的繪畫愛好者傳承和模仿。

早在唐到兩宋的幾百年間,它就不斷被宮廷內府的畫師所臨摹複製。為的是保留古蹟最原始的面貌,希望將它一代代傳下去,其次也是為了,將它作為女德教育的素材,在宮中流傳。

在《女史箴圖》寬26.5釐米,長663釐米上,有後人大大小小的各式印章,對它的喜愛之情,它所受追捧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從唐代的內府到宋朝的宣和內府,清乾隆內府,哪怕是金朝內府、南宋誤國誤民的賈似道,嘉靖時期的權相嚴嵩等眾多書畫愛好者,都曾追捧過它,僅僅一副《女史箴圖》,就可讓我們領略到國人對於顧愷之畫風的感嘆。這兩個摹本傳遞的真跡的意蘊,原作當中畫家的匠心獨運的精神還在,一直傳承著。

內容頗具正能量的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的原本已經失傳,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一是唐朝時期的摹本,這一摹本藏於大英博物館的一卷,由於保存的緣故,如今也只有自「馮媛擋熊」至「女史司篇敢告庶姬」的九段。這九段都有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分別是:馮姬擋熊、班婕辭輦、山水寓理、修容飾性、家族歡聚、同衾以疑、愛極則遷、靜恭自思、女史司箴。

而《女史箴圖》的另一卷也是後世臨摹的作品,傳世於宋,絹本水墨,這一國寶現在在國內,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國寶。雖然它從品質上看沒有唐摹本高,但比較慶幸的是,宋時期的摹本多了樊姬、衛女二段,共計十一段。集智慧和成熟畫技於一身的《女史箴圖》,被後世文人大加讚嘆,都表現在唐摹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鑑藏章,以及卷后豐富的文人題跋。

其中比較經典的有「玄熊攀檻,馮媛趨進」,記錄的是漢元帝嬪妃馮媛,不怕危險阻擋熊獾保護元帝的故事。馮媛的英勇,用侍衛來襯託,面對危險的其他嬪妃,本能的躲在漢元帝身後的畏懼之姿。在進退之間,烘託與反襯之間,將這個故事寫出了意境和生命力。

同樣是漢代的故事。「班妾有辭,割歡同輦」說的是則是「班妾辭輦」:遊玩在後花園的漢成帝,本想讓班婕妤與自己坐車一起遊玩,

班婕妤不僅拒絕了漢帝的盛情,還進言漢成帝,讓他多和賢臣聖人親近,而不是多和嬪妃們享樂。

帝王陣仗的人多勢眾,班婕妤的形單影隻,將班婕妤塑「孤臣」、「直臣」的形象活生生的呈現了出來。眾人抬輦,多有鬆懈之態的漢成帝,與班婕妤歲弱小卻義正言辭的身姿,多少之間,剛柔之外,是非曲直早已在畫中閃現。

流失海外,身藏大英博物館

《女史箴圖》不愧是取材於勸誡題材的畫作,作為現存最早的人物捲軸畫,它是古人意在言外、意在畫外的有力且巧妙的運用。難怪有中國繪畫史的「開卷之圖」的美譽。

就是這麼一副國寶級別的傳世之作,不僅流落到了海外,還被以不高的價格而出售。

1903年一位名叫:克拉倫斯·詹森的英國人,只要了25英鎊的價格,就將他從中國掠走的國寶轉讓給了大英博物館,這是他在1900年侵華戰爭期間獲得的一件畫作。

就在這一年,《女史箴圖》正式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眾多中國珍貴文物的一員。讓英國人沒有想不到的是,館方不久後證實:這幅25英鎊買來的畫作,是一件傳世已有千年的稀世珍品——《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中對古代中國婦女精神和面貌的真實再現,那些寫滿了意蘊的身姿、儀態,還是那些華麗的服飾、裝扮是被繪者傳遞出的具有民族底蘊的生命力、歷史個性和精神。

更令人惋惜的是,歲月的動蕩,國力的衰弱,讓它輾轉流於他鄉疏於保管,已流逝了該有的珍貴痕跡。

歷經歲月滄桑,難掩它的光芒與底蘊,這件《女史箴圖》唐摹本,在成為大英博物館亞洲館區的鎮館之寶後,留給世人的是激勵、是感慨,是讓自己更強,是不斷發掘它背後的故事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女史箴圖:英倫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追捧千年,為何售二十五英鎊?
    展出前,在英方博物館官方網站是就列出了將參與巡展的國寶,其中就有1900年流落到海外的《女史箴圖》。後來,英方出於保護《女史箴圖》的考慮,最終沒有再次踏上故土展出,原因很簡單,它是絹畫,說通俗點就是畫在絲巾類的布上的筆畫,如果輕易挪動,因為年代久遠會損害到畫,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 《女史箴圖》秘藏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其實是摹本
    【南京日報報導】「春蠶吐絲,流水行地,以形寫神,皆出自然」,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當此巨贊者,唯有東晉顧愷之的絹畫《女史箴圖》。200年前,它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如今卻作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深藏庫房中秘不示人。
  • 大英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其中一寶卻是中國的《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英國國家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
  • 稀世珍寶《女史箴圖》,100多年前被掠走,今成英國「鎮館之寶」
    坐落在英國倫敦市區的大英博物館是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這裡匯集了世界文明古國的文物寶庫,其中不少是僅存的珍本。館內收藏著中國珍貴文物有兩萬餘件,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顧愷之的絹畫《女史箴圖》,200年前,它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如今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稀世珍寶《女史箴圖》,100多年前被掠走,今成英國「鎮館之寶」
    其中最著名的是顧愷之的絹畫《女史箴圖》,200年前,它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如今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顧愷之是有記載以來中國最早最著名的畫家,在中國古代畫史上,顧愷之聲名顯赫。他博學多才,尤其精通繪畫,世人稱他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英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庚子之變的發起國,在掠奪和收藏清宮文物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因為動手早、下手狠,所得豐富且精品多。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中,商周時期的青銅彝器,魏晉、隋唐的經卷,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各個時期的書法繪畫均屬於特色類別,其中有300餘件中國書畫為清宮舊藏珍品,其他從紫禁城、圓明園等地掠奪而來的清宮文物也是其收藏中的精品。 該館收藏清宮文物中最著名,甚至可以說是鎮館之寶的,就是《女史箴圖》。
  • 含《女史箴圖》和中國書畫,大英博物館新增30萬張藝術品數據
    兩大鎮館之寶上線令人驚喜的是,此次上線的30萬張藝術品圖像中包括大英博物館兩大鎮館之寶:《女史箴圖》與》《羅塞塔石碑》。《女史箴圖》局部圖《女史箴圖》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作為中國現存已知的最早繪畫長卷之一,它在清代時藏於宮廷,八國聯軍入侵時被盜,後來以25英鎊(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000英鎊)的價格出售給大英博物館。由於文物的脆弱性,這件名作始終保存在庫房內,很少露面。此次上線,無疑給了觀眾一個大福利。遺憾的是,博物館方並未上線該作的高清大圖。《女史箴圖》局部《女史箴圖》是中國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
  • 這五大中國文物絕世罕見,可惜都成了外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然而,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流失在海外的文物高達上千萬件,遠遠超過我國本土博物館現有藏品總量。我們的博物館數量也遠低於美國、法國、英國甚至日本。所以讓人遺憾的是,很多堪稱絕世罕見的中國文物,要到國外才能一睹真容,其中有五件中國文物還成為外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知何時,它們才能回歸祖國。
  • 國外博物館的五大中國文物,都被列為鎮館之寶,可惜有些丟失損壞
    10萬英鎊購入這把寶劍,不僅成為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還被館方專家譽為「古兵器收藏之首」!此後景泰藍麒麟便一直是楓丹白露宮最有名的鎮館之寶之一。>當年八國聯軍進京後,有一位叫克勞倫斯的英軍上尉,沒有搶到金銀珠寶,便趁亂將頤和園裡的《女史箴圖》盜走。
  • 《女史箴圖》:英國人用25英鎊撿的大漏
    1903年1月7日,來自詹森上尉(1870-1937)的一封信表明:大英博物館需要支付25英鎊給他購買一幅畫卷。是年4月8日,畫卷擁有了大英博物館現在的收藏編號。沒過多久,大英博物館的研究者就知道他們撿了一個天大的「漏」:這幅售價25英鎊的長卷,就是赫赫有名的《女史箴圖》卷!
  • 英國搶走的名畫《女史箴圖》,曾主動歸還,中國為何拒收?
    美術會客廳 今天‖英國搶走的名畫《女史箴圖》,曾主動歸還,中國為何拒收?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當此巨贊者,唯有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女史箴圖》是顧愷之根據張華的《女史篇》畫的一卷插圖性畫卷。200年前,它還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如今卻作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深藏庫房鮮于示人。中國為何拒收《女史箴圖》?
  • 流落英國的國寶《女史箴圖》,被攔腰截為三段,英國曾主動歸還
    坐落在英國倫敦市區的大英博物館是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這裡匯集了世界文明古國的文物寶庫,其中不少是僅存的珍本。館內收藏著中國珍貴文物有兩萬餘件,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顧愷之的絹畫《女史箴圖》,200年前,它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如今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鎮館之寶」。另宋代紙臨本(一說為徽宗御筆)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流失文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
  • 大英博物館為何將我們的國寶《女史箴圖》裁成多段展出?
    塵封多年的晉代顧愷之(傳)《女史箴圖》春夏之際在倫敦公開亮相,展期雖短,且畫作被截成多段,但無妨世人見識「晉人之美」。大英博物館策展人史明理接受澎湃新聞專訪,解釋了為何將國寶截成多段。圖為《女史箴圖》展覽現場       大英博物館正在進行的「中國繪畫集萃:長江行旅」大展以及《女史箴圖》特展的策展人都是史明理博士(Clarissa von Spee),「每兩年我會策劃一次中國書畫展,將館藏中最好的作品拿出來展示。『中國繪畫集萃:長江行旅』展出的所有作品都來自於大英博物館。」
  • 為什麼說中國美術史「開山之作」是《女史箴圖》?
    長期以來,《女史箴圖》都被大不列顛博物館視為鎮館之寶,更別提回歸祖國懷抱了,就算想看上一眼,也絕非易事。在博物館的嚴格限制下,只有那些特別專家才能有幸觀賞。對於中國學者而言,哪怕只看上《女史箴圖》一眼,也是莫大的安慰了。
  • 1900年《女史箴圖》遭掠 後以兩英鎊價格售出(圖)
    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  中國自古以來就和世界各國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隨著正常的文化交流,中國的藝術品被帶往世界各地。  統計顯示: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  統計資料顯示,英國各大博物館、圖書館共收藏中國歷代文物約130萬件。其中大英博物館收藏了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代摹本等眾多珍貴文物。法國各博物館、圖書館收藏中國歷代文物約260萬件。羅浮宮博物館存留中國文物達3萬件以上。日本擁有1000餘座大小博物館,共收藏中國歷代文物近200萬件之多。
  • 大英博物館割裂裝裱《女史箴圖》是無知,海內外心疼文物受傷
    圖為在大英博物館被割裂後展示的《女史箴圖》局部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7月23日中午刊登了《在大英博物館〈女史箴圖〉特展中觀賞「晉人之美」》一文,其中提到:「大英博物館將好好一手卷《女史箴圖》割裂開來,裱褙成平板式多段進行展示。」
  • 國破家亡千千劫——動亂中的《女史箴圖》
    為表達感激,英國向蔣介石提出了一個「二選一」的回報方案:把《女史箴圖》「歸還」中國或者贈送一艘英制潛艇。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英軍的一個軍官將頤和園內的《女史箴圖》盜走,以25英鎊(折合人民幣200多元),賣給了大英博物館。《女史箴圖》是公元3世紀時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作品。
  • 中國最值錢文物,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英國:潛艇還是文物二選一
    雖說在一幅畫和一艘潛艇裡面選擇潛艇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幅畫也不是普通的文物,不然也不會拿來跟潛艇作比較,它是中國最值錢的文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女史箴圖》,錯過了英國這次歸還它的機會,現在要想看見它的真容還得到大英博物館去,而且去了也不一定看得到。
  • 中國國寶《女史箴圖》:蔣介石一個抉擇終成永遠遺憾
    但從那以後,這個200年前屬於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女史箴圖》就被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深藏庫房,鮮于示人了。 《女史箴圖》唐摹本 《女史箴圖》作者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由於年代久遠,現僅存兩幅臨摹本。中國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是宋代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