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11月10日電 (王昊昊)「書院最大的歷史價值,就是構建起了東亞地區共同的以漢字為載體、以儒學為核心的東亞文明體系。在東西方社會大變革的今天,中日韓等國應放下互相間的分歧,尋找書院、漢字、儒學等共同文化基因,開創東西方文化互鑑新格局。」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在位於長沙的嶽麓書院表示。
10日,為期兩天的「清華會講湖大行——大學之道與文明進步」活動閉幕。兩天裡,來自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圍繞「書院傳統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等議題展開探討。
鄧洪波說,書院起源於七世紀末的中國唐朝,是古代東亞地區以儒家為代表的讀書人,圍繞書籍進行文化積累、研究、創造與傳播的文化教育機構。中國歷代創建的書院超過7500所。
「中國的書院文化在15世紀20至30年代傳到了朝鮮半島,明清之際傳到了日本列島,19世紀、20世紀發展受挫,到20世紀初中國由書院時代變成學堂時代。」鄧洪波表示,開創東西方文化互鑑新格局,既要有讀書人的文化自覺、自信和擔當,以發揚光大東亞優秀文化為己任,也要保持開放格局,學習西方長處,善用東方文明精華與時俱進。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肖永明表示,在中國古代社會,書院是社會文化大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創新學術、傳承文化、培養人才、傳播學術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教育制度一百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出現了師生關係淡漠、人才評價標準規格化等弊端。當下發掘傳統書院的教育資源,能夠將其價值趨向、教育理念、培養方式、精神傳統等應用到今天的人才培養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