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堅持德樹人的「根脈」。高校現代書院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育人氛圍的可以使其成為傳承中國傳統教育精粹的重要場所。實踐證明,現代書院針對當代大學生行為特點,開展的誦讀國學精典、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奮鬥精神、堅守精神家園、提高踐履能力的育人工作,能夠在堅持立德樹人中堅定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高校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培養高素質優秀人才,讓大學生具有民族心、民族魂和愛國情懷,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就必須承擔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播和發展主陣地的職責。
一、堅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對高校立德樹人的重大意義
(1)堅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是提升大學生民族自豪感的需要。如果說文化是民族的靈魂,那麼文化自信就是民族自豪感的靈魂,特別是在這個土地、資源、軍事之爭已退居次要地位,文化、人才、知識、信息的佔有躍居較重要地位的時代,文化自信已成為經濟、政治、科技、國防、外交等其他方面自信的基礎。如果缺少文化自信,一個國家就會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因此,在高校對大學生加強國史、國情和文化教育,有助於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堅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是提高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需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多民族、各地域的融合發展,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同一性和傳承性,它既是中華民族和文化的靈魂和脊梁,也是我國現代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石和基因,指引著我國現代化文明的建設目標。因此,在高校構建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必然有助於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
(3)堅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內容豐富,其中所蘊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主義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正心、格物、誠意、致知」的道德規範等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為了多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有靈魂」的卓越人才,高校必須堅持立德為先、修身為本。
二、現代書院是高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
中國書院,作為傳承文化、培養人才、化育人生的基地,是我國古代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形式,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為傳承中國傳統教育的精粹,汲取現代大學先進的辦學理念,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通過現代書院制積極探索和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育人之路。經過10年前期研究探討,於2010年成立「大成書院」,2012年設立南山書院、子午書院,2016年開辦紫閣書院。現代書院立德樹人的路徑是: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前景,把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實現以文化人。
現代書院之所以能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原因有以下四點:
(1)現代書院「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有利於培養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現代書院構建以思政課教師和校外知名校友擔任心靈導師、專業課教師擔任學業導師、高年級學長擔任朋輩導師的導師隊伍。截止2018年底,僅紫閣書院就聘任90餘名心靈導師、120餘名學業導師和300餘名朋輩導師。導師及時解決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困惑,以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做人和為學的榜樣,使現代書院既踐行了立德樹人職責,又繼承發揚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國傳統教育價值觀。
(2)現代書院的「質疑問難」教育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現代書院通過組織國學社團、主題徵文、知識競賽、討論會、辯論會和戲劇文化節,引導學生靜心自學,潛心思考,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心靈導師、學業導師、朋輩導師根據學生鑽研和領會的不同程度進行因材施教,或解答得透徹明白,或僅略加提示。師生互為學友,相互質疑,平等交流,自由切磋。這種「質疑問難」式的教學方式,能夠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研讀、領悟、思辯、遐想空間,既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又有利於學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3)現代書院中國風範的育人氛圍有利於學生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現代書院空間模擬秦漢風格、九宮格局而建,力圖傳承大氣、高雅、古樸的中國建築風範。此外,現代書院留置更多開放共享空間,方便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交流溝通。同時,將書院辦公場所、教學場所、社團場所等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主題設計、作品展示及交流平臺搭建,如南山書院的南山行仁、南山習禮、南山取智、南山恪信,紫閣書院的紫閣有曰、紫閣有約、紫閣有閱、紫閣有悅等實踐育人平臺,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和影響。
(責編:左瑞、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