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如何相融

2020-12-09 人民論壇網

【摘要】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戰場,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需要釐清育人和育才相互統一的關係、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互動轉化的關係、內化和外化辯證統一的關係、守正和創新有機結合的關係、人化和化人相統一的關係。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需要釐清其存在的若干重要關係。

育人和育才相互統一的關係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新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高校要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只有釐清育人與育才相統一的關係,才能更好地繼承超越優秀傳統文化,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方面,育人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立德修身是教育之本,只有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視育人價值的精髓,才能培育具有中國氣質、中國精神的一代新人。因此,我們培養的人才,首先應該是「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人才,必須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執著的人生追求、良好的人文素養、高尚的道德人格、強烈的責任擔當,這就需要先育德,然後再育才。

另一方面,育人和育才相互促進。高校通過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創造活力、奮鬥精神,從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讓大學生能夠樹立人生理想,才能發展最大化,人盡其才。育才反過來促進育人。在育才過程中,對人文精神培養、人格養成和職業生涯規劃等產生積極作用,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人,從而不斷提升道德修養境界、人生境界,實現「由科學而達至修養」的育人目的。

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互動轉化的關係

無論是教育主體還是教育客體都經過了相互轉化的過程,並在這個相互轉化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兩者的互動轉化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因學得益,學因教增進。

一方面,教育主體、客體保持雙向互動。師生在追求高尚道德品質、繼承超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能夠保持彼此獨立的思想和個性,完成雙向互動的教學轉化,實現相互交流、相互幫助、教學相長,從而架起中華文化認同的橋梁,提高文化育人實效性、針對性和創造性。教師既可以教育、關懷、改造大學生,培養他們的理想人格,還可以虛心向大學生學習,創造更多加價值。

另一方面,教育主體、教育客體相互轉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在同大學生的交往中能夠反躬自省、努力求教,不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從而實現主體的客體化。同時,大學生也是教育主體,通過充分發揮主體性作用,在自我教育中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促進自身良好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養成。

內化和外化辯證統一的關係

內化產生新思想,外化產生新行為,內化、外化相互對立、相互貫通、相互依存。兩者的辯證統一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過程,也是修養和實踐相統一的過程。

一方面,內化是外化的前提,外化是內化的目標。內聖外王、修己安人是培養理想人格的典型思想,體現了內發與外爍的辯證統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師生通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實現內化,內化是師生立德修身、構建文化價值意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礎。師生通過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實現外化,不能實現外化,就無法將個人的道德認知轉化為意志品格、道德情感,無法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另一方面,內化與外化在矛盾中統一。師生能夠在內化與外化的矛盾中完成立德、立功、立言、惟實、惟親、惟新。受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環境、內容、活動、制度、方案等因素的影響,內化和外化不斷產生矛盾。而這個矛盾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實現增加動力,使得文化在內化過程中完成了教化,在外化過程中完成了創化。內化和外化在矛盾中統一,師生進而在知、情、意、行方面實現了辯證統一,重構了文化價值意識。

守正和創新有機結合的關係

守正和創新互為一體,守正和創新的有機結合是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兩者的有機結合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軟支撐。一方面,守正是創新的基本條件。守正就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就是要與時俱進,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守正是創新的基礎,如果丟掉傳統文化,就等於割斷命脈。師生對待傳統文化,要先守正後創新,守正是為了更好地創新。

另一方面,創新是守正的必要保障。創新是推陳出新、綜合創新。傳統文化的轉化創新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也是開拓世界文化新格局的必由之路。師生在守正中創新,避免了因循守舊、抱殘守缺、照搬照用、盲目學外,不斷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師生只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新、不斷充實,才能把具有新時代價值的文化精髓提煉並展示出來,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人化和化人相統一的關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鮮明的特點是人文化成,其本身就是人化和化人相統一的過程。人們通過人化可以繼承超越傳統文化、改造外部世界,通過化人可以提高人、培養人。人化和化人相統一,促進更好完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一方面,由人化文、由文化人。師生在人化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資源,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師生在化人的過程中,充分吸收借鑑傳統文化精髓,體悟人生智慧,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凝聚思想共識,不斷提升自我道德修養,最終實現全面自由發展。

另一方面,人化、化人相得益彰、辯證統一。師生在人化的過程中通過繼承超越傳統文化,不斷創造出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文化成果、完善大學生思政教育環境,從而更好地引導人、塑造人、培養人,促進化人。在化人的過程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武裝頭腦,不斷增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從而更好地挖掘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促進人化。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相輔相成的關係

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自覺的提升。兩者相輔相成,有利於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

文化自覺是師生在文化反省的過程中對文化的價值作出判斷,進而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增強文化自信。師生只有對優秀文化具有深刻的認識,才能不斷尋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新時代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師生如果不能堅持文化自覺,就容易固步自封,陷入對傳統文化盲目自信之中,走向文化保守主義,還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襲,迷失自我。

文化自信固化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其生命力保持堅定信心。師生在堅定文化自信過程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客觀分析、全面梳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轉化為行動力量,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只有堅持文化自信,師生才能將真、善、美、聖的價值理念轉變為自身的價值追求和行為習慣,在實踐中不斷增強文化自覺。

(作者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註: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研究」(項目編號:18ZDA00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3日。

責編/李一丹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近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首屆高層論壇在南京舉辦。與會專家認為,應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交往文化涉及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關鍵問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中華優秀傳統交往文化的核心是人,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現實社會關係中,要正確面對和處理人際關係。仁愛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準則和原則。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徐小躍提出,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聚焦三個問題: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濰坊醫學院:德醫相融,課程思政打造新
    濰坊醫學院強化德醫相融特色 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德醫相融 課程思政打造新「配方」9月新學期,第一堂解剖課的教室裡,師生們面向「大體老師」(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鞠躬致敬。實驗課老師將醫學專業課蘊涵的德育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這是濰坊醫學院的一堂「德醫相融」教學課。學校堅持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有機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造了凸顯「德醫相融、雙向貫通」特色、入情入味的課程思政教學。
  • 青少年愛國教育,融媒平臺大有可為
    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怎樣做?什麼樣的思政教育才是鮮活、生動的?如何讓青少年從內心自發地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在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教育廳、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指導下,11月18日江蘇首個青少年思政融媒平臺「少年志」上線,並啟動了「愛國立志我行動」系列融媒體項目,頗受關注。少年志平臺首批受聘思政導師緊扣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如何聚焦青少年展開深入研討。
  • 智慧碰撞 理念相融——2016年第四期傳統文化教育赴臺研修記
    在山東省教育廳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國民主促進會山東省委員會主辦,山東海峽兩岸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院承辦的「2016年第四期傳統文化教育赴臺研修」兩個組別(23名優秀教育工作者組成的教師組和 24名校長組成的校長組)分別於9月23日和9月26日啟程,行走參訪臺灣的大中小學,深入臺灣校園、課堂,聆聽臺灣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理念、感受研討中華血脈相承中的傳統教育智慧
  • 外語課堂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外語系給出了答案
    外語課堂如何融入思政教育?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外語系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積極探索「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途徑,主動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教學,全方位育人,並在教師黨員中先行先試,取得良好實效。
  • 課程思政潤無聲 弘揚傳統鑄根基——我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群...
    」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群建立的基礎,是全國最早建立的傳統文化課程之一,在1997年課程開設之初就吸引了很多外校學生來聽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群建設立足原典,主要以四書與《道德經》《莊子》《詩經》等傳統經典原著為主體,並延展至諸多領域。
  • 融媒思政公開課《周末開大課》「五四」登陸上海教育電視臺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由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指導,上海開放大學、上海教育電視臺、易班網聯合推出的系列融媒思政公開課《周末開大課》,第一季將於5月4日五四運動100周年當天,正式在上海教育電視臺與觀眾見面。  今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 構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
    一、把握網絡思政主基調 確定融媒體育人總目標    在高校思政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隨著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如何利用新媒體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提升網絡育人質量已成為當下重要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 課程思政優秀案例 | 「文化傳承、感恩教育」之《服飾手工藝》課程
    在此基礎之上,要求學生結合節日文化進行多元化設計。1. 密切結合本課程的專業特點和內容進行思政教學設計,杜絕教條主義,將思政元素和專業元素融合在一起,引起學生情感共鳴。2.思政元素在課程中的合理運用能促使學生向主動體驗和積極實踐轉變,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掌握、深化與拓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目的。
  • 英語課堂如何融入思政教育?這位老師給出了答案
    新湖南客戶端11月25日訊 「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英語專業課程的教學除了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英語教學材料進行課程思政的教育提煉以外,是否能夠結合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一些更深層次的融合呢?此次的主講嘉賓是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初等教育學院從事英語教學的吳海明老師,她用三年的實踐將「如何做好英語教學的課程思政建設」這一課題進行了探索,這次活動正是她探索成果的一個展示。 自2016年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提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新的一輪教育教學的改革大潮,紛紛探討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的新路徑。
  • 喜訊|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思政教育實踐基地在靜海落成
    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思政教育實踐基地近日在靜海落成。天津中醫藥大學聯合北京師範大學靜海附屬學校、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靜海區華康街道舉行「花開向陽健康校園行」健康宣講活動暨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思政教育實踐基地落成儀式。
  • 問學稷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道」與「術」——山東理工大學的...
    《漢書·禮樂志》這樣描述教育的重要性。以經史子集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典籍,融禮樂射御書數為一體的君子六藝,莫不由教育而傳承。作為一種具有高等教育職能的機構,大學可以追溯到五帝時期的成均和上庠,到了有著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之稱的稷下學宮時期,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小學教育解決方案
    「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教育示範學校」,為中華後代的人文精神、雅正品行培養打造堅實的平臺,為全國各地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做出引領和表率!以往的教育實踐表明,在升學壓力下,學校教育過多地關注學生成績的提升,傳統文化教育往往被邊緣化。
  • 構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開創「1233」工職特色...
    一、把握網絡思政主基調 確定融媒體育人總目標在高校思政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隨著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如何利用新媒體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提升網絡育人質量已成為當下重要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 傳統書院如何與現代教育相融-光明日報-光明網
    鄧洪波:書院是儒家的營地,在古代社會它作為儒家的道場與佛道的寺廟、宮觀並立、對應,成為最有中華文明特色的文化教育機構。理學家朱熹的年代,廬山「老佛之祠蓋以百數」,而「儒館」僅白鹿洞書院一家,若加郡縣官學也就三家,勢力懸殊,其「盛衰多寡之相絕」完全不成比例。
  • 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網絡思政教育新平臺
    確立了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歷史為基石、以大學生行業文化素養為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時在網絡等新媒體中積極傳播思政教學元素,利用新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縱深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歷史教育、行業文化教育,為學校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搭建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數字「思政知路」。
  •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以大運河為媒,基於「文化自信」探索「課程思政」
    中國江蘇網訊 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年輕人的生活?近日,無錫市社科普及示範基地——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大運河文化展示中心舉辦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大運河文化課,以大運河為媒,開展了一次基於「文化自信」的「課程思政」的生動實踐。
  • 如何加強中華傳統文化優秀教育
    A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是上下的共識,更是高考命題的趨勢。B另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在2018高考試題中體現得非常充分,也是高中新課標修訂的重點之一,各學科結合自身特點,都豐富充實了相關內容。其中,語文課標最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個部分。
  • 藝術教育的思政魅力
    相關教師應該在藝術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深入思考如何在教學中發揮藝術教育的思政效應,增強藝術教育的感染力與實效性,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藝術教育是美的教育。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探索的第一個維度,是對學生進行審美素養的培養和教導,這是藝術教育的基礎。審美教育強調以善為基礎,不論感性還是理性,都是「以美育人,由美入善」的過程。
  • 基於易班的「一體五翼」網絡思政教育模式
    學校領導清醒的認識到老舊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而是轉變思路,要根據當代大學生(尤其是「00後」大學生)的時代特徵,積極探索創新網絡思政教育新模式,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和網絡文化生產主力軍等方面的綜合體系建設上進行不懈地探索與實踐,開創了陝國職院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