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07作者: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外語系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積極探索「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途徑,主動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教學,全方位育人,並在教師黨員中先行先試,取得良好實效。
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不久前,在《跨文化交際導論》課上,徐佳老師通過講授美國人類學家Kluckhohn和Strodtbeck提出的文化取向框架理論(Kluckhohn and Strodtbeck’s Value Orientation),通過「人性本質」、「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人類生活的時間觀念」、「人類活動的類型」、「人類的社會關係類型」五個方面對中西方文化展開了對比。課堂上,通過對儒家學說的「人之初、性本善」與基督教的「原罪」理論對比,西方個體主義與中國集體主義等方面的對比分析,加深了同學們對中西方傳統文化差異的認識。通過此次課程,同學們深刻認識到了中國文化中對人性、對自然、對歷史和對集體認識的智慧之處,更加堅定了傳統文化自信。
而在《基礎日語》課上,許麗娜老師就《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的影響》與同學們展開討論,許麗娜老師為同學們介紹了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交流互動,並且提到「日本早期文明很大程度上都源於中國,尤其在唐宋,受到中華文化極大的影響。作為擁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我們應以此為豪,同時作為掌握外語的中國人,我們也應該將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播各地。此外,對待日本文化,也理應端正態度,正確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豐富翻譯課堂,提升專業優勢
如何翻譯好時政文體?陳薈夷老師開展的《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建國70周年講話內容,探討時政文體翻譯技巧》講座,同學們對此有了新答案。講座上,陳薈夷老師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內容中部分片段的中英對照。對於英語翻譯,陳薈夷老師表示:「政治類文本翻譯技巧也是建立在基礎學習之上的,對於英語翻譯來說應該是錦上添花,英語學習貴在積累,沒有捷徑。」
周秦超老師則與同學們一起探討研究了Hnery David Thoreau部分代表作翻譯。周秦超老師讓同學們逐個翻譯了梭羅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並給予詳細地點評講解。課堂上周秦超老師還剖析了儒家思想與美國超驗主義的關係,並提到梭羅和愛默生等人的超驗主義思想也曾受到東方學說的影響,其中就包括了中國的儒家學說。在梭羅的《瓦爾登湖》中也多次引用了四書的內容。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具有普世認同價值。
體悟時代精神,感受榜樣力量
時代呼喚英雄,英雄光耀時代。喻歡歡老師開展了《Heroes among us》主題討論課。本節課以教師講解和學生演講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目的是為了學習身邊的英雄人物事跡。喻歡歡老師表示,大學生正處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讓他們學習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有利於向他們傳遞正能量,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能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英語演講的方式,也有助於英語寫作與口語能力的提高。
鄭穎老師則通過蘇格拉底與孔子兩位哲學家的對比,讓同學們思考中西教育,提高文化自信。課堂上鄭穎老師向大家介紹了蘇格拉底與孔子所處於的歷史時代背景,以及他們的教學方式,並對他們的名言名句進行比較翻譯。鄭穎老師認為,蘇格拉底不斷在質疑中求知的精神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值得推崇,只有認識到自身知識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激發求知的渴望。學習是學和思的不斷交替循環上升的理念,在今天依然適用於教育領域。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自身不斷自省,尋找不足的自我要求也值得傳承。
此外,對於在外語學習中,外語學子應該如何去處理好、平衡好外來文化與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徐佳老師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平時同學們可以通過閱讀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收聽中英文時政新聞,欣賞中西方文化影視作品,利用『學習強國』app、中國日報等平臺多了解中西方文化。在英語學習中,我們也不應該忘記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們在學習中不妄自菲薄自己的文化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前提。外語是打開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大門鑰匙,我們學好外語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為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一直以來,外語系積極響應「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堅持「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積極構建工作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積極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努力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
新聞宣傳中心 採編部 供稿
攝影部 攝影
謝施婷 編輯
Copyright © 2019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外語系 | 地址:福建福州市閩侯上街大學城學府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