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

2021-01-11 中國青年報

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全面創新發展階段,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對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一、把握網絡思政主基調 確定融媒體育人總目標

    在高校思政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隨著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如何利用新媒體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提升網絡育人質量已成為當下重要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黨的十九大、全國教育大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緊跟時代步伐,在深入分析新形勢下三全育人工作內涵,充分了解學生網絡生活的狀態的基礎上,嘗試利用網絡空間構建起「1233」具有工職院特色的網絡思想政治育人體系,「1」即圍繞塑造學生的理想信念為核心;「2」即形成「成工職·易班」、「工職青年」兩大網絡思政教育推手;「3」即深挖三類文化精髓,構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3」即建設三項網絡小微思政工程,打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最後一公裡」。

    學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傳統,走出藩籬,採取浸潤式育人模式,結合新媒體並融於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提升學院網絡思政育人實效,形成了可借鑑推廣的網絡思政育人新模式。

    二、工職院「1233」網絡思政育人體系建設

    (一)圍繞一個核心,佔領青年學生網絡思想陣地前沿

    學院始終以塑造學生的理想信念為核心,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在我院青年心目中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讓學生傳承堅定的理想信念、傳承艱苦奮鬥的精神、傳承實事求是的精神、傳承甘於奉獻的精神、傳承改革開放的精神,把紅色精神、紅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注入青年的血脈,融入青年的靈魂,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紅色經典誦讀

    (二)形成兩個推手,助力構建完整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學院基於當前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事不網的新媒體環境,從「全環境育人」的角度形成入腦、入心的網絡思政教育推手,讓思政教育在新媒體平臺上看得見、悟得懂、聽得進。

    1.建設具有工職特色的「成工職·易班」,設計易班熊為工職易班卡通形象,開發出「易籤到」、「畢業跳蚤市場」等多款具有學院特色的輕應用。我院易班推文進入教育部頭條共18次,活躍度長期排名在全省前15名。策劃組織網上活動50餘起,在抖音上發起的體育文化活動「我心中的運動會」全國有1100萬人次觀看,100多萬人次點讚,20萬人次轉發。加強工職匠星、優秀學生、優秀校友等優秀朋輩群體的宣傳,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培養具有網絡影響力的同齡人團隊,有的放矢地樹立導向,讓青年學子的同齡人成為正能量的發光源,提高網絡育人成效。

    2.建設以「工職青年」微信、微博、抖音為主的新媒體矩陣。依託新媒體矩陣,開展線上主題教育29期,督學信息110期青年大學習期,覆蓋全院13000餘名青年學生,累計開展思政引航、團學活動、信息發布等4類主題線上宣傳推送,推文累計200餘條,10000餘名同學點讚關注,紮實推進網上思想政治育人工作。

    (三)深挖三類文化精髓,提升青年學生道德文化修養

    1.持續打造「弘揚華夏文明 傳承天府文化」的文化品牌項目

    將傳統文化融入社團活動,開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傳播新路徑,持續高質量打造墨韻社、漢服社等7個傳統文化學生社團;組建「傳統文化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文化建設專場活動10餘場,引導高雅藝術、非物質文化、民族民間優秀文化走近師生;打造學生宿舍傳統文化長廊展示區,以4個傳統文化展示模塊為基礎,覆蓋30餘個傳統文化主題,累計展示作品800餘副;通過攝影、拍攝相關抖音短視頻,用浸潤式育人模式把優秀傳統文化注入青年的血脈,融入青年的靈魂。

    2.組建紅色經典誦讀工作室,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

    創建紅色經典誦讀工作室,將紅色經典誦讀活動納入素質學分體系,以讀、誦、寫、享四種形式組織開展「青閱·青聲」誦讀活動、撰寫精讀筆記,組織學生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沙龍分享會,組織100名同學精讀紅色經典理論著作,組織1000名同學閱讀紅色經典紀實和文學作品,錄製音視頻材料100條,組織10000名同學分享的傳播,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把紅色精神、紅色文化融入學生課餘生活,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誦讀經典

撰寫紅色經典誦讀讀後感

    3.聚力打造工匠文化節,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匠心匠魂

    持續舉辦工匠文化節,一是以「傳承工匠文脈,激發創造潛能」為主題的專業文化節,二是以「挑戰自我極限,炫動青春風採」為主題的體育文化節,三是以「豐潤藝術情懷,放飛人生夢想」為主題的藝術文化節包括建築文化節、財經文化節、IT文化節、汽車文化節、物流文化節、智能製造文化節、軌道交通文化節等7個專業文化節及體育文化節、藝術文化節等九項活動,將理想信念貫穿活動始終,讓文化節成為學院文化盛事。

    (四)打造三個小微思政工程,打通網絡思政教育「最後一公裡」

    通過新媒體技術的充分運用,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來、「潮」起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同時也利用新媒體育人平臺構建起「教師引導、朋輩引領、知行合一」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機制。

    1. 創辦「青閱青聲」微信公眾號

    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武裝青年學生頭腦,讓學生在誦、讀、分享的過程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自公眾號創辦以來,全院共推選60餘名學生參與線上音頻錄製,每周由2—3名同學錄製一期經典著作誦讀音頻,共錄製9期線上誦讀音頻,採集、篩選學生誦讀音頻材料50餘段。自新冠疫情防疫阻擊戰打響以來,青閱青聲開設了「抗疫」特別專欄,學生累計錄製13段音頻,通過青閱青聲平臺為抗疫加油發出青春之聲。

    2. 創新話語表達方式,打造「短視頻+」網絡思政育人工程

    基於大數據以及從樹立學生正確意識形態到育人實效的有機轉化,我院在網絡思政育人工作中,提出了「短視頻+"的小微思政工程概念。開發紅色經典、傳統文化慕課微課資源,改變學生長期處於「被教育」的身份及對「傳統思政教育"牴觸的心理。將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在網絡上呈現,建設4個視頻製作、推送模塊。一是學業技能,包括專業技能、知識科普、辦公軟體等;二是生活技能,涵蓋運動健身、美食探店,校園助手;三是校園業務,以短視頻形式向學生展示與學生切實相關的業務辦理、失物招領、公益活動、社團組建等;四是校園紅人,以學生個人事跡、思想引領、學習標兵、文藝修身等方面,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全角度的網絡思政育人短視頻,以妙趣橫生的方式「霸屏」學生網絡空間,想學生之所想,發揮高職人才聚集的優勢。

    3. 打造匠心微影——微電影項目團隊,組建學生編劇組、演員組、視頻拍攝及後期製作組等學生骨幹隊伍

    通過指導教師嚴格把關劇本題材的選取和內容的編寫,打造原創網絡宣傳優秀作品,「匠心微影」工作室,深入發掘好素材,拍攝原創微電影10部,開發傳統文化、天府文化、紅色經典短視頻、音頻不少於200個。讓學生在體驗式創作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理念等主流思想觀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達到育人全過程、影響全方位、播放全效能的「網絡思政育人」高能量。

    三、工職院網絡思政育人成果

    近年學院被授予首批四川省文明校園、四川省工業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成都市工業旅遊示範點、成都市天府文化特色學校等榮譽稱號,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共建工業文化研究中心。學院團委榮獲「四川省五四紅旗團委」、四川省「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成都市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組織獎和優秀團隊、成都共青團關愛留守兒童先進集體。

    2016年院學院院級學生社團參加了由成都市教育局主辦的「最強社團」比賽,斬獲了視頻類兩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團體兩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愛心千流社獲得新媒體人氣獎;2019年匠心微影工作室拍攝製作的20餘部抖音視頻,參與「錦繡天府 光影校園」在蓉高校攝影、微視頻大賽,斬獲2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和2個優勝獎的優異成績;2020年我院原創校園電視臺法治節目《法制新聞:我心中的法》榮獲成都市教育系統第五屆校園電視臺法制節目競賽大學組一等獎;2020年院團委在「成都好YOUNG短視頻」大賽中,榮獲組織獎。

    青年在哪裡,我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在哪裡,青年大學生在網絡上,我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延伸到網絡上,在網絡空間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才能確保「立德樹人」得以全面落實,匯聚網絡正能量、唱響育人主旋律,工職院在行動!

【責任編輯:唐紅】

相關焦點

  • 構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開創「1233」工職特色...
    一、把握網絡思政主基調 確定融媒體育人總目標在高校思政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隨著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如何利用新媒體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提升網絡育人質量已成為當下重要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 基於虛擬代言人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對此,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網絡思政育人體系建設,將其作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抓手,通過虛擬代言人「工小程」的擬人化塑造、親和化表達和網紅化運營,增強了學校網絡思政育人的「溝通力、親和力和影響力」,生動展現和傳播了學校形象,擴大了學校的品牌知曉度,提升師生、校友對網絡思政教育的認同感,形成了一批在重慶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網絡思政育人成果,將網絡思政育人優勢轉化為了學生成長成才優勢
  • 構建「泛在協同」社區化育人體系 形成全方位思政實踐育人格局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大力推進思想政治改革創新工作,全面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牢牢抓住學生社區——這個學生學習生活聚集最為集中、停留時間最長的關鍵區域,構建社區化全方位思政實踐育人體系,形成平臺載體全方位、育人活動全方位、發展評價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 陽光學院:構建多維實踐育人體系 提升思政理論教育實效
    近年來,陽光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主動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領域,將其延伸到思政課堂實踐、「第二課堂」和大學生社會實踐等活動中,多維度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體系,讓思政課「活起來」,使思政教育取得實效。
  • 傳承創新湖湘文化 構建文化育人體系
    劉琛老師近年來悉心指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設計大賽等賽事獲獎40餘項,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她深入挖掘以湖湘文化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育人因素並應用於育人過程,創造性地打造出家居裝飾設計課程密切相關。湖湘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文化組成,它是一個多元的綜合體,不僅包括名人詩賦、各地學說、傳統正道等意識形態內容,還包括民間建築形式、建築裝飾研究、繪畫剪紙等物質形態。
  • 堅持「以文化人」,構建傳統文化育人特色體系
    曲阜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戚萬學  對於曲阜師範大學來說,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天然的使命。學校黨委非常明確地提出,文化要從學校的辦學手段、強校手段上升為立校根基。
  • 樹高鐵特色文化品牌,構立體文化育人體系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文化育人工作,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價值觀融入文化育人,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文化支撐。聚焦這一主題,學院以鐵路文化為主線,以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為兩翼,樹立高鐵特色文化品牌,構建全方位立體文化育人體系。
  • 懷化學院網絡育人工作素描:打造有氣質的網絡思政
    打造有氣質的網絡思政 ——懷化學院網絡育人工作素描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 周 文 遊振華 張 斌 盧宗旺 一個民族有其獨特的文化氣質,一所大學也應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氣質。「智慧校園」已建成多個數位化系統,館藏電子圖書68萬冊,整個校園已實現wifi全覆蓋,為開展網絡思政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懷化學院把網絡思政工作作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來落實,出臺了《懷化學院網絡育人體系實施方案》。已形成黨委領導、分管領導具體負責、黨委宣傳統戰部牽頭協調、相關部門和單位緊密配合的網絡育人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 課程思政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
    高校要切實貫徹落實上述要求,必須抓好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改進課程體系設置,將所有學科和課程納入思政課程體系,充分發揮各學科各門課程的思想價值引領和育人功能,實現課程思政。  再次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機制與平臺建設的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合力仍有待加強,育人資源有待整合。
  • 蘭州大學:圈層效應構建協同育人體系
    這是近日出現在蘭州大學「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講課比賽決賽現場上的一幕。近年來,蘭州大學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課堂教學為渠道,以價值引導為核心,以知識技能為載體,以言傳身教為示範,要求各專業教師將更多育人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促進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
  • 「匠心築夢」——電力工匠思政育人工程
    ,確定了以「工匠」精神建設為著力點,同時結合學校的人文底蘊、職教特色和社會效應,通過探索凝練並實施「匠心築夢」——電力工匠思政育人工程,構建並實踐了以「匠心逐夢」為邏輯起點的 「以匠心致初心,以匠心育匠人,以匠心塑身心,以匠心鑄良品」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 構建思政教育「生態圈」 電子科大成都學院用網絡玩出花樣
    中國網12月6日訊(譚金玉)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通信與信息工程系在學生工作中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始終堅持以優秀傳統文化和優良的校園文化為引領,以多種校園文化活動為抓手,面對「網際網路+」時代,積極推進傳統思政工作與網絡新媒體的高度融合,以思想引領為目標,服務學生為核心,文化育人為基礎,構建了一個「一網一音六微」網絡思政教育「微平臺」,它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建立了有形有效的網絡思政教育
  • 福建農林大學:「一主三輔」模式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在傳統課堂線下教學的同時,五門思政課也積極探索課堂之中與課堂之外的「第三課堂」,在全校範圍內率先佔領思政教學的「雲空間」,較早將「對分易」「慕課堂」「學習通」等學習軟體作為課堂補充,同時加強線上金課建設,目前已建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 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課程思政強調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學科體系、專業體系、教材體系、管理機制體系之中,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內在德性和素養,注重將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是高校立德樹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有助於幫助學生解答思想困惑、價值困惑、情感困惑,激發其為國家學習、為民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幫助其在創造社會價值過程中明確自身價值和社會定位。
  • 山西工商學院:構建起「四館一湖」思政育人大平臺
    日前,以「四館一湖」為代表的山西工商學院「大思政」育人基地建成啟用,前來參觀學習的學生無不為之感慨。近年來,山西工商學院緊扣「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學生培養的每一個環節,逐步構建起以思政課程為主體,課程思政、文化思政為浸潤,學科思政、項目思政、網絡思政為支撐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 安徽工商職業學院:構建「浸潤式」思政育人模式
    安徽工商職業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持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改進和創新思政工作載體方法,形成了黨建引領保障、課程浸潤擔當、實踐聯動跟進、文化育人固本的「浸潤式」思政育人模式,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光榮使命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 山西工商學院:行走的思政課堂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是弘揚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一湖四館」建成時,山西工商學院院長牛三平曾如此表示,「我們建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館,就是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基因。」
  • 山東膠州:探索構建科學育人體系 引導青少年立志成才
    創新「一主兩線六環」思政教育體系,搭建紅色基因傳承「四梁八柱」膠州市對全市紅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構建形成中小學「一主兩線六環」 ( 「一主」即紅色文化課堂,「兩線」即紅色理念教育、紅色實踐教育,「六環」即紅色講堂、紅色走廊、紅色創作、紅色紀念、紅色劇場、紅色研學)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探索構建科學育人體系
  • 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網絡思政教育新平臺
    為更好的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發揮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效果,多年來,我校進行了一系列思政教育的有益探索,構建了「3+2+1」思政課程體系,更好的使思政教育發揮課堂以外的重要作用。
  • 打造文化育人新模式——吉林工程職業學院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示範案例
    ,打造學校文化育人體系,營造廣泛開展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圍。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和創新「厚德精術、知行合一」校訓為主線,以育人功能齊全、人文氛圍濃厚、環境優美靚麗的校園為載體,聚焦潤心育人,注重行為養成,發揮文化育人對師生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影響的作用,增強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文化育人體系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