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2020-12-13 人民網

原標題: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如何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立德樹人貫徹到高校課堂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全員之中,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前行、相得益彰,構築育人大格局,是新時代中國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進入新時代,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只有堅定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大學辦學方向,遵循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基本要求,才能承擔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課程思政強調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學科體系、專業體系、教材體系、管理機制體系之中,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內在德性和素養,注重將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是高校立德樹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有助於幫助學生解答思想困惑、價值困惑、情感困惑,激發其為國家學習、為民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幫助其在創造社會價值過程中明確自身價值和社會定位。

  有鑑於此,高校應努力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這一育人大格局,關鍵在於明確立德樹人的根本培養方向;核心在於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協調前行;在繼續鞏固思政課程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的基礎上,推動課程思政廣覆蓋,賦予專業課程價值引領的重任,並進一步提升和改善各種專業學科的育人成效。

  以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統領課程思政的目標。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走向社會的最後教育或準備階段,不僅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最後教育階段,也是學生在精神、道德、人格方面逐步定型,進而走向社會的最後準備階段。這是一段極其珍貴的人生經歷。大學階段的教育目標是促進人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更高質量的全面發展。德是做人的根本,課程思政應將德育置於課程目標之首,倡導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強調基於省思基礎上的篤信和理論自覺基礎上的實踐自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還要注重鼓勵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之餘,養成勤鍛鍊、有情趣、愛勞動的生活取向,注重因地制宜,發揮高校自身的學科研究優勢、社會網絡資源、校史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創設條件,激活學生的創造活力,將學生培養成品德高尚、專業過硬、體魄強健、審美高雅、熱愛勞動的新時代好青年。

  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內容。專業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專業知識本身具有明顯的價值傾向、家國情懷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實現進一步拓展和開發。由此,專業教材和課程內容應體現時代性,教師在知識傳授中應注重主流價值觀引領。專業課程教師應當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和堅定的政治意識,履行好教書育人的崗位初心,主動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重任。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加「思政」,不是在專業課程中剝出幾節課時講授思政內容。「思政」與「課程」的關係,應當是「如春在花、如鹽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摻沙」。要避免將德育內容生硬楔入專業課程的傾向,兩者不應該是機械組合而應該是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國情教育和主流價值薰陶,是其最為基本的兩個維度。教師不宜硬性灌輸,生硬地直接給出結論,而應由近及遠、由表及裡、引人入勝地引導學生理解社會制度的歷史性變革和國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應在紮實的文獻研究和社會調查基礎上,把家國情懷自然滲入課程方方面面,實現潤物無聲的效果。

  增進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師者為師亦為範,學高為師,德高為範。老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直接關係課程思政的質量和效果。育德意識是指教師在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中應主動關注道德教育資源,把握道德教育時機,主動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意識。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是教學實踐的主體。專業教師能否接受、踐行課程思政的新理念,適應課程思政的新要求,是能否構建學校德育新格局的關鍵。專業教師不應當只埋頭做一個「對很少的東西知道很多、對很多東西知道很少」的「專家」,不應當對育人抱以「事不關己」的態度,而應該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育德能力是指教師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過程中應具備高超的技能。教師的工作不僅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更重要的是塑造靈魂、塑造品行、塑造人格。教師應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核心理念,針對青年成長特點,聚焦青年思想關切,著眼於學生道德素養的薰陶濡染,加強正面引導、深入解疑釋惑,努力把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與教學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

  用多元評價體現課程效果。由於長期以來唯數量化的評價導向,對專業課程的評價主要側重於採用調查問卷、統計分析等方法,就專業論專業,評價標準單一。要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清理「五唯」的各項要求,回歸教育的本質和初心,為推進課程思政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就課程思政評價的本身而言,需要將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觀等內容納入其中,體現評價的人文性、多元性。為此,應逐步將客觀量化評價與主觀效度檢驗結合起來,綜合採用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動態評價等方式,制定出更為精細和系統的評價指標,充分及時反映學生成長成才情況,反映課程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結合程度,以科學評價提升教學效果。

  以制度設計服務課程改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制度意識,善於在制度的軌道上推進各項事業」。充分挖掘和拓展專業課程的育人價值,推動專業課程走向課程思政,同樣有賴於相關制度的健全。應完善教材開發制度,突出專業課程的價值取向,充分體現不同課程的特色與優勢,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交叉互補的教材內容體系;完善教師培訓制度,進一步加強對專業課程教師的培訓力度,鼓勵其在教學科研工作中體現課程思政的理念;完善教學組織管理制度,強化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改革,開展教師教學比賽,注重典型示範和榜樣塑造,以先進帶普遍、以局部帶全域。完善的制度設計,有助於推動教師以其研究成果和實踐成果反哺於教學,實現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相得益彰,推動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作者:許濤,系上海財經大學黨委書記)

相關焦點

  •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內在意涵與實踐路徑
    一、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現實依據及其深刻內涵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充分挖掘與有效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點及面、覆蓋所有學科課程,優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給,構建多視角立體式的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 張大良:課程思政 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
    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根本在思政,重點在課堂,關鍵在教師,成效在學生。要有效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形成全體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一個都不少,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實施課程思政一門都不缺位的「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大格局。
  • 如何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教育部8問答詳解
    當前,高校中還不同程度存在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發揮出課程育人的功能。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解決這一問題,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構建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中國近代史學思潮:從兩個維度實現課程育人目標
    近年來,北京師範大學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注重引導教師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 我校舉行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課程思政部署大會
    強化頂層設計 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為了落實教育部關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文件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進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深入開展,促進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有效融合,提高學校整體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我校結合實際,制定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
  • 千方百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今年5月份,教育部正式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指導性框架。在貫徹落實《綱要》的實際行動中,為確保「課程思政」實施效果,需要做到準確把握「課程思政」意義、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量、緊抓教師隊伍素質提升建設、構建學生主體參與機制。
  • 西南大學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重點領域、重點課程、重點任務等整體設計,印發《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意見》,制定涵蓋「全課程育人格局、全要素育人體系、全過程育人管理」3個方面11項舉措的「311」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對課程思政建設重點領域進行系統化和整體性設計。
  •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踐同行——2020年全國高職高專院校...
    中國教育在線重慶站訊 12月14日至15日,2020年全國高職高專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專題培訓在重慶順利召開。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來自全國37個高職高專院校的139名教師齊聚重慶,交流研討,共議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改革創新。
  • 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_教育...
    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二、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
  • 深刻認識「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憑欄處)
    「課程思政」是高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
  • 「網際網路+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研究
    2.實踐基礎:上海市課程思政改革理念及探索成果  上海市課程思政的理論探討和系列實踐,為「網際網路+課程思政」模式構建提供了內容基礎和成果支撐。上海高校陸續推出一批「中國系列」課程,如上海大學《大國方略》、復旦大學《治國理政》、上海交通大學《讀懂中國》、華東政法大學《法治中國》等。
  • 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
    對於課程思政這一新生事物,著力探討其「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怎麼看」等基本問題,有利於逐步廓清課程思政的內涵與緣起緣由以及建設路徑與評價,不斷深化對課程思政特點和規律的把握和運用,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普通物理實驗:格物致知育新人
    近年來,北京師範大學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注重引導教師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取得了一定成效。
  • 課程思政④|思行合一,大道行遠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課程思政...
    編制國內首部《交通運輸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成立國內首個交通學科思政教育研究中心;首次構建橫向覆蓋全專業的課程思政群、縱向貫穿培養全過程的課程思政鏈,形成完整的課程思政體系;率先制定每門課程立德樹人達成指標;首次系統提出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勝任力提升路徑和工作機制……定標準,建平臺,繪藍圖,出「施工方案」,自去年年底入選「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重點改革領航學院」以來,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 河南理工大學:以「課程思政」培養時代新人 書寫滿意答卷
    「思政彩」,形成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大格局」,實現了課程思政和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教書育人和素質提升的有機統一。強化頂層設計 讓所有教師都挑起「思政擔」為構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政育人體系,河南理工大學積極做好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以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統領課程思政建設目標,以項目化為抓手,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建立由課程思政領導小組、學院、基層教學單位、教師四級縱向聯動機制,
  • 學校組織召開「課程思政」交流研討會
    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全家悅結合學校2020年思政工作要點,介紹了學校思政工作總體情況,強調一是加強理論宣講,吸納更多老師加入校內理論研究隊伍,二是圍繞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和「十育人」體系下功夫,三是加強課程育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強化課程思政,四是講好疫情防控中國故事,加強典型宣傳,完善師德師風建設,提高育人能力。
  • 華東政法大學課程思政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課程思政教學展示活動在...
    推進課程建設 落實立德樹人  葉青在致辭中提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不僅要在課程育人上下功夫,也要在教改實踐中做文章。
  • 「課程思政」建設的東大方案
    東北大學隨即成立了由校黨委書記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專門力量、設定工作專項、開展專題調研、進行反覆論證,對「課程思政」建設內涵、進展情況進行討論和分析,對建設取向、安排部署統籌規劃,上下聯動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系統化開展,精準施策助力「課程思政」科學性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集成創新,沒有太多可供參考的建設標準和成熟模式。
  • 三峽大學電氣與新能源學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一年來,三峽大學電氣與新能源學院立足於湖北省首批高校改革試點學院的實際,牢固樹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理念,緊密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條主線,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優化學院治理結構,有效地解決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推動由「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促進學生知識、
  • 共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高校打造「金課」有高招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幹什麼、怎麼幹、誰來幹」進行全面部署。在日前舉辦的「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高等教育專場的圓桌論壇環節中,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宋敏、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朱泓、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鄔小撐圍繞《共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主題展開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