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家風:800年興盛不衰的秘密,都藏在這8個字中

2020-12-17 騰訊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這個名字,從我們認識他起,就是一個傳奇:在布衣時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疆為名將,在朝廷又為良相。

他被同時代的人稱為「本朝人物第一」,朱熹更是尊其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不過,更讓後世之人為之高山仰止的是範氏家族800年興盛不衰的千古傳奇。

但是對於範仲淹來說,這一切的奧秘,只不過是因為他做對了8個字罷了。

01

自立,是一個家族立足的根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中的這一句經典,向來被中國人當做安身立命的根基。越是有遠見的家長,越是明白一個家族的延續必須學會自強自立。

公元1051年,一代名臣範仲淹離世,宋仁宗親書「褒賢之碑」,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追封楚國公。

可就是這樣一位位極人臣的朝廷顯貴,卻沒有給後世子孫留下半點財產,甚至死後連一所像樣的居所也沒有。

而這只不過是他一生恪行自強自立的一段剪影。

北宋僧人釋文瑩的《湘山野錄》中曾記載過一則名為「斷齏畫粥」的典故:

範仲淹少年求學的時候,因家境貧寒,常常食不果腹。他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

成年後,範仲淹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一位家境優渥,和他相交甚篤的同窗,見其生活困頓,便讓家人送飯時多捎上一份,準備贈與範仲淹。

範仲淹雖然十分感激,但他卻再三謝絕道:「我多年吃粥已經習慣了,如果驟然吃上你送來的美味佳餚,以後粥就再也吃不下了,那怎麼能行呢?你的好意我心領了。」

一個人最為難得的便是認清自己,你永遠無法依靠別人的幫助過好自己的一生。想要改變命運,你必須拼儘自己的全力去爭取。

02

讀書,是一個家族興旺的源泉

中國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歐陽修曾經說過:「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公元1015年,26歲的範仲淹苦讀及第,此後雖有波折,但是官運還算不錯,從主政一方,到官居廟堂,出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不過短短28年的時間。

讀書改變命運,古時如此,即便到了現代,依然是很多寒門子弟興家旺族的一條必經之路。

範仲淹在與家人的書信《與中舍書》中,曾和兄長範仲溫談論過子侄們讀書學習的問題,為此他提出了兩點建議:

一、要督促孩子們發奮學習,每天必令其鑽研功課,苦讀苦練,決不能讓他們得過且過,混天度日。

二、要讓他們了解,只有學有所成,才能入仕做官,有所成就。

說這些話的時候,範仲淹早已經是朝廷重臣,兄長範仲溫本意是想讓他幫忙,給自家孩子走走後門,但是卻被他義正言辭地拒絕了。

後來,範仲淹還專門撰寫了《訓子弟語》,其中有兩句著重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耕讀莫懶,起家之本;字紙莫棄,世間之寶。」

在範仲淹的教育下,範氏子孫無一不在學業上奮發上進,後來更是名臣良相輩出,成為世間美談,為時人所景仰。

正如蘇軾在《三槐堂銘》中所言:「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讀書,不僅是一個人進步的階梯,更是一個家族走向興盛的不竭動力。

03

清儉,一是個家族不敗的基因

範仲淹在晚年回顧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時,曾經留下一句話:

「老夫平生屢經風波,惟能忍窮,故得免禍。」

《范文正公言行拾遺事錄》中也有記載:「公雖貴,常以儉約率家人。」

範氏家族中除了範仲淹,名氣最大的應該要數範仲淹的次子範純仁了。《宋史》對範純仁的評價很高:

「純仁性夷易寬簡,不以聲色加人,誼之所在,則挺然不少屈。自為布衣至宰相,廉儉如一,所得奉賜,皆以廣義莊;前後任子恩,多先疏族。」

於是,在民間範純仁便得了一個「布衣宰相」的雅號,宰相是他的官職,而布衣之說則是因為他清廉節儉的作風。

而這一切都源自範仲淹的嚴格教導,範純仁曾深有體會地說:

「唯儉可以養廉,唯恕可以養德。」

古往今來,喜好浮華是年輕人的天性。範純仁結婚時,他和妻子打算以錦羅綢緞作為婚房的裝飾。範仲淹知道後立即將範純仁喊來訓話:

「吾家素清儉,安能以羅綺為幔壞吾家法,若將帷幔帶入家門,吾將當眾焚之於庭。」

之後,範仲淹更是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錢財莫輕,勤苦得來;奢華莫學,自取貧窮。」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個人,如果年輕時貪圖享樂,那麼即使家大業大,也會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一個家族,如果全部都是鋪張浪費的紈絝子弟,那麼家道敗落也就近在眼前。

04

行善,是一個家族強大的靈魂

宋代錢公輔的《義田記》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

「范文正公,蘇人也……置負郭長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中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出納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

意思是說,範仲淹花費巨資購置良田,不是用來圈地致富,而是拿佃租接濟貧寒不能自立的老百姓。

而這只是一個發端,一直到清雍正年間,範氏一族的後人,還在不斷注入資產,形成了一條橫跨了數百年的偉大的慈善事業。

當然,這樣偉大的事業也並非一帆風順,其中就曾遭遇兩次大難。南宋時期,因為戰亂,無數田地、房屋被佔用,範氏家族的「義田」所剩無幾。

如果按照我們慣常的思維,這樣的義舉已經堅持了近百年,因為外力破壞,無以為繼,就算棄之不理也無可厚非。

但是範仲淹的五世孫範良器、範之柔兄弟卻勇敢地承擔起重振義田的任務,他們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私產全部捐獻出來,使義田恢復如初。

到了明朝,義田再次遭到破壞,當時聞名天下的清官蘇州知府鍾況得悉後,立即投入人力物力資助,再加上範氏後人的勉力支持,重新撐起了這項傳承了數百年的慈善事業。

無論是子孫的繼承,還是旁人的援助,範氏一族的善舉之所以能夠贏得後人的雲集景從,無非就是在家風之中,牢牢印刻下兩個字——「行善」。

《了凡四訓》有言:「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一切禍福休咎皆自當人掌握,行善則積福,作惡則招禍。

當範仲淹在一個家族的靈魂中播下一顆善良的種子,然後子孫後代不斷地施肥灌溉,等到種子長成一棵蒼天大樹,變成護衛整個家族的最強大的保護傘。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但是一個八百年興盛不衰的範氏家族,卻打破了這仿佛命運枷鎖的宿命。其中的秘密很複雜嗎?

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自立,是一個家族立足的根本;

讀書,是一個家族興旺的源泉;

清儉,是一個家族不敗的基因;

行善,是一個家族強大的靈魂。

牢記這8個字,你便掌握了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長盛不衰的秘密。

—《END》—

相關焦點

  • 千年不衰的範仲淹家風
    此後的青少年時代,範仲淹便隨父母四處漂泊。21歲時隻身一人前往長白山醴泉寺(今山東鄒平縣境內)讀書,常常每天只煮一碗粥,放涼後劃為四塊,撒上點鹽和野韭菜沫,早晚各吃兩塊充飢,堅持了3年。這就是後世廣為流傳的「劃粥斷齏」 的典故。22歲時又獨往幾百裡之外的應天府書院求學。史載,他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深夜讀書困了,就以冷水洗洗面再讀。往往連發黴的稀粥都吃不飽,有時一天日落時才吃上一頓飯。
  • 「天下為公」,使範仲淹家族能興旺800年?
    從範仲淹對祖墳與房屋的風水事情上,可以看到範仲淹有天下為公的高尚情懷,破除了祖墳的魔咒,一直能令他的家族興旺八百年。 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是注重祖墳的安葬與房屋取捨的風水,仿佛這些能讓神靈帶給自己好運氣。人們也往往恐懼風水不好的墳墓與住宅,怕讓自己遭受厄運連連。
  • 范文正公家族八百年興盛不衰的秘密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範文正為閻羅王。」宋朝有個姓曾的,父親過世第「五七」,即三十五天。家人夢見亡父回家翻箱倒櫃拿了一件新衣就走,家人哭著問:「父親大人,你這麼匆匆忙忙地就走了?」  亡父說:「明天就要見范文正公,他作風正派,不可不規規矩矩穿衣。」家人又問:「范文正公還在陰間嗎?」亡父說:「范文正公在陰間掌管生死之權。」
  • 範仲淹:一生先憂後樂,千載廉儉家風
    範仲淹一生對己嚴格。由於年幼時家境貧寒,範仲淹曾寄居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縣西南會仙山,以山中雲氣長白得名)的佛寺讀書。「斷齏畫粥」的典故記錄了當時他的求學生活情形:範仲淹讀書心切,把寺內豐富的藏書借了出來,然後把自己關在山洞裡,足不出戶,潛心閱讀,常常看書通宵達旦。
  • 廉吏史海丨範仲淹:一生先憂後樂 千載廉儉家風
    範仲淹,字希文,諡文正,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範仲淹自幼立志以天下為己任,在近四十年的仕宦生涯中,無論是在中樞做副宰相,還是在地方做縣令知州,他都以利民為宗旨,勤政愛民,廉潔儉樸,輕財重義。
  • 中國好家風:範仲淹、王陽明、曾國藩的的教育之道
    範仲淹死後,他的子子孫孫代代相傳,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不衰。印光大師說:中國八百年不衰的福報只有三個人修得。第一是孔夫子,第二就是範先生。讓範家興盛八百年的奧秘就藏在下面的《家訓百字銘》中。都是慈悲的體現,慈悲是沒有度量,沒有盡頭的。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後代們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團結齊心,創建和美家庭。
  • 範仲淹:行善積德,換來八百年子孫福報!
    範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寄住在醴泉寺裡讀書,「斷齏畫粥」的故事就是那時候來的。偶然的機會,範仲淹在寺院的老鼠洞中發現了一堆金子,當時無旁人在場,家中又窮困至極,範仲淹一分一釐也沒有動,把石板蓋好,重新埋上,直到他日後功成名就,這個秘密依然藏在他的心裡。
  • 範仲淹此詞最後9字太美,李清照忍不住模仿一首,800多年難分高下
    因為是文臣,所以他在沙場上的功績也被很多人忽略了,當年戍守西北時他能讓西夏不敢越池半步,這一點是很多普通文人做不到的。與範仲淹一起被忽視的,還有他的5首詞作。提起宋詞,很多人會想到蘇軾、辛棄疾、柳永,很難想起範仲淹。但這5首詞作無論是從文字本身,還是其精神內核,都是兩宋詞作中的精品。本期要和大家說的,就是他很孤獨的一首詞:《御街行·秋日懷舊》。
  • 範仲淹一生最自豪的事情:僅用8字,就讓家族800年長盛不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使得無數人對范文正公而神往,希望可以與他一見。《嶽陽樓記》中還有一句小編非常喜歡的,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當然,這兩句話,和我們今天要說的「八個字」沒什麼關聯,這八個字分別是「自立」、「讀書」、「清儉」、「行善」。範仲淹並不是出身在富貴家庭,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為了生存,他的母親帶著他改嫁了。從小喪父,而後跟隨母親去往了新的家庭,範仲淹小時候的生活就過得並不是十分的舒適,在繼父家中的日子促使他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格。
  • 範仲淹:一生先憂後樂,千載廉儉家風
    範仲淹對子女的告誡,並不僅僅停留在語言中。他以身作則,作出表率。每天睡覺前,他都要算算一天飲食等種種花費與當天所做之事。如果花費與所做之事相稱,便心安理得,鼾息熟寐。如果不相稱,就終夕輾轉反側,不能安眠,第二天一定要做出彌補。範仲淹不僅對自己如此要求,對子女也同樣嚴格要求。
  • 中國第一家族:歷經兩千五百多年依然興盛不衰,如今祖宅堪比皇宮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都以尊崇孔子和宣揚儒學作為鞏固自己統治的思想基礎。為了保證輩分不混亂,孔府曾專門制定發布了《孔氏輩分告示》,在告示中這樣寫道,「立行輩所以分尊卑,定 表字所以別長幼。邇來我族人滿數萬丁,居連數百裡。豈唯目不能偏識,而且耳不能遍聞。
  • 「心憂天下」的範仲淹,同樣是個書法家,字裡充滿清剛之氣
    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云:「范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宋(南朝)人書。」朱長文《續書斷》謂範仲淹「晚年學《樂毅論》,沉著痛快,亦一代之墨寶也」。《樂毅論》,傳為東晉「書聖」王羲之所書的小楷法書。卷後名人題跋甚多,評價都很高。民國年間,此帖從偽滿宮廷流出,收藏家張伯駒先生以110兩黃金,從北京琉璃廠古玩商蘄伯生手中購得。1956年,他將自己珍藏了幾十年的晉代陸機的《平復帖》、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唐代杜牧的《張好好詩》及宋代範仲淹的《道服贊》等8件國寶級書畫,無償捐給了文化部,全部歸於國家。
  • 範仲淹這9個字無人敢仿,李清照「抄襲」流傳後世,還被選入教材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這首詞的創作年份不詳,有人認為是思君,也有人認為是因為久在外思鄉。全詞句句經典,是宋詞中的精品。最後一句,是全詞最美的部分,為了將這份愁苦寫到極致,範仲淹用「眉間心上」來形容。
  • 上千名範仲淹後裔在羅江祭祖 齊誦家風家訓族規
    誦讀範氏家風家訓族規學生朗誦《嶽陽樓記》  四川新聞網德陽3月20日訊(記者 周鴻 攝影報導)「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簡樸一生、廉潔一世……」3月20日,千名範仲淹後裔齊聚羅江縣御營鎮範家大院內期間,當地40餘小學生還現場朗誦範仲淹的名篇《嶽陽樓記》。  據了解,這已經是第二十八屆範氏家族春分祭祖活動。每年的這個時候,成都、金堂、安州區等地的範氏後裔都會趕至御營鎮範家祠堂參加一年一度的春分祭祖活動。他們去塵納履,沿領整冠,向老祖宗和範氏歷代高曾祖考妣傳人行禮。  在現場,不僅有小孩,還有老人。
  • 黃衫女子留下的16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金庸:藏著3個大秘密
    本回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她最後所講的那16個字,到底是何含義?少林屠獅大會,黃衫女子的出現,不僅救了金毛獅王,還化解了張無忌的困境,並且還一招擊敗了周芷若,成為整個中原武林的大恩人。可是,對這件大事,黃衫女子卻雲淡風輕,揮一揮衣袖就化解了所有難題。黃衫女子如果沒有巨大的自信,她怎能如此坦然?那麼她的信心來自於哪裡?
  • 誦讀家風家訓 弘揚優良傳統 範仲淹後裔春分時節羅江祭祖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3月20日,在羅江縣御營鎮範家大院內,1000餘名範仲淹後裔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第二十八屆範氏家族春分祭祖活動。 立於祠堂大門外,去塵納履,整理衣冠……當天,範仲淹後裔在範家大院內舉行了祭祖儀式,儀式完畢後,齊聲誦讀範氏家風家訓族規,40餘名孩子還在現場朗誦了《嶽陽樓記》,一份《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倡議書紛發至現場每一位範仲淹後裔手中。 「父親是範仲淹的第27代子孫,即便現在父親出行得靠輪椅,但還是堅持每年都來。」
  • 一則百字家訓,卻讓一個家族興旺了800年!
    《家訓百字銘》以樸實無華、言簡意賅的文字,總結出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要點,這就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範仲俺的治家之道。也是他留給世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他的子子孫孫更是奉為家寶,代代相傳,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不衰。
  • 由範仲淹為官廣德想到的
    我的家鄉「廣德」,2019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由安徽省直轄」。廣德,位於皖東南,素有蘇浙皖「三省通衢」美譽,歷史底蘊深厚,先秦時稱「桐汭」,《左傳》載:哀公十五年 (前480年)夏,「楚子西、子期伐吳,及桐汭」,後有「廣德軍」「廣德州」「廣德縣」等不同名稱。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如範仲淹、嶽飛、朱元璋等都曾與廣德有過交集,但對廣德影響深遠的是範仲淹。
  • 隱居廣州深山裡的範仲淹後人:高平門第,將相家聲
    範仲淹的高平學派是他詩詞中人格人品的展示,為記此高貴品質,故有「高平門第,將相家聲」的楹聯,祠堂裡「青錢世澤,範氏家風」的祖訓更是隨處可見,以示子孫不忘先祖範仲淹之《範仲淹家訓百字銘》、《範仲淹告誡兒孫十要則》、《家戒十條》、《家訓十則》等家規。範氏宗祠整個舊古祠堂坐巽向乾,總面闊11.4米,總進深11.2米,建築佔地138平方米。
  • 經典家風家訓 · 雲誦讀 | 喬阿平:百字銘
    今日主播:喬阿平百字銘(作者:範仲淹)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好家風篇目是)範仲淹家訓:百字銘,選自《歷代家規家訓家書選編》,此書由西安市紀委宣傳部指導西安文理學院編印。範仲淹治家甚嚴,教子有方,曾撰寫了《家訓百字銘》,提出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要點,樸實無華、言簡意賅。他還設立範氏義莊,救濟貧窮,積德行善,持續了800 餘年,範氏家風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在範仲淹《百字銘》的影響下,他兩個兒子先後都成了宋朝宰相,範氏家族也興旺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