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家風:範仲淹、王陽明、曾國藩的的教育之道

2020-08-28 明倫書院


縱觀歷史,為官也好,經商也罷,「富不過三代,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家,和富裕人家難以打破的魔咒。

在中國歷史上,範仲淹家族800年興旺不衰,堪稱道德傳家的典範,有《家訓百字銘》流傳於世;

王陽明是歷史上少數幾個完成了立身、立功、立德、立言的聖人,王陽明96字家訓,被譽為「千年不滅一盞燈」;

曾國藩家訓對其子孫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曾氏後代子孫則沒出一個「敗家子」,實現了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

讓人不禁好奇,他們三位「完人」都是怎麼教育子孫後代的?他們的教育之道又給予我們怎樣的啟迪呢?


範仲淹:僅100字的家訓,讓家族興旺800年

範仲淹先生從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積功累德,不疲不厭。

範仲淹死後,他的子子孫孫代代相傳,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不衰。

印光大師說:中國八百年不衰的福報只有三個人修得。第一是孔夫子,第二就是範先生。讓範家興盛八百年的奧秘就藏在下面的《家訓百字銘》中。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

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


無論是孝道也好,丹誠也罷。都是慈悲的體現,慈悲是沒有度量,沒有盡頭的。

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後代們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團結齊心,創建和美家庭。

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

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


「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我們平時能夠勤學苦練,一旦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也不會驚慌失措。讀書很重要,尊敬師長更重要,我們應該向敬重父母一樣尊敬師長。遵守禮儀,謙遜忍讓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唯有謙遜忍讓,用寬厚和善的態度,做事才能事半功倍,也能促進鄰裡和睦。

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後代們要知道謙卑寬厚,能夠彬彬有禮、友好待人,才能廣結善緣,贏得福報。

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

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


尊老愛幼歷來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同樣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品德。大至一個國家,中至一個團體,小至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體恤鰥寡孤獨與弱勢群體的精神。

「滿招損,謙受益」,我們為人處事,要具備謙虛與廉明的品質,千萬不要驕傲自滿、恃權傲物。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後代們要知道尊老愛幼、富有同情心,能夠戒驕戒躁、謙恭廉明,才能樹立威信,為人信服。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

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做事要順應天理,做人要博愛一切眾生,不能幹出傷天害理、荼毒生靈的勾當,否則就會有惡報。

這二十個字,是範仲淹告誡後代們要知道勤儉節約、懷著感恩的心,能夠順應天理、慈悲為懷,才能廣種資糧,普利群蔭。

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八德」即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古人處世的基本操守。「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這兩句是對前面家訓的總結。「創業容易守業難」,這同樣適用於持家,一個家業的操持與發展,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後世如能謹遵前人教誨,以家訓為戒,才能將家業繼承得更好,將家庭操持得更好。

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後代們要切記前輩訓誡,精進勤勉,遍施善行,才能發揚祖業,有所作為。


王陽明:96字家訓,千年不滅一盞燈

《王陽明家訓》又稱《示憲兒》三字詩,收錄在《王陽明全集•贛州詩》中。全文雖然只有96字,卻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勤讀書,要孝悌;

學謙恭,循禮儀。

一般人看來,讀書是獲取知識的的途徑。但是當你讀完書就忘記了,那要勤讀書何用?

有人曾問王陽明:「讀書卻記不住,如何是好?」

王陽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為什麼非要記住?其實,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體光明。如果只是求記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了。」

孝是成事的根本,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責任。謙恭是傲氣的對立面。它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個人內在品德和修養的高度表現。謙恭和禮儀,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內在謙恭自然外在流露禮貌。

節飲食,戒遊戲;

毋說謊,毋貪利。


《黃帝內經》上說「飲食有節」,這是古人對於飲食的態度。

王陽明曾說,「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志氣是一個人的氣場,立命的根本,所以如果貪婪於遊戲的嬉樂和口舌之快,那你將來勢必會一事無成。

說謊,看似是欺騙別人,實則是自欺欺人。

貪圖眼前的小利,則容易昏了頭腦,被人利用。

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不正確的話,則是無法正心誠意修身的。

毋任情,毋鬥氣;

毋責人,但自治。


做事勿任性,放任自己心性的人,很難收回心來做正事。鬥氣,意氣用事,賭氣。是對別人有意見或鬧情緒。只要一賭起氣來,人類就會慢慢失去理性,做出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明代洪應明《萊根譚》有云: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不在小的事情上責備別人,可以涵養自己的品德。大事也一樣,遇事多做自我的反思,不要責人。人只要有很好的自控力,自己懂禮節,識大體才可以獲得更多的成就。

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


人有正確的三觀和好的修養,足夠成就一個人的一生。

盛氣凌人,看不起別人的人,都是沒有修養的人,沒有修養即使才幹非凡也得不到伯樂的賞識。一個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處、遠處,即便處在比別人優勝的環境中,也會謙卑自牧,清靜自守,絕不會盛氣凌人。

墨子有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帶五湖。」有胸懷,有氣量的人,身邊就會有很多人,而且並非常人。試想,你是什麼樣子的人,就會散發什麼樣的氣質,同時也就會吸引同樣氣質的人。所以,朋友多,路好走,成就也就不遠!

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

心地惡,是兇類。

譬樹果,心是蒂;

蒂若壞,果必墜。


王陽明的比喻非常貼切。他說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樣,而人的行為就像果子一樣,如果蒂不好,果子會受到影響;如果蒂壞了,果子也會尚未成熟就墜落,甚至爛掉。

所以說,人一定要有良知並且心地善良,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所以說善是自身的屬性,人是性善的發揚。善良的人可以走的更遠。


曾國藩:三大秘訣,十代不出敗家子

曾國藩是一個傳奇,他的家族同樣傳奇。

兩百多年來,曾氏後裔有成就的多達200餘人,大多成為學術、科技、文化領域的精英。綿延十代,至今沒有出現過敗家子,堪稱中國家族史上的奇觀。

曾國藩的以下三大秘訣,尤其值得人重視和借鑑。

第一大秘訣是不睡懶覺。


對於入睡越來越晚的現代人來說,早起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情,但曾國藩家族家風的一大特色,便是規定必須高度重視早起。

翻開《曾文正公家書》,可以發現,就早起這件事,曾國藩對家人有頗多叮嚀。在給四弟曾國潢的家書中,曾國藩說,祖父留下的八訣家訓,

「若不能盡行,但能行一早字,則家中子弟有所取捨,是厚望也」。

又說,「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為第一義」。

在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則不厭其煩地詢問:

「爾在家常能起早否?諸弟妹早起否?」

早起為什麼重要?

因為能不能做到和堅持早起,體現出一個人的心性和習慣——能否做到自我約束、是否具備恆心和毅力、是不是勤奮努力,而這些無論對於做人還是成事,都是最重要的根基。

第二大秘訣,不給孩子留財產。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氏初為大官時便對家人表示:「絕不留銀錢與後人。」

後來身為湘軍統帥,曾氏再次申明他的態度:

「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

一無可恃,就是不留財產的真諦所在。

讓孩子覺得沒有父輩可以庇蔭和憑靠,才會真正自己去努力。這一點,才是留給孩子最大、最可靠的財產。

林則徐對此也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堪稱千古良言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可見這是有智慧的成功者共同的洞察。

曾國藩家規還有一大秘訣,就是高度重視對後代的職業選擇。善於逆向思維的他認為,決定家族成敗的,是你怎麼塑造子孫們的品德品質,而不是給他們留多少錢。這是他研究歷代大家族興衰所得出的結論,有著堅實的事實支撐。

曾國藩多次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他一生也沒讓長子曾紀澤去考科舉。

不做大官做什麼呢?

曾國藩說,「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從小讓孩子有一個高遠的胸懷,注重培養他們高尚的品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現在時髦的說法,希望他們成為紳士,而不是執著於事功層面的成功。

事實證明曾國藩看得是很遠的。中國官員的孩子大都熱衷從政,這個選擇最大的問題是容易壞了心術。你從小就混在這個圈子裡,你品質不可能好,結果整個家族風氣也都敗壞了。

決定一個人成敗的,是精氣神兒,決定一個家族成敗的,是風氣正不正。

雙峰曾氏後人雖然絕大多數都沒有當官,但是都跟著自己的興趣走,去做科研,做實業,做一門扎紮實實的事業,而不是到官場上。他們的一生過得很有成就,也很充實。這在中國這個官本位的社會裡是很少見的。

曾國藩對於成功的標準,是指孩子能夠不憑外物,不憑藉外在的東西,自己能夠在內心找到快樂和寧靜。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家長應該有所啟發。

相關焦點

  • 範仲淹王陽明于成龍曾國藩……古代名人怎麼教育孩子讀書?
    「興門第不如興學第,振書聲然後振家聲」「處世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崇文重教、好讀尚學,並藉由家規家訓勉勵子孫耕讀傳家,將書香綿延,將文脈賡續。   讀書有其樂,亦有其法。那麼古人在家規家訓中為何如此重視讀書,又是怎麼教育孩子讀書的呢?他們的讀書之道給予著今人的我們怎樣的啟迪?
  • 家風家教微課堂第十期∣曾國藩的家風家訓與教子之道
    家風家教微課堂第十期∣曾國藩的家風家訓與教子之道 2020-07-02 0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千年不衰的範仲淹家風
    他在一生歷練中形成的既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又有獨特閃光點的家風,堪稱一流,無可疵議。範仲淹家風不但對北宋士大夫「方厲廉恥,振作士氣」( 朱熹語)起了倡導作用,而且對於後世良好家風的至善至臻,人才輩出更是起著劃時代的作用。範仲淹家風體現在諸多方面: 志存高遠,憂國愛民。 範仲淹一生非常坎坷,兩歲而孤。
  • 盤點有關家風的書籍:《顏氏家訓》為中國家訓之祖
    經典書籍深藏純正家風  傳統中國,歷朝歷代不缺乏家風門風的典範,「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的文化現象並不少見。為延續家風輝煌,由此也留下了如《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許多流傳後世的經典著作,成為後人修身、齊家的指南。
  • 晚清大儒,曾國藩,得益於這樣的家風教育
    曾國藩曾國潘在離家進京做官前,在請求星岡公教導,星岡公認為曾國藩的官是做不盡的,他的才能也是好的,希望他不要驕傲。"可見星岡公對曾國藩影響之深。教之有常,自然有效,教之有私,業必有成。"有常和後來所說的讀書做事有恆有相通之處。
  • 王陽明的家風
    王陽明講學授徒、開宗立派,百世師範;平定叛亂、安邦定國,彪炳青史,被公認為是有明一代「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王陽明是中華文明的標杆性人物之一。王陽明家風,包括王陽明父祖輩對他的影響,也包括王陽明自身對子弟們的影響,強調「以聖賢自期」、重視知行合一,是中華家風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 曾國藩:良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最好的教育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曾國藩家書》,這部作品記錄了曾國藩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的家書,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成長經歷以及對子女的教育理念。提到子女的教育,很多家人都會說:哎呀,我家庭條件不好,能讓孩子不挨餓就算不錯了;還有人說,我忙著工作賺錢,孩子只要不胡來就行了。這些家長打著為家庭為孩子奔波勞碌的名義,放棄了很重要的家庭教育部分,這也導致了孩子不能成材。你以為曾國藩天賦很高?
  • 曾國藩 PK 王陽明:誰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完人?
    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只能算半個。而儒家認為,歷史上達到聖人標準的只有四個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那麼,曾國藩究竟能否入選完人呢?請看下面的對照!至今還公認的評價說,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聖人,他們是:孔子、王陽明。
  • 做人王陽明,做事曾國藩
    王陽明與孔子並稱「中國兩個聖人」,其一生立德、立功、立言,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奇才。王陽明對世間萬物皆有自己的獨特看法,在他看來,萬事萬物由心而動,這也讓王陽明做一切事情都心安理得,對待任何屈辱都處之坦然。
  • 蘇東坡、範仲淹、曾國藩,誰更能控制情緒?
    其實,中國古代讀書人有一系列控制情緒的辦法,有理論,有實踐,當然,最後也能達到不同的境界。蘇東坡、範仲淹、曾國藩三人,道德學問,都堪稱中國古代文人的極致,當然也是情商極高之人。從控制情緒一塊來說,借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可用「真我、大我、超我」來分別形容他們三人。那麼,蘇東坡、範仲淹、曾國藩,誰更能控制情緒?
  • 麗法講壇|事功、家風與修身,來聽趙雲鵬教授解讀曾國藩的為人之道
    麗法講壇|事功、家風與修身,來聽趙雲鵬教授解讀曾國藩的為人之道 2020-08-25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好家風,傳承正能量
    父親有父親的責任,子女有子女的責任,兄長有兄長的責任,兄弟有兄弟的責任,丈夫有丈夫的責任,妻子有妻子的責任,每個人都能各盡其責,各盡所能,家風自然就端正了。家道端正,天下也就安定了。家庭和睦與否,不僅關係到家人之間的團結和幸福,關係到對父母的孝順贍養,對子女的教育培養,還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希望。
  • 曾國藩:家風,家族傳承的必要元素
    家風、家訓、家規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深深刻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嶽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 書如其人:王陽明 PK 曾國藩,你覺得誰的書法好?
    翌年十二月,當王陽明啟程回餘姚時,盛紙的箱子都已經空了,可見王陽明練習書法的刻苦程度。王陽明追求「怡神養性以遊於造物」,「閒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穴冥。道在險夷隨地樂,心意魚鳥自流形」的「真樂」或「真悟」狀態,他的書法體現的正是這種超然怡悅,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 大話明清:王陽明、曾國藩兩大「男神」,你更欣賞誰?
    明清,中華帝國最後的王朝,也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曾國藩為長子,祖輩務農,與王陽明相比,曾國藩雖未生在官宦之家,但也生活富裕,他的父親曾麟書還是個私塾秀才,所以曾國藩的思想啟蒙從五六歲就開始了。
  • 張宏傑:曾國藩的家庭之道
    因為在我成長的年代,曾國藩是『漢奸』『賣國賊』啊,所以我們家裡有一個默契,從來沒有人提曾國藩。曾國藩是我們的『原罪』,我們都夾著尾巴做人。更別說讀曾國藩家書,到哪兒找去啊。改革開放以前,全中國你上哪兒找曾國藩家書去?所以曾國藩家書,你們讀過,我以前還真沒讀過。你要我說曾氏家族的家風對我的影響,我還真說不上來。」媒體這兩年經常講「家風文化」。
  • 範仲淹:一生先憂後樂,千載廉儉家風
    在媳婦未過門前,範仲淹聽說了此事,儘管與王質是好友,仍不留情面地當眾說:「羅綺豈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儉,安得亂吾家法?敢持至吾家,當火於庭!」範仲淹給親家及未過門的兒媳婦「上了一堂儉樸課」,維護了範家一向清苦節儉的家法。但範仲淹的儉樸並非吝嗇。據範仲淹死後歐陽修所撰《神道碑》記載,範氏「終身非賓客食不重肉,臨財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視其私,妻子僅給衣食」。
  • 中國好家風:傳承好家風~弘揚好家訓
    家風是融化在我們血液裡的氣質,是沉澱在我們骨髓中的品格,是我們立身做人的風範和格調。好家風是好家庭的血脈,好家風成就好家庭,好家庭培育好子女,好子女建設好社會。家風純正,雨潤萬物;家風一破,汙穢盡來。從家出發改變社會,源清流潔,強基固本。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門楣家風的教育和傳承,講求耕讀為本,忠孝傳家。1.《顏氏家訓》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 中國好家風:傳承好家風~弘揚好家訓
    家風是融化在我們血液裡的氣質,是沉澱在我們骨髓中的品格,是我們立身做人的風範和格調。好家風是好家庭的血脈,好家風成就好家庭,好家庭培育好子女,好子女建設好社會。家風純正,雨潤萬物;家風一破,汙穢盡來。從家出發改變社會,源清流潔,強基固本。
  • 曾國藩家風:以做官發財為恥,十代200多個人才,沒一個敗家子
    清朝時期,著名的中興名臣曾國藩的家風卻是反千年儒家學派之風而行之,雖身居高位,卻以做官發財為恥,並將家風傳承下去,此後曾家10代共培養出200多個人才,沒一個敗家子。曾國藩27歲考中進士,36歲升任禮部侍郎。在位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太多官員只為了一己之私,置百姓和國家大義於不顧。因此,從小接受封建禮教教育的他,後期對於讀書入仕的目的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曾國藩從不希望子孫能做大官,出人頭地,掙大錢。在他看來,這是無用之舉。在鹹豐六年,曾國藩給年僅9歲的次子紀鴻寫信時就直說道:不希望他以後為大官,只願他做一個讀書明理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