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範仲淹、曾國藩,誰更能控制情緒?

2020-12-07 新華社

蘇東坡的「真我」,是天性使然,引人神往卻難以複製;曾國藩的「超我」,是後天努力,給人啟迪也指明路徑;但範仲淹的「大我」,卻是最值得敬佩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值得追求的人間正道,「雖千萬人吾往矣」。浩然正氣,至今凜凜!

關山遠

前陣子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讓大伙兒都驚嘆「衝動是魔鬼」。是的,人想控制情緒,挺難的,近年還有個時髦詞叫「情緒管理」,儼然成了一門顯學。網上不時有些雞湯文章,比如《真正厲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為吸引眼球,還把這句話的版權送給了莊子。更有直接拉名人代言的,比如《曾國藩:控制不了情緒的人,做不成大事》。莊子、曾國藩地下看到這標題,估計會一拍腦袋:「哎喲,我真沒講過這話……」

縱觀這些雞湯文章,關於如何控制情緒的訣竅,除了老生常談的「難得糊塗」外,不外乎幾個字:一個是「忍」,忍一時風平浪靜,此時的屈,是為了接下來彈簧一般的伸;一個是「裝」,今日裝孫子,以後是大爺;一個是「滑」,滑到連小人都抓不住你的把柄……此類雞湯,是無法真正教人如何控制情緒的。

其實,中國古代讀書人有一系列控制情緒的辦法,有理論,有實踐,當然,最後也能達到不同的境界。蘇東坡、範仲淹、曾國藩三人,道德學問,都堪稱中國古代文人的極致,當然也是情商極高之人。從控制情緒一塊來說,借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可用「真我、大我、超我」來分別形容他們三人。

那麼,蘇東坡、範仲淹、曾國藩,誰更能控制情緒?

如果有這麼一個問題:「東坡居士,請問你是怎麼控制情緒的?」蘇東坡可能這麼回答:情緒?什麼叫情緒?

他是個快活的人,貌似沒有情緒,啥時候都能找到樂子,尤其擅長苦中作樂。他生命中最兇險的一次,是因為小人誣告,陷入「烏臺詩案」,差點丟命。在被欽差捉拿進京時,家裡哭成一片,蘇東坡告別前居然還有心情給家人講故事,並在故事中杜撰了一首詩,蘇夫人聽了,破涕為笑,這首詩最後兩句是:「今日捉將宮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

無論喜事還是壞事,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無論貴為帝師還是淪落天涯,蘇東坡都是樂呵呵的,用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的一句話來說,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樂天派如蘇東坡,跟刻意為之的「難得糊塗」不同,這是一種有著赤子般熱忱的人,在最陰暗下都能發現光明,在最粗鄙中也能看到精美。往往有極好的性格,不會衝冠一怒,也不會惱羞成怒,更不會動輒發怒,他們往往在怒火剛剛燃起的時候,就突然發現了一個樂子,轉眼就快活起來。

蘇東坡62歲的時候,給貶到了海南島儋州——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年過花甲,遭此厄運,一般人早就頹廢自棄了,蘇東坡是什麼模樣?他採草藥,學釀酒和制墨,還辦起了學堂……忙忙碌碌,開開心心。某個大熱天,他頭頂一個大西瓜,在田地裡邊唱邊走。這般隨遇而安的模樣,連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婆都很納悶,她問蘇東坡:「翰林大人,你過去在朝當大官,現在想來,是不是像一場春夢?」

老太太問得很犀利,或者她是心存憐憫,或者就是超級毒舌。一般人聽了,心有戚戚焉,甚至直戳靈魂深處,什麼豁達都沒法再繼續往下裝了。但蘇東坡一聽,喲,這老太太有意思有深度堪稱民間哲學家嘛,立刻點讚,然後給她取了個外號:「春夢婆」。她也因為這個外號被史書記載下來。

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天才人物,而像他這般既有天縱才華又時時擁有源自內心的快樂者,上下五千年,少之又少。這樣的人,確實不知「情緒」為何物,因為他心中沒有敵人,不會記仇,更不會去恨什麼人。

他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他身上,儒與道交織在一起,這邊是孔孟之道,積極入世,關心天下,那邊是老莊之逸,嚮往自由,追求快樂。儒與道相互交織而又互相平衡,讓蘇東坡既不是一個在仕途上雙目炯炯、孜孜以求的儒生,又不是一個放浪形骸、消極避世的隱士。蘇東坡,就是蘇東坡。

儒與道,往往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精神追求的A面與B面,儒道一體,也是解析他們精神世界的密碼。但像蘇東坡這樣儒道相融得如此默契的,很少,或許可以這麼說:任紅塵滾滾,世道險惡,蘇東坡的一顆初心,始終未被汙染。他有句名言:「守其初心,始終不變」,他是個始終按「真我」率性真實活著的人。

但對蘇東坡而言,「真我」是柄雙刃劍。他因自我而有情有趣有魅力,朋友們都很喜歡他,只是,無論哪個時代,一個人身邊,朋友都是少數。

蘇東坡以詼諧著稱,開玩笑不分場合,大臣劉貢父患病,眉毛掉光,鼻梁塌陷。某天大夥飲酒作樂掉書袋,蘇東坡改用漢高祖劉邦詩句:「大風起兮眉飛揚,安得猛士兮守鼻梁!」滿座爆笑,而劉貢父卻羞得滿臉通紅,「恨悵不已」。

梁子就這麼結下了。蘇東坡心大,也從無害人之心,卻誤以為別人也心大,捅了婁子還不自知。

蘇東坡與著名理學家程頤的交惡,讓人分外惋惜。這兩人皆是君子,但性格大不相同:蘇東坡活潑開朗,不拘小節,而程頤認死理,「一根筋」,不懂變通。司馬光(就是以砸缸著稱的那位)去世後,程頤負責主辦喪事。那天正逢太廟大典。大典完後,蘇東坡帶領朝中大臣去弔祭司馬光,程頤加以阻止,理由是《論語》裡說過「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那天早上大家剛在太廟唱過歌,聽過奏樂,怎麼同一天再去弔喪哭泣呢?

真是迂腐!蘇東坡很生氣地反駁說:《論語》裡也沒說「子於是日歌,則不哭。」不顧程頤反對,去司馬光家弔祭。按當時風俗,孝子應出來接受弔祭,卻不見司馬光兒子出來。一問才知道是程頤禁止他們出來,原因是古禮上沒有這個規定,而且孝子如果真孝,就應當悲傷得無法見人。蘇東坡當眾嘲笑程頤說:「伊川可謂糟糠鄙俚叔孫通」。眾人大笑,程頤臉紅,恨意升騰。

諸如此類的事情多了,蘇東坡與程頤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兩個好人,水火不容。他倆的弟子、朋友也都分為洛蜀兩派,互相攻擊、排擠,蘇東坡後半生一再被貶,「洛蜀黨爭」有很大原因。

蘇東坡太「真我」,自己不帶啥情緒,也較少考慮別人情緒,逞口舌之快,惹不測之禍。他的悲喜劇,多源於此。《宋史·蘇軾傳》這麼惋惜傳主:「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假如蘇東坡多點心眼,學會隱藏,即使當不了宰相,也不會身負一身才華卻屢屢惹禍上身,但最終還是感慨道:「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是的,小心翼翼、察言觀色,還是蘇東坡麼?

在歷史上,曾國藩是一個通過苦修來超越自我、追求「聖人」境界的超級自律牛人。

但他也曾經是一個頑皮青年,跟蘇東坡一樣,喜歡賣弄賣弄文採,搞搞惡作劇作弄同僚。蘇東坡當年陷入「烏臺詩案」,就是在官樣文章中還要寫出個人情感,結果被人抓住把柄,把他往死裡整了一次。曾國藩在京為官時,喜好給人寫輓聯,閒極無聊,連健在的朋友都寫了一圈,結果被人看到,自然極為尷尬,還得罪頗多。

他也曾經是一個憤怒中年,太平天國起事後,他在長沙奉旨辦團練,看不慣當時綠營腐化墮落,自己還沒啥名分,卻計劃以霹靂手段來重構政治生態,廓清官場和軍界。他亂世重典,法令如山,還沒跟太平軍交手呢,就先殺掉了一堆,獲贈外號「曾剃頭」。

「曾剃頭」得罪了整個長沙城。終於,綠營那幫痞子兵尋釁滋事,白晃晃鋼刀直往曾大人身上比劃,嚇得曾大人抱頭鼠竄。堂堂正二品大員,居然被一群兵痞執械圍攻,如此以下犯上、不守規矩,他自然是暴跳如雷、火冒三丈,但長沙城都在等著看他笑話呢,等著他情緒失控呢。曾國藩畢竟還是有頭腦,把情緒平息下來後,下了決心:不跟這幫人渣糾纏,惹不起,咱躲得起,於是離開長沙去了衡陽,專門操練湘軍,衡陽成了曾國藩輝煌事業的起點。

這是曾國藩對自己情緒的一次勝利,他完全可以選擇繼續與長沙官場硬懟,繼續向皇帝上奏摺控訴這幫壞蛋,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不一定能把對方扳倒,反而給自己四面樹敵。人,不能被自己情緒控制。

但曾國藩真正駕馭自己的情緒,是在從江西返回家鄉之後。率湘軍出湖南入江西作戰,是他人生中極其鬱悶的一段時間:一方面是「江西長毛氣焰仍舊囂張,軍事毫無進展,銀錢陷於困境」,另一方面,江西官場百般不配合,京城政敵百般掣肘,曾國藩孤立無援,心力交瘁,偏偏此時,又傳來父親去世的噩耗,曾國藩不待朝廷批准,就負氣回到湘鄉老家。

他此時仍心存幻想:湘軍離不開我,朝廷會支持我。但是,跟皇帝鬧情緒,傻不傻?恰逢此時太平天國內亂,湘軍打了幾次勝仗,鹹豐皇帝開了他兵部侍郎的缺,命他在籍守制。曾國藩情緒徹底失控了,他感覺自己已被拋棄,過往功績悉數歸零,他因此狂躁不安,徹夜失眠,染上重病。著名作家唐浩明在長篇小說《曾國藩》中寫道:

「他曾無數次痛苦地回想過出山五年間的往事。他始終不能明白:為什麼自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卻不能見容於湘贛官場?為什麼對皇上忠心耿耿,卻招來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連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心?為什麼處處遵循國法、事事秉公辦理,實際上卻常常行不通?他心裡充滿著委屈,心情鬱結不解,日積月累,終於釀成大病。」

小說中,關鍵時刻,一個叫「醜道人」的高人出現,推薦曾國藩再讀《道德經》。在真實歷史上,是一位名叫曹鏡初的名醫,給曾國藩開方子:「岐黃可醫身病,黃老可醫心病。」曾國藩小時候就讀過《道德經》,但此時再細讀,心境完全不一樣了,他悟出了「以柔克剛」的真諦,意識到此前的自己鋒芒畢露、過於剛烈之缺點,也因此由儒入道,學會了寧靜謙退,「然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

曾國藩再度出山時,「心病」已經醫好,走出了人生的黑暗階段,像變了一個人。他學會跟小人妥協了,以前是勢不兩立,如今學會柔道行事,譬如「保薦」,以往曾國藩嫉惡如仇、事事較真,打勝仗只保薦真正有功之人,少之又少;但這次復出,每逢勝仗,保薦範圍大大擴增,自己此前不屑一顧之小人,也在向朝廷保薦請功範圍,平時對麾下也是「武人給錢,文人給名」,一時在身邊聚攏了大量人才,而小人們的攻擊,也少了許多。

他明白了現實就是如此:小人不是你想躲就能躲得過的,與其硬碰硬,不如打太極,控制情緒,為自己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畢竟,我在世間的使命,不是幹掉小人,而是幹成大事!

曾國藩在個人修養一塊,超級自律,堪稱「超我」,即使戎馬倥傯,他也每日靜坐,反思己過,讀他的日記與家書,對自我的檢討與超越,令人動容。後人還總結出了所謂「曾國藩修身十二法」:「持神敬肅、靜坐養性、起床要早、讀書要專一、攻讀史書、說話謹慎、培養自己的真氣、保持身體健康、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月都能複習知識、習練書法、夜晚不出家門。」

即使是天生壞情緒,也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能夠控制好的。

再說說範仲淹。在歷史上,範仲淹堪稱「完人」,不懈修為,內聖外王,一生政績突出,文學成就卓著,有抵抗西夏的功勳,更為後世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對中國歷代讀書人的精神追求有莫大的影響。梁啓超曾說:「五千年來歷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兩個人:範仲淹和曾國藩。」青年毛澤東也評價說:中國歷史上有三種人,一種是辦事之人,一種是傳教之人,一種是「辦事兼傳教」之人,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人可以達到「辦事兼傳教」的境界,一是曾國藩,一是範仲淹。

範仲淹與曾國藩都是各種時代的「第一人」,兩人逝世後都獲得「文正」的諡號。在封建時代,自宋到元再到明清,「文正」這個諡號,是無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至高榮譽。大名鼎鼎的王陽明,也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卻只獲得「文成」的諡號,而風流絕代的蘇東坡,諡號是「文忠」。

範、曾二人,有諸多相似之處,譬如在艱難困苦中的堅持,又譬如對個人道德的追求,但也有不同:曾國藩因年輕時酒後失言得罪好友而重視「戒言」,範仲淹卻很「多嘴」:

宋仁宗12歲登基,劉太后垂簾聽政,可以理解,畢竟皇帝年紀小,但8年過去,皇帝已經20歲了,劉太后依然在垂簾聽政。朝中大臣都知道,這事不正常,但一個個噤若寒蟬,不敢惹劉太后。範仲淹站出來,說:這於理不合。於是上疏要求劉太后還政。享受著權力快感的劉太后沒搭理範仲淹,還找機會把他攆出了京城。

劉太后去世了,宋仁宗成了真正的皇帝,召回了範仲淹。大伙兒此時紛紛揣測上意,開始說劉太后執政期間諸多過錯,按常理,這是範仲淹打擊報復、落井下石最好時機。他果然又說話了,說的卻是太后雖然熱愛權力、秉政多年,但亦有養護仁宗之功,建議朝廷掩飾太后過失,成全其美德。仁宗採納了,詔令朝廷內外不得擅自議論太后之事。

宋仁宗跟郭皇后鬧彆扭,遭到家暴。這本是皇帝家事,但當時宰相呂夷簡因為此前跟皇后有矛盾,這次藉機報復,串通太監,建議皇帝廢掉郭皇后。皇帝其實也想換皇后了,但「不知趣」的範仲淹又跳出來了,認為廢后不合適,並想面見皇帝爭取。皇帝不見,派呂夷簡出來接待,範仲淹與他理論,把呂宰相說得面紅耳赤、無言相對。皇帝怒了,又把範仲淹趕出京城。

折騰幾年,範仲淹又回到汴京,沒有消停,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人唯親,向宋仁宗進獻《百官圖》,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批評,勸說皇帝制定製度、親自掌握官吏升遷之事。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範仲淹迂腐,誣衊範仲淹「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範仲淹便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狡詐,因言辭激烈,遂被罷黜,又給打發到外地任職了……

範仲淹三次被貶,每貶一次,都被時人稱「光」(光耀)一次。當時人們開範仲淹玩笑說:第一次為「極光」,第二次為「愈光」,第三次為「尤光」。

朋友們都勸他:控制情緒,管住嘴巴,少說話。他勸劉太后歸政時,朋友晏殊大驚失色,批評他過於輕率。範仲淹據理力爭,回寫一封長信(《上資政晏侍郎書》):「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他一次又一次被貶出京城後,朋友梅堯臣專門作文《靈烏賦》,力勸範仲淹少說話、少管閒事、自己逍遙就行。範仲淹回作《靈烏賦》,強調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他是一個有為君子,注重個人修養,卻總是在關鍵時刻,控制不住自己,要發聲,要爭取,要說不。

但他的「多嘴」,從未有一次是為他個人。這就是「大我」。

那麼,蘇東坡、範仲淹、曾國藩,誰更能控制情緒?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可先思考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控制情緒?

還是以重慶公交車墜江一事為例:如果那位中年女乘客和司機能夠控制情緒,悲劇就不會發生;但是當他倆雙雙無法控制情緒後,車內其他乘客卻控制了「情緒」,無人出來制止。而在湖南另一起乘客情緒失控搶奪公交車方向盤時,有一位乘客沒有控制住「情緒」,上前一腳踹過去,制止了危險行為。

所以,關鍵問題,不是該不該控制情緒,而是什麼時候該控制,什麼時候該讓情緒「表現」。

在範仲淹、蘇東坡之前,有一個擅長控制情緒的人,叫馮道,此人生逢五代亂世,先後事四姓十位皇帝,均能獲得祿位,是個官場超級不倒翁。他是個老滑頭,用歷史學家范文瀾的話來說:馮道擅長「揣度勝敗,估量強弱,捨棄敗弱,奉迎勝強,按照時機做來,不過早也不過遲,被捨棄者來不及怨恨,被奉迎者正適合需要,他就這樣避免危害,長享富貴。」

馮道被後人稱作「中國歷史上最沒有節操的人」,他當然是一個情緒管理高手。史載:後晉時期,有人牽驢入市,驢臉掛著一個牌子,上寫「馮道」二字,以此來刺激他。馮道得到親信稟報,毫不動怒,只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這可能是有人在為驢找尋失主,有什麼奇怪的?」

在曾國藩之前,有一個叫曹振鏞的,也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很好。他能力平庸,卻能在中樞工作54年,也是一個不倒翁,但在《清史稿》中,他的傳記只有區區700字——實在沒什麼光輝事跡可寫。他做官的秘訣是:「多磕頭、少說話。」其意是沒有摸清皇帝心思時,堅決閉嘴,只磕頭,不說話,等到領悟出皇帝的真正想法,便循著他的思路,順水推舟,討他歡心。

搞笑的是,曹振鏞死後還混了一個「文正」諡號,居然享受了範仲淹、曾國藩同樣的待遇,但他能跟範仲淹、曾國藩相比嗎?拎鞋子也不配啊。

後人對馮道、曹振鏞的評價很低,因為他們沒有節操。「節操」這倆字,對於讀書人來說,極其重要。而節操與情緒的關係,就很複雜了:有時,控制情緒,損害節操;有時,情緒爆發,有助節操,人們更歡迎一個在是非面前旗幟鮮明直言不諱的範仲淹,卻厭惡一個毫無原則與底線處處只知道明哲保身的曹振鏞。

中國古代優秀士子,人格心理是共通的,他們無不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追求「讓自己變得更滑頭」,這是由他們追求的目標與路徑決定的,即所謂儒家的「三綱八目」。「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綱八目」,出自《大學》,儒家的全部學說,基本上是循著「三綱八目」展開的:「三綱」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八目」則是人生進修階梯,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三級「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中間的「修身」,則是「內修」和「外治」的連接,一代又一代中國讀書人,在這人生進修階梯上苦苦攀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影響至今。

一個人的修養目的,不是一味要控制情緒,而是在該控制情緒的時候讓自己平靜,在不該控制情緒的時候就讓自己爆發。為了雞毛蒜皮的事去與他人死磕,不值得;克服個人的懦弱恐懼而挺身為大眾努力抗爭,更難得。

從這個角度來講,從蘇東坡到曾國藩再到範仲淹,是三重境界:蘇東坡的「真我」,是天性使然,引人神往卻難以複製;曾國藩的「超我」,是後天努力,給人啟迪也指明路徑;但範仲淹的「大我」,卻是最值得敬佩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值得追求的人間正道,「雖千萬人吾往矣」。浩然正氣,至今凜凜!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容易被自己情緒控制的人成不了大事,三句話教你內心平靜
    懂得控制情緒的人,大多能保持情緒的平靜和穩定,喜怒不形於色。不難發現,成功者大多如此。曾國藩絕對算得上是一位成功的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一生為清朝立下無數功績,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原本搖搖欲墜的大清得以延續。
  • 中國好家風:範仲淹、王陽明、曾國藩的的教育之道
    範仲淹先生從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積功累德,不疲不厭。讀書很重要,尊敬師長更重要,我們應該向敬重父母一樣尊敬師長。遵守禮儀,謙遜忍讓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唯有謙遜忍讓,用寬厚和善的態度,做事才能事半功倍,也能促進鄰裡和睦。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後代們要知道謙卑寬厚,能夠彬彬有禮、友好待人,才能廣結善緣,贏得福報。
  • 歐陽修、蘇東坡、平山堂
    東坡先生很尊敬歐陽公,多次經過揚州城,都來到歐陽公修建的平山堂。熙寧四年,東坡由汴京赴杭州任通判,南下途經維揚,第一次到平山堂;熙寧七年,東坡從杭州移知密州,北上經維揚,第二次來到平山堂。先生第三次途經揚州,來到平山堂時,幾經宦海沉浮,恩師歐陽公也早已仙逝。看著這堂中恩師遺留下來遒勁的書法手跡,甚感人世蒼涼之餘,又頓時緬懷之念,所以,寫下一闕《西江月·平山堂》。
  • 東坡,你是誰
    直到遇到李一冰先生的《蘇東坡新傳》,才能稍稍填補這種空白,讓我們能在上下兩冊史詩級的著作中,以東坡的詩詞為引,一點一點拼接出蘇軾的全貌。他理解東坡,更知道要真實的呈現東坡。用一冰先生自己的話說,就是「不寫一句沒有根據的話。
  • 蘇東坡、黃庭堅與陸遊三位詩人的書法誰更牛
    看東坡奔放的名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心涼◆◆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一片西風作楚聲,臥聞落葉打窗鳴◆◆陸遊沉雄蒼鬱的名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 東坡居士詩人是誰 東坡居士是哪位詩人
    我們都知道,許多詩人都有自己的名號,例如李清照被稱為易安居士,李白被稱為青蓮居士,那麼大家知道東坡居士指的是誰嗎?不知道的小夥伴就要去文中尋找答案了。  東坡居士詩人是誰  東坡居士指的是蘇軾,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別讓壞情緒吞噬你 能控制情緒的人可控制人生
    一時沒控制住情緒就已經來不及後悔了。所以說控制情緒有多重要。好的情緒能成事,壞的情緒只會畫蛇添足。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否則你的情緒便控制了你。被情緒控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專家指出,「路躁」情緒如果長期被忽視,會對司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駕駛帶來不良後果。
  • 夜讀歷史|東坡幼子蘇過的海南歲月
    儋州東坡書院雕像,右為蘇過。吾兄遠居海上,成就此兒能文蘇過的叔父蘇轍感嘆說:「吾兄遠居海上,惟成就此兒能文也。」是的,傑出如蘇過,本應仕途光明,但由於父親「獲罪」,蘇過獨奉父親以往來,唯有在文學上取得長足進步。
  • 東坡,你是誰 - 詩享書局
    東坡是誰 ?他逐漸認識了蘇東坡,他漸漸懂得什麼是命運,他寫東坡,寄託如此之深……」尤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位嚴謹的學者,李一冰先生也在書中保持著情感的克制。他理解東坡,更知道要真實的呈現東坡。用一冰先生自己的話說,就是「不寫一句沒有根據的話。
  • 拿破崙:能控制情緒的人,比一個將軍更偉大
    我一個朋友,頭兩天下班的時候,嚴重堵車,原本10來分鐘的路程,硬是走了一個小時,這一下就讓她的情緒很崩潰,很是煩躁。回到家裡,看到孩子在玩遊戲,還沒有做作業,於是怒火中燒,完全不受控制地打了孩子一頓。孩子哇哇哭起來,她的情緒發洩了,但隨即又有些後悔。
  • 愛唐宋詞:「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範仲淹的雄壯相思
    因為它是人類最脆弱,最敏感、最細微的溫暖情懷,但偏偏在範仲淹的筆下,有一闕詞,詞中的相思被他塗上了濃重的雄壯色彩,跟文人纏綿、纖弱、悲觀的相思不同,範仲淹的相思,在溫柔細弱的相思情緒中,仍然激蕩著對人生的熱愛。
  • 愛唐宋詞:「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範仲淹的雄壯相思
    因為它是人類最脆弱,最敏感、最細微的溫暖情懷,但偏偏在範仲淹的筆下,有一闕詞,詞中的相思被他塗上了濃重的雄壯色彩,跟文人纏綿、纖弱、悲觀的相思不同,範仲淹的相思,在溫柔細弱的相思情緒中,仍然激蕩著對人生的熱愛。對,要說的就是這闕《蘇幕遮·懷舊》,全詞如下: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 嶽飛、蘇東坡、李清照集體「復活」 60集《宋詞演義》開拍
    原標題:嶽飛、蘇東坡、李清照集體「復活」 60集《宋詞演義》開拍唐詩、宋詞、元曲,是中華文化的文學巔峰。宋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唐詩、宋詞並稱「雙絕」。6月1日,大型傳統文化系列電視劇《宋詞演義》在川啟動拍攝,該劇旨在展現宋詞的婉約和豪放,通過一首首流傳千古的名篇貫穿起來,最終在觀眾面前展現一部悽美壯麗、盪氣迴腸的民族文化史詩。
  • 人民日報:學會控制情緒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情緒好壞既影響工作和生活,也影響身體健康。所以,學會控制情緒顯得特別重要。   一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血氣方剛,在與社會各方面交往和與同事相處中,表達方式直來直去,容易感情用事。
  • 曾國藩家訓: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就是家庭的好風水。父親的格局,決定家庭的方向一個家庭的運道好不好,不是由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決定的,而是由家庭成員共同經營得來的。曾國藩說:「夫家和則福自生」。曾國藩認為,子女在驕奢淫逸的環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開始是驕逸繼而就是流蕩然後就是敗家。一個官宦之家能夠延續一兩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所以曾國藩覺得應該由勤儉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曾國藩還認為,孩子讀書未必是為了做官,讀書在於明理。
  • 東坡《太白仙詩卷》,蘇式襟袍之作
    而這種恢宏渾厚的氣勢正是源自於東坡內在久蘊深感的情思:既有經世濟民的抱負,又有命運多舛的感概,更有繼屈、賈以來士人的歷史憂患感。這種種痛苦既深於情,又不能說出,只好寄託於筆端了。 這一切轉化在書法上則是藏巧於拙,含蓄深厚,淳古遒勁,顯示出邈遠深厚的藝術境界。後人對此評價極高,元趙孟說:「東坡書如老熊當道,百獸畏伏。」明代王世貞譽其書「勻穩妍妙,風神在披拂間」。
  • 蘇東坡、秦觀、王安石——《判詞經典》之二十二
    東坡的判詞雖說有些另類,但也開了先河,謂之「花判」鼻祖,應不為過。我們稍後還會專門談談歷代「花判」,其中的師承因緣,當會令人會心一笑。卻說蘇東坡筆下的「花判」,也非一味沿用詩體,歇後語這種形式竟然也能用到。傳說,九裡山霸王廟裡有個叫懷遠的和尚,不守清規,心戀紅塵,經常做出一些與出家人身份不符的事情來。
  •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拿破崙曾經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過分興奮,會使人內心浮躁,變得盲目;而過分沮喪,則容易使人灰心喪氣,沒有衝勁。
  • 翁方綱:藏書三萬卷 蘇東坡第一鐵粉
    相傳翁方綱能在瓜子仁上書寫小楷字,功力精熟可見一斑。據說翁方綱六七十歲時還能在燈下作細書,閱蠅頭字。每過一歲,翁方綱必用西瓜子寫下四個楷字,五十歲後寫「萬壽無疆」,六十歲後寫「天子萬年」,至七十歲後則變成「天下太平」。最後一年元旦時,寫到第七粒西瓜子,眼睛因疲勞看不清東西了,他感嘆地說:「吾其衰也!」不久便去世了。
  • 範仲淹和王安石變法的區別在哪裡?誰更厲害?
    與此同時,擁有百萬大軍的北宋朝廷,對內不能控制農民暴動,維護社會安定;對外無力抵抗遼夏侵擾,只能委曲求全。 慶曆三年(1043年),範仲淹上奏《答手詔條陳十事》(《十事疏》),標誌著「慶曆新政」的展開。就在此前一年,王安石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 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越次入對」標誌著「王安石變法」的展開,當時範仲淹已去世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