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戰略下民族文化的傳播路徑研究

2020-12-16 人民網傳媒

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下,積極推動中文化走出去,作為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文化品牌正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表達,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要求。深入挖掘文化內涵,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在品牌塑造過程中嵌入中國文化的獨特元素,提升文化品牌的潛在價值,已逐漸成為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品牌塑造;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015-02

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脈」。作為一種「軟實力」, 文化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和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黨的十七大首次鄭重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理念,十八大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建設文化強國」,隨著文化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十九大將「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新時期國家文化戰略的助推劑,充分顯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澱和強大的感召力,習近平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無疑將文化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了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文化繁榮發展。「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下,在國際上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特色都是先從中國文化開始。

我們堅定的文化自信築牢了「四個自信」的堅實基礎,成為開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的偉大力量。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繼承創新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努力展現中華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都深刻地證明了我們選擇的道路、實施的制度、形成的理論都源於我們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和國家對自身所稟賦的文化價值的積極肯定和忠實踐行,以及對文化生命力的守正創新。文運相牽國運,文脈相連國脈。顯然,文化自信已經成為國家文化傳播戰略的重要源動力。

一、精心打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品牌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戰略要求

近年來,隨著中華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品牌不斷加大「走出去」步伐,由文化自信形成的文化品牌價值贏來國際廣泛讚譽,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國際舞臺上,富含中國元素的中國故事博得八方喝彩,彰顯人文精神的文化品牌屢獲國際大獎,中華文化正成為中國邁向世界的形象代言人,也正為中華復興夢的實現提供強大的源動力。「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實踐,正是我國現階段進行文化傳播、彰顯文化感召力的有效載體,不僅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還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在跨文化傳播戰略中的話語權和權威性?1?。在新媒體傳播的語境下,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博鰲論壇、G20峰會、APEC會議、孔子學院等傳播平臺的形成和系列文化品牌的塑造正在成為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提高國際話語權,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京劇《貴妃醉酒》在美國上演、《舌尖上的中國》在東南亞熱播等一系列成功典範深刻證明中國文化產品輸出已成為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必然要求和外在體現。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就必須開展形式多樣、渠道多元、層次鮮明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主動與世界溝通,提高對話質量,在相互借鑑中增強文化自信,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要使中華文化真正走出去,不但需要極具思想內涵的文化精品,還必須藉助全媒體的傳播平臺,採取多元化的傳播策略。有了品質和載體保證,才能真正產生超高的文化附加值,形成巨大的國際影響力,才能使中國文化不僅傳播到沿線國家各族人民中去,還要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臺,我們要在推進實踐創造的進程中深度挖掘文化資源,不斷凝練文化內涵,利用創意帶動文化創新,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傳承與發展進步?2?。因此,民族文化的品牌塑造及其傳播策略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核心途徑和重要支撐。

二、民族文化的品牌塑造與傳播路徑

民族文化的品牌塑造及傳播是世界了解我國的重要窗口,隨著我國國際傳播體系的建構與文化軟實力的日益提升,我們亟須融匯更多的中國元素構建良好的中國形象,以凸顯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只有彰顯中國元素的民族文化品牌才能在國際市場贏得一席之地。

1.挖掘文化內涵,提升民族文化的品牌價值。在當今世界經濟文化一體背景下,中國倡議「一帶一路」的願景恰逢其時,這是中國提供智慧給世界解決全球化難題的「中國方案」,而這個方案深深根植於中華文化?3?。根據以往的歷史經驗,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廣大民眾的熱情參與和積極支持,推進「一帶一路」更是需要強大的民意基礎,要讓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真正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努力實現「民心相通」。正所謂「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我國各族人民只有在十分熱愛自己的民族,充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堅守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高度認同本民族文化根脈的前提下,才能自覺加強自身素養的養成,凝聚民心、匯聚民智,不斷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和良好人文精神贏得他國人民的尊重和認同,進而增強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眾對中華文化的普遍認知。因此,開啟新的絲綢之路進行絲路文化的跨國傳播時,我國民眾要大力弘揚睦鄰友好的合作精神,以寬容仁愛的心態充分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理性看待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交融性。以大國姿態成就大國風範,以大國思維展現大國形象,端正態度,勇於擔當,建立平等的交流平臺和對話機制,樹立自我尊重的信念,真正融入到世界發展的新格局中,切實擔負起文化大國的使命。國土有界,文化無疆。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標識,民族文化品牌就成為人文交流的重要載體,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讓富含中國智慧與思想的文化產品,帶著中國多民族的元素與文化遺產,去廣交朋友,通過極具感召力的文化品牌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闡釋中國特色。通過多渠道的溝通實現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和平互惠的持久聯繫,這樣才能讓「一帶一路」真正成為推動各國人民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橋梁。

2.創新傳播方式,增強文化品牌的親和力。作為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文化品牌是國家和民族鮮明的文化引領,可以極大地激發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4?。而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文化品牌的建構要利用最佳的傳播平臺,不斷創新傳播方式,有效傳承和傳播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價值,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大國形象,生動展示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凸顯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和價值理念。隨著世界經濟文化一體化、文化多元化和網絡信息化的深入發展,網際網路極速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網際網路是傳播人類優秀文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載體。基於網際網路思維,我們要不斷創新方法手段,建立全方位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科學凝練文化元素,系統構建文化品牌,創新發展文化傳播策略,適時呈現文化成果,著力增強文化凝聚力,推動民族文化品牌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加強各國優秀文化交流互鑑,有效促進各國人民進行真誠的情感交流,努力實現心靈溝通,增進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和感召力。當然,在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沿線各國的文化多樣性,充分了解並尊重東道國的文化習俗,傾聽當地人民的聲音,懂得新聞傳播基本規律,構築本土化傳播網絡,選擇恰當的載體和渠道,努力克服文化差異、思維差異、語言差異、信仰差異,以當地民眾樂於接受的方式、能夠理解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媒介講述中國故事,增加沿線各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從而讓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認知中國,並喜歡上中國。

3.凸顯中國元素,提升文化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快速發展的世界經濟離不開中國經濟的高速前進,豐富的中華文化成為世界文明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全球文化與世界文明是多樣性的統一。生生不息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數千年傳承積澱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從更宏闊的文化視野來看,我們亟需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既是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傳承延續內在規律的現代彰顯,是它歷經抗爭磨難之後尋求新的作為的真切呼喚,更是當代中國語境下民族復興偉業對中華傳統文化釋放能量、發揮作用的客觀要求與現實需要?5?。而孕育著中華文化精髓的「中國元素」就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和內在要求,更是文化強國發展戰略的時代召喚,也必將為中華文化品牌走向世界奠定自信,並將勇於承擔起融入世界、影響時代的歷史新使命。作為承載中國元素的民族文化品牌,不僅是一個國家文化創造力的重要體現,更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源動力。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文化品牌是文化領域的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然而,相對於藉助中國元素講述中國故事而煥發新生的好萊塢製作,我國本土化原生態的文化產品卻沒有佔儘先機,坐守民族文化資源富礦卻未能有效開掘並積極利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發展史,孕育了極富民族個性和特色的多民族文化,絲織、陶器、茶藝、皮影、剪紙等傳統工藝風靡全球,武術、雜技等項目備受世界各國人的好評,忠、孝、悌、信等核心價值觀深刻影響著周邊國家和地區?6?,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文化基礎和重要前提。

三、結 語

當然,也應清醒地看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國際文化貿易市場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文化角逐的重要舞臺。近年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貿易逆差初步扭轉,文化產品出口總體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但總體來看,核心文化產品出口總額在我國GDP和進出口總額中所佔份額依然較低,與我國的綜合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極不相稱。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演出項目都缺乏獨立自主的標誌性文化品牌。利用文化產品出口打造並樹立民族文化品牌,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真正使中國成為文化貿易強國和文化大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如果不能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那麼再豐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永遠也不會自然而然轉化為文化產業資源。值得警醒的是,傳統文化資源的獨特性,並不意味著永遠獨佔性,你不開發別人會開發。最鮮明的例子就是花木蘭、中國功夫、大熊貓等極具特色的中國元素被美國開發成影視動漫產品,都取得了可觀的經濟價值。因此,我們要運用現代媒體技術融合提煉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元素,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通過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傳播,向世界推介更多飽含中國元素、彰顯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傳統優秀文化,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張文東.接基於文化自信的國家戰略[N].光明日報,2017-08-23.

[2] 沈壯海.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N].中國日報,2017-10-31.

[3] 何亞非. 「一帶一路」建設需深化人文交流 促「民心相通」 [EB/OL].http://news.163.com/,2017-09-17.

[4] 廖言.著力打造中華民族文化品牌[N].人民日報,2011-05-20.

[5] 商志曉.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哲學審思[N].光明日報,2017-07-09.

[6] 楊君.文化產品應內化中國元素[N].光明日報,2014-09-25.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民族文化的傳播路徑
    「一帶一路」的戰略步驟,給我國不論是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都帶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大興盛都是以文化興盛作為有力支撐,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有民族文化的支撐。而在這一形勢和路徑的有利推動下,我國文化傳播和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都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 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華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特徵的絲綢之路精神。這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鮮明的方向指引,對於我們科學探索和構建「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具有重要意義。第一,以和為貴是文化傳播的基本前提。
  • 「一帶一路」視域下的跨文化傳播策略
    摘 要: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社會信息化的背景下,跨文化傳播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規的傳播現象。「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是增強我國經濟文化軟實力的有效路徑。跨文化傳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文化圈中已經成為了交流、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
  •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影視作品對外傳播研究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發表重要講話時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此後,「一帶一路」的外交戰略一直被踐行於「一帶一路」沿線各個國家的眾多領域。
  • 基於民族視角的「一帶一路」文化基礎研究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全球化的中國模式,其產生背景和時代特徵均要求我們立足民族和文化維度,以此為研究基礎,豐富民族經濟學,使之更加規範化、科學化,為中國版全球化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  關於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民族和文化方面的影響,大致可從國內和國外兩個向度進行研究。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摘 要:「一帶一路」是一項經濟與文化比翼雙飛的策略,是在促進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軟實力的背景下,建設文化強國,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實現民族文化偉大復興是一項重要創舉。本文從古代絲綢之路的文化意義為出發點,深入挖掘古代絲綢之路對古代先進文化傳播的重要歷史意義。同樣,當今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也應當積極把自身的先進文化傳播出去。
  • 王江蓬:「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電視劇海外傳播的戰略機遇與現實挑戰
    引子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國電視劇的海外傳播日益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建構中國國家形象、彰顯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取徑。「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營造了戰略機遇。在此過程中,通過電視劇海外傳播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形塑中國國家形象,成為文化走出去語境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體系的重要構成。「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電視劇的海外傳播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改變了既有的傳播格局。然而,在當前的傳播邏輯下,中國電視劇的海外傳播依然面臨著不少現實問題,制約了國產電視劇海外傳播能力和全球文化影響力的提升。
  • 【思享家】精準化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華文化傳播交流
    「一帶一路」倡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也是中國參與國際體系進程的最佳實施路徑。  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和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黨的十八大將文化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建設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大將「文化自信」寫入了「十四個堅持」,充分顯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澱和強大的感召力。
  • 「一帶一路」與中國文化的翻譯和傳播
    主要從事英美文學、文學翻譯、英語教育與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試圖站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語境下,思考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所引發的翻譯與傳播問題,包括翻譯指向、文化衝突、地方對接與現實困境等。
  • 葫蘆文化互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獨特路徑
    編者按:文化有著柔性的親和力,剛性的滲透力,有直達人心、消除隔閡的力量。文化交流、文化互通是「一帶一路」倡議下實現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民心相同」的必由之路。葫蘆文化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寓意共通的優秀文化資源,是各民族之間文化認同、融合包容的有益載體,是「一帶一路」合作發展理念的象徵符號。
  • 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文化的域外翻譯與傳播
    關鍵詞:中國文化;傳播;文化;文明;習近平 作者簡介:   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提到:「我們要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 「一帶一路」場景下的新型主流媒體傳播策略
    「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由中國發起、惠及全球的新型合作方式,借力「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一環。當前,在對外傳遞中國聲音的過程中,引導世界人民更加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借鑑國內新型主流媒體建設先進經驗,進一步優化對外傳播的方式方法,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 「一帶一路」文明圈建設路徑
    「一帶一路」文明圈與「文化強國」中國最終在「一帶一路」上的崛起,必須是以一個文化強國的姿態崛起。在「東西雙向開放」的思路下,實施「文化強國」戰略,標誌著中國與周邊國家和更遠的國家建立一種新型的關係,從辛亥革命以來被動性地融入世界秩序,轉入今天主動布局,將自身發展與塑造一個新的世界秩序結合到一起。
  • 一帶一路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一帶一路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2018年02月06日 09: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曾榮 字號 內容摘要:「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問題的探討,既是促進中國與沿線各國文化交流融通的題中應有之義
  • 「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跨文化傳播研討會在河北...
    此次會議由河北大學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研究智庫聯盟聯合主辦,河北大學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承辦,河北大學伊斯蘭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中國傳媒海外報告》、巴基斯坦巴中環球文化互聯有限公司協辦。
  • 「一帶一路」與民族文化「走出去」探討,郭大偉
    「一帶一路」與民族文化「走出去」探討郭大偉(雲南民族博物館,雲南…昆明…650028)摘 要:「一帶一路」與民族文化「走出去」既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防範文化入侵,也是在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要實現這樣的戰略目標,不僅需要以對話為先導,以融合為理念,而且應當多措並舉,豐富實施辦法,同時要運用產業思維,增強文化能量。關鍵詞:「一帶一路」;民族文化;「走出去」「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東歐國際電影節獲獎華語片傳播語境研究
    摘要:在國家「軟實力」戰略背景下,電影不僅僅扮演一種促進經濟產業發展或文化載體的角色,還是國家形象海外對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倡議下,華語片在中東歐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與展映促進了中國與絲路經濟帶各國的文化藝術交流,不同類型的影片共同建構著中國形象,提供了新媒介時代海外傳播的新邏輯。
  • 對話上外博導吳友富:「一帶一路」要做好跨文化傳播和溝通
    作為公共關係和戰略研究專家,其領銜的團隊經過了三年多的努力,精心研究的2012年上海市社會哲學科學規劃課題、2012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項目成果——《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的國際環境比較研究》一書已於近日正式出版,書中有關於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深層次思考,前瞻性地和「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無縫銜接,這是已出版了多部專著的吳友富教授繼《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之後的又一部受到多方關注的力作,吳友富教授還計劃推出更多的系列研究叢書
  • 中國電影如何在「一帶一路」上跨文化傳播?
    中國電影如何在「一帶一路」上跨文化傳播?文化產業裡面知名度最高的是電影產業,這幾年成長比較好、表現比較好的也是電影,去年票房超過400億元,中國電影和外國電影在國內院線平分秋色,這說明國產電影數量、質量、市場佔有率,包括相對穩定的觀眾群陸續建立起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在『一帶一路』和網際網路時代兩個大背景下研究中國電影,或是把中國電影產業放到國際化大視域大格局中來看,都是非常有時代意義、有現實意義的理論研究。
  • 中國造紙術在「一帶一路」上的傳播節點、路徑及邏輯探源
    中國造紙術通過「一帶一路」完成其向西域、中亞、西亞、非洲、歐洲的傳播,最後傳遍全世界,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造紙術向西方的傳播是經由海上和陸上兩條絲綢之路進行的。」「一帶一路」不僅是一條關於絲綢、陶瓷、茶葉等的運輸貿易之路,也是一條中華出版文化的傳播弘揚之路,更是一條古代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和表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