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則新聞被刷爆全網,那就是雲南9歲小女孩江凌儀,寫出了如同「印刷體」般的書法字,據悉小女孩已經練字3年,每天堅持練習3小時,當網友們看到江凌儀的字後,紛紛發出了驚嘆,表示小姑娘特別棒。
但很快,一群「專家學者」就冒了出來,他們公開表示:「練成『印刷體』有什麼可驕傲的?孩子不懂也就算了,老師也不懂,媒體也不懂,這種字,簡直是侮辱書法。」接著他們解釋道,在書法界,說一個人「寫字像印刷體」,就是在嘲諷他。但也有網友表示,人家只是個9歲的孩子,這麼說話是不是太刻薄了?
看著在評論區不斷爭吵的人們,筆者不禁想起一個人,他就是曾經被譽為「硬筆書法第一人」的龐中華,在上世紀80年代,他的書法作品,傳遍整個中國,影響了一代人,然而為何如今他的作品卻銷聲匿跡?專家們甚至稱他的字「俗不可耐」,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龐中華,1945年出生於四川達州一偏遠山區,在山裡小學上的第一堂課,就是學寫字,也是從這一天起,龐中華深深愛上了寫字,然而對於龐中華這樣的山裡孩子來說,一支鋼筆簡直是不敢奢望的奢侈品,於是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用斑竹自己做了一根「鋼筆」,首先把斑竹砍成鋼筆長短,然後一頭削得像鋼筆尖那模樣,中間破開一道小縫,就可以沾上墨水寫字,當用「斑竹鋼筆」成功寫下第1個字時,龐中華無比激動。
後來,其他孩子紛紛效仿龐中華,製作了自己的「鋼筆」,袁老師看著孩子們這樣,忍不住鼻酸,接著他說道:「孩子們,你們這樣會創造,以後一定會為我們的國家,創造出飛機、武器,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老師的話,像種子一樣,種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從此,龐中華每天堅持練字,在毛邊紙上,一遍又一遍謄抄書上的知識,抄了一疊又一疊,他的字飛速進步著,而那些知識,也刻在了他的心裡,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重慶建材專科學校(西南科技大學前身),進入華北地質勘探隊,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雖然工作很辛苦,但龐中華始終沒有放棄練字,而此時的他,也已經有錢買下一支真正的鋼筆。某天晚上,他如往常那般在練字,突然,一個念頭衝進了他的腦海裡——我們天天使用鋼筆,可我國卻沒有一本鋼筆書法字帖,大家都是自己摸索,如果我能出一本鋼筆字帖,是不是能幫助更多的人練一手好字?
說幹就幹,龐中華千方百計找來數本毛筆字帖,然後用鋼筆一遍遍描摹,經過15年的努力,龐中華完成了書稿:《談談學寫鋼筆字》。
而這本書,直接引起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書法界的轟動,很快,這本書就成為暢銷書,就連央視都邀請龐中華為大家講解硬筆書法,《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更是大篇幅報導他的故事,一夜之間,億萬人民開始練習硬筆書法,龐中華作為發起人,被譽為「硬筆書法第一人」,隨後,龐中華的100多種字帖和專著在海內外發行,其圖書總印數已突破1億5千萬冊。
然而40年過去,龐中華卻消失在公眾視野裡,甚至很多00後的孩子,都沒聽過他的名字,其實龐中華的「銷聲匿跡」,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年國家沒有一個人帶頭,沒有硬筆書法字帖,龐中華自然受到萬人追捧,而隨著學習的人數越來越多,新的硬筆書法家自然就出現了,他們的作品,也漸漸取代了龐中華。
這本是無可非議的事情,可隨著龐氏書法的過氣,質疑聲也頻頻出現,一些專家學者甚至多次公開表示:龐中華的書法,俗不可耐,沒什麼好學的。言語之中,盡顯貶低之意。
而他們如此質疑龐中華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非科班出身」,之所以能成名,全靠「運氣」(時代趨勢);其次,書法追求一種雅致、揮灑、真情流露、結構多變,而龐中華的字,根本是把書法放在「框子裡」,太過「機械化」,也就是筆者在文章開頭舉的例子,他們認為這種「如同印刷體般的字」,是在羞辱書法。
誠然,這些專家學者所說的,並非完全沒道理,書法確實是一種自由的藝術,然而就因為這些,就將龐中華等人直接否定,甚至以「俗不可耐」來形容他,是否有失公允?當年龐先生在中國硬筆書法最需要突破的時候,挺身而出,為普及硬筆書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儘管他的字是少了些「自由揮灑」,但絕不能因此而全面否定他。
正如同9歲小女孩江凌儀,她練字是希望日後能寫出一手漂亮字,卻被專家們各種「質疑批評」,這樣做真的合適嗎?各位讀者朋友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