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作為一句勵志名言,在不久之前,還幾乎是全民口頭禪,幾乎人人都將其掛在嘴邊。
但現在很少有人說了,原因是人們對它產生了質疑,甚至有了「既然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誰才是成功之父呢」這類的反語。
眾所周知,失敗是成功之母這類俗語,是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勞動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實踐出真知,「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既然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那麼它錯誤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但問題是,為什麼呢?如果非要定義成功之母,那麼,勤奮、勤勞、努力、拼搏、奮鬥等等,似乎都可以是成功之母,而且這些詞無論哪一個放在這句話裡,似乎都比「失敗」聽上去更靠譜,為什麼,偏偏要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呢?
這裡,就要定義,什麼是「成功」了。
成功,在這裡的含義,是最普遍的,約定成俗的,人人心裡都明白的,最直接簡單的意義,就是:有始有終的,完整的把一件事情做成。
事情,可大可小,可簡單可複雜。小到吃飯喝水,大到創業,成就一番事業,都算是一件事情。
做完並做成一件事就算成功,那麼,如果是很小的事,例如吃飯喝水這類,還需你做心理建設嗎?是要高呼「我要努力」、「我要奮鬥」,還是得先給自己加油鼓勁才行?
你或許會說,吃飯喝水這種事誰不會啊,舉這樣的例子有什麼意義?
意義大了去了!為什麼?因為人就是從學習自己吃飯喝水開始長大的,有誰,一開始吃飯的時候不需要別人餵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就是個學習型物種,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學習如何面對新的環境、人生,以及學習處理或應付各種不同事情。
沒有人是不犯錯的,因為你面臨的每一件事,對於你來說都是嶄新的事情,哪怕是你在書上看到過的,或者你親身經歷過的事情。
例如開車。哪怕你是有著十多年駕駛經驗的老司機,你也不敢說自己一定不會出差錯。
至於說書上得來的知識,那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毛主席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面對一件你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不犯錯,是有可能的,但是這個概率有多大?所以說,不經過失敗就直接成功,這種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換句話說,失敗,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說到這裡,我是不是已經說明白,為什麼「失敗」是成功之母了吧?你懂了嗎?
另外,「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裡的「母」字,含義並不是母親,而是其引申義,基礎。所以,這句話正確的現代翻譯應當是:失敗,是成功的基礎。
當然也可以用我上面那句話做它的譯語:失敗,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再多說一句牢騷話:我覺得吧,現代教育最大的弊病,就在於不讓孩子犯錯。
告訴孩子,不要多次的重複犯錯(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就可以了,畢竟,不犯錯,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