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

2021-01-08 水滴產品進化營

全球新冠肺炎突如其來,感染人數突破千萬,每18秒就有一人因之去世。半年來,國內形勢也不容樂觀,影院破產、飯店關張、企業倒閉,無數人的生計沒了著落。眼下,南方洪水令人揪心,房屋被衝、城市洪澇,大有超過1998年南方洪水之勢。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歷史上的小概率事件正在大概率發生,每件事情的發生完全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和預測能力範圍,許多人好像都陷入了不可知的困境中。

在未知的情況下我們怎麼辦?我們又怎樣才能從未知走向成功?

在北師大心理學教授、《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劉嘉看來,我們雖是時代的產物,但我們同時也是時代的營造者和舞伴。在未知中,我們仍能通過感受和準確響應,找到突圍辦法。

劉嘉還認為,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連續的失敗只會導致連續的失敗。而要想從失敗的泥潭中爬出來,可以巧用「勝利者效應」。成功不是用失敗累加而來的,而是需要用勝利來迎接下一個勝利,強者恆強。

很重要的一點是,決定我們成功的不僅僅是能力,更取決於思維模式。面臨困難時,人會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自己的能力一成不變,遇事便氣餒;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會把所遇困難視作成長過程中的有趣挑戰,永不抱怨、永遠聚焦問題、解決問題,百折不撓。

成長型思維給我們以信心,不懼失敗。要養成並保持成長型思維,我們還需要找到一個基於自身內在確信的使命,克服對羞辱的恐懼。

本文根據劉嘉在水滴產品學院(shuidi-academy)的一次內部分享整理而成。他結合心理學研究成果和企業案例剖析,系統闡述了如何從未知走向成功的一種方法論。

全文分享如下:

01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

我們怎麼從未知走向成功?

傳統的簡單辦法,是從已知著手,如網際網路思維的小步試錯、快速迭代,不停做各種MVP(最小可行性產品),投到市場上看反應,錯了就換,背後隱含的邏輯是: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越多,獲得的經驗就越多,就能成功。

遺憾的是,「失敗是成功之母」並不正確,因為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是失敗之母。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來的。

塞利格曼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隻狗關到一個封閉的籠子裡,對狗進行電擊,狗在籠子裡掙扎找出口。重複四五次之後,塞利打開籠子的門,再對狗再進行電擊,出於意料的是,即便門開著,狗也不往籠子外面跑,這隻狗只是爬在籠子裡忍受電擊。

塞利格曼稱這種現象為「習得性無助」。後來,他又重複了這個實驗, 並把它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他認為,當一個人在一項工作上總是失敗的時候,這個人也會像實驗中失敗的狗一樣,對自身的行為產生懷疑,最終放棄工作。塞利格曼在訪談了二戰時期被關在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後,他發現這些被關押的人,普遍出現了拒絕他人關心和喪失自我激勵的能力,他們就像實驗中被電擊過的狗一樣,放棄了對未來的期望。

塞利格曼發現「習得性無助」前後會經歷四個階段:

習得性無助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遭受挫折,遇到失敗,持續努力,但仍然無濟於事,連續失敗;

第二個階段,由於連續失敗,人會產生一種認知,其努力和結果沒了關係,再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結果,這個時候,其感到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控制結果;

第三個階段,不僅無法通過自己努力控制結果,並且將來的結果也不可控,未來不可預期。這種情況下,人容易陷入抑鬱狀態,覺得未來一片黑暗,沒有一絲光明;

第四個階段,進入到「習得性無助」狀態。人只會被動接受,而不再尋求改變,就像實驗中遭受電擊的狗,再也不掙扎著找出口了。

在實證研究中,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對1975年-2003年期間美國的創業者進行了調查,研究者發現,創業失敗過的人相對初次創業的人並沒有任何成功的優勢可言,相反,他們更容易失敗。

因為,他們得出一個結論:持續創業者等於持續的失敗者。當一個持續創業者不停找錢投資時,投資人要非常小心,因為失敗已經把他最開始的信心和銳氣都磨掉了。

02

巧用「勝利者效應」反敗為勝

既然失敗只是失敗之母,而且,連續的失敗還會使人進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那麼,有什麼其它的辦法能夠讓人從未知走向成功?有一個辦法,就是利用「勝利者效應」,集小勝而獲大勝,因為只有勝利才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勝利。

我們知道,動物世界中存在等級社會現象。上圖中,桶裡有兩隻老鼠,一隻老鼠前進,另一隻老鼠必然得後退。圖中標了紅星的老鼠地位等級低,所以當它在桶裡遇到等級高的另一隻老鼠時,它就後退,讓另一隻老鼠前進。

現在的問題是,有沒有可能打破這種階層固化,實現弱者逆襲,讓地位低的老鼠逆襲成為地位高的老鼠?

持續的勝利讓弱者逆襲

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發現,當兩隻老鼠在桶裡相遇的時候,它們大腦的額葉皮層會放電,電放得越多,就會越努力往前走,而放電比較少的老鼠就會後退。她用一束光照在等級低的老鼠前額葉激活神經,有意思的是,地位低的老鼠在光的加持之下,不再後退,開始往前跑。

更令人興奮的是,給這隻原本地位低的老鼠打十次光照,它也贏了十次之後,然後撤去光照,把它同一隻地位高的老鼠照樣放在桶裡,結果原來地位低的老鼠在沒有光的加持情況下,依然奮勇向前,直到把地位高的老鼠趕出桶外。

看它們大腦神經元的前後變化,胡教授發現,逆襲老鼠的大腦皮層下中縫背側丘腦與大腦皮層的內側前額葉皮層的連接增加。也就是,當這隻老鼠勝了十次之後,它大腦的結構發生了改變。同樣,當一個人贏了十次之後,他的大腦也會發生相應結構上的變化,如同這隻老鼠,不再是以前受等級壓迫地位低的老鼠,而是變成了地位高的老鼠。

另外一個實驗也是這樣。上圖右邊中,原來標紅星地位低的老鼠只能待在寒冷的地方,而溫暖的地方被地位高的老鼠佔據,在經過十次勝利之後,情勢也發生了根本逆轉,地位低的老鼠現在大搖大擺佔據暖和的地方,把原來地位高的老鼠全部趕走了。

紅軍逆襲—勝利者效應

1934年,紅軍在湘江戰役遭遇了至暗時刻,紅軍人數從長徵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不足3萬人,繳械被俘1200多人。到了遵義後,毛澤東帶著紅軍去打仗,只是選擇打一些能贏的小戰,從戰役角度來講,勝利並不突出,但打贏小戰役後,就把紅軍從原來見到國民黨就繳械投降、潰不成軍的狀態,變成了戰無不勝的軍隊。毛澤東做的就是集小勝而獲大勝,通過不斷的勝利,讓大家恢復信心。

泰森KO布魯諾—勝利者效應

另外一個巧用「勝利者效應」的例子是,拳擊運動員泰森1995年從監獄出來後,他的老對手布魯諾向他發起挑戰,布魯諾當時剛剛獲得WBC重量級拳王冠軍,獲得了金腰帶。泰森性格衝動,說那就打唄,但泰森的經紀人很聰明,制止了泰森的這個行為。他的經紀人先讓泰森和兩個不入流的拳擊手打,贏了之後,經紀人才讓泰森和他的老對手進行一戰,結果泰森KO了對手。

弱者為什麼得以逆襲?因為持續的勝利會帶來行為的改變,帶來大腦皮層功能的改變,勝利的信心會擴展到其他行為,不再畏懼,勝利會給我們帶來下一個的勝利。這就是「勝利者效應」,成功不是用失敗累加而來的,而是需要用勝利來迎接下一個勝利,也就是俗話說的「強者恆強」。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讓人先經歷一系列的失敗和挫折,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因為一個人只有在成功的洗禮之下,他才會變得更加厲害。我們用一張圖來總結下「勝利者效應」這個道理:

03

以成長型思維破解「創新者的魔咒」

然而,很不幸,失敗是常態,即使是一些小的不能再小的勝利,常常也沒有,「勝利者效應」似乎失效了?

有一種現象叫做「創新者的魔咒 」,只要你創新,你的失敗概率就非常大,只有極少數的創新者才能成功,99%以上的創新者所面臨的結果就是失敗。

因此,對一個創新者而言,很難說從一個個的小勝利再去換取大勝利,他所面臨的常常是一個接一個的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勝利者效應對於創新者來說就是望梅止渴,可遇不可求。

不停地失敗,難以獲得勝利,怎麼辦?

老鼠受到光的加持,弱者能夠逆襲,我們人有什麼?我們人其實有一個東西,叫做成長型思維。不斷遭遇失敗時,我們需要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德韋克教授的發現,德韋克曾對400多名12-13歲的少年跟蹤研究長達20年,她發現那些喜歡挑戰的學生、越來越感覺到應該努力的學生,他們的未來更加光明,在事業上往往能取得更大成就;而那些覺得越來越困惑、抱怨自己記憶力不太好,甚至乾脆放棄的學生,未來往往一片灰暗。

後來,德韋克提出「成長型思維」。她認為,決定我們成功的不僅僅是我們的能力,更取決於我們的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就是打在我們人大腦裡面的那束光,讓我們能越戰越勇。」

德韋克將前面兩種類型的孩子分成兩種思維模式:一種叫固定型思維模式,一種叫成長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一成不變,整個世界就是由一個個為了考察我們能力的測試所組成;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這個世界充滿了幫助我們學習和成長的有趣挑戰,並且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回報也許不在當下,甚至在遙遠的未來,但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會有回報。

愛迪生發明電燈泡的時候,有記者採訪問他,說你失敗了這麼多次,你怎麼能堅持下來,愛迪生當時說了一句話,他說,我沒有失敗一千次,電燈是在經過一千步後被發明出來的,他把每次失敗看成是發明電燈泡所要必經的步驟。這就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永不抱怨、永遠聚焦問題、解決問題,百折不撓。

成長型思維能夠幫助我們重塑自信,以一種新的方式積極看待世界,並且相信自己能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馬斯洛在研究中發現,即使在猿猴、鳥類等動物社會行為和組織中,支配力都是源於一種內在的自信心,或者優越感,而不是通過肉體的攻擊來獲得的。

這在我們人上也是如此,比如說,一個人的領導力,不是來自於你的工資是我發的,所以你必須得聽我的,而是來自於他的自信,知道我來領導你們,你們一定會跟著我走,這是領導力的核心。

那麼如何養成成長型思維?

說到底,是要積極看待問題,比如說:

面對失敗:犯錯能讓我變得更好,因為這次錯了,以後就知道這麼做是錯的;

遇到困難: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搞定;

感到困惑:我忽略了什麼嗎?只要我把漏掉的信息找出來,我肯定能搞明白;

想放棄時:問題沒有方法多,此路不通,那我試試其他學過的方法。

04

生活中最大的障礙之一是對羞辱的恐懼

成長型思維固然是好,養成方法也不難,但是要一直保持成長型思維還需要克服一個難關,那就是克服對羞辱的恐懼。

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布魯克斯教授研究發現,他說「生活中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對羞辱的恐懼」。你獲得了成功,很多人讚揚你;你失敗了,你就會遭到很多批評,更甚者,還會收到屈辱,大家說這個笨蛋能夠創業嗎,這個笨蛋是不是太高看自己了……

這種羞辱很容易讓我們對自己產生懷疑,懷疑自己犯了什麼錯才被否定,懷疑自己身上有什麼無法改變的缺點,感到自己就是庸人一個,這輩子也不可能幹出點什麼像樣的成績,到了這種狀態,你的成長型思維就會退變成固定型思維,你也就會停滯不前。

要克服這份恐懼,你需要找到一個基於自身內在確信的使命。

賈伯斯領銜設計的第一款計算機APPLEⅢ,這是蘋果公司歷史上最失敗的產品,四十年前就損失1.2億到1.5億美元,可謂巨大。這款產品的設計有一個致命缺陷,計算機CPU上沒有掛風扇,而是採用了銅板散熱,結果導致計算機容易過熱、大量死機,根本沒法用。賈伯斯想做的是改變世界的一款產品,結果卻成了一個笑話,這也是賈伯斯後來被趕出蘋果公司的一個伏筆。

然而, 在2015年,也就是賈伯斯去世4年後,蘋果又發布了一款新的筆記本電腦,仍然沒有配備任何風扇進行散熱,雖然採用了更加先進的布線設計,金屬外殼散熱技術,但是,還是無法解決CPU的散熱問題,這款產品最終也以失敗告終,在2019年被全部撤下。

賈伯斯在1980年就已經造成重大失敗,為什麼蘋果公司還要繼續做無風扇計算機?

答案其實很簡單,賈伯斯曾說過:「人類是全地球效率最低的物種之一,但是,人類一旦騎上了自行車,將會成為整個星球效率最高的物種」。這就是為什麼賈伯斯以及他的追隨者不要在計算機裡放風扇的原因,因為計算機是我們思維的延展,是我們人類「思維的自行車」,如果這個「思維自行車」不斷發出噪音,就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所以,蘋果公司竭盡一切可能要去掉計算機裡的風扇。我們現在用的筆記本電腦裡面沒有風扇,其實就源於1980年。

是什麼讓賈伯斯和蘋果公司不斷地把理念一直堅持下來,即使經過無窮多次的失敗、被人無窮多次地嘲笑和羞辱,但依然還能堅持下來、走到今天?這源於他們的使命,他們的使命就是用複雜的技術製造出易用的工具,助力人類改變世界。

大家可能說,使命是天才們的事,但事實上不是這樣,使命,重要的是基於自身內在的確信,而不是以一個外在的標準作為評斷。耶魯大學教授瑞斯尼斯基發現,在面對我們所要做的事情時,存在三類人:

第一類是工作的人,他們只是把事情當作工作的人,簡單講,就是用勞動力換取金錢的交易,一份勞動一份收入;

第二類是有事業心的人,他們把做的事情當成一項事業,謀求更高的地位和收益;

第三類是有使命感的人,他們把所做的事情當作一種價值創造,一種對社會有價值的途徑。

只有把現在做的事情能當成一種使命的人,才能夠在面對失敗和挫折時,能夠堅持下去,保持成長型思維,最終享受到成長型思維的好處。

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使命,比如沃爾瑪的「幫助顧客省每一分錢」,勞斯萊斯的「打造世界上最好的轎車」,迪斯尼的「讓世界快樂起來」。他們所幹的事情,不僅僅是掙更多錢,不僅僅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他們的使命是怎麼給社會帶來價值,所以他們在面臨各種挫折時,無論挫折有多大,他們都能夠繼續生存下去,並變成一個偉大的公司。

所以,成長型思維的底層是要有一個使命,明白想達到的目的,清楚想要實現的人生價值,因為只有有了使命,才有了不變的意義,才能做到以始為終、排除萬難,最終的成功只是附屬品。

相關焦點

  •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失敗是失敗的生產者!
    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話是,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成功之前必須要經歷幾次失敗,而後從失敗中取得經驗教訓,然後才能再次成功。所以,既然有的成功是從失敗的嘗試中產生出來的,那麼失敗自然就是成功之母。
  • 失敗(成功)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不可更改的真理。因為從失敗中可以總結教訓,避免自己再犯,這樣來促使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實際上,這也未必是一個絕對的真理,因為真的也有無數的人在失敗面前倒下,從此一蹶不振。
  • 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成功不需要失敗的經驗,只需要成功的指引
    「失敗是成功之母」,小時候聽了無數遍的心靈雞湯。但失敗真的是成功之母嗎?如果真的是,那男足豈不早就宇宙無敵了,為何還在為衝出亞洲苦苦掙扎呢!所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也許並不一定是對的。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成功不需要失敗的經驗,唯有成功才能指引成功。
  • 失敗乃成功之母?
    小到一次回球出界,大到痛失大滿貫冠軍,球員的每天都是在嘗試-失敗-再嘗試的循環中發生的,有的失敗似乎很容易過去,有的卻可以讓人一蹶不振,尤其當失敗接連發生的時候,要做到不懷疑自己、仍舊保持情緒穩定和注意專注就變成了一件有難度的事。雖然中國的老話說「失敗乃是成功之母」,但這句話似乎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失敗帶來的最大心理影響可能是在於自信心的損失,畢竟自信是來自於成功經驗的積累。
  • 失敗真的是成功之母?心理學告訴你,失敗只會導致下一場失敗
    不論是生活中亦或是職場中,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成功的人總是會成功,而失敗的人總是會失敗。所以今天將和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探討:為何失敗並非成功之母,反而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首先和大家講一個動物世界中的成功者例子,看一下動物中的成功者是如何被塑造的。
  • 失敗是成功之母?未必!大多數情形反而是:成功才是失敗之母
    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的都是「失敗是成功之母」。好像只要經歷了失敗,你就能獲得成功似的;好像經歷了失敗,你就可以拿到成功的入場券似的。可惜經過20多年的打拼,經過20多年從事品牌營銷工作中看到的林林總總,我終於發覺,成功才是失敗之母。
  • 成功之母,不是失敗,而是努力
    點擊右上角藍字就可以關注我哦百分之九十的失敗者,其實不是被打敗,而是自己放棄了成功的希望。失敗,也不過是一個更明智地重新開始的機會。不要因為前方一路風雨,就猶豫徘徊、畏縮不前,到頭來只會使充滿希望的生命之花凋謝枯萎。
  • 不要再迷信「失敗是成功之母」了!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這麼教育著。今天我想說,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大寶是個聰明的孩子,和同齡幼兒相比,她「可以理喻」。但就是這麼個聰明的孩子,畫畫一直不行。所以奶奶逢人就說,我家孩子就是畫畫不好。爸爸也這麼說。所以慢慢地,她也覺得自己畫畫不行了。
  • 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都知道為什麼還會失敗?什麼才是失敗之源呢
    我們雖然已經明白了「失敗乃成功之母」。還需要進一步找到「失敗之源是什麼」?因為我們很多人可能還在失敗著?可能正是因為有些人首先找到了,或者提前預判出了失敗的根源!一件事情能否成功的關鍵,不是要用眼睛緊盯著成功,而是要用眼睛緊盯著失敗。不是僅僅去看成功的可能,而是多多去看失敗的可能。如果眼睛盯錯了地方,可能離成功只會愈加遙遠。人們可能便會進入屢戰屢敗的怪圈。
  • 「失敗乃成功之母」是個謊言-虎嗅網
    在面對不確定給我們帶來的困境,我們又如何脫困而出走向成功?有人認為,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傳統的方法,也就是現在經常被提及的網際網路思維——小步試錯,快速迭代。為什麼大多數人相信這個辦法會幫助我們擺脫困境?因為他們大多都相信這背後的一個大道理,失敗是成功之母。
  • 成功是成功之母,不要再拿「失敗是成功之母」當藉口了
    有一句大家很熟悉的話叫做:失敗是成功之母;我並不完全贊成這句話,我認為:成功是成功之母才更正確。「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只是成功人士的一句謙詞罷了,因為他們成功了,比別人高了那麼一截,比別人生活要好很多;要知道人有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嫉妒,現在很多人仇富,就是忌妒心在作祟;成功的人腦瓜子都很聰明,他們都知道面對公眾天天炫富,那是找死;說一說自己失敗的遭遇,說得越慘效果越好,嫉妒他的人一聽他苦逼的奮鬥史,心裡一下子平衡了,不但不嫉妒了反而會敬佩、崇拜這個人。
  • 勵志好文,失敗乃成功之母,而成功乃失敗之父
    失敗都帶著成功的種子,你害怕失敗嗎?若真的失敗了,你在壓力下面是拼搏進取呢,還還是意志消沉?是把它看成是絆腳石,還是把它看成是墊腳石?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而成功乃失敗之父。也就是說,所有的失敗都帶著成功的種子,所有的成功也帶著失敗的種子。
  • 失敗是成功之母(作文素材)
    失敗是成功之母(作文素材) 2013-09-09 12:02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深度好文,失敗乃是成功之母
    大家好,我是小編回憶曾經美好,今天我來為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在藏獒的生存法則中,沒有「失敗」二字,它們是「失敗乃是成功之母」這一信條的卓越實踐者。其實,要想成功也需要不輕言放棄。成功和自信令人羨幕的目光到處閃耀著,而使得這個世界如此繽紛多彩。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蘊藏著一種神奇的力量,而這股無窮的力量正是戰勝失敗的最好的武器。
  • 失敗是成功之母,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造成孩子厭學的原因,很多是孩子在學習上或生活上出現了問題,問題發展到厭學層面,那就意味著孩子已經遭遇了很多的挫折或「打擊」,「失敗」吧。現在流行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失敗是成功之母」。孩子怎麼這麼玻璃心,不能從失敗中總結教訓,而更好地獲得成功嗎?有那麼多的人從失敗中站起來了,那愛迪生為了找到更適合做燈泡的鎢絲,實驗失敗了幾千次……。
  • 「石油大王」:我從不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只相信信心是成功之父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可以說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碗「雞湯」了,當然這裡並沒有什麼貶義。洛克菲勒曾說:「我從不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只相信信心是成功之父」很多時候我們把信心建立在能力,預期,希望之上,我們總是在看出事情的苗頭後,或者以自己的能力測量過事件之後,才會表露我們的信與不信,在洛克菲勒看來,這其實不是自信,這只是錯把「希望」看成了「信心」。
  • 基利定理:失敗乃成功之母
    今天為大家帶來「基利定理」——失敗乃成功之母。說到失敗,之前小鳳說過這個話題,在「墨菲定律」中,當時講的是與錯誤共生,今天小鳳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為大家詮釋「基利定理」。在這裡,小鳳想問大家幾個問題,有什麼事情是你不努力就得到巨大收穫的?有什麼事情你嘗試了很多次,終於在第N+1次成功的?有什麼事情是你吃過虧就留下陰影,至今無法忘懷的?
  • 狐狸的收穫——失敗並非總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其實失敗也是一種幸運,關鍵在於你能否及時總結教訓,提高自己,把失敗當做下一次成功的敲門磚。 狐狸聰聰的肚子餓了,它東張西望地尋找獵物,突然發現一隻粗心大意的兔子正在離它不遠的地方吃草。
  • 失敗真的是成功之母嗎?並不!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習慣把失敗看做是學習的一部分,比如負面刺激(如失敗)會吸引更多的注意,因而認為能從失敗中加工更多的信息。但是本研究提出相反的觀點:我們在失敗中收穫更少。以往關於動機的研究表明失敗會降低自信和對目標的長期追求。但尚未清楚的是在失敗產生時,它在短期內是如何影響動機的。
  • 失敗乃成功之母,沒人會一直失敗,只是多感受了一點母愛
    失敗乃成功之母,沒人會一直失敗,只是多感受了一點母愛1:人有時候也是可憐,喜歡的人得不到,得到的不珍惜,在一起的懷疑,失去的懷念,懷念的想相見,相見的恨晚,終其一生,都滿是遺憾。2: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人群中一眼找到你成了我最擅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