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講解—般若品第二(1)

2020-09-05 明心茶園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六祖惠能大師

第二天,六祖升座,告訴大眾「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讓大家一起靜下心來,共同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我們看實際上這是一種儀式,可能是六祖大師帶大家念,或者大家一起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一段時間。這是早期禪宗,或者不僅是禪宗,就是早期的一種修行方法,口念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像我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一樣

這種修行方法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裡邊有,比如說有人到戰場上或者在曠野裡遇到狼蟲虎豹,如果他心裡或者口裡念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像念咒,能夠遇難呈祥逢兇化吉,解決很多的問題。這個方法的來源是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經典裡邊。

《續高僧傳》卷二十六記載了四祖司馬道信大師教念般若吉州退賊的事情。吉州就是現在江西的吉安,在隋朝大業13年(公元617年),他到吉州的時候,群盜圍城70多天沒有解圍,泉井幹涸,兵糧盡絕,刺史叩頭請教如何退賊,道信說,「但念般若」,於是全城同時合聲念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不久盜賊遠遠看到吉州城上方有神兵守護,「大人力士威猛絕倫」,群賊即散。

公元611年(大業七年),廣濟縣久旱不雨,稻田龜裂,饑民遍野,道信大師率僧侶大眾念《楞伽經》和《般若經》祈雨。同時,他發動當地老百姓砍柴曬乾點火燃燒,使煙霧瀰漫至天空,迫使冷空氣下降,一個星期後,大雨傾盆。

禪宗般若通性宗和相宗,相宗就是唯識有《楞伽經》,性宗是般若系列。也就是太虛大師講的雙輪,佛教的兩個輪子,兩個翅膀,一個顯有,一個顯空;一個是性,一個是相;一個由彌勒開啟,一個由龍樹開啟。

所以太虛大師一直讚嘆六祖講法,他說六祖講法非常的高明,他是空有不二,空有雙融。從道信禪師也可以印證一點,就是說禪宗早期也是用《楞伽經》的,《楞伽師資記》也講到早期禪宗的一些東西。

四祖大師有一篇《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開頭就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還講到念佛,念一佛即是念無量佛,所以我們看般若、淨土、華嚴,還有唯識和禪宗都是一致的,不過禪宗就是用所有東西來直指人當下的心性。對禪宗來講,所有東西都是一個方便,所有東西都指向一個東西,就是心性。

當然禪宗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來開發學人的自性智慧,這個創造出的種種方法就是文字禪、老婆禪、枯木禪、默照禪、話頭禪、公案禪,還有機鋒禪等等。

當然每個禪法都有它的對治和方便,祖師是在不斷地突圍,不斷地創新,希望用更多的方法來度化眾生。但是很可惜,創造一個馬上就變形一個,被死死地執著成為宗派之見。

我們去看宗密的《禪源諸詮集都序》,他當時已經指出這個問題了。實際上五家就是一家,臨濟宗、溈仰宗等真的有什麼區別嗎?難道臨濟宗開悟跟溈仰宗開悟的不是一個東西嗎?難道禪宗開悟的東西、祖師開悟的東西和佛睹明星而見的道不一樣嗎?肯定是一樣的。教有差異,這是權;而實是一個東西,開權顯實。

種種的方便,其實是針對了不同的根基和根性而言的,我們看歷史上祖師之間也是互相有交叉的,比如說百丈懷海下面出了臨濟宗、溈仰宗等,石頭希遷後面出現雲巖曇晟,再後面有曹洞宗等。這些各宗各派不過就是在方法、表現形式和方便上有所差異,所以後面就出現了很多總結性的著述,比如《五宗綱宗》,《五家宗旨纂要》。但總結起來,實際上它會很陳式化,很固定化,也不見得對,不過可以從中看出禪宗形式上的一些流變。

由此我們可以看見宗和教的關係,祖師的悟境肯定和經典是相通的。另外祖師也不妨用經典作為他的方便來傳法,比如四祖道信在吉州解圍的時候叫大眾念摩訶波若波羅蜜多,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六祖告大眾「總淨心念摩訶波若波羅蜜多」。一方面這是一種修法,另外一方面,禪宗就是般若的一種活學妙用。當然禪宗也涉及到比如說《涅槃經》佛性的問題、《楞伽經》三身四智的問題。但是總的來說,禪宗就是講自性,不二的自性,涅槃妙心。

六祖真正對眾開示,作為一個法師的身份開堂講法的第一課就是般若,他讓大家「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壇經》總共十品,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我們從文字來看,他的第一課和最後都是心性的問題,這是從本質上來講。從形式上來講,第一課就是講般若,念般若。

他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般若就是智慧,菩提般若的智慧就是我們心性本具的智慧,就是我們的佛性,也就是《法華經》講的佛之知見。「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般若智慧,所以你不能夠說在心裏面看到一個明點,或者白菩提和紅菩提上下融合,然後這個地方再有多少瓣蓮花開了,般若智慧怎麼會在這裡面關著呢?那是有為法,所以不能夠把它純粹用功夫狀態和內觀的境界來理解。

比如三脈、七輪、拙火(昆達裡尼)完全是印度教的一套行持,它的學問研究和內證境界最高的也是印度教。印度教有非常完整的體系,有很多的感應和神通。如果一個了解印度教的人看到其他宗派提到這些方法,可能他會覺得不正宗,因為都不如他們的完備。印度教的修行有好多奧妙,比如說三脈七輪對應的精神體,金色光明體從上往下怎麼下來,從下往上怎麼上來。然後每個輪子裡邊就像一個高速旋轉的磁碟,就是我們以前放的那個光碟,磁碟高速旋轉,裡面還有聲音,還有顏色,精神體會從這個地方往上往下移。然後包括腿上還有輪,他的腿上會畫一個動物,比如說蛇,代表著不同的界,脈輪也和整個宇宙連接。人身下面還有七個輪,頭頂還有七個輪,上下移動聚合。所以印度教的東西更加完備,也更加複雜,可能也更加有效。

但是在西方文化裡,往往把印度教、基督教、佛教裡的超越性體驗全部混在一起了。比如說開悟這個詞enlightenment已經和 realization(自我實現)成為一個通用的詞了,每一個宗教的聖人,或者達到神聖境界的人都叫開悟。所以說在這個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在當今的流行文化中,很多宗教的一些本質和體系性的東西都已經碎片化了,特別是有的人在跨文化的語境中很喜歡把不同的宗教融通起來去講,這樣的話,實際上就使各個宗教的本質縮水了,許多教義也發生了變化。

比如說一些美國人或者歐洲人,就像那個很有名的《當下的力量》的作者埃克哈特·託利,他的悟境實際上是屬於印度教的。這些人會把自己的體驗和體會完全用佛教的術語描述出來,然後反過來再回流到中國,通過翻譯成書,通過國際組織機構,通過研討會這些形式進來。進來後大家覺得他們的觀點好像非常現代,非常新鮮,原來佛法人家早就有了啊,但是實際上他們的東西和佛法有很多本質的不一樣。

所以說應該首先回到佛教的一個基本常識——三法印。你想長壽,你想永遠健康,這是不可能的,生命是無常的,是有生老病死的。有形有相的東西肯定會磨滅,我們要面對這個現實。但是正是因為無常,我們才可以放棄,才可以超越它。我們的心念、煩惱是無常的、無實體的,它自然會過去,會自生自滅。當你有這種觀點,你的執著就會減輕,我們首先要從這個角度去看問題,然後再去講心性。

因為很多人把心性理解為一個永恆的、不變的、自足的東西,好像開悟了就神通具足,公案全部看懂,所有煩惱一下就沒有了,什麼都知道,前知一千年後知一萬年,等著別人印證等等,把這個東西變得非常的戲劇性。實際上這些想法,我覺得是一種妄想,就是說賤賣,拿佛法做人情,把佛法的概念、境界變成一種技術去推廣,引起人無限的遐想和貪心。

因為人都很自戀,我開悟我就成一個宗師了,我開悟我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了,人們希望這樣去解決問題。但是佛法講的菩薩道是智和行,就是因和果的統一。當然,另外一個最簡潔最省心的方法就是,比如說淨土宗、華嚴宗、法華經講到的,真正的自他不二。因就是果,即因即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果同時,自他不二,這樣一種修行應該是最上乘的一種修行方法。六祖說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念這一句就是總持這一句的智慧,也是即因即果的。

(親近悲智小組根據史文老師《壇經》講座錄音整理)

明心茶園,文化交流,擊竹無聲。歡迎關注與轉發!

相關焦點

  • 史文:《壇經》講解—般若品第二(11)
    《壇經》講解—般若品第二(11)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出語直教燒不著」,就是說話的時候不要被人逮住把柄,這樣說似乎很庸俗,實際上就是洞山祖師「五位君臣頌」裡說的「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就是般若慧為體表現出來的臨機無住的語言。
  •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壇經》講解般若品第二
    六祖惠能大師《壇經》講解—般若品第二(2)親近悲智小組根據史文老師《壇經》講座錄音整理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我們有機會要把般若經深入的、反覆的讀誦、受持。六祖給大家講摩訶般若波羅蜜,「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使大家開發智慧,請大家仔細聽。
  • 《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
    自四祖後,《金剛經》逐漸取代了《楞伽經》的地位,據記載,四祖道信便常勸人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指月錄·道信傳》)。五祖弘忍創東山法門,更普勸僧俗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見《六祖壇經·行由品》)。傳至六祖惠能,與《金剛經》的因緣就更為密切了。六祖惠能依金剛般若思想,建立起完整的禪宗修證體系,內容主要體現在《六祖壇經》中。本文擬依禪宗宗寶本《壇經》,談談《壇經》的般若思想。
  • 濟群法師:《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
    五祖知惠能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若識自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佛」(見《行由品》)。在眾生的自心中有般若之性,此自性是眾生本來具足,清淨,不生不滅。眾生假如能證悟到,便成佛了。眾生為什麼不識般若性呢?只因為迷。《壇經》中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開導見性」(見《般若品》)。
  • 宣化上人《六祖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卷(1)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般若品 第二卷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是梵語,華語則譯為智慧。有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般若具足三種意思,因其多含,故尊重不翻。講般若的因緣,是應大眾的要求。
  • 《壇經》的修學次第(上)
    禪宗所依止的善知識,與教下諸宗所依止的具備通經教、正見、持戒、有德行悲心等條件的一般善知識不同,要求頗為嚴格,必須是合格的禪師,這種禪師不但須自己徹悟,而且須掌握使他人也能開悟的教學技巧,慧能謂之「大善知識」,《壇經·般若第二》慧能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 《六祖壇經》的十品都講的是什麼
    「壇經的十品」都講了什麼?行由品第一,主要講六祖惠能大師的得法經過。般若品第二,惠能向信眾講論般若智,即禪宗的真諦。懺悔品第六,惠能向信眾講解懺悔,即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瞬間生出的每個念頭負責,永遠去惡從善。機緣品第七,主要闡述了惠能點化追求覺悟而尚有滯礙的僧眾,是一段段的小故事。頓漸品第八,六祖主要闡述了: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因此才有頓與漸之假名。
  • 《壇經》的修學次第(中)
    頓悟見性的基本方法,是諸宗修持皆用的觀心,〈般若第二〉謂「各自觀心,自見本性」——即通過如實觀察妄心而見真性,此觀心見性,與一般所用以理性思維(尋伺)觀察心的生住滅、來去、一異等方法不同,是「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般若第二〉六祖云: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 《壇經》智慧,般若第二,知行合一方見般若智
    那些問題不是簡單的方法論可以解決的,需要明白自己的心,知曉自己的性,這個智慧叫做「般若」,中國叫做「道」。般若也好,道也好,既然被人定義出來,有這樣的概念,我們必然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去學習,了解,掌握其中規律,產生利於生活的價值。六祖在第二品中詳細講解「般若」。
  • 史文:《壇經》講座之二——行由品第一(1)
    講解者:史文。行由品第一(1)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在學習《六祖壇經》的時候,要記住二點,第一點是六祖講「吾所說法不離自性。」第二點是要注意心和性這兩個字。我們在後面會看到很多關於心和性的內容,比如說自心眾生,自心煩惱,自性佛道,自性法門等。有的時候心指的是本心,就是指的是自性。
  • 《壇經》:佛性說
    本文僅以《壇經》為核心,來分析早期禪宗的思想。《壇經》版本繁多,內容有較大差別,本文所引為宗寶本。禪宗的佛性說秉承了大乘佛教以及道生等人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觀點。據《壇經·行由品第一》記載:慧能欲拜弘忍為師時,弘忍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慧能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 三不叟【六祖壇經講解1-1】行由品第一
    行由品第一,也叫自序品第一,剛好這是兩個本子*,‍不同版本第一品的不同名稱。
  • 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真空妙有—《壇經》般若品第二(3)
    《壇經》後面講到智常禪師請教大通和尚心性問題,大通說「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智常雖聞此說,猶未決了,請六祖開示,六祖說:「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 《六祖壇經》機緣品(一)
    《六祖壇經》機緣品(一)這一品講師徒的緣分、機緣。匯錄了六祖得法後,在曹溪弘化時,與無盡藏、法海、法達、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懷讓、玄覺、智隍等各方學者師資投契的機緣,闡述了慧能大師點化追求覺悟而尚有滯礙的僧眾的方式。【原文】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版本  ①敦煌手抄本  六祖肉身像  不分品目,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講》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後稱此本為敦煌本。   ②惠昕本(興聖寺本)  書前有惠昕序,系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
  • 夜半挑燈讀壇經
    西方人瓦茨氏(AlanWatts)認為《壇經》是「東方精神文學的最大傑作」。 在邁入21世紀的今日,學禪已蔚為世界潮流,例如在美國,「禪」被列為訓練航天員的課程之一,因為到了太空,必須停留一段相當長的時日,如果沒有禪定的力量,寂寞無聊的時間不容易打發。 禪是什麼?禪是不立文字,禪是言語道斷,禪是自然天成的本來面目,禪是我們的本心自性。
  • 耀智大和尚羊城啟講《六祖壇經》 400多人共聞佛法
    耀智大和尚為大家開講《六祖壇經》(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廣州大佛寺)大佛寺的常住法師在認真聆聽講座(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廣州大佛寺)為了讓大家清晰的了解六祖大師和《六祖壇經》,大和尚首先講解了壇經的經題、壇經的版本、六祖大師的生平,讓大家對六祖大師有了感性的認識;接著提綱挈領的對《六祖壇經》的十品的內容進行了介紹,最後就序品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南北佛性無分別,風動幡動覺心靜,身心皆空無所有,佛性清淨普甘霖!為什麼讀《六祖壇經》?
  • 六祖壇經|惠能講摩訶般若波羅蜜
    於是六祖惠能為大家講解摩訶般若波羅蜜,幫助各自得到智慧。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摩訶是大的意思。心量廣大,好比是虛空一般,包容天地萬物,卻又無邊無際,無方圓大小,非青黃赤白,無上下長短,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頭無尾。
  • 《壇經》的修學次第(下)
    六祖謂「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般若第二〉),此方便即指教學法。《壇經》便是一篇運用宗門教學法的記錄,也具體開示了教學法,其法以〈頓漸第八〉六祖自言的「隨方解縛」四字為要。隨方解縛,意謂根據受教者的根機、時機,幫助其解開自我纏縛的繩索—種種執著、邪解、妄念。這正是佛在《無量義經》表明的四十九年說法的實質—「種種方便,令離諸著」之精神。
  • 《六祖壇經》般若品
    內容: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