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大家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她說最珍視的角色是...

2020-12-11 中國教育報

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上映,

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

在全世界的漢學家眼中,

她都是中國古典詩詞和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

而這位詩詞大家,

私下一直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樸素生活。

為了推廣詩詞教育,

葉嘉瑩多次為南開「裸捐」,總金額達數千萬,

這是她個人的畢生積蓄。

圖片來自掬水月在手官方微博

在葉嘉瑩先生近百年的人生裡,

歷經戰亂、政治迫害、海外飄零,

晚年回歸祖國,

持續創作、傳承教學,

在許多次人生的至暗絕望時刻,

是詩詞給了她無窮的力量。

而她也用自己畢生之力,

傳承中華文化。

改革開放後,

葉嘉瑩得以回到她魂牽夢繞的祖國,

並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教育事業。

今年教師節,葉嘉瑩先生為同學們帶來了開學第一課,圖片及說明來自掬水月在手官方微博

「構廈多材豈待論,誰知散木有鄉根」

——一生漂泊割不斷她無盡鄉愁

1924年,

葉嘉瑩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

為葉赫那拉氏的後裔,

從小就跟著家裡的長輩吟誦詩詞。

十多歲她就開始寫詩填詞,

大學後師從著名作家顧隨,

可以和顧先生唱和詩詞。

葉嘉瑩(中)三歲時與小舅李棪(左)及大弟葉嘉謀(右)合影

青年時期的葉嘉瑩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

面對北平的淪陷,

葉嘉瑩寫下了悲痛的詩句:

盡夜狂風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聽」。

17歲時,她失去了母親。

24歲時,她結婚南下到臺灣,

又經歷白色恐怖和政治迫害,

她的先生還被捕入獄。

可以說,離開北京後很長一段時間,

她都像在天地間飛揚的蓬草,

漫無根蒂。

葉嘉瑩一直心心念念想要回到中國大陸講學,

直到1979年,才終於得以實現。

葉先生曾在書中寫道:

我自從離開我的老家以後,幾十年來,一生漂泊,四海為家。我做的夢都是回到北平的那個大四合院的老家。可是我每次夢到我回老家,大門我是進去了,可是裡邊每一間房的窗跟門都是關著,哪個窗哪個門我都開不開,我這個夢做了很久。

自從我離開祖國,我就一直懷念北京。懷念北京那古老的城、古老的家。我經常做夢回老家,有時也會夢到跟我的學生一起去看望我的老師。

《掬水月在手》劇照

「但使生機斫未盡,紅蕖還向月中開」

——一場苦難讓她從「小家」走向「大家」

她人生中最大的苦痛之一,

是突如其來的一場車禍,

奪走了她的大女兒和女婿。

1976年,

長女和女婿因車禍同時罹難,

給了她沉重的打擊,

料理完女兒女婿的後事,

她閉門不出,日日哭泣,

寫了10首哭女詩。

她的朋友劉秉松回憶,

那時候我還不認識她,

聽朋友說,她女兒女婿意外離世,

她那麼心痛,

但參加完葬禮,

回來還照常去工作,

見到同事朋友學生,

最多眼圈一紅。

她的喪女之痛,

似乎都用學問和詩詞撫平了。」

葉先生在錄詩詞吟誦

葉嘉瑩先生曾在書中寫道:

母親去世的時候,我在北平淪陷區,家國的苦難讓我體會到生命的無常。父親去世後,我再也沒有一個長輩的家人了。誰想到我經歷了這麼多的苦難之後,我的女兒也遭遇不幸……

經過這一次大的悲痛和苦難之後,我知道了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我終極的追求、理想。我要從「小我」的家中走出來,那時我就想:「我要回國教書,我要把我的餘熱都交給國家,交付給詩詞。我要把古代詩人的心魂、理想傳達給下一代。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預告畫面

「卅載光陰彈指過,未應磨染是初心」

——眾多身份中,她最珍視的是教師角色

1978年,

聽聞中國恢復高考,

已在加拿大教書多年的葉嘉瑩申請回國,

她說:「我願意自費回國教書,

我自己出旅費,

不接受國家一分錢,

自己不要任何報酬

於是她被批准到北京大學教書,

不久後又就接到南開大學的來信。

1999年葉嘉瑩在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大樓前留影

初回南開,

葉嘉瑩白天講詩,晚上講詞,

堂下座無虛席。

她寫下了「白晝談詩夜講詞,

諸生與我共成痴」的句子。

每年3月,

溫哥華的大學停課放假了,

她就飛回國內講學,

如此奔波30多年。

直到2014年,

因年老不再適合越洋,

決定正式回國,定居南開。

1987年葉嘉瑩在南開開設的唐宋詞系列講座

我天生來就是一個教書的。」

葉嘉瑩說。

從1945年大學畢業至今,

她在講臺後站了整整70年。

浮和沉,名與利,

都不是她追求的東西。

她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為年輕人開一扇門,

將美好的吟誦傳承下去。

我一直在教書,

這是情不自已。」她說,

「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講給年輕人知道?

你不能講給青年人知道,

你不但是對不起下面的青年人,

你上也對不起古人。

她在書中寫道:

「國家要建設,國內有很多人才

我是個不成材的散木,

但是我懷念我的故鄉,

懷念我的祖國。

我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沒有好的辦法報國,

我只能把我所體會的、我所傳承的

中國詩歌中的美好的品格和修養傳給下一代。

本文編輯 | 杜潤楠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文章綜合整理自 | 三聯生活周刊《葉嘉瑩紀錄片上映:一世多艱,她和詩詞互相成全》

中華書局1912《葉嘉瑩:驥老猶存萬裡心》

一條《96歲葉嘉瑩傳記片問世:命運把我放在哪裡,我就落在哪裡,就在哪裡開花》

相關焦點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星辰在線10月2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宋舒悅 通訊員 舒蕊婷)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 葉嘉瑩先生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電影《掬水月在手》海報。主辦方供圖掃一掃 看視頻10月14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北京首映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隆重舉行。葉嘉瑩先生未能到達現場,她通過一段視頻,向觀眾表達問候。孫向輝表示,這部影片是葉先生數十年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的寫照與延續,也是導演陳傳興以影像、聲音刻畫一位詩人精神肖像的精品傑作,詩的心魂與影的景象可謂雙壁。在全國藝聯參與宣發的影片中,《掬水月在手》是最能表達中國文化傳承主題的一部。
  • 《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藝聯上映,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新京報訊 9月10日,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發布定檔海報,宣布將於10月16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是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由《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總導演陳傳興執導,全程4K拍攝,曾入圍2020年上影節金爵獎紀錄片單元,並在北影節進行展映。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公映 講述葉嘉瑩詩詞人生
    10月14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北京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了首映式,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這部電影像是織錦,是一種亂線穿針的方式,經緯之間在交織,可是我又減針瞞線不希望大家看到,葉先生才是這部電影裡最重要的,她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詩的女兒。」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廣州首映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記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人生經歷及思想理念的文學電影《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公映,10月12日晚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禮。10月11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葉嘉瑩先生詩歌及思想分享交流會,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碩賢,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楊克,葉嘉瑩先生的助手、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掬水月在手》出品人、例外與方所創始人毛繼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院長蔡紅等嘉賓出席對談。
  • 豆瓣8.4分《掬水月在手》下周五上映,傾聽詩詞大家葉嘉瑩吟誦一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影片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映時受到好評,影片豆瓣評分高達8.4分。
  • 葉嘉瑩先生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京首映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詩童)10月14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北京首映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隆重舉行。葉嘉瑩先生未能到達現場,她通過一段視頻,向觀眾表達問候。孫向輝表示,這部影片是葉先生數十年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的寫照與延續,也是導演陳傳興以影像、聲音刻畫一位詩人精神肖像的精品傑作,詩的心魂與影的景象可謂雙壁。在全國藝聯參與宣發的影片中,《掬水月在手》是最能表達中國文化傳承主題的一部。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導演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於今日(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上映。
  • 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成都展映 10月16日將全國上映
    詩詞究竟有什麼樣的力量?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一生,身體力行地證明,在最為艱難困苦之時,詩詞能給予人最深的慰藉和溫暖。9月29日,作為山一國際女性電影節閉幕影片,葉嘉瑩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成都展映。影片由陳傳興執導,拍攝製作歷時近兩年。
  • 葉嘉瑩先生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中青在線
    10月14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北京首映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隆重舉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導演陳傳興、影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首映禮並致辭。
  • 《掬水月在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 記錄葉嘉瑩先生詩詞人生
    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入圍影片《掬水月在手》在電影節上放映。  幾天前,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迎來了96周歲壽辰,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紀錄片單元並上映,為葉先生獻上了一份特殊的生日賀禮。
  • 《掬水月在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記錄葉嘉瑩先生詩詞人生
    《掬水月在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記錄葉嘉瑩先生詩詞人生 2020-08-06 0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掬水月在手》看紀錄片進院線
    日前,記者與友人相約觀看了反映葉嘉瑩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雖然影片已上映兩周
  • 一片詩心、百年孤獨: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海放映
    新華社上海10月10日電(記者孫麗萍)「每依北鬥望京華」,「獨立蒼茫自詠詩」。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9日在上海率先點映。該片已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紀錄片單元,預計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
  • 每日新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全國上映講述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
    近日,在南開大學迎來101周年華誕之際,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影片由著名導演陳傳興執導,歷時近兩年拍攝,輾轉北京、天津、西安、溫哥華、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
  •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的「弱德之美」
    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上映,本片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今天,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學者葉嘉瑩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今年,以詩人葉嘉瑩為主角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10月16日正式上映,依舊是陳傳興導演、廖美立製片。與其說是《島嶼》系列的延續,陳傳興更願意把《掬水月在手》與《鄭愁予·如霧起時》、《周夢蝶·化城再來人》一起,合稱為「詩人三部曲」——「鄭愁予是詩與歷史,周夢蝶是詩與信仰,葉嘉瑩是詩與存在。」
  • 《掬水月在手》定檔,葉嘉瑩與廣州有怎樣的不解之緣?
    10月11日下午,「葉嘉瑩先生詩歌及思想分享交流活動」在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分享會由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主持,來自學術界、傳媒界、影視界和文學界的6位嘉賓就葉嘉瑩「弱德之美」思想及其唯一授權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進行了分享與交流。現年96歲的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知名漢學家。
  • 被贊今年最美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講述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上周五,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獨特的美學風格和對葉嘉瑩先生將近百年人生歷程的詩意描繪,受到了觀眾的好評。該片目前在網絡上的評分高達8.2分,被認為是「今年最美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