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在重陽節獨自登高,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詩,感動了無數遊子!

2020-12-16 小北說娛樂圈

王勃,字子安,是唐初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他與駱賓王、楊炯、盧照鄰等人,也被稱為「初唐四傑」,但是顯然在這四位詩人,如果想出名,自然的王勃屬於第一,無論是他的文章還是詩歌,那都是堪稱一絕,尤其是他的一首《滕王閣序》,更是為了曠世奇文,歷朝的文人對這篇文章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每個句子都是經典的,其中一些較為經典的句子,現在已轉換為成語,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引用,這是王勃中最感人的一個地方。

王勃除了文章寫得好,他在詩歌方面也有非凡的才華,一些詩看似信手拈來,那一份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才情卻又是令人信服,尤其是這首《蜀中九日》,這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意境悽美,把一個人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描繪的淋漓盡致。所以看起來很普通的作品,實際上,這些作品最能打動我們,特別是九月九日重陽節,我們對此類作品的閱讀也最能引起共鳴。

《蜀中九日》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實際上,在9月9日,描繪重陽節的詩歌中,大多數是推崇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被人們認為是重陽節最深情,最感人的作品。王勃的這首詩其實也很不錯。儘管名氣不如王維作品,但當時的詩人對他內心細膩情感和內心的感受以及思鄉之情同樣令人動容,當然值得一讀的作品也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勃的人才一直被認為是唐初的最高人才。他的許多作品充滿了一種悲痛的情緒。雖然只是幾句話,但是一份深深的情感,是王勃中最感人的地方,儘管他的作品距今已有數千年,但是當我們閱讀這些作品時,我們也會被那份深情所感染力,這也是文學最獨特的地方, 王勃以巨大的情感力量來描述,這使他的作品別具一格。

前兩個句子很簡單,以非常親切的口吻向讀者娓娓道來,表達著自己內心那份的思鄉之情,這兩句充滿了悲痛之感。 「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那天,一個人在望鄉臺,非常想念家鄉,想回去看看,與在這異地他鄉的酒席上剛好是送別的朋友,心真當真是令人感傷。短短的句詩,卻是寫出了骨子裡最深沉的思鄉之情。

第一二句最是經典,也是整首詩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 「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對於我來說,厭倦了這種漂泊的生活。一個人獨自生活在南方,內心的痛苦就不用說了,特別是那份思鄉之情,往往是令我悲痛欲絕。當看大雁從北方飛回來,內心自然而然地就會感傷不已。最後兩首詩再次表達了一種思鄉之情,從而寫得的深情,也更加的傷感。

王勃的《蜀中九日》也是重陽節作品中最感人和最悲痛的一首作品。整首詩看似那麼信手拈來,但他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以及悲痛的情緒,卻是描寫得極為抒情,讀起來真的令人感慨萬千。對於天下的遊子來說,尤其是在今天,最是能夠引起思鄉之情。

相關焦點

  • 王勃一個人獨自在山中靜坐,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詩,通篇充滿了禪理
    王勃是唐朝眾多詩人中,最具有天才氣質的詩人,而且他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經典之作,尤其是他的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謂是膾炙人口,成為了唐詩裡的千古名篇,頸聯更是深入人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勃在重陽節寫下的詩,既表達了離別的悽涼,又描寫出思鄉的苦悶
    漸漸地,重陽節也就成為了團圓的象徵。在唐詩中就經常會出現,無法歸家的遊子,在重陽節思念家鄉和親人的作品。此類作品中,最廣為流傳的應該就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17歲的王維,寫下一首隻有28字的小詩,卻流傳了1000多年!
    譬如,14歲的王勃寫下了《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16歲的白居易寫下了《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18歲的李賀寫下了《雁門太守行》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便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17歲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王勃在異地他鄉舉目無親,寫下一首感傷之作,可謂字字皆是淚!
    王勃是初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無論是他的才華,還是才情,那都是舉世無雙,文章和詩歌寫得那叫一個絕,特別是他的一首《滕王閣序》,令他名滿天下,成為了當時最了不起的一位文學大師;另外他的詩歌也是一絕,尤其是他後期的作品,由於受到了打壓和排擠,一個人流落到異地他鄉,為此這一時期的王勃內心是極為痛苦
  • 重陽節獨在異鄉的詩句,送給重陽佳節無法回家的遊子!
    又因為古人在重陽節要進行祭祖活動,所以它又和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也就是說古人在這一天都要回到自己家鄉,也是合家團圓的象徵。但是自古以來就有人在重陽佳節無法回家,唐代詩人王維曾寫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 17歲的王維身在異地思念家鄉,寫下一首28字小詩,流傳了上千年
    比如神童駱賓王賓年僅七歲就寫出了《詠鵝》,王勃14歲寫下《滕王閣詩》,白居易16歲寫下《賦得古原草送別》。可謂是出名要趁早,寫詩也是要趁早。其實許多詩人在年輕的時候,已經出類拔萃脫穎而出了,比如「詩佛」王維。王維經典的詩太多,其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最為人所熟知。寫這首詩時王維年僅17歲,他將遊子的思鄉之情表達得含蓄深沉,感動了無數人。
  • 杜甫獨自在外漂泊,寫下一首傷感的詩,道盡了遊子內心的無奈
    唐朝很多的詩人都寫過愛情詩,並且寫得纏綿悱惻,字裡行間充滿了濃濃的愛,可是杜甫卻很少寫這種作品,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予了比自己更需要關懷的普通民眾。往往又很少去關懷自己,儘管有的時候他也寫生活的艱辛,也寫人生的無奈,不過他總是想著國家,想著那些更加需關懷的人,這就是杜甫最與眾不同的一個地方。
  • 天才詩人王勃獨自在外漂泊,寫下一首思鄉之作,短短幾句感人肺腑
    唐朝的詩人都是天才,他們還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寫下了成名作,並且震驚了整個大唐文壇,特別是初唐時期的王勃,僅活了二十七歲,但是卻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尤其他的一首《滕王閣序》可以說是廣為流傳,成為了千古名篇,這篇美文寫得洋洋灑灑,讓我們見識到了王勃過人的才華,還有獨特的才情。
  • 王勃很感人的一首詩,獨自在異鄉漂泊,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憂愁!
    王勃是初唐四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也是一位絕對的天才詩人,他的詩清新脫俗,寫得很有韻味,可能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寫得又是很傷感,特別是他的一首《滕王閣序》,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寫得洋洋灑灑,成為了一首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
  • 九日登高王勃譯文 九日登高的詩意
    大家都知道在重陽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有登高的習俗,在古代也是一樣的。每到九九重陽節的時候,古人也會登高賞菊,情到深處時還會作詩一首,表達自己當時的情感。《九日登高》便是王勃在登高時所作的一首詩,那麼這首詩的翻譯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重陽節必讀的一首詩,看似平平無奇,卻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例如,說到中秋,很多人都會想起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千百年來安慰了多少遊子;說到七夕,很自然就想到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說出了無數有情人的心聲;還有寫元宵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寫清明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王維17歲寫下的一首詩,開篇14字就是千古名句,讓遊子潸然淚下
    王維17歲寫下的一首詩,開篇14字就是千古名句,讓遊子潸然淚下每年春運回家過年,雖然票很難買;車做起來不舒服;回家還要給小朋友包紅包,如果還沒娶妻生子,還回不了本!但是我們中國人還是樂此不疲的要回家過節。
  • 重陽節的詩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誰能想到,王維寫下這首千古流傳、長盛不衰的詩時,只有17歲。當時恰逢重陽,他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用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給遊子的心情下了註腳,這個心情也適合所有節日。第二首,當數毛澤東的瀟灑豪邁之作《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
  • 王勃不為人知一首詩,短短四句道盡遊子之苦,讀一次感動一次
    自古以來,就有無數的詩人都寫過與思鄉有關的作品,這些作品往往最是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在讀這些作品時,我們能發現每首思鄉之作都是極為深情,也是無比感傷地,在這些詩句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詩人對於故鄉的那種思念。古時的詩人要比我們現如今的遊子更加感傷,畢竟那時無論是交通還是通信都不方便,一旦離開故鄉,可能此生都難以再回,所以每當他們回想到故鄉時,總是流露出無盡的哀愁。
  • 九九重陽:九首登高詩,說盡人生各種滋味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寫下了無數登高詩。重陽佳節,儒風君精選九首,與你一起品讀登高詩裡的人生滋味。這一首《登高》則是詩人歷經「安史之亂」後,窮困潦倒的暮年悲歌。重陽節這天,詩人獨自登高遠眺,秋風蕭瑟,滿目悽涼。
  • 王維離開故鄉去到長安,十七歲的他寫下一首詩,驚豔了整個大唐
    ,農曆九月九是重陽節,這一天是團圓節,可是王維無法回到故鄉,只好登高望遠,以此來排解內心的失落,還有對於故鄉的思念。而這首詩一經問世,便在民間廣為流傳,王維的名氣也是紅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了讀書人的偶像。那這首詩我們太熟悉了,不僅收錄在了很多經典的詩集裡,另外在我們小學的課本裡,也是每年都會入選,開篇王維就直抒胸臆,把那種孤獨之感,還有對於故鄉的思念,用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一個人獨自在異鄉生活,每逢遇到佳節時,會更加思念故鄉。
  • 唐代詩人獲罪逃亡,途中寫下一首詩,成千古名作,感動了無數遊子
    如果要用一句詩來形容回家的感受,你會選擇哪一句呢?我想那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這是一句極其矛盾的經典唐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只有短短20字,卻寫出了世界上最糾結的情感,感動千年。
  • 古詩裡的重陽節
    和著金風的節拍,嗅著秋菊的清香,穿越時空隧道,我徜徉在古詩的重陽節裡,輕輕地陶醉於重陽日的菊花詩酒中!「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裡同悲鴻雁天。」唐代盧照鄰的一首《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一下子把我帶入了那個特定的重陽節,讓我依稀看到了詩人與好友王勃身在異鄉,同桌對飲菊花酒的情景,他遠望著南歸的鴻雁,自己卻不知何日才能北回,一杯杯溢滿鄉愁的酒,頓時化作了一行行思鄉的淚水……無獨有偶,唐朝詩人王勃在他的《蜀中九日》這首詩裡也同樣表達了那種思鄉之苦。「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懷。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 9首重陽節詩詞,祝願天下父母安康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第三首詩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重陽節登高的詩出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
  • 杜牧在重陽節登上齊山,內心當真是百感交集,還寫了一首傷感的詩
    杜牧的這首《九日齊山登高》,那就是一首很經典的作品,寫得也很憂愁,每一句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九日齊山登高》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