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正值徽班進京230周年,也是京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第10年。在時間的長河中,經過數代藝術家的改革與創造,京劇已成為中國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為紀念徽班進京230周年,全國各京劇院團推出了眾多優秀劇目展演,百花齊放,好戲連臺。其中在鼠年小年夜後,2021年2月5日、2月6日於天津津灣大劇院上映的《龍鳳呈祥》及武戲專場《鐵籠山》《打瓜園》《虹橋贈珠》兩臺京劇大戲,匯聚京津滬三地名家,堪稱業內「夢之隊」封箱大作,別具一格,備受關注。
「華韻奇聲」品牌發起 京劇商業化運作試水
自十八大以後,國家對於戲曲的政策、扶持力度都相當大好。院團演出即使不賣票,也不會虧損。而此次津灣大劇院上映的兩臺封箱大作,並非京劇院團舉辦,而由「華韻奇聲」工作室發起,採取純商演模式運作,是一次京劇行業商業化的勇敢試水。
「華韻奇聲」是由奇彤工作室、中華網、俠士影業共同發起的京劇新媒體品牌,在京劇傳承與京劇普及的道路上,努力探索京劇線上線下演出、京劇課程培訓、票友粉絲運營及名家IP孵化等商業化可行業務。此次京劇商業化演出試水的意義和價值也是有目共睹。
首先,只有在純粹的商業運作模式下,才有可能在一臺戲中匯聚來自京津滬不同地區、不同劇院、不同流派的京劇名角,呈現一場盛況空前的豪華封箱大作。
其次,本場演出除線下售票外,同步實現線上直播售票。一出盛況空前的精彩大戲,若受限於現場座位的束縛讓眾多票友無法觀看,難免令人扼腕嘆息。商業化運作引入新技術新渠道,將演出覆蓋面由劇場延伸至網際網路,在輻射更廣的人群與受眾的同時,通過流量變現、內容變現,一定程度彌補了線下收益受限的短板。
最後,合理的商業化運作,以有償線上線下演出、售票的形式,能有效提升演員的價值,促使戲曲回歸其市場應有的對等價值。
京津滬三地名家匯聚 《龍鳳呈祥》大栓角兒行業「頂配」
2021年2月5號於津灣大劇院的首臺演出《龍鳳呈祥》,可謂是一場業界盛會、行內頂級配置,眾多藝術家們齊聚一堂,是而今國內舞臺上不可多得的盛況。
《龍鳳呈祥》是京劇劇目中最有分量、最能「拴角兒」的大群戲、大合作戲之一。所謂「大拴角兒」便是要求劇中須得涵蓋了京劇裡的生旦淨醜、唱念做打等所有行當和手段,且出演的人物必是大家名角兒們。而此次演出,特別邀請匯集奚中路、凌珂、朱強、石曉亮、孫麗英、鄧沐瑋、趙秀君、張克、奇彤、金喜全、舒桐(按出場順序排列)等京劇名家,正可謂是陣容強大、流派紛呈。
武戲大咖封箱力作 「武戲大會」過足癮
很多人喜歡京劇,是因為京劇的唱腔優美,富有韻味。而對於注重武打,唱念少的武戲來說,會多多少少受到冷落。因此,演出機會少,學習難度大的武戲便越來越衰落,武戲演員也越來越少,想在舞臺上看到一出大武戲更是難上加難。
天津是京劇武戲的「戲窩子」,天津京劇觀眾對武戲歷來喜愛,所以,全國的京劇武戲精英都會到天津一展身手。敢在天津商演一臺「武戲大會」,必然是需要實打實的真功夫、硬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