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族譜】蘇州文徵明一脈《文氏族譜續集》序

2021-02-23 天下文氏一家親

《文氏族譜續集》序

(一)

吳中舊族以科第簪冕,世其家者多有,而詩文筆翰流布海內,累世不絕,則莫如文氏。文故出漢蜀守翁後,宋元以來有廬陵、衡山二支,今在吳中者,衡山支也。

明成化間,代有聞者,至待詔徵明先生,而文氏之學遂名天下,又傳至文肅公以名德氣節為時賢相,於是文氏之盛又不獨以詩文筆翰顯,然則論譜牒於文氏,實吾吳之光,非文氏一家之私已也。文氏譜自明迄今凡三修,始溫州守林,為衡山新譜,以別於廬陵舊譜,世次明矣。

而典故未備,繼之者為南雲先生點,踵溫州之舊,為文氏譜,典故備矣。而義類未晰。又繼之者今書深氏含,又踵南雲之舊,為《文氏族譜續集》,於是世次詳明,典故該備,義類精核,而文氏之譜蔚然大觀已。

其中有前譜所已具而增益之者,傳記、志狀之屬是也。有前譜所散見而薈萃之者 ,生配卒葬、坊表第宅、科目祀典之屬是也。有前譜所未錄而附著之者,閨秀、方外之屬是也。推其意,恐先祖之有美而弗彰,亦惟恐後世之滋久而失墜,用是窮搜力討,條分縷晰,大書特書而不厭其繁。

讀斯譜也,仁人孝子之心,敬宗收族之義,史氏載筆之美,家學世傳之盛,皆於是乎?在晉籍談氏數典忘祖,《春秋》譏之,而宋歐陽修為《新唐書》,有《宰相世系表》。文故相族,於例得譜世系。世有繼宋歐陽之作者,將於斯譜乎徵信,而後之人從事譜學者,得書深氏之意而行之,亦可無籍氏數典之譏也夫。

    雍正歲次辛亥嘉平下浣

    皋裡後學楊繩武拜撰

(二)

     同學文子書深緝《文氏族譜續集》,蓋繼溫州守交木先生,處士南雲先生二譜而續成之者也。交木先生所成為衡山新譜,別於廬陵舊譜。自金紫公以下共八世,明佔籍蘇州之始也。

南雲先生所成為蘇州新譜,較詳于衡山新譜,自存心公以下共十一世,詳蘇州譜牒之盛也。書深所輯一準前人之舊,而於誥敕、志狀、傳贊、述略及哀詞、壽序、詩篇,凡前人所闕略者,補之。生配卒葬、塚墓祠宇、宅第坊表與夫選舉載籍,凡前譜所未錄者增益之。而閨秀方外亦得與焉。至是而文氏之譜燦然大備矣。

每慨近世不講譜系之學,名家舊族往往以門第高人,而高曾以上至得姓所自,有不能舉其名字者,而好為牽連附會之人,雖千百餘年之久,遇有闕佚必求其人以實之。每名字官爵牴牾正史,為有識者所竊笑,是二者皆非名族之幸也。今披覽續集,自祖考以上至存心公,世系詳明,而列蜀郡太守為文氏所自出,溯本源也。

蘇州世次以前亦列廬陵、衡山世次,向疑闕而斷者,同於歐陽氏譜中間兩失其次,後於廬陵族人處詳考而向之失其名者,得以更定。闕者補之,斷者續之。核其真也。

視近世名族之失,無或犯焉。以是收族以是尊祖敬宗,比於康樂之述祖德,退傳之詠在鄒,意更有加。而遷固之作序,傳古今人,同一轍也。是不獨可以覘文氏衣冠文物之微,而先代和厚之德,清介之行,忠直弼亮之節,一一按集而得之。並有以補史氏之未備也夫。

    雍正歲次癸丑五月朔

    長洲後學沈德潛撰

(三)

    凡族之有譜,按歷年記傳世,所以尊祖敬宗收族,而子孫世守勿替引之者也。孟子言: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班氏亦云:國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義。故氏族之辨,國史重之。孝子慈孫煥然修弆,儼比於河圖大訓,而不與焚蕉殺青俱盡者,君子恆低徊慨慕於其間。蓋將使清芬餘澤,久而彌長,非徒誇閥閱之舊也。

文氏佔籍有在成都者,有在廬陵者、衡山者,至蘇州十世孫含,輯為新譜,向以廬陵、衡山中有間斷,不相聯屬為憾,一旦於廬陵族人得考其世次,斷者續,闕者略亦足異矣。

嗚呼!信國公以成仁取義,為星辰河嶽之靈,千秋萬年,符印古今,浩劫不變,至今誦正氣一歌,裡巷匹夫莫不興起,況置身士大夫之列,而近其裡居者乎?又況為其子孫,紹聞衣德者乎?有明二百年間,人物踵美,節操文章,卓然炳著,如文肅公以貞亮秉鈞,軸以直道泯險夷,尤為鄉邦所尸祝。

由是以思賢者之風聲,精採播於天壤,無所往而不在,亦何必分其孰為成都?孰為廬陵?孰為衡山與蘇州?而後知自葉流根,沿波討源乎?此吾所以希風激贊,序其大略,以志景行仰止之思也。

    雍正甲寅春二月上浣

    長洲後學彭啟豐謹序

校刻《文氏族譜續集》序

    王、謝興於晉,至唐而替。崔、盧盛於唐,至宋而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其於家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僅所由來者漸矣。曲石閣揆將校刊《文氏族譜續集》,命為序,堯峰汪子,歸愚沈子,惕甫王子論譜牒詳矣。其言曰:凡為父兄子弟者,使知內外有別,長幼親疏有序,有無相賙,吉兇患難相扶助,伏臘縷蠟,饗祭飲食相周旋,而歸宿於仁義尊親。竊嘗由此推之,神人寧饗,天地鹹和可知也。

《文氏族譜續集》文含輯,世系詳明,表志賅洽,有史法家鈔本,未校刊,當楊沈二公暨先尚書作序時,流風餘韻固未泯滅,諸表志自遷蘇州,一世至十二世,自明洪武至清雍正,前後四百年,聞人代起,《明史》:文肅剛方貞介,以風節顯,待詔、國博、五峰、雙湖後先輝映。詩書畫極盡文人能事,一縑一素為世永寶,在邦在家所表見不同,而幹國棟家,為人所重,則無不同,可謂賢矣。

十二世以下迄今又二百年,纘述未聞,久傷淪潛,甚至松楸不守,祠墓無存。曲石閣揆纂《吳郡訪古記》、《虎石金石錄》,慨嘆之餘,三致意焉。文氏浸衰,毋亦於父兄子弟,仁義尊親之訓,有所乖違而致此歟?樂郤之後,降為皂隸,夫樂郤不足榮,皂隸不足辱,其所以榮辱我者,在此不在彼。其能食舊德,報先疇,盤根錯節,層累曲折以致之,典型尚在,顛躓猶興。文氏勉之,天下後世凡為父兄子弟者共勉之。

    民國十八年九月鄉後學彭榖孫謹序

摘錄標點文正超

編輯整理文湘

相關焦點

  • 【文氏族譜】湖南省澧州《文氏宗譜》——同治六年版
    卷  五卷  六卷  七卷  八卷  十卷十一卷十二三修族譜總敘·書法作品特輯【正氣文化】文氏家族「戰疫」詩詞書畫作品特輯(一)【正氣文化】文氏家族「戰疫」詩詞書畫作品特輯(二)【正氣文化】文氏家族「戰疫」詩詞書畫作品特輯(三)
  • 文氏族譜丨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大安村文氏族譜
    因仲昌遷瀘溪縣,下落不明,故分為八房:美、善、榮、華、富、貴、順、瑤,康熙四十八年,富、貴二房首修族譜,道光十六年八房合修,光緒廿一年八房續修,民國十六年,善公房分修。民國元年,大安村文氏與馬鞍坡文氏訂立聯宗合約。民國十七年,兩支合修族譜。一九九八年、二零一一年兩次續修,統計人口大約6000人。
  • 文氏家譜 | 同治10年邵陽文氏合修族譜
    同治10年邵陽文氏合修族譜一、目 錄凡例十二則規訓二十條服製圖墓圖志六德公傳忠智晚先生六十志餘財公夫婦傳贊文翁綱超先生壽文    十、合譜必合班序,我族因住居星散,未經合族,以致班序不符。道光己亥,我瞻、福兩房合譜,因議新班遵行。第查老譜,自時公至世瞻凡二十一世,至福八僅十三世,其中不無佚亡。今幸各房合志重加訂正,其先年未合者自四十二代止,已合者即從本字班止,以後照新班取名,以昭畫一。    十一、譜局總修俱依協修、房修墨稿付梓,其有遺漏錯誤俱維房修首事是責。
  • 【文氏族譜】湖南省邵陽文氏合修族譜——同治10年版
    十、合譜必合班序,我族因住居星散,未經合族,以致班序不符。道光己亥,我瞻、福兩房合譜,因議新班遵行。第查老譜,自時公至世瞻凡二十一世,至福八僅十三世,其中不無佚亡。今幸各房合志重加訂正,其先年未合者自四十二代止,已合者即從本字班止,以後照新班取名,以昭畫一。十一、譜局總修俱依協修、房修墨稿付梓,其有遺漏錯誤俱維房修首事是責。譜成之日各房校對明白,日後不得翻論。
  • 崗廈文氏:文天祥後裔?
    村民們估計,「文革」期間,負責保管族譜的老人捨不得毀棄,包裹好藏在宗祠房梁上。若干年後,這部「寶物」終於重見天日。 泰和文氏村民攜此部《文氏通譜》來到深圳,希望賣給文氏族人,籌錢回家鄉修繕文氏宗祠。此譜被崗廈股份公司的文偉來購得。 相傳文氏為周文王后裔,以諡為姓,十八代後出現越國著名大夫文種。
  • 貴州遵義文氏記憶
    遵義縣樂門城黃村《文氏宗譜》,由《文氏宗譜》編纂委員會續修。主編:文建博、文舜元。2003年7月槧本。文氏先祖文萬遠,述宋代文山先生以對,誓不降宋玉山。文氏宗族和鄉鄰苦守孤城,勢衰力盡,難以相抗。同治三(1864)年冬月初三夜,宋玉山率黃號軍攻破樂閩寨城,文氏宗族80歲至50歲的男女老人殉節寨中;其弱小殞節者幾難指數。倖存之文氏族人,避逃銅仁、四川,文象乾家避居四川瀘州三年。旋劉毓昭(劉嶽昭,湖南湘鄉人。清同治五年擢升雲南巡撫,統兵進剿踞守綏陽縣天台山的農民軍。六年,肅清黔西州境內農民軍。
  • 香港原住民的祠堂•族譜
    原來,爺爺把族譜藏得這樣嚴實。他翻看族譜的記載,才知道自己的根: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黃橋鎮——廣東省韶關市南雄珠璣巷——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深圳市寶安區——香港。自從找到族譜,這位朋友感覺內心很充實,把公司交給兒女們打理,自己和夫人回到東莞市清溪鎮,參加清明節和冬至節祭祖活動。他特地駕車,按照族譜《路引》上記錄的每個地名走,回海豐楊氏祠堂祭祀祖先。
  • 【文氏新聞】廣東省江門文氏復溪公祖塋修葺慶典
    (廣東江門文氏 消息)復溪文公乃文天祥胞弟文天球之玄孫、鶴山、江門等地方文氏始祖,數百年前葬於鶴山共和鎮扒船崗,1996年重修後,歷經歲月風雨古墓拜臺、后土等破損嚴重,隨時都有塌方的可能,急需重修,本次重修將擴大拜臺及古墓四周水泥硬底化,拜臺從新硬底化,11月21日經各地代表商議成立復溪公文氏後裔宗親會,統籌重修復溪公墓重修工作
  • 祭祖分春秋,重慶古建築文氏祠堂本月修繕完工,領略百年宗祠文化
    據民國十九年(1930年)編撰的《文氏族譜》記載,該建築建於民國初年(1916年),由文氏族人籌款修建,宗祠建成共花費兩千餘金。據《文氏族譜》記載,文氏族人的祭祀活動分為春祭和秋祭,春祭的日期定為清明節前一日。為確保祭祀活動的順利進行,相關人員要先期進行各項準備,尤其是主祭和贊相等人要先期進行邀請。據民國十九年(1930年)編撰的《文氏族譜》記載,文氏族人的祭祀活動分為春祭和秋祭,春祭的日期定為清明節前一日。
  • 【文氏文化】香港文天祥後人,解放軍軍營內祖墳祭祖
    文氏先祖自十五世紀已在香港元朗區新田定居,大夫第(圖)其中重要古蹟之一。在慎終追遠的重陽節來臨,香港有六十多名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後人,昨到元朗新田解放軍軍營內的祖墳致祭,因沒有預先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申請,一度無法入內,後經元朗民政事務處人員及香港警方到場調解,村民獲準進入。
  • 《臨武潭溪文氏十一修族譜》數位化編印服務合同成功籤約!
    2019年11月27日,郴州臨武潭溪文氏十一修譜館與九親文化湖南事業部就《臨武潭溪文氏十一修族譜》數位化編印成功籤訂服務合同,這是湖南正氣文化研究會自今年六月份開始推行《湖南文氏通譜》數位化編修以後第一個進入實際操作的範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祖上是文天祥父親是文徵明,文彭的成名之路是從家族開始的
    大明文氏家族,是縱橫整個明朝的名門望族。其祖上更是以文天祥為代表,可以縱橫大明王朝的任何大家氏族!明代 文彭 墨竹圖興起於明代中葉的蘇州文氏家族其祖上定居於江蘇長洲,文氏家族以武術聞名於江淮地區,早在唐朝時期便為朝廷培養出了不少武將,其中文天祥更是家族的圖騰。
  • 泰亨文氏源出文天祥堂弟
    圖:參觀泰亨文氏宗祠,可增進對新界五大氏族之一文氏的認識
  • 滿洲完顏汪氏族譜序
    編者註:汪氏族譜譜書已交由瀋陽出版社出版,滿文書名汪氏宗族譜書由汪波題寫汪氏族譜序家史雖微,可窺一族之大略。族譜之立,是為「定世系、辯昭穆」,「布列其事」,使後人知所來由。汪氏族譜,自清嘉慶七年(一八○二年),始由六世祖永升額、七成額等修撰,後人方知我汪氏一脈,本系「大金苗裔,溯於宋初,原居於鐵嶺汎河南」;又知我汪氏先祖,自大清崛起之際,「因國朝太祖札營於汎河南,夜間偶然失火,汪氏偕眾奮力救止,太祖因用為軍校。」這一記載,可補史料缺失,亦使後人知我汪氏來入滿洲之緣由。清與金,世代相系,根同族,而治世有異。
  • 萬州文氏宗祠即將對市民免費開放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何科萬州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氏宗祠目前內部設施和功能已經完成修繕,即將免費對市民開放。萬州文氏宗祠位於萬州區柱山鄉戈廠村1組,1916年由文氏族人籌款修建。文氏宗祠整體坐東南面西北,平面呈現長方形,四合院布局,通長36.49米,通寬28.75米,佔地面積約1219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約1443平方米。院前大門外是甬壁和甬道,院落由前房、正房和左右廂房合圍而成,中間是天井。為了有效保護這一文化遺產,柱山鄉政府於2016年籌資從村民手中回購了祠堂的房屋產權。
  • 惠州古氏族譜序
    惠州古氏族譜序 撰文:《古氏史志》總編輯 古小彬 族譜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據族譜主編古愛文、觀火宗親採訪調查發現,惠州地區聚居著古氏家族二萬餘人,俱系宋朝梅州望族古鳳儀的後代。鳳儀公德配楊太夫人,生革、堇、鞏三公,兄弟三人同登北宋紹聖丁丑科進士,馳名朝野,曠世盛聞。近年,古海陽、古愛文等宗親,緬懷祖德,常思木有本、水有源,惠州地區族譜散亂、遺失者眾多,許多宗親搞不清楚自己的世系根源,統修族譜乃當務之急,遂多方奔走,召集族人,倡議統修族譜。
  • 說說毛澤東與文氏家族的關係!
    新聞 | 族譜 | 文化 | 尋根 | 聯誼毛澤東曾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於人的人。接著,文氏母子二叫一後往谷令走去。文氏撐開袋子,毛澤東則協助母親往袋裡裝米。還有一次,正在上私塾的毛澤東看到另一位同學因家貧沒帶午飯而挨餓,他主動把自己的飯分給同學,自己儘量少吃,放學回家後再補吃。這種情況連續發生幾天才被母親發現,文氏不但沒有責怪毛澤東,反而誇獎兒子做得對,並從第二天起,每天給兒子備好兩份午飯。
  • 南湖洲張氏族譜序
    戊戌歲末,應益陽市張先德宗親之邀,請我為其主修的湘陰縣《南湖洲張氏族譜》作序。因自己對譜牒知識研究不夠,能否寫好序文,頗感擔心,然盛情難卻,只得答應「試試」。乙未春始,南湖洲張氏賢達在先德的協助下,歷經四年努力,終於圓夢,可喜可賀。
  • 牟氏族譜序
    餘恐終隳前人志,遂依口授之稿著牟氏族譜。夫譜牟氏族,非牟氏不得入族焉,族牟氏譜,非牟氏不得登譜焉。先儒致堂胡氏曰: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其有族類也。族類一紊則禮儀之源已失,他奚足論。又明允蘇氏之族譜亭記,設為斯人而筆伐之,分之以六行曰:凡為吾族人有仿佛於斯人之一節者,應無過吾門也。於亦竊其意,以誡吾族人曰:六行若指掌,誚讓若雷霆,凡吾子若孫亦勿然也。
  • 蘇州文氏家族後人,擅畫清潤明淨山水,文點繪《茅亭敘舊》
    他畫的山水繼承了文徵明的秀雅工細,除此之外還擅長畫竹,在蘇州一帶名氣極大。文氏家族以書畫傳家,如果從文徵明算起傳承到文點這一代已經是第六代了。這樣的家族式傳承在畫史中十分少見,從一個側面也展現了文氏家族成員淡泊名利,痴迷藝術的清正門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