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藍色字」關注我們
中華文氏宗親網
www.wxzqw.cn
全球文姓最大的交流平臺
新聞 | 族譜 | 文化 | 尋根 | 聯誼
毛澤東曾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於人的人。我母親正是最後一種人。」
1867年2月12日,毛澤東的母親文氏出生於湖南湘鄉縣唐家坨(湖南省湘潭縣四都太平垇)的一個富裕農家,在家中排行老七,又叫文七妹。在《毛澤東自述》中,美國記者斯諾注釋了毛澤東本人的口述:母親「在娘家的名字叫文其美」。這個「文其美」其實正是「文七妹」的諧音。根據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史檔案館所保存的毛澤民親筆填寫的《履歷表》,她的真實名字叫文素勤。
18歲的時候,嫁到了僅一山之隔的韶山沖(湖南省湘潭縣西二區韶山南岸村),成為農民毛貽昌(字順生,號良弼,)的妻子。1893年始,她相繼生下了毛澤東、毛澤民、毛澤覃……
(毛澤東父親毛順生與母親文七妹)
文七妹,是一位勤勞、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而且佛教思想對她影響極深,對己節儉勤懇、對人寬厚仁慈,對貧苦人富有同情心,經常瞞著丈夫接濟貧苦鄉親,給毛澤東一生很大影響。
有一次,兩位衣著襤褸的老少要飯女人來到毛家。見此情景,毛澤東跟著母親二話不說進了廚房,母親往碗裡盛飯,毛澤東也在一邊幫忙。接著,文氏母子二叫一後往谷令走去。文氏撐開袋子,毛澤東則協助母親往袋裡裝米。還有一次,正在上私塾的毛澤東看到另一位同學因家貧沒帶午飯而挨餓,他主動把自己的飯分給同學,自己儘量少吃,放學回家後再補吃。這種情況連續發生幾天才被母親發現,文氏不但沒有責怪毛澤東,反而誇獎兒子做得對,並從第二天起,每天給兒子備好兩份午飯。
毛澤東有個堂叔生活非常困難,父親毛順生想「乘人之危」買下他的水田,這遭到了母親的堅決反對,並且母親常帶著毛澤東偷偷去接濟這位窮本家。母親的美德對毛澤東影響極深,耳濡目染,無聲無息地滲入了他幼小的心靈,使毛澤東從小就對弱者極具有同情心,並與母親一樣經常幫助別人。
因此,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斯諾的訪問時,回憶往事的時候,曾一再讚美自己的母親。他說:「我母親是個仁慈的婦女,為人慷慨厚道,隨時都願意接濟別人。」他也曾風趣地說:「我家分成兩黨。一黨是我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有時連僱工也包括在內。」
1919年,文七妹患淋巴腺炎,當時毛澤東在長沙讀書,得知消息,急忙趕回家把母親接到省城治療,住在長沙河西劉家臺子蔡和森家裡。可是由於其他病症並發,母親還是於1919年10月5日,因病離開了人世,終年53歲。葬韶山南岸。
對母親的去世,毛澤東萬份悲痛,用淚和墨於1919年10月18日寫下了《祭母文》和兩副靈聯。其靈聯是:「疾草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這兩副靈聯, 也深深地記述了毛澤東的母親平生對他的養育之恩,也由衷地表達了他 對母親的孝敬之情。
毛澤東《祭母文》全文: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餘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艱辛備歷。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今則欲言,只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裡。不染一塵,身心表裡。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次則兒輩,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或屬素恩,或多勞瘁。大小親疏,均待報賚。總茲所述,盛德所輝。以秉悃忱,則效不違。致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今也言長,時則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典型的賢妻良母。對少年毛澤東來說,母親給他以謙和溫厚之情,為他日後成就偉業奠定了重要礎。
而毛澤東童年時經常住在外祖家,因而外祖家的成員對毛澤東的成長也起著很大作用。
毛澤東外祖家世居湘鄉大坪鄉唐家圫,距韶山沖僅 10 多裡,乃江右文氏春元公之後,根據民國十六年《湘鄉高衝文氏族譜》記載:北宋大觀元年(1107),湘鄉文氏始祖文輝璋(伯琦)自江西遷來落籍湘鄉長田坪。後葬皇恩洞林山左。公配王氏生子三,長琮國襲居祖地,次琮泳後遷卯田,三琮常後居新田。由此,開枝散葉,其後分居湘鄉各地。
琮國傳四世至必忠公,生五子:思淙、顯淙、旺淙、淵淙、海淙。顯淙居耙石河,旺淙居太平讓化段,淵淙居雙井,海淙居石塘、月塘,思淙仍居長田。
顯淙公,字振南,生於明洪武31年(1398),自長田徙居南山衝耙石河龍潭灣,配賀氏生長子益正,居耙石河龍潭灣,次子益安居祖屋五百峒。堂號為雁門堂。此宗支謂湘鄉龍潭文氏。
思淙公,字振楚,居長田,繼配羅氏生子三,長子益亮,分居長田坪處竹山衝,次子益輝、三子益新生卒未詳。此支又稱湘鄉長田文氏。
淵淙公,字溥博,於明成化年間自長田遷居高衝雙井(屬今湘鄉市白田區),明永樂十三年乙未三月十六日午時生,壽八十一,宏治九年丙辰十月二十九日子時沒,葬南燻十三都白田區得買官莊傅家之金星懸膽乳午山子向兼丁癸,配周氏,子二:益選、益循。本支稱湘鄉高衝文氏。益選公生四子:楚顯、楚恩、楚憲、楚用。楚用公,字旭庭,生子朝冕、朝典、朝覲、朝寵,派衍石、柳、南、北四房;長子朝冕,字石泉,裔十九世孫錦薰,字芝儀,居唐家岮。道光元年(1830)生,光緒14年(1888)卒,配賀氏,女三,第三女適湘潭毛,即毛澤東之母。
大坪與高衝相鄰,今韶山市大坪鄉的文氏人們,都來自高衝。
以文輝璋為第一代開山鼻祖,發展到毛澤東母親、舅父一輩已是第二十代,到毛澤東表兄弟一輩則是二十一代。
字輩:大明嘉應國,萬年道德綿,正士端期上,英才望拔先,詩書徽甲第,禮樂紹薪傳,在昔垂忠義,克繩仰象賢。
附錄一:毛澤東母親文氏以上20代人物的生平簡記於下(根據《高衝文氏支譜》)
從上述世系中可得知,文作霖是毛澤東的外曾祖父,即文七妹的祖父。
當時的唐家岮文姓的創家,始自文作霖老人,由文作霖的一窮二白到文芝儀、文正興的家道中興,經歷了一個極為艱難困苦的過程,而在這種艱難困苦之中,唐家岮形成了一種十分可貴的,對幼年毛澤東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的家風。
唐家圫文家是一個大家族,共有兄弟文芝蘭、文芝儀、文芝祥3大房。
附錄二:文作霖派下系表
文作霖出生在清嘉慶二年(1797年),11歲時,就與附近的賀魯詹之女賀氏結為夫妻,其時賀氏比他大三歲,為14歲。賀氏嫁到文家時,上有高堂,又沒有什麼田產,靠佃種人家的地養家餬口,「君窘甚」,「拮据艱虞,殆難言狀」,5 年以後高堂大人去世,小兩口「先雞鳴 而起,後鬥轉而休」,辛勤地佃種人家的幾畝水田,苦度時日,由於不堪生 活的重壓,當文作霖 27 歲這一年,即1797 年9 月19 日,便過早地匆匆辭世。 當時,其大兒子綿芳才 10 歲,略曉人事的他跪在父親靈前失聲痛哭,3 歲的 綿薰望著僵硬的父親亂哭亂叫,在賀氏的懷裡,還抱著一個才 10 個月的嬰兒 綿姜,另外,還有連名字也沒有的小女孩。
年輕喪夫,這是人生的一大不幸,然而,賀氏並沒有被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和落在身上的重擔壓垮。本來,在她嫁到文家時,由於公公年邁,婆婆 早已去世,丈夫終日在外辛勞,她早就攬起全部的家務了。而現在,她成了 全家裡裡外外的「一把手」。她精明能幹、勤儉持家,節衣縮食到了幾近苛 刻程度。丈夫謝世後,她仍艱難地佃種著原來的那幾畝薄田,並先讓大兒子 替人家放牛,每年只圖攢得幾擔谷的收入,大兒子稍大以後,她就安排他改 打月工,讓二兒子接替大兒子看牛,後來三兒子也大了,便讓他接替二兒子 的活兒,又讓二兒子打月工,大兒子做長工。在 3 個兒子都年輕力壯後,她便安排他們販田耕作,每年竟也有 30 多擔稻穀的血汗收入。
賀氏的節儉持家傳遍戚裡,遐邇聞名,她深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絕不浪費每一粒糧食,她一看到豬吃完食後,嘴巴上沾著一粒米飯,也要用 水把它洗下,牢記鄉間「好吃當小賭」的古訓,規定家裡每天只準吃兩頓飯, 從來不吃晚飯,並且,在農閒季節,只能吃上一頓硬飯,一頓只喝稀飯。碰到災年,谷價昂貴,便全家喝粥。即使豐收年景,她也自己帶頭,一日兩餐,不吃晚飯,早睡早起。
諸兒也十分爭氣,稍年長,即外出打工,將得來的幾個銅板,幾升穀米,交給母親,賀氏很是喜歡。
與勤勞和節儉一樣,她的樂善好施同樣遠近聞名,為鄉間所稱道。在文氏富起來之後,少不了有些鄉鄰戚友為生計所迫前來借債,其中有的家道中落,無力償還,賀老夫人總是予以體諒,把他們請來,茶飯相待,並且當場 焚毀借券,永不追還。遇到年荒谷貴,賀氏倡議舉家食粥,節省下來的稻米, 則送給那些飢腸寸斷的窮人,「凡此落落大端,直烈丈夫所為,豈鄙吝一流 所可同日語哉?」
賀氏持家,特重門風,「一庭聚處,嬉笑無聞。誠所謂閨門之內,肅若朝廷者。」也不信醫藥,唯以勤儉養身,更不惑僧道,經四十多年,門無妖札之虞,福與德便愈積愈厚。賀氏起初並不識字,到了孩子們夜讀時,她坐在一旁,漸而也認得許多字,後來便「雜觀傳記,備悉古來節烈事,心慕之」。
靠這樣的辛勤勞作和節衣縮食,文家日積月累,後來居然購得些田地並買下了唐家託房屋一棟。賀氏剛嫁到文家時,全家年收谷僅數石,到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已經發展到20 多口人,擁有房屋90 多間,田地 140畝的大戶人家。「孝友傳家,耕讀裕後堂同五世,身歷六朝」,賀氏影響了文家幾代人,她帶領這個大家庭不但創造了一筆在當地頗有名聲的家產,而且留給後人一片讚譽。賀氏活到88歲的高壽,無疾而終。
賀氏的勤儉持家、守操撫子事跡,廣為鄉裡傳誦。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朝廷頒文表彰其節孝;同治八年(1869年),她的名字又被編入《湘鄉縣誌》。
概括起來,由毛澤東外曾祖母創立、由外祖父、外祖母及伯、叔外祖父母們強化,並為毛澤東的母親、舅父繼承、發揚光大的唐家岮文氏家風有如下幾個特點:
1、頑強向上的精神。賀氏於丈夫去世,身負撫育三子一女重任之時,能自強自立,這是常人所不能的!
2、刻苦耐勞的韌性。賀氏從十四歲出嫁,到三十歲喪夫,到88歲去世,尤其是失夫後的58年,竟能不再嫁,而以培育後代,振興家業為計。
3、勤儉持家的風範。賀氏領眾子興家,從一張白紙起步,到最後購置1棟瓦房,擁有140多畝田、10多頭牛,人口達20多人,她靠的不是經商,不是投機,更不是其它不正當手段,而純粹以精打細算,手頭不閒為之。
4、耕讀並重的意識。當家計稍有起色時,賀氏就讓兒子們讀書識字。她自己也跟著讀,竟也能略通文墨,能看懂文章。我們從她與丈夫給兒子們,及兒子給孫子取的一個個文縐縐的名字(綿芳、綿燻、綿姜即芝蘭、芝儀、芝祥;正興、正瑩、正材即玉瑞、玉欽,正材無字)可看出唐家岮不但是一個農家,且也散發著書香。
5、文氏家風,在毛澤東外曾祖一輩即已成型,到了外祖父母,更加發揚光大。除以上各點之外,還增加了家庭的和睦、快樂,以及對佛的信仰,尤其是賀氏的媳婦,即毛澤東外祖母(亦姓賀)具有一種慈祥的博大胸懷,對毛澤東產生了十分明顯的影響。
毛主席與文家親屬合影(1953年,豐澤園)。後排左起:李敏(長女)、毛遠新(侄子)、朱光(表外甥女婿)、劉松林(長媳)、李訥(次女)、王海容(表侄孫女);前排左起:兩位表嫂、文靜純(三表姐)、毛澤東、王季範(九哥)、肖石英(九嫂)、劉媛英(表侄媳)(括號內為合影者與毛主席的關係)
毛主席與文家親屬合影。左起:不詳、文靜純(三表姐)、文運昌(表哥)、趙棣棣(表外甥孫女)、毛澤東、章科倫(表外甥孫女)、不詳、章淼洪(表外甥女)、王季範(九哥)(括號內為合影者與毛主席的關係)(來源:孔東梅著《改變世界的日子》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毛澤東的外祖父文芝儀,生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歿於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毛澤東未能親聆他的教誨。但毛澤東一出生便打上了外家「三芝堂」的印記,先是取名「詠芝」,後才改為「潤之」。
毛澤東出世兩個月後,就被母親帶回了唐家圫的外婆家,由外婆撫養。外婆讓毛澤東拜七舅父文玉瑞、七舅母趙氏為乾爹乾娘,意在託福。因為七舅母子女眾多,被認為是命中多子多福。
在唐家圫的後山,有個龍潭坳,坳內有一股清泉,四季流水不斷。在龍潭坳旁邊矗立著一塊巨石,高2.8丈,寬2丈。傳說這裡曾出過妖怪,經常興風作浪,後來有個能人為民除害,用巨石將妖怪降服了,所以人們就稱這塊巨石為「石觀音」,並經常來此禱告。
外婆賀氏生怕小外孫「根基不穩」,為了讓這個小外孫能長大成人,便要女兒文七妹抱著小外孫來到「石觀音」前燒香叩頭,拜這塊巨石為「乾娘」,寄名叫石頭,取容易撫養之意。因毛澤東排行第三,所以又有了一個「石三伢子」的乳名。
毛澤東在8歲以前,基本上是在外婆家度過的。外婆家人丁興旺,孫兒眾多,十分熱鬧。外婆又對毛澤東倍加疼愛。毛澤東在這裡過著無憂無慮的群體生活,他同表兄弟表姐妹們一塊兒嬉戲,一道去拔草、撿柴、拾豆子、放牛、打豬草。毛澤東每次放牛,就把小夥伴們邀集在一起,做各種各樣有趣的遊戲。有時,他把小夥伴分成3組,一組看牛,一組割牛草,一組上山摘野果。臨了,大家把牛栓到樹上,每人分得1份牛草,然後坐在樹下吃野果,講故事,還要做遊戲,最後盡興而歸。在毛澤東8歲那一年的正月,他跟著母親看耍獅子,心裡一高興,脫口念道:「獅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熱氣燒,肉放爛些煮。」逗得外婆家的人都笑了起來。
這種溫馨寬鬆的環境在毛澤東幼小的心靈中萌生了熱愛真、善、美的種子,後來毛澤東在性格上表現出來的不好束縛,以及疾惡如仇,追求理想社會的品格,也都與外婆家的薰陶有著某種潛在的聯繫。
俗話說:「娘親舅大」,毛澤東與兩位舅父關係頗為密切。七舅文正興曾充房長,監修房譜。他既是毛澤東的舅父,又是毛澤東的乾爹。八舅文正瑩則是毛澤東真正的啟蒙老師。年幼的毛澤東時常跟隨八舅在蒙館旁聽,由此認識了不少字。
文家都是些知書達理之人,見毛澤東幼年悟性非凡,無不希望他多讀書,早成才。所以,當毛澤東想去湘鄉東山學校求學時,兩位舅舅都表示贊成,而父親毛順生卻想把他送到湘潭的一家米店當學徒。於是,兩位舅舅親自到韶山沖說服毛順生,從而促成了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的宏願。
附表三:毛澤東文家親友總表(外曾祖父到表侄輩)
姓名
稱謂
生卒
事略
備註
文作霖(德明)外曾祖父1797-1824年貧苦農民,經濟拮据參考資料:龍劍宇《毛澤東的家世淵源》、高菊村《毛澤東故土家族探秘》、容全堂《特稿:毛澤東母親文素勤》、孔東梅《改變世界的日子》等。
中華文氏宗親網
公眾號:wxzqw8
揚正氣 傳家風 鑄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