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濟全家遷往長沙時,在離長沙不到100裡的湘潭韶山沖,一位字潤之、名叫毛澤東的年輕人也來到了湖南第四師範求學。
毛澤東長楊開慧8歲,生於1893年12月26日。他的家鄉韶山沖是和板倉衝沒有什麼差別的湖南農村,但是,他的父親毛貽昌並不是一位像楊昌濟這樣學問高深的人。毛家世代務農,毛貽昌雖然讀過幾年私塾,但從17歲時就開始當家理事,
算算數記記帳還行,他對什麼書呀、學問呀概無興趣。
楊家在板倉是書香世家,幾代大戶;而毛家在當地只能算是暴發戶。毛家一直家境貧困,毛澤東的高祖父叫毛四端,當家時他不滿貧窮,借債買田,結果欠下一屁股還不清的債,到祖父毛翼臣時,毛家仍被債所累,生活艱難。後來毛貽昌靠販運穀子做買賣,毛家才發了起來。到1903年時,毛貽昌在韶山沖擁有田產22畝,每年收稻穀80擔。毛貽昌娶妻文氏,共生5個兒子。長子、次子早在襁褓中就夭折,因此,毛澤東排行老三,實際卻是長子;毛貽昌還有二子,即老四毛澤民、老五毛澤覃。
毛貽昌靠勤儉苦幹發家,吃苦耐勞,性格剛毅頑強,但是苛刻、慳吝,並且家長作風嚴重。他每月十五對僱工們特別開恩,給他們雞蛋下飯吃,可是對兒子們卻從來既沒肉也沒蛋吃。對於孩子們的讀書,他更是沒興趣。少年時的毛澤東因為讀書常常與他發生衝突。
毛澤東從小就具有旺盛的求知慾,而毛貽昌讓兒子上學的目的就是只要他能記帳、會引用經書去贏得官司就可以了。結果,毛澤東讀了5年私塾後,父親就不讓他再上學。在輟學的兩年多時間裡,毛澤東白天幹農活,晚上除幫助父親記帳外仍然如饑似渴地苦讀。
毛澤東不僅愛讀書,而且年輕氣盛,好打抱不平。一次,他抖落了族長毛鴻賓倒賣糧谷的行為,毛貽昌怕兒子惹出事來,打算送他到湘潭一家米店裡當學徒。可是,16歲的毛澤東卻渴望到湘鄉新式的學堂東山小學去讀書。結果,父子之間又發生了矛盾。最後,母親文氏夫人站在兒子一邊,並請來親朋鄰居說情。最後,毛貽昌只好答應了兒子讀書的要求。
東山高等小學堂是湘鄉戊戌以前最早興辦起來的新式學堂之一,學堂雖然也教經書,卻主要實行新法教育,講授新學內容的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校長李元圃和楊昌濟一樣,是一個有著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在早晚點名時,經常向學生講一些近代以來中國遭受外國列強侵略、欺壓的歷史。毛澤東聽了,深為祖國的命運而憂慮。
東山高等小學堂給了毛澤東新知識的同時,更向他展示了一個比韶山沖廣闊得多的世界,這激起了毛澤東更強烈的求知慾望,喚起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1911年春天,毛澤東挑著行李走到湘潭,跟著東山學堂赴長沙任教的賀嵐崗老師來到了長沙。經賀嵐崗老師推薦,他順利地考入了湘鄉駐省中學。
長沙是湖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毛澤東初到長沙,便被這裡激蕩人心的革命氣勢所感染。但是,他在湘鄉駐省中學沒學幾個月,武昌起義爆發,於是,毅然投筆從戎。10月底,他在長沙新軍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當了一名列兵。然而,革命很快過去,當兵又成了混日子。1912年春,毛澤東決然離開兵營,繼續去求學。
隨後,他報考著名的湖南全省高等中學(後改名省立第一中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然而,入校後,毛澤東覺得學校的課程有限,校規也非常呆板。其間,國文教員借給他一本《御批通鑑輯覽》,他讀了以後,得出結論:不如獨自看書學習。6個月後,他退了學,寄居於長沙城新安巷的湘鄉會館,然後訂了一個自修計劃,每天到湖南省立圖書館去自讀。
誰知這種自學生活沒有堅持多久,就不能繼續下去了。因為他住的湘鄉會館裡,不但住著許多學生,同時也住著許多退伍或者被遣散的士兵。他們既沒有工作,又沒有錢,經常和學生吵架。一天晚上,還爆發了一場戰鬥,士兵們襲擊學生,甚至企圖殺死學生。毛澤東躲在廁所裡,直到戰鬥結束才出來。這時,父親毛貽昌也認為他這樣自讀是不務正業,拒絕供給生活費用;除非毛澤東繼續進學校讀書,他才寄生活費。
毛澤東只好尋找新的住處,並認真地考慮自己的職業。最後,他選擇了教育。他覺得自己最適合教書。此時,正好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登出了招生的廣告,廣告宣稱不收學費,膳宿費低廉,而且是培養小學教師。這引起了毛澤東的興趣,他的這一計劃也很快得到了父親的同意。
1913年春,20歲的毛澤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在此,他認識了來自湘潭馬家河的羅學瓚,兩人同學。
毛澤東考入第四師範時,楊昌濟正在這裡執教,教授倫理學。此時他還兼任湖南高等師範學校、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的倫理學、教育學教授。於是,楊昌濟成為毛澤東的倫理學老師。
毛澤東考入師範以後,仍是非常好學,他的作文寫得特別好。每每他的作文一出,往往是全校轟動,教員把它貼在學監室的對面走廊牆壁上,課餘時,讓其他同學傳讀。但毛澤東並不自恃聰明驕傲自滿,相反,他更加用功,晚上學校規定的自修時間短了,他就在寢室裡繼續讀書,學校吹號熄燈了,他就自備一盞燈,下面用一節竹筒墊起,坐在床上看書,有時通宵不眠。
毛澤東在學校裡雖也照例上課,但很注重自修,訂有自己的讀書計劃,他喜歡社會科學,對其他不切實用的功課興趣不大。其中,他對歷史和文學很喜歡。
長沙城裡曾有人舉辦過「船山學社」,每星期日設座講學,講王船山的「知」與「行」,毛澤東常去聽講。王夫之的民族意識特別引起他的注意。
與此同時,毛澤東對楊先生教授的倫理學、哲學和教育學也產生了濃烈的興趣,漸漸地,他開始向楊先生請教。
楊昌濟看到毛澤東這個農家出身的學生,好學深思,成績優異,十分讚賞。而毛澤東因楊昌濟學識淵博,誨人不倦,也非常敬佩。沒過多久,師生之間就開始頻繁往來了。
毛澤東與楊昌濟的交往,無形中為毛澤東與楊開慧以後的相識、相知架起了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