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湘潭學子毛澤東的坎坷求學路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楊昌濟全家遷往長沙時,在離長沙不到100裡的湘潭韶山沖,一位字潤之、名叫毛澤東的年輕人也來到了湖南第四師範求學。

毛澤東長楊開慧8歲,生於1893年12月26日。他的家鄉韶山沖是和板倉衝沒有什麼差別的湖南農村,但是,他的父親毛貽昌並不是一位像楊昌濟這樣學問高深的人。毛家世代務農,毛貽昌雖然讀過幾年私塾,但從17歲時就開始當家理事,

算算數記記帳還行,他對什麼書呀、學問呀概無興趣。

楊家在板倉是書香世家,幾代大戶;而毛家在當地只能算是暴發戶。毛家一直家境貧困,毛澤東的高祖父叫毛四端,當家時他不滿貧窮,借債買田,結果欠下一屁股還不清的債,到祖父毛翼臣時,毛家仍被債所累,生活艱難。後來毛貽昌靠販運穀子做買賣,毛家才發了起來。到1903年時,毛貽昌在韶山沖擁有田產22畝,每年收稻穀80擔。毛貽昌娶妻文氏,共生5個兒子。長子、次子早在襁褓中就夭折,因此,毛澤東排行老三,實際卻是長子;毛貽昌還有二子,即老四毛澤民、老五毛澤覃。

毛貽昌靠勤儉苦幹發家,吃苦耐勞,性格剛毅頑強,但是苛刻、慳吝,並且家長作風嚴重。他每月十五對僱工們特別開恩,給他們雞蛋下飯吃,可是對兒子們卻從來既沒肉也沒蛋吃。對於孩子們的讀書,他更是沒興趣。少年時的毛澤東因為讀書常常與他發生衝突。

毛澤東從小就具有旺盛的求知慾,而毛貽昌讓兒子上學的目的就是只要他能記帳、會引用經書去贏得官司就可以了。結果,毛澤東讀了5年私塾後,父親就不讓他再上學。在輟學的兩年多時間裡,毛澤東白天幹農活,晚上除幫助父親記帳外仍然如饑似渴地苦讀。

毛澤東不僅愛讀書,而且年輕氣盛,好打抱不平。一次,他抖落了族長毛鴻賓倒賣糧谷的行為,毛貽昌怕兒子惹出事來,打算送他到湘潭一家米店裡當學徒。可是,16歲的毛澤東卻渴望到湘鄉新式的學堂東山小學去讀書。結果,父子之間又發生了矛盾。最後,母親文氏夫人站在兒子一邊,並請來親朋鄰居說情。最後,毛貽昌只好答應了兒子讀書的要求。

東山高等小學堂是湘鄉戊戌以前最早興辦起來的新式學堂之一,學堂雖然也教經書,卻主要實行新法教育,講授新學內容的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校長李元圃和楊昌濟一樣,是一個有著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在早晚點名時,經常向學生講一些近代以來中國遭受外國列強侵略、欺壓的歷史。毛澤東聽了,深為祖國的命運而憂慮。

東山高等小學堂給了毛澤東新知識的同時,更向他展示了一個比韶山沖廣闊得多的世界,這激起了毛澤東更強烈的求知慾望,喚起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1911年春天,毛澤東挑著行李走到湘潭,跟著東山學堂赴長沙任教的賀嵐崗老師來到了長沙。經賀嵐崗老師推薦,他順利地考入了湘鄉駐省中學。

長沙是湖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毛澤東初到長沙,便被這裡激蕩人心的革命氣勢所感染。但是,他在湘鄉駐省中學沒學幾個月,武昌起義爆發,於是,毅然投筆從戎。10月底,他在長沙新軍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當了一名列兵。然而,革命很快過去,當兵又成了混日子。1912年春,毛澤東決然離開兵營,繼續去求學。

隨後,他報考著名的湖南全省高等中學(後改名省立第一中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然而,入校後,毛澤東覺得學校的課程有限,校規也非常呆板。其間,國文教員借給他一本《御批通鑑輯覽》,他讀了以後,得出結論:不如獨自看書學習。6個月後,他退了學,寄居於長沙城新安巷的湘鄉會館,然後訂了一個自修計劃,每天到湖南省立圖書館去自讀。

誰知這種自學生活沒有堅持多久,就不能繼續下去了。因為他住的湘鄉會館裡,不但住著許多學生,同時也住著許多退伍或者被遣散的士兵。他們既沒有工作,又沒有錢,經常和學生吵架。一天晚上,還爆發了一場戰鬥,士兵們襲擊學生,甚至企圖殺死學生。毛澤東躲在廁所裡,直到戰鬥結束才出來。這時,父親毛貽昌也認為他這樣自讀是不務正業,拒絕供給生活費用;除非毛澤東繼續進學校讀書,他才寄生活費。

毛澤東只好尋找新的住處,並認真地考慮自己的職業。最後,他選擇了教育。他覺得自己最適合教書。此時,正好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登出了招生的廣告,廣告宣稱不收學費,膳宿費低廉,而且是培養小學教師。這引起了毛澤東的興趣,他的這一計劃也很快得到了父親的同意。

1913年春,20歲的毛澤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在此,他認識了來自湘潭馬家河的羅學瓚,兩人同學。

毛澤東考入第四師範時,楊昌濟正在這裡執教,教授倫理學。此時他還兼任湖南高等師範學校、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的倫理學、教育學教授。於是,楊昌濟成為毛澤東的倫理學老師。

毛澤東考入師範以後,仍是非常好學,他的作文寫得特別好。每每他的作文一出,往往是全校轟動,教員把它貼在學監室的對面走廊牆壁上,課餘時,讓其他同學傳讀。但毛澤東並不自恃聰明驕傲自滿,相反,他更加用功,晚上學校規定的自修時間短了,他就在寢室裡繼續讀書,學校吹號熄燈了,他就自備一盞燈,下面用一節竹筒墊起,坐在床上看書,有時通宵不眠。

毛澤東在學校裡雖也照例上課,但很注重自修,訂有自己的讀書計劃,他喜歡社會科學,對其他不切實用的功課興趣不大。其中,他對歷史和文學很喜歡。

長沙城裡曾有人舉辦過「船山學社」,每星期日設座講學,講王船山的「知」與「行」,毛澤東常去聽講。王夫之的民族意識特別引起他的注意。

與此同時,毛澤東對楊先生教授的倫理學、哲學和教育學也產生了濃烈的興趣,漸漸地,他開始向楊先生請教。

楊昌濟看到毛澤東這個農家出身的學生,好學深思,成績優異,十分讚賞。而毛澤東因楊昌濟學識淵博,誨人不倦,也非常敬佩。沒過多久,師生之間就開始頻繁往來了。

毛澤東與楊昌濟的交往,無形中為毛澤東與楊開慧以後的相識、相知架起了一座橋梁。

相關焦點

  • 毛澤東的艱難時刻之二:刻苦求學
    他的一個朋友蕭三也對東山有些不滿,就和毛澤東一起離開了。他們步行到湘潭,毛澤東在那裡想申請進一所高小讀書,因為年齡太大、個頭太高而被拒絕了。後來,蕭三和毛澤東擠進從湘潭開往省會長沙的小輪船的三等艙。讓毛澤東感到高興而又驚訝的是,他很順利地就進入了一所長沙市學校:湘鄉駐省中學。長沙熙來攘往的人群使毛澤東「興奮得講不出話來」。
  • 偉人故裡,湘潭
    可以說,我對於毛澤東主席和彭德懷元帥的認識,就是這種經歷。 地以人聞名。 過去,我知道湘潭,也是因為書中和歌裡的偉人。這些年,因此還多次去了湘潭,對偉人的認識越來越深。 韶山市,位於湖南省中部,屬湘潭境內。相傳舜帝南巡時,奏韶樂於此而得名。
  • 毛澤東走過的求學路
    毛澤東出身在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常會做一些農業買賣,母親相信佛學。新的天地在他面前打開,他走進私塾學習文化,他發現老師只教讀,並不解釋意思,常常讓背,毛澤東對書中內容有不解,便問老師,老師從沒遇見這樣的學生
  • 張大中:點亮雪域高原貧困學子求學路
    張大中:點亮雪域高原貧困學子求學路 2020-08-17 1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照亮求學路,連州豐陽鎮團委幫助貧困學子圓夢
    8月時節,許多中考完的準高中生學生帶著喜悅,或接受親朋祝福,或外出旅行增長見聞,但連州市豐陽鎮裡卻有一些家境困難的學子還在為學費發愁。為幫助這些學生渡過難關,豐陽鎮團委多方奔走,發動社會愛心人士向貧困學子伸出援手,照亮了他們的求學路。
  • 揭秘:黨成立前 毛澤東有哪些求學經歷和人生轉折
    為了能繼續求學,他幾乎動用了所有的長輩、親朋和好友去當他父親的「說客」。父親終於同意讓他繼續求學,到湘鄉縣立東山高小讀書。從此,毛澤東離開了韶山沖,也開始了他一生最具傳奇色彩的偉大人生。  初來東山學堂,毛澤東立即顯露出他的超凡才華。在入學考試的作文題「言志」中,毛澤東抒發了自己求學救國的志願。
  • 綿延湘潭味——湘潭餐飲概略
    「一方水土一方人,湘潭名人湘潭味」。湘菜豐沛的食材、辛辣的美味薰陶出湘潭人「吃得苦霸得蠻,扎硬寨打硬仗」的血性,滋養了湘潭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品格。湘潭菜作為湘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湘菜的發展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部湘菜史,半部湘潭寫」的俗語在坊間不脛而走。
  • 眾生·講述普通人的命運:求學路漫漫 誰來幫一把
    1200多名貧困學子待資助 2010年,馮少飛以全縣第四名的成績考入舞陽縣一高宏志班。在這裡,他學習如魚得水,還被學校定為「清華」、「北大」的苗子。「考完第二天他到我辦公室就哭了,我安慰他『人生的道路充滿坎坷,只要有夢想就能走向光明』,我相信少飛的未來是光明的。」 高考成績公布時,看著成績單上的579分,少飛遺憾地說:「壓力太大,沒有發揮好。」即使這樣,他的成績也高出了一本線75分。 7月21日,接到吉林大學的通知書後,馮少飛說:「我也曾考慮過復讀,但最終決定去讀大學。
  • 湖南湘潭斥資邀名導打造《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東方網9月7日消息:湖南湘潭市政府6日宣布,該市將斥資5億元打造世界頂尖級大型實景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展現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開天闢地建立新中國的奮鬥歷程。   湘潭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家鄉,是受世人景仰的紅色聖地。
  • 臺灣學子「西進求學」是一種顯學
    2018年新的一年初始,今年西進大陸求學的臺灣人只增不減,西進大陸求學可以說是一種顯學。比起以往早期臺生群體都以長期居住大陸臺商子女二代為主,在近十年裡由臺灣內部完成高中大學學業,進而再至大陸各個大學求學的人數都逐步平穩的增加,大部分學子西進求學最主要的目的,都是看好大陸廣大的市場和發展機遇,北大和清華乃至沿海各個名校,在近些年裡都已經成為臺灣大學校園裡熱議的學校首選。
  • 助人為樂道德模範王世紹 愛心點亮寒門學子求學路
    情系學子奉獻一生       出生在上海的王世紹,來西安紮根已經60多年了。       他1947年1月參加革命,1948年7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5月離休,一輩子節儉,當年從學校買的飯桌,一用就是四五十年,從不請客送禮,甚至連子女結婚都沒有嫁妝彩禮、喜糖酒席,以免鋪張浪費。
  • 全國政協文史委湘潭調研東山書院文化研究保護
    走進東山書院,黃自元題寫的「東山書院」門額,毛澤東讀書時所作的詩及題寫的「東山學校」校匾,華國鋒書寫的「公誠勤儉」校訓等一一呈現,加上「水陸相間、環島似蓮、中西結合、櫞柱雕簷」的設計及建築風格,給人厚重的歷史文化感。調研組一邊欣賞眼前的文物古蹟,一邊聽著遙遠的故事,不禁聲聲讚嘆。
  • 作家張效雄:湘潭大學校友叢書出版
    這套叢書,是湘潭大學莘莘學子求學奮鬥歷程的真實記錄,是一段珍貴歷史的再現。湘潭大學是在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親自關懷下,於 60 多年前辦起來的一所綜合性大學。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校名,並叮囑 「一定要把湘潭大學辦好」。這寄託著毛澤東主席對家鄉的無限熱愛和親切關懷,寄託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於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熱忱支持。作為從恢復湘大起,即在這裡工作了 40 年的老教師,我感到十分驕傲。
  • 湘潭八旬老翁創立「歐陽氏」助學基金會 6年資助歐陽氏學子118人次
    歐陽耀榮和夫人隋醒湘潭在線9月5日訊(記者 黃超)「我們現在拉他們一把,他們的人生可能就大不相同。」基金會後繼有人 受助學子延續愛心「我們總在想,如果我們沒有伸出手去拉這些貧寒學子一把,他們可能無法繼續學業,從此人生也會遇到更多阻礙。」正是懷著這樣的想法,歐陽耀榮將愛心助學這一善舉堅持了六年,力所能及地去幫助貧寒學子,關鍵時候拉這些學子一把。歐陽耀榮拿出了兩個大文件袋,裡面裝滿了過去六年接受基金會捐助的學子寄過來的信件。
  • 秦海慶:毛澤東電報、書信中嚴格自律及家風的故事
    1910年,毛澤東聽表兄文運昌介紹情況後,想到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繼續求學,於是,他向父親毛貽昌講了自己的打算,但其父打算讓他到湘潭的一家米店當學徒,將來幫自己做生意,因此,並沒有同意。毛澤東為了說服父親,請來了老師毛麓鍾、毛宇居到家裡跟父親講讀書的好處,其父最終答應了兒子的要求。
  • 毛澤東為家鄉題寫了這些「金字招牌」
    在接見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時,毛澤東說他嫌自己原來題寫的那幅報頭顯得呆板,擬重寫一幅。並當即揮筆題寫了第二幅《新湖南報》報頭,於1960年3月19日啟用。 1964年7月29日,毛澤東提議把《新湖南報》改為《湖南日報》,並第三次為《湖南日報》題寫報頭。從1964年10月1日起,《新湖南報》正式啟用《湖南日報》新報名,一直沿用至今。
  • 跋山涉水求學路
    童年的我,家境貧寒,但讓我懂得了人間真情;求學路上的我,吃盡了千辛萬苦,歷經磨難,但讓我變得更加堅強;成年的我,走向社會,常學常新實踐著我的夢想。——題記這段題記算不上警句名言,也不是什麼豪言壯語,但對我來說,它卻是我人生30多年的深切感悟和生活寫照。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湘鄉:《毛澤東和東山學校》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
    )(湘鄉組織社會各界參觀《毛澤東和東山學校)  紅網湘鄉站12月20日訊(分站記者 譚浪)12月19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東山學校改造項目及《毛澤東和東山學校》陳列館建設圓滿完成,並正式對外開放。、  當天,湘潭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孝男,湘潭市旅遊局局長張昱,湘鄉市委書記胡海軍,市委副書記、市長彭瑞林,市政協主席潘如心,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許生,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謝永根,副市長文華良及社會各界人士代表、遊客等入館參觀。
  • 那些年,求學於「石室」的蒲江學子們
    今據此文獻,鉤沉求學於「石室」的蒲江學子們的往事。 「石室」蒲江學子表(1902—1924)1994年)中的《1902年在至1949年曆任校長(總理、堂長、監督)一覽表》記載:岑春煊(1902.3)、趙藩(1902.3-1904.4)、劉紫驥(1904.4-1906.12)、林思進(1907.1-1909.12)、劉鹹滎(1910.1-1911-9)、劉冕(1912.1-1913.6)、葉大椽(1913.8-1916.1)、張錚(1916.2-1924.8)、劉冕(1924.9-1925.7)
  • 毛澤東調查研究思想的緣起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作者:程美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調查研究是毛澤東同志一生所倡導的科學工作方法,是他一生所極力推崇的思想方法,也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革命事業不斷走向成功的重要方法和保證。90年前,毛澤東在江西尋烏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社會調查,創作了閃耀著唯實求真精神的經典之作《尋烏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