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紹已94歲高齡。他的人生不簡單。
60多年前,他放棄了上海的優越環境,隨校西遷,來到西安;近30年,他堅持捐資助學,總額已超百萬元;現在,他依然在慷慨解囊,積極資助貧困學生。
連續不斷捐資助學
幾十年前,王世紹積極響應國家幹部下鄉帶領農村建設的號召,深入貧困地區,足跡踏遍整個陝西。
當看到「一個人平均一個月連半斤米都吃不上」的惡劣情況時,王世紹憂心如焚。「我意識到貧困不能只『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直接捐贈只是杯水車薪,只有捐贈教育,讓孩子們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才是長遠之計,才能帶給國家富強的希望。」
從此,一顆為貧困孩子鋪就教育路的種子,在王世紹心中深深埋下。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王世紹老人向希望工程捐資助學,先後通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陝西省和西安市實施希望工程辦公室及西安市工會特困子女助學,扶貧基金會愛心包裹,與青海省、陝西省子洲縣及西安市的十幾個貧困學生結對子等活動,資助貧困孩子完成學業,多年來從未間斷。
回憶第一次捐款的經歷,王世紹說道,「那次捐助是希望工程,捐助的是一位青海的學生,一次性寄去了5年的費用。」他在報紙上看到農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主動聯繫捐助了3000元。
情系學子奉獻一生
出生在上海的王世紹,來西安紮根已經60多年了。
他1947年1月參加革命,1948年7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5月離休,一輩子節儉,當年從學校買的飯桌,一用就是四五十年,從不請客送禮,甚至連子女結婚都沒有嫁妝彩禮、喜糖酒席,以免鋪張浪費。
離休後,原本應頤養天年、含飴弄孫,可他卻和老伴兒仇啟真一起住進了鄂邑區的養老院。除了在食堂吃飯和採購必需的生活用品外,依舊勤儉節約,將離休工資悉數存下來支持教育。
王世紹說,他和老伴客觀「評估」了自身身體情況,除過生活開銷後,覺得每月1000元足夠使用了,就決定將王世紹老人的離休金捐了,資助學生讀書。「只有孩子們有知識、有文化,才能為國家作出貢獻,我們國家才會更好。」這是老人最真心最淳樸的想法。
捐資助學逾百萬元
從2010年起,王世紹每年都資助仲英書院的貧困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到2017年,老人已經資助了20多名貧困生。
「學校和學生們尊重我,稱我老教授,我覺得叫西遷老同志更合適。我第一個資助的學生,每年暑假都出去參加公益活動。第一屆資助的三個學生,兩個考上研究生,一個考到清華,一個考到其他學校了,另外一個學生也在大型企業工作了。」
2017年,老人設立王世紹助學金,用來幫助家庭經濟特別困難但品學兼優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的意識,激勵學生奮發進取成才報國。兩位老人還拿出50萬元捐贈給西安交大教育基金會,用於獎勵仲英書院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
「年紀大了,兒女也很自立,離休金我存著也沒啥用,我們感覺還是應該為國家培養人才。拿出50萬設立獎學金。其他的還有就是每年資助12個學生,每名學生5000元。等於我一年的離休金全部捐給交大,我們覺得這樣才是真正把這個錢花得有意義。」截至目前,老人給西安交大助學捐款有90多萬元,加上給希望工程捐款,捐款總額已超過百萬元。
除了資助貧困學子,王世紹老人還連續多年對地震災區、山區小學、農民工子女等進行捐助。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他向災區捐款4000元,繳納特殊黨費500元;2010年玉樹地震後,他通過學校向災區捐款1000元,向西安市實施希望工程辦公室捐款6000元,其中3000元用於在玉樹災區捐建書庫,3000元用於與貧困的農民工子女結對子捐資助學。2011年初,王世紹又與學校勤工助學辦公室聯繫,拿出20000元,資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等等。
善行無疆,大愛無聲,離休幾十年來,王世紹老人始終想他人所想,默默奉獻,用行動詮釋和踐行著西遷精神,用一個老黨員的忠誠默默地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他甘當紅燭,燃燒自己的光和熱,照亮無數寒門學子的求學之路。( ■首席記者 張端)
來源:新華網 來源:西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