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青少年記憶

2020-12-14 黨史頻道

《紅巖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19年,毛澤東(右一)同父親毛順生(左二)、伯父(左三)、弟弟毛澤覃(左一)在長沙合影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左五)與文家親屬合影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說:「一個為母親特別鍾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徵服者的感覺;由於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毛澤東在其童年就倍受母親的鐘愛,與之恰成對比的是,父親對他則格外嚴厲。自幼受父母雙方的影響,毛澤東鑄就了特殊的個人秉性:一方面,母親的溺愛使他一身「傲骨」,充滿自信;另一方面,父親的冷酷使他不僅懂得反抗,還學會了自我完善的本領。父母不僅給了毛澤東的生命,而且對他的一生影響深遠。

「他是一個嚴厲的監工」

1936年,毛澤東對美國記者斯諾說:「我父親是一個貧農,年輕的時候,因為負債過多而被迫當兵。他當了很多年的兵。後來,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通過做小買賣和別的營生,用心節約,積下一點錢,買回了他自己的田地。這時我家成了中農,擁有十五畝田地。這些田地每年可以收六十擔谷。一家五口,每年食用三十五擔——即每人七擔左右——有二十五擔剩餘。利用這個剩餘,我父親又積蓄了一點錢,過了一段時間又買了七畝地,這就使我家具有富農的地位了。我們當時每年可以收八十四擔谷。」從貧農到富農,一個以土地為生的農民,該要付出多麼艱辛的勞動啊!

毛澤東的祖父毛恩普原有15畝田地,他又借債添置田地,債是越借越多,田地一點也沒增多,反而家裡的田地被典當出去。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17歲當家那年,家中僅有六七畝薄田。他起早貪黑地勞作在田間地頭,除了耕種農田,還餵養豬牛,上山砍柴,張網捕魚。每當日落黃昏,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草草地吃罷晚飯,又在欲閃欲滅的油燈下,噼噼啪啪地打起了算盤,撂下算盤,又打起了草鞋。寒來暑往、沒日沒夜地勞作,即便是累彎了腰,毛家境況也一點沒有好轉的勢頭。

湖南自曾國藩創辦湘軍以來就有從軍習武的傳統。雖說「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可是,由韶山沖出去當兵的人,哪一個不都帶著讓人眼饞的大洋回家?毛順生動心了。毛順生究竟哪年從軍?當了幾年的兵?已無法查證。按照毛澤東所說「當了很多年的兵」,至少也有五六年吧。多年從軍,他雖沒混個一官半職,可長官發放的餉銀,他一文錢也捨不得花,都細心而謹慎地攢著。

毛順生退伍回家後,償還了家庭的債務,開始一身輕鬆地經營起自己的小日子。他常說:「吃不窮,用不窮,不會算計一生窮。誰會盤算,誰就能過好日子。你不會盤算,就是給你金山銀山,照樣過窮日子。」這個善於盤算的莊稼漢,把節餘的稻穀碾成白花花的大米,然後挑到集市去賣。碾剩的米糠,又用來餵養架子豬,等到架子豬長大後,又把架子豬趕到集市去出售。如此這般算計,他的積蓄多了起來,再用這些錢贖回了被典當出去的15畝田地。

毛順生以經銷買賣的手段賺了錢,嘗到了甜頭。他由販賣穀米和生豬,又增加了販賣耕牛。每逢稻穀上市的季節,他便成批地買進稻穀,然後再加工成大米,僱船只由水路運到湘潭出售。田地多了,活計也多了,毛順生不得不僱起了短工,後來又僱上了長工。即使這樣,他也不允許家中的孩子們閒著。據毛澤東回憶,他6歲就開始幹農活。

毛順生雖經商賺了錢,可他清楚地知道,土地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父親這種樸實的認識,影響了毛澤東的一生,在他成為共和國領袖後,就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的思想,還說:「手中有糧,心裡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

毛順生精打細算、省吃儉用,攢足了錢後,什麼事也不幹,就用於買田。毛順生的堂弟毛菊生,家境貧苦,毛澤東和母親都很同情他,常常接濟這位窮親戚。毛菊生靠著7畝水田勉強度日,可毛順生早就有意這片水田,在毛菊生最困難的時候,他乘機買下了它。母子倆知道後極力反對,毛順生卻理直氣壯地說:「我用錢買田,他賣我買,天經地義。這和兄弟不兄弟沒有關係。」父親做的這件事,給少年毛澤東留下了極不好的記憶。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將毛菊生的兒子毛澤連接到北京,並批評父親說:「舊社會那所有制,使兄弟間也不顧情義。我父親和二叔(毛菊生)是堂兄弟,買二叔那7畝田時,就只顧自己發財了,全無手足之情,誰的勸說都聽不進去。我後來思考這些事,認清只有徹底改造這個社會,才能根絕這類事,於是下決心要尋找一條解放窮苦農民的道路。」

毛順生讀過兩年私塾,雙手能左右開弓撥打算盤。毛澤東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手把手教他打算盤、記帳,指望作為長子的毛澤東能從他的手中接過家業,並把它越做越大。可是,少年毛澤東的志向不在於此,父子間為此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少年立志出鄉關

毛順生最看不慣的是毛澤東一旦讀書就入了迷,看到田頭壟上、飯前飯後,兒子都手不釋卷,他心中窩了一肚子的火,認為兒子讀書誤了農活,父子倆常為此爭吵不休。毛澤東的朋友肖之升就目睹過這對父子之間的一次爭吵,據他描述:

「風波過後,他們回去吃午飯。大約五點鐘的時候,毛澤東又不見了。這一次,父親輕而易舉就找到了他。他徑直走到古墓那裡,一眼就又看到使他上午大動肝火的那幅畫面,毛澤東端坐在那裡看手中的書,空擔擱在一邊。父與子又接著上午的茬爭吵起來。

『你真的鬼迷心竅,中了這破書的魔了?把你爹的話只當成耳旁風嗎?』

『不是,爹。我還是聽你的,你叫幹什麼我就幹什麼。』

『我的意思你明白得很。我要你一門心思撲在田裡,規規矩矩幹活的,別再看這些閒書。』

『我會規規矩矩幹活的,但我也要看書。我保證先幹活後看書。田裡的活幹完後,我總可以幹自己的事了吧。看你還有什麼話說。只要我做完了田裡的那份活,你就不用管我看自己的書了。』

『可是,小子,你才挑了幾擔就躲到這兒來看書』。

『來看書之前,你要我幹的活我都完成了。』毛澤東平靜地說。

『完成什麼了?』父親追問道。

『吃過午飯後,我已經挑了十五擔肥了。要是不信,自己到田裡數一數去。搞清楚了你再來。現在你還是讓我清靜一點吧,我要看書了。』

父親目瞪口呆。半天挑十五擔真夠辛苦的。如果兒子真的幹了這麼多的活,那還有什麼話說呢。對於這個怪兒子,他感到又困惑,又傷心。他慢慢踱到一家人正在忙活的地裡,數了數,真的有十五擔。」

從這天開始,父子之間雖然沒有明確達成什麼「君子協定」,但是,只要毛澤東完成規定的農活,父親便再也不幹涉他去做什麼了。

很多毛澤東傳記的作者,津津樂道的是他們父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並由此推演出很多的理論。其實,和天下很多男孩一樣,父子之間的矛盾乃至衝突,乃一普遍的現象,少年毛澤東也不可能例外。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有「教」就有不服「教」,父親當然只有充當「惡人」的角色了。毛順生所「教」,無非是給毛澤東設計了未來之路,這設計來自毛順生的生活經驗。而毛澤東並不認同父親的生活經驗,矛盾也就隨之而來。

毛順生承擔著6口之家的生活重擔,年輕時身材高大強壯,由於勞作之累,他也佝僂起腰,在50多歲就因傷寒病去世。作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毛順生對兒子們並沒有過高的期待,只希望他們能接過自己手中的家業,經營好田地房產。對作為長子的毛澤東,父親的期待就更為迫切。正是如此,在毛澤東14歲那年,父母作主給他娶了羅氏為妻。父親的用意十分清楚,那就是拴住毛澤東的心。

毛澤東的心根本不在韶山,他要走出山衝,尋找更為寬廣而精彩的世界。他後來告訴斯諾:「我從來沒有和她一起生活過,而且後來也沒有。我不認為她是我的妻子,當時也幾乎沒有想到過她。」毛澤東少年時的全部樂趣都在書中,並有著走出山衝、讀書求學的憧憬。毛順生則認為這是兒子「不孝和懶惰」的藉口,作為長子就應持家創業、光宗耀祖,其他的想法都是農家子弟的幻想。於是,用毛澤東的話說,父子間的「不滿增加了。在我們家裡,辯證的鬥爭不斷地發展著」。

毛澤東13歲那年,父親在一次宴請客人時與他發生口角,父親當著外人的面罵兒子「懶而無用」。13歲的少年正處於叛逆時期,毛澤東認為父親使自己太難堪,便當面頂撞父親,並邁步向門外跑去。母親竭力相勸,父親嘴裡仍是不停地罵著並喝令回家。毛澤東根本不聽,一氣跑到池塘邊。面對氣勢洶洶的父親,毛澤東說,如果他再走近一步,自己就跳到池塘裡。父親一下子停住了腳步,並答應以後再不打他。

父親的嚴厲對毛澤東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幾十年後,毛澤東也說:「這大概對我也有好處,它使我在工作上非常勤快,記帳也仔細了,免得被他找到把柄來批評我。」儘管父親在他的記憶中,多是「脾氣暴躁」「常常打我和我的弟弟」「他是一個嚴厲的監工」等形象,可毛澤東的成長仍是遵循「子肖其父」的規律。父親將一個破落的家庭操持成有田有地、有房有糧、家有僱工的小康之家,他執著、倔強、堅韌的性格,以及具有擔當的精神,其實對毛澤東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毛順生是為一家之興盛小康,毛澤東是為一國之救亡圖存,父子倆的境界和抱負迥異,但是,他們一旦確立了這種信念,那麼都能做到「什麼都可以犧牲,惟宗旨絕對不能犧牲」。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生我育我。」少年毛澤東當然明白「可憐天下父母心」的道理。16歲那年離家去湘鄉求學前,他將一張紙條夾在父親帳簿裡,上面寫道:「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決心。他離開了家,迴避了父子間的矛盾,反而格外的思念父母,思念家鄉。他常給父親去信,剛剛工作時,便時常寄錢和藥物回家。母親去世後,他又把父親接到長沙居住。父子間原本緊張的關係,早已雲消霧散,得以緩解。

「我母親是個仁慈的婦女」

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是湘鄉縣人。外祖父文芝儀,是個誠實勤勞的農民,外祖母賀氏一生溫厚賢惠,他們共生育了3子3女,最小的女兒因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文七妹就成了她的正式姓名。文家與韶山沖相距20多裡地,文七妹的祖父去世後,安葬在韶山沖龍眼塘。每年的清明、冬至,文家都要例行前去掃墓,來往很不方便,文家有意在韶山沖結一門親戚。經人說合,文七妹18歲時與毛順生成親。在毛澤東之前,文七妹生有兩子,都一一夭折。

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生下毛澤東,分外高興,可又整日擔驚受怕,生怕這個兒子也離她而去,便時常燒香拜佛,祈求神靈保佑。文家對毛澤東也尤為關注,外祖母賀氏在毛澤東稍大時,還將他接到家中撫養。毛澤東的童年大部分時光是在文家度過,他與文家的表兄們關係融洽,情同手足。

文家諸表兄中,毛澤東與十六哥文運昌最是相投。文運昌長毛澤東9歲,在毛澤東輟學務農時,正是他勸說表弟去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毛澤東本已同意父親的安排,要去湘潭縣的一家米店當學徒。文運昌知道姑父固執,又動員自己的父親、伯父以及姨表兄弟王季範等前去遊說。據毛澤東回憶,一門心思發家致富的父親,在得到去湘鄉讀書「可以增加我賺錢的本領」的許諾後,才同意了。

文運昌早已讀過《盛世危言》《新民叢報》等,並推薦給表弟毛澤東。正是這兩本書刊,拓寬了少年毛澤東的視野,他後來說:「這些書刊我讀了又讀,直到可以背出來。那時我崇拜康有為和梁啓超,也非常感謝我的表兄,我當時認為他是進步的。」毛澤東對表兄們的手足情誼,一直銘記在心,1937年11月27日,毛澤東在延安給文運昌去了一封長信,信中將文家稱為「我十分敬愛的外家」。

沒幾年,文七妹又生了澤民和澤覃。文七妹還生了兩個女兒,但都不幸早夭,她便收養了一個乾女兒毛澤建。按照中國的家庭倫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文七妹是一位標準的賢內助,從早晨雞鳴到晚上掌燈時都在操持家務。在韶山沖,沒有人不誇獎她聰明賢惠,做事有條理。

受母親的影響,少年毛澤東曾經也是個虔誠的有神論者。15歲那年,母親病倒在床,他每日早起必定向神靈菩薩跪拜祈福,還徒步去南嶽衡山求神拜佛。正如李銳在《學生時代的毛澤東》中寫道:「那還不是一般的求神拜佛,而是十五歲時去南嶽『朝拜香』,幾步一拜地一直步行幾百裡到南嶽。沒有虔誠的信仰這是做不到的。」支撐毛澤東「虔誠的信仰」的不是別的什麼,是對母親的至孝至誠的赤子之心。

但少年毛澤東也常常思考這樣的問題:都說燒香拜佛可得神佛保佑,可是,父親並不信這一套,他不也無病無災,而且生意越做越紅火嗎?看著神龕前供著香茶和供果,他納悶起來,如果真有神靈,這些供品怎麼紋絲不動?想著想著,他竟情不自禁地端起神龕前的供茶,朝神像和神位潑去。母親知道後,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毛澤東說:母親「責備我對於敬神拜佛的儀式漠不關心,可是我父親不表示意見」,「當我變得越來越不信神的時候,老頭兒也並不幹涉」。

文七妹虔誠信佛,來自她的菩薩般的善良心腸。毛澤東是這樣稱讚自己的母親:「我母親是個仁慈的婦女,為人慷慨厚道,隨時都願意接濟別人。她同情窮人,並且當他們在荒年裡前來討米的時候,常常送米給他們。」毛澤東深受母親的影響,自小就樂於助人。韶山沖的毛乾吉就親身經歷過這樣的事,他講述道:

「有一年夏荒時節,我和弟、嫂清早來到上屋場討米。當時毛澤東正在坪裡勞動——糊泥巴糞牆。他見到我們衣衫破爛,便問我為什麼討米。我說家裡窮,勞力少,沒有飯吃。毛澤東叫我到階基上坐一坐。這時,毛澤東準備吃早飯,堂屋裡擺著熱氣騰騰的飯菜。我一見這飯菜,就饞得口水直吞,肚子餓得咕咕直叫,便哭了起來。毛澤東聞聲走過來,問我為什麼哭臉。我嫂嫂解釋說我是肚子餓了。他便朝屋裡招呼母親立即端來一碗飯,送給我,又夾了一些菜。我接過香噴噴的白米飯,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便狼吞虎咽起來,忽然想起弟弟也沒有吃早飯,便把一半飯分給他吃。毛澤東見這點飯還不夠我們吃,又叫母親端來一碗飯,直到我們吃飽離開上屋場,他才回到堂屋裡吃飯。」

「我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

和天底下所有的家庭一樣,在毛順生父子之間發生衝突時,文七妹多是站在兒子一邊,並儘量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後來毛澤東說:「我父親是不贊成施捨的。我家為了這事曾經多次發生爭吵。」他還說:「我家分成兩『黨』。一個是我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我母親和弟弟組成,有時甚至於連僱工們也包括在內。可是在反對黨的『統一戰線』內部,存在著意見分歧。我母親主張間接打擊的政策。她批評了任何公開動感情和公開反抗執政的企圖,說這不是中國人的做法。」毛澤東將母親的保護看得「異常寶貴、值得珍愛」,「認為自己有一個堅強、富於愛心,給人以自信心的母親」。

就在毛澤東長沙求學期間,母親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毛澤東十分牽掛,只要有空都會回家看望,無暇抽身也要家書頻傳,給父母捎去平安祝福。1916年6月24日,毛澤東在致好友肖之升的信中說:「話別之後,滯於雨,又以萑苻不靖,烽火四起,益不敢冒險行也?……然病母在廬,倚望為勞,遊子何心?能不傷感?……平居一日憎長,今如瞬息,寂歷之景,對之慘然」。此時,毛澤東雖人在長沙,可心卻早已飛到母親身邊。好在第二天,雨歇天晴,他立即動身回韶山,在家度過了半個多月的時光。

1918年,文七妹的病情加重,兩位兄長文玉瑞、文玉欽將妹妹接回娘家。毛澤東知道母親的病情後,立即動身趕回韶山,可因準備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的事,又急匆匆地趕回長沙。在得知母親被七舅、八舅接回家的消息時,毛澤東充滿了感激之情,給兩位舅舅寫信說:「家母在府上久住,並承照料疾病,感激不盡。」同時隨信抄錄了一副藥方,讓舅舅給母親「如法診治,諒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澤民)護送來省」。

在安排好母親的事情後,毛澤東於8月15日與部分新民學會會員踏上去北京的路程。此時,母親已由毛澤民接至長沙就醫治療。1919年4月28日,毛澤東再次致信兩位舅舅,信中說:「家母久窩尊府,備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狀現已有轉機,喉娥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甚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學擔任職員一席,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毛澤東是4月6日從上海回到長沙,在母親身旁「親侍湯藥,未嘗廢離」,以盡人子之責。母親難得來長沙,而且澤民、澤潭均在長沙,於是,他們來到長沙的一家照相館,與母親留下了一張合影。母親的病並不見有什麼起色,在徵得父親同意後,澤民又將母親接回韶山調養。

1919年10月5日,文七妹病逝韶山,享年53歲。母親病逝時,毛澤東並不在身旁,當他帶著弟弟澤覃趕回家時,母親已入棺二日。毛澤東在晚年曾與保健護士長吳旭君深情地談起自己的母親,他說:「我母親死前我對她說,我不忍心看她痛苦的樣子,我想讓她給我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我要離開她一下。母親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她同意了,所以直到現在,我腦子裡的母親形象都是健康、美好的,像她活著時一樣。」

毛澤東帶著弟弟、妹妹為母親守靈,並就著幽幽的油燈,飽含深情地寫下《祭母文》,追述母親勤儉持家、愛撫子女、和睦鄰裡的優良品德。毛澤東還為母親題寫了兩副輓聯,一副為:「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另一副為:「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他還給好友鄒蘊真寫信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親就是這後一種人。」

1959年6月,毛澤東回到韶山。在故居,他深情地佇立在父母的遺像前,自言自語道:「如果是現在,他們就不會死了。」次日拂曉,他踏著溼漉漉的晨露,前往父母的墓地弔唁。他雙手給父母獻上一束松枝,深情地說:「前人辛苦,後人幸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弔唁畢,他對同行的羅瑞卿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志、朋友也。還得承認,我下次再回來,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

頻道精選


中央政治局等中央主要領導機構歷史演進

與新中國伴生的人民日報社首屆編委

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入黨誓詞的改變與未變

毛主席在金沙江畔——訪老船工張朝滿

「紅軍之父」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毛澤東眼裡的「毛澤東」

周恩來代表中共處理西安事變善後的四次歷險

毛澤東在七大列舉的「十七條困難」

首任紅十五軍軍長蔡申熙

王志遠的傳奇生涯:從國民黨將軍到解放軍大校

相關焦點

  • 目前對青少年時期毛澤東的研究,為何會出現「一多、一少」現象?
    研究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書籍有很多。但基本上都是按照時間順序、選擇若干重要事件,縱向進行介紹敘述的。這樣做的好處是,比較容易,沒有太大爭議。在這些書籍資料中,很少有橫向展開、分成幾個方面,來研究毛澤東青少年時期是從那幾個方面、如何進行修身蓄能、打牢根基的。
  • 文人墨客那些事——憶偉大的文學家毛澤東青少年時期讀書求學往事
    如果毛澤東沒有青少年時期儲存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是寫不出《沁園春.雪》這樣"可望不可及"極高水準的詞賦。自古英雄出少年!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刻苦學習、立志改變腐朽黑暗的舊社會、報效中華民族的事跡:(01),少年勤奮好學、博覽群書1907年的毛澤東已經14歲(虛歲15)了,這在鄉裡已經是"成年人"了。輟學後的毛澤東白天要在田裡幹一個整勞力的活,晚上還要幫父親記帳。
  • 「集體記憶」理論與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淺析
    哈布瓦赫深化了老師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出了「集體記憶」的概念。他認為,集體記憶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集體記憶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而影響每一代人的「集體記憶」的,又主要是他們相對年輕時期的生活經歷。也就是說,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經歷會被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分享、建構和強化,成為一種群體共有的思想觀念。
  • 毛澤東詩詞記憶:第一首正式發表作品為《長徵》
    開欄的話  穿越新中國70年的文學長廊,有多少膾炙人口的佳作,不僅面世時被爭相傳誦,名重一時,而且歷經歲月滌蕩,至今仍珍藏在國人的記憶中。它們或因記錄崢嶸歷史而富於史詩品格,或因與時代同頻共振而引起深刻共鳴;它們或以大膽的藝術創新贏得讚譽,或以雋永的文學形象深入人心;它們有的被改編成影視與舞臺藝術作品,有的被譜曲傳唱,有的成為書畫家、雕塑家們的創作素材,在不同領域、以不同形式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  從本期起,我們推出「新中國文學記憶」特刊,作為獻給新中國70華誕的一份特殊的禮物。
  • ...青少年讀本》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2018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
    為加強中國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青少年閱讀,使青少年努力成長為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一代建設者,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開展了2018年(總第十五屆)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活動。
  • 新老重慶人在渝中區最美街道探尋歷史痕跡記憶,喚起母城記憶
    重慶母城記憶保護與傳播志願服務中心,圍繞「守護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傳播母城文化,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年來,在重慶母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熱心人士的支持下,組織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人士、青少年等參與《重慶母城記憶體驗之旅》和《母城記憶大講堂》上100場次,參與人員10000多人次。
  • 介休市首家「紅色文化記憶館」開館
    12月19日,介休市隆重舉行「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7周年暨山西凌雲紅色文化記憶館」開館典禮。中國國防大學原副政委、中將、野草詩社社長李殿仁,毛澤東同志侄女毛小青等貴賓,介休市委書記張鵬,市委副書記、市長範亮珍,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維新等四套班子領導,曾在晉中、介休任職的部分省市退休老領導出席典禮。介休籍知名紅色收藏家秦利生主持儀式。
  • 顏蒹葭:多管齊下培育青少年愛國理念
    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紀念館該如何培育青少年的「愛國」理念?本文介紹毛澤東與第一師範紀念館在對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採取的多種形式和多種手段,以不斷強化他們的愛國理念。    「三結合」:推進紅色旅遊與愛國教育    一是與繼承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結合。
  • 毛澤東評說《紅樓夢》
    毛澤東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和詩人。他酷愛讀書,儘管日理萬機,但卻在百忙中竟然多次讀過《紅樓夢》。毛澤東從青少年時代就對《紅樓夢》情有獨鍾,直到晚年還常讀不厭。早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就與賀子珍談到過《紅樓夢》。他稱讚《紅樓夢》是一本難得的好書,認為《紅樓夢》裡寫了兩派,一派好,一派不好。
  • 【延安記憶】毛澤東和兩個小八路
    其中有一張《毛澤東和兩個小八路》的照片更是令人過目不忘,因為定格在鏡頭中的是毛澤東平易近人、與八路軍小戰士親密無間的動人形象。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是中國著名攝影家石少華。1964年,毛澤東在家中設宴招待石少華,在談到他的攝影作品時,毛澤東說:「你為我拍的照片都很好。」他又特意指著《毛澤東和兩個小八路》這張照片和另外一張《毛澤東在楊家嶺與農民親切談話》的照片說:「這是我最喜歡的兩幅。」
  • 「共和國風雲紀實」叢書發布 毛澤東私人醫生著書
    同時,這套書是對青年朋友、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愛國教育的優秀教材,在多元化、拜金主義盛行的社會,重溫無數英雄人物和一代偉人毛澤東豐富而傳奇的人生經歷,重新審視自身對黨、對家、對國的認識,對於今天的我們仍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和借鑑意義。
  • 毛澤東的內聖外王之道!
    毛澤東的感召力是無與倫比的,否則也不可能在離開幾十年後還有無數人發自內心的高呼「毛主席萬歲」了,那麼,毛澤東巨大的感召力從何而來呢? 毛澤東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能從一個農家子弟成長為人民領袖,這樣堪稱逆天的經歷放眼古今中外就算不是絕無僅有那也是屈指可數的。任何人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青少年時期的學習和積累尤為重要。
  • 《水滸傳》、《隋唐演義》……書到底給了毛澤東怎樣的影響
    我相信這些書可能對我有很大影響,因為我是在易受影響的青少年時期讀的。」他還經常在深夜把房間的窗戶遮住,偷偷地讀《盛世危言》,這本書的作者是個老派改良主義學者,認為中國之所以弱,是因為缺少西洋裝備——鐵路、電話、電報、輪船,他想將它們引入中國。
  • 毛澤東的讀書藝術
    原標題:毛澤東的讀書藝術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領袖,也是一位善於讀書的人。據黨史專家不完全統計,他一生讀書在9萬冊以上。他一個農家子弟,只有中專學歷,為什麼一躍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偉人?
  • 紅色記憶(47)| 遼瀋戰役!
    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9周年,喜迎建黨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圓滿完成,回顧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不懈奮鬥光輝歷程,及百年間遭遇的重大挫折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從2020年7月1日起時代記憶推出大型紅色記憶系列報導
  • 毛澤東十大讀書法
    毛澤東青少年時期就養成了讀書用功、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長沙求學時他曾寫過一幅自勉聯:「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這幅對聯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對「積學貴有恆」方法的稱道。後來,他也曾教育廣大幹部,「讀書貴在堅持,堅持數年,必有好處。」這也是對「讀書貴有恆」方法的肯定。二書讀東提倡讀書要「三復四溫」。
  • 一段歷史 一個豐富的橫斷面--<毛澤東自傳>出版
    他的記憶中,1993年2月,人民出版社曾出版過《毛澤東自述》,它是將斯諾1936年,1939年,1960年,1970年分別採訪毛澤東的記錄摘編成書。自述與自傳之區別:自述,穿插有採訪者對被採訪者的客觀描述;自傳,採訪者忠實記錄被採訪者的主觀陳述。丁曉平將這一信息報告部門和社領導。經研究,程步濤社長拍板:「《毛澤東自傳》的出版價值在於『自傳』兩字。如果是真的,我們要抓住它,出版!」
  • 「「四史」記憶」被毛澤東寫進詩詞的革命將領都有誰?
    我們開設《「四史」記憶》專欄,與大家一起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走出泥沼》作者 沈堯伊革命將領是中國革命史上重要事件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貢獻者,他們為了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奮鬥、流血犧牲。
  • 毛澤東與長沙
    湖南第一師範:毛澤東初心形成地,也是毛澤東思想萌芽地。前身是城南書院,今天去看還是驚嘆這裡的建築莊重典雅,集東方文化內涵和西方建築風格於一體,我應該是十年前去過,回長沙後只是偶爾路過那裡。恰同學少年》的電視劇裡毛澤東和一群進步青年冒著風雨、舉著火把爬山的畫面,那才是有激情的年代。最喜歡秋天去嶽麓山,紅葉漫山,賞心悅目。
  • 毛澤東的掌上千秋史
    讀書,是歷史偉人毛澤東堅持一生、始終不渝的愛好,是他壯美絕倫的人生畫卷中極其重要的篇章。 毛澤東讀書閱覽之勤、涉獵之廣、所獲之豐、思考之深,遠遠超越了許許多多專門的「讀書人」。如今,世人已經無法準確考證和統計,毛澤東一生中究竟讀過多少書,卻依然可以得出結論:這位曠世偉人的精神世界裡,矗立著由書籍構建起來的高樓大廈。這些書,又豈止是「萬卷」所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