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至今,中國湧現了太多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但是能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文學藝術最高鏡界的——恐怕是鳳毛麟角!我們的領袖毛澤東不但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理論家,還是偉大的文學家。他的詩詞造詣達到了文學藝術成就的最高境界,也是我非常崇拜和喜歡的文學大家之一。他的詞《沁園春.雪》,寫於1936年2月,是毛澤東在陝北觸景生情、由感而發。1945年,他到重慶進行國共談判時,贈予老友柳亞子,並經過作家吳祖光之手在報刊發表。《沁園春.雪》的發表,好像在重慶投下了一顆"炸彈",頓時震撼了山城,並迅速波及到全國,形成了國共兩黨的文化大戰。蔣介石大為震驚,急令國民黨控制的報刊連續發表"和詞"近30首、文章10餘篇,大肆"圍剿"毛澤東的"詠雪"詞。但是無論思想、還是文採,都無法達到《沁園春.雪》的藝術境界和詞中所蘊含的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
蔣介石看到國民黨這些"御用"文人的無能,氣急敗壞地說:"怎麼有能耐的人都跑到共產黨那裡去了呢?我們國民黨的人怎麼都那麼不爭氣!"之後,他不甘心失敗,回想過去搞文化"圍剿"沒有成功,這次圍繞一首詞的較量,一定要挽回面子。他想:"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便打算舉辦"重獎徵文",從民間招聘詩詞高人大家。但是苦於參加者都是些庸才,便悄悄收場,認栽了!
如果毛澤東沒有青少年時期儲存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是寫不出《沁園春.雪》這樣"可望不可及"極高水準的詞賦。自古英雄出少年!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刻苦學習、立志改變腐朽黑暗的舊社會、報效中華民族的事跡:
(01),少年勤奮好學、博覽群書
1907年的毛澤東已經14歲(虛歲15)了,這在鄉裡已經是"成年人"了。輟學後的毛澤東白天要在田裡幹一個整勞力的活,晚上還要幫父親記帳。正是在這段時間裡,他抓緊時間學習,貪婪地閱讀那些能夠找到的除了經書以外的各類書籍,包括天文、地理、醫學、數學、周易、奇門遁甲、相書、明清小說、詩詞格律、各類雜記、傳記、地方志、神話故事等等。
毛澤東在這些古傳奇故事中漸漸地發現,他所讀的書中描寫的人物大都是一些"勇士"、"豪傑"、"官員"或者"文學人士",再就是王侯將相、才子佳人,極少有貧苦農民被描寫成主角。這些,引起了他不斷地分析和思考。知識面越來越廣了。
轉眼到了1908年,經過舅舅的再三說情,二弟毛澤民又去了南岸讀書了,毛澤東便成了家中的主要勞動力。是年,毛澤東母親生病許了願,雖然他不信神、不信佛,為了解母親的心疑,讓母親安心養病,便遵從母命獨自跋涉100多裡路,專程到南嶽衡山的大廟去朝佛進香。
毛澤東到了南嶽的大廟中,諸事完畢後,他信步遊覽了南嶽真君祠大殿,又去了嘉應門、御牌事和寢宮,對御牌碑上刻的字看得格外仔細、認真。接著,他登上了衡山的主峰祝融峰。這裡山高林密,氣勢雄偉,令極目遠眺的毛澤東頓感心曠神怡、感慨萬千,極大地激發了他對祖國大好山河誠摯的愛和深深的情,同時也更加激發了他要走出大山、去到更廣闊的天地間幹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
(02),受啟蒙老師啟發,讀《盛世危言》覺醒
1909年,韶山沖來了一位名叫李漱清的教師,這位長沙法政學校的畢業生,是個思想開朗的維新派人物。他家在韶山沖,與毛澤東的同學李慶豐是本家。他回到家鄉以後,積極主張廢馳廟宇、辦新式學校以開發民智,尤其反對封建迷信,反對女人們纏足,反對男人們再留辮子……
李漱清的返鄉,引起了鄉裡人的廣泛爭議,李漱清被一些思想守舊的人斥為"討激派"。毛澤東卻很欣賞他的主張,從這個維新派人物身上感受到擺脫封建禮教束縛的朝氣和激情,便常去他家借書看,並聽他講述許多有關中國和世界的大好形勢。後來又帶了二弟毛澤民同往,從他那裡接受新知識,感受新思潮。李漱清也深深感到毛家兩兄弟領悟性極強,有著自強不息的求知慾望和拼搏進取的蓬勃朝氣。
在李漱清那裡,毛澤東借了《盛世危言》這本書,經常同二弟一起反覆閱讀和討論,兄弟倆都很贊同書中提出的"激進"觀點。《盛世危言》是中國資產階級早期改良派政治思想的傑出代表鄭觀應所著,書中認為中國之所以弱,在於缺乏西方的裝備,諸如鐵路、電話、電報、輪船等,所以應該把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到中國來。
對於書中開頭的第一句話:"嗚呼,中國將其亡矣!"使毛澤東兩兄弟的感觸頗深。書中敘述了日本佔領臺灣的經過,並寫了朝鮮、越南、緬甸等國家被外國侵佔的情況。讀了這些,毛澤東兩兄弟對中國的前途感到沮喪,並初步認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兩兄弟的這些活動,自然躲不過父親毛順生的眼睛。他見兩個兒子總往李漱清那裡跑,便對他們講:"要當心哩!他可是個"危險"人物,你們最好別理他……"但是毛澤東卻從此有了更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他與二弟共同煥發出的英雄氣概催促著他儘快走出韶山沖,投身到更加廣闊的社會中去。迎接大風大浪的挑戰……
(03),交有志之士為友、與有肝膽人共事
從1913年春天到1918年夏天,毛澤東同志在湖南第一師範學習。在第一師範裡,有他最敬愛的老師和他最要好的同學。他們聚會在一起的時候,就常常交換一些關於怎樣改造社會、怎樣改造中國的意見。他們又常常互相勉勵,要好好學習,好好鍛鍊,使每個人都能文能武,有真才實學,能夠改造中國的偉大事業中做出成績,貢獻力量。
毛澤東認為,改造社會大業,決不是幾年的短暫時間所能完成的,更不是少數幾個人的力量所能辦到的,必須有一大批志同道合、堅定不移的朋友,組織一個牢固的團體,匯成巨大的力量,才能有所作為。
1917年的秋天,毛澤東向長沙各校寄了《徵友啟事》。邀請有志於愛國工作的青年做朋友,並指明要結交堅強剛毅、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青年。最後。還引用《詩經》上"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這兩句詩,表示自己的求友之心切。
啟事發出後,陸續收到五、六個人表示願意聯繫的來信。人數雖不多,毛澤東仍然感到高興。後來,毛澤東約他們到定王臺湖南圖書館會面。見面時,他們沒有應酬的客套話,也不談飲食起居之類的生活瑣事,而是開門見山,談時事,談學習,互相詢問最近讀了些什麼書,有什麼收穫和體會。交往的日子長了,他們之間的談話也就更加坦率、更加深入。毛澤東常常告訴他們:讀書要有理想,有有雄心壯志,不要打做官發財的主意。古來那些捨身救世、為國為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才值得學習。
經過幾年的努力,毛澤東身邊聚集了十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多是長沙各中等學校的學生,也有一些是中小學的青年教員。這是一群純潔而有朝氣的人,是一群態度極端認真、"真心求學、實意做事"的人。他們認為:時局太危急了,對學問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十分珍惜自己寶貴的青春,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毛澤東還曾提倡"三不談":不談金錢,不談身邊瑣事,不談男女戀愛問題。有一次,毛澤東到一個青年家裡,想和他交談時事和社會問題,不料這個青年卻侈談生活瑣事,並把傭人叫來,為著買一小塊肉,商量老半天。毛澤東對這件事,心裡非常的不快,他覺得這個青年目光短淺,胸無大志,不能作為自己思想上的朋友,以後就不再找他了。
毛澤東和有志之友經常聚會,每次會必討論,討論的中心就是"如何使個人及全人類的生活向上"。毛澤東認為,應該想一個辦法來團結更多的有志之士。他和他們經過醞釀,決定組織一個學會。1918年4月14日,在嶽麓山下蔡和森的家裡,以一個改造中國為奮鬥目標的新民學會正式成立了。
結束語:
中國近代政治家、學者梁啓超的著作《少年中國說》裡:"…………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州,則國勝於歐州,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這篇文章讀起來會使人熱血沸騰,好像就是為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量身定作所寫的!毛澤東以一介書生,和那些志同道合併肩作戰的戰友們,經過幾十年的浴血奮戰,推翻了剝削人民壓迫人民黑暗腐朽的舊社會!建立起一個民主、團結、廉潔,讓人民當家做主的政府和國家!是毛澤東把一個近百年來任人欺凌宰割、四分五裂、民不聊生、滿目瘡痍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誰也不敢小覷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國"。
(本文作者部分參考《湘潮》發表的文章《國共兩黨空前絕後的詞壇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