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迪安:提倡中國審美,復興中國審美

2020-10-03 光華銳評

引言

9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復興中國審美』倡議活動暨《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成員、副臺長蔣希偉,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海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朱彤,文藝評論家仲呈祥,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鍾君等領導,以及文化藝術領域嘉賓、知名設計師等代表參與了活動。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復興中國審美」倡議活動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共同發起,旨在積極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家美學,彰顯獨特的中國氣韻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同時啟動的《衣尚中國》作為總臺推出的一檔全新節目,將於今年第四季度與觀眾見面。

中央美術學院作為倡議發起方之一,同時也是《衣尚中國》節目的諮詢機構,深度參與節目策劃與製作。活動現場,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發表致辭,表示要大力弘揚中國審美,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激勵全社會一起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而《衣尚中國》節目將帶領大家一起探尋中華服飾之美、感受中華文明之美、領略中國精神之美。以下是範迪安院長發言原文: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範迪安致辭

提倡中國審美 復興中國審美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範迪安

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增強全民審美素質,提高社會審美水平,已經成為越來越廣泛的共識。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待,就包括對美的藝術作品、美的環境空間、美的生活方式的需求。把美帶向生活,進而激勵全社會一起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這是我們共同的文化使命。

人類美的歷程是創造美的歷程,也是審美感受力不斷豐富增進的歷程,美作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融合著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是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美的語言、美的樂章、美的器物在歷史的傳承中凝聚社會共識、形成精神共鳴,從而推動了人的全面發展、文化的多採和文明的進程。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美的形式如何變化,美的意義如何不同,作為歷史的積澱與內心的寫照,美都是精神文明的結晶。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復興中國審美」

倡議啟動

審美能夠喚起我們對歷史的敬仰

美是代表國家氣局、傳達民族理想的形象標杆,凝聚著人民的智慧。通過欣賞不同時代的美的作品,可以體察先賢藝術的偉力與才智,感受文化創造的高潔理想與精神追求;審美能夠激發我們對生活的尊重。美在生活、美是生活,對生活之美的追求,培塑堅實的審美載體,拓展公共審美空間,不僅是普遍提升生活品質的手段,更是建設美好家園的共同願景;審美能夠引發我們對未來的憧憬。美既來自於歷史的傳承,更來自於新的生活創造和實踐,審美不僅能夠培育高蹈的精神,更能夠提高和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潛能,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使命與歷史進程中,把握時代提供的機遇,應對時代發展提出的挑戰,更有信心地面向未來。

在美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具東方魅力的美,中國傳統美學深深地根植於人們的情感和美感之中。中國是個崇美、尚美的國家,中華文化始終呈現出美的創造,彰顯出美的品格。中國的審美傳統源遠流長、積澱深厚,從城市規劃到建築營造,從生態環境到生活器物,從錦織霓裳到丹青書畫,無論是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的人文風骨、還是隋唐的雍容壯闊、宋元的韻外之致,都能看到藝術的美感、高雅的趣味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內向外,展現出中國人追求氣韻與意境的文心匠意。

《衣尚中國》節目正式啟動

審美透溢出的美學觀念深含哲理

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萬物一體」,所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美學,是對天地自然規律與社會人生變化的研思,是體察品味生命精神、超越功利的情懷。中國審美不僅僅是欣賞美的造物,更是培養美的情操,以禮樂詩書怡情養性, 通過禮序乾坤、樂和天地的教育感化,讓人的情感思維和外在行為既符合社會規範和道德倫常,同時抱有對美的嚮往與追求,以入世尋安身,以循美求立命,通過用藝術審美形式養成內心的和諧,通過言美而至美,在實踐中感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交融,進而達到澄懷味象的審美境界,這種審美傳統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成人」也即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的理想建構。

中國審美也包括了對世界文化的欣賞,全球化語境下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學境界是一種普適的高尚審美境界。「和而不同」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文明、多民族的大國所具有的博大胸懷,這是從發現自我之美,到發現他人之美,再在相互的欣賞與讚美之中達到一致的和諧與融合。民族文化滲透在國家的歷史與現實之中,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這種包容與欣賞,能夠極大地激發時代的創造性。提倡中國審美,既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為了在「和而不同」的世界裡相互借鑑與交流,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更 . 多 . 精 . 彩

2020《國家寶藏》第三季赤子歸來!

你好生活》一首內核很燃的青春散文詩

《人生第一次》以紀實表達延續時代變遷

經典詠流傳》讓古典詩詞煥發青春光彩

你好生活 | 「卿」風徐來,四時充美

你有一封來信,請注意查收!

監製/ 魏星

主編/ 凌雲

編輯/ 雲燕 健菲

相關焦點

  •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提倡中國審美,復興中國審美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提倡中國審美,復興中國審美 2020-09-26 17:06:19   中新網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26日在京發表《提倡中國審美,復興中國審美》的講話,他表示提倡中國審美,既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為了在「和而不同」的世界裡相互借鑑與交流,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提倡中國審美,復興中國審美
    中新網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26日在京發表《提倡中國審美,復興中國審美》的講話,他表示提倡中國審美,既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為了在「和而不同」的世界裡相互借鑑與交流,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天,《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暨「復興中國審美」倡議活動在京舉行,範迪安就是參加該活動時發表了上述講話。
  • 《衣尚中國》做「復興中國審美」的踐行者
    9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審美』倡議活動暨《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國之美,歷久彌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復興中國審美,引發了我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 復興中國審美,《衣尚中國》探尋服飾背後的美學精神
    9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復興中國審美』倡議活動暨《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成員、副臺長蔣希偉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家美學, 彰顯獨特的中國氣韻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因此總臺、歷史研究院、美院三家單位向全社會發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審美」的倡議。
  • 復興中國審美《衣尚中國》探尋服飾背後的美學精神
    9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復興中國審美』倡議活動暨《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成員、副臺長蔣希偉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家美學, 彰顯獨特的中國氣韻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因此總臺、歷史研究院、美院三家單位向全社會發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審美」的倡議。
  • 「復興中國審美」倡議反響熱烈
    本報電(記者鄒雅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主辦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復興中國審美』倡議活動暨《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日前在北京舉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成員、副臺長蔣希偉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家美學, 彰顯獨特的中國氣韻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因此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聯合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文化傳播中心,向全社會發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審美」倡議。作為響應倡議的第一步,由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精心打造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也在當天同步啟動。
  • 《美術研究》2020年第5期丨範迪安:繁榮中國美術,滿足人民審美新期待
    繁榮中國美術滿足人民審美新期待—— 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發言範迪安因此,十四五期間,中國美術的發展要與社會高質量發展目標相統一,滿足步入小康社會的人民群眾的審美新期待,這裡談幾點建議: 一是持續加強主題性美術創作和現實題材美術創作。推動用美術的方式描繪新時代、反映新成就、謳歌祖國、謳歌人民,在十四五建設期間,進一步形成創作規劃,引導和組織美術家更廣泛地深入生活,從現實感受中提取素材,用形象記錄和表現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
  • 光輝藝術家 I 對話中國美協主席範迪安:擔憂社會審美對寫實藝術趨...
    範迪安:我認為這個問題也要區分兩個概念。今天,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突出表現在人們對審美文化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展會比較豐富多彩,對於提高整個社會的審美文化構成無疑是有益的。但比起西方發達國家,我認為中國當下的展覽質和量都不足。我的一位朋友剛剛從柏林歸來,他告訴我柏林每天都會舉辦上百個不同類型的藝術活動。
  • 中國審美到底「贏」在哪裡?
    隨著幾千年來的歷史流變,漢服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一直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依據。首期節目的主題選擇了「錦繡之美」,織錦代表了中國絲織工藝的最高成就,是構築起中國和西方聯繫的重要媒介。兩個空間,一頭一尾,跨越千年,卻互相交織,成為中國審美文化變遷最鮮活的對照。很長時間以來,時尚類節目都是保持著相對固定的模式,或通過邀請時尚達人分享美妝資訊,或為嘉賓現場變裝等形式向觀眾科普相關知識。而《衣尚中國》則讓時空重新變換,從細線到畫絹,再到衣裳,以各種藝術形式展現著社會的變遷和不同時代的風貌。
  • 審美力·名家名師話美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美的發現與表現
    「審美力,是一個人是核心競爭力」。新華網文化頻道聯合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中心,共同推出【審美力·名家名師話美育】網絡公共課,充分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推動美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像力和創新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 新華網評:穿越三大「空間」 復興中國審美
    11月7日,央視「段子手一哥」朱廣權以「大唐首富」的身份亮相總臺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詼諧幽默間,為觀眾呈現出盛唐織坊的壯觀,也由此開啟了一場中國服飾的錦繡之旅。  層層遞進的三大表達空間,專家學者、明星藝人、服裝設計師有機協作,分別用表演、訪談、大秀三類形式,聯合探尋服飾背後的審美表達——在歷史中找尋美、在匠心中守護美、在創演中展現美,既照見歷史的風尚,也洞見未來的流行,更展現出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情感與寄託,激發起人們從「認識」、到「傳承」、再到「創造」的使命感。
  • 央視《衣尚中國》 復興中國審美 照亮最美中國服飾
    (原標題:央視《衣尚中國》 復興中國審美 照亮最美中國服飾)
  • 新華網評:穿越三大「空間」復興中國審美
    11月7日,央視「段子手一哥」朱廣權以「大唐首富」的身份亮相總臺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詼諧幽默間,為觀眾呈現出盛唐織坊的壯觀,也由此開啟了一場中國服飾的錦繡之旅。在這場「錦繡之美」的尋訪旅途中,我們跟隨節目製作人、主持人李思思在舞臺上穿越了三大空間:在「歷史空間」裡,體驗到了極致浪漫的盛唐氣象,遍看河北、巴蜀、江南各地的錦繡之美,領略繁榮的貿易和創新的衍變,感受被時光洗禮卻依然熠熠生輝的美;在「匠心空間」裡,通過對話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東華大學副校長陳南梁,進一步了解歷朝歷代關於錦繡的豐富創造,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四代紡織人通過艱苦卓絕的接力
  • 拯救審美和品位?寶藏綜藝《衣尚中國》,就決定是你了
    《衣尚中國》第二期「良緣之美」聚焦中國婚嫁,通過「歷史空間」「匠心空間」「創演空間」三個環節展現從古至今人們婚禮習俗的變遷。那麼,中國服飾到底美在哪裡,美從何來,是如何流經歷史傳承至今的?《衣尚中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中國式審美」綜述:解讀中國式審美特徵
    中國傳媒大學的吳學夫教授及其團隊(波普客)從日常生活的視覺審美入手去研究國家的審美意識,。  全球化導致消費文化的泛濫,拜物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現象,人類越來越依賴物品來感知現實世界、確認身份和位置,中國也不例外。通過對物品的細緻觀察,從而達到對國家審美意識的發掘,這是中國式審美的最初切入點。
  • 央視《衣尚中國》:以服飾為題,聚焦服飾之美
    在該節目的啟動儀式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中心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文化傳播中心三大文化體聯合同步提出「復興中國審美」倡議。   之後該節目又得到了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共青團中央、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中國動漫集團、騰訊文創等機構的大力支持和響應,並由常沙娜、仲呈祥、範迪安、潘魯生、閻晶明、鍾君、趙豐、關正文等擔綱藝術顧問。
  • 《衣尚中國》錦繡開題 編織至美願景
    在該節目的啟動儀式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中心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文化傳播中心三大文化體強強聯合同步提出「復興中國審美」倡議。之後該節目又得到了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共青團中央、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中國動漫集團、騰訊文創等機構的大力支持和響應,並由常沙娜、仲呈祥、範迪安、潘魯生、閻晶明、鍾君、趙豐、關正文等擔綱藝術顧問。
  • 專訪範迪安:《衣尚中國》是一次有價值有意義的創新
    中國服飾是一種流動的文化,從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自己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衣尚中國》力求在藝術實踐中發現美,創造美,追求美,培養審美能力,激發創造活力。11月7日,由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出品,央視創造傳媒承制,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提供學術支持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在央視綜藝頻道周六晚上19點檔正式開播。
  • 當代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節選)
    三十多年來持續的書法熱潮,參與人數之眾,參與熱情之高,創造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文藝術景觀,被譽為是一次偉大的漢字文化復興運動。與此同時,筆墨當隨時代,書法藝術在審美觀念、審美形式、審美境界等方面,都發生了歷史性現代轉型與變革。   本文試就當代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作些探析。
  • 淺談中國古代水墨畫墨色審美與尚黑審美傳統的形成
    中國人對黑色的崇尚由來已久 ,最初是對黑色原始本能的感知 ,接著發展為古代尚黑的色彩審美心理 ,最後升華為水墨的藝術審美情趣 ,形成可供觀賞品味獨特的水墨色彩審美表現形式和墨色語言系統 ,獨具中國民族特色與民族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