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遊黔東南歷時五天,我們先後去了黎平、劍河、丹寨、鎮遠、雷山、凱裡等地,基本上一天一個地方,遊覽了全國最大的侗寨——肇興侗寨、全國最大的苗寨——千戶苗寨、中國最美的古城——鎮遠古城、在劍河泡了溫泉,在丹寨體驗了非遺,在雷山喝了高山流水,在黎平過了侗年。活動的最後一站是凱裡的下司古鎮。
下司古鎮是一個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古鎮,地處清水江上遊,位於凱裡市西偏南部,因明清兩代屬平定長官司的分司治所,而它地處平定下遊,故得名下司,素有:「人文下司,天造山水」的美譽。
下司古鎮曾是清水江上重要的碼頭,商貌繁榮,曾被人們譽為「小上海」,同時又有「清水江上明珠」之美稱。古鎮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不僅是中國紅蒜之鄉和鋅硒米之鄉,還是世界名犬下司犬的故鄉。
據當地的工作人員介紹,下司古鎮在嘉慶13年被闢為商埠,到民國時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遠近聞名的鬧市,擁有水陸碼頭,是黔東南重要物資集散地。當時鎮上商賈雲集,馬幫成群結隊,商號、貨棧、會館、餐館遍布街巷,徹夜營業,所以便有了「小上海」的美譽。
下司古鎮是一個多種文化相匯交融的地方,鎮上既有苗族的吊腳樓,又有侗樓最具標誌性的豉樓,還有西式的古教堂,真可謂海納百川、中西交匯。
當地朋友介紹說,下司古鎮的發展得益於清雍正七年(1729年)雲貴總督鄂爾泰和貴州巡撫張廣泗令民工疏浚河道,後又經乾隆二年(1737年)、二十六年(1761年)多次整治,航道暢通,下司逐漸發展成為水碼頭和物資集散地,這才有了嘉慶13年被闢為商埠的機遇。
被闢為商埠之後,下司古鎮在清末至民國初年,商貿流通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有貴陽、安順、興義以及省外雲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的商幫長駐鎮上,設有川滇會館、江西會館、兩湖會館、福建會館、廣東會館等。
商人多了,會館多了,各會館的富商便在鎮上開設了莊號,經營各種商品。如江西劉同慶開的「慶元豐」,經營黃州布、棉花、棉紗和桐油等,資金達10多萬銀元;湖南張文齋、張省齋開的「怡興齋」,以及湘鄉楊天成開的莊號,生意亦很興隆;據說類似的莊號在當時還有很多。
據說每逢場期,省內外的船隻、車馬便會紛至沓來。停泊在清水江上的商船成百上千,船上燈火通宵達旦,倒映江裡,燦若繁星。馬店門庭若市,客棧商賈雲集,餐館徹夜營業。所以當時的人們才將其稱之為小上海。
古鎮中有不少古建遺存,供奉大禹的禹王宮便是其中之一,禹王宮是老百姓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在禹王宮中庭有一個水景,這個水景的創想即來源於大禹治水福澤萬民的故事,意為承天雨露,水潤民生。同時,又寓意水是下司存在、發展的本源。
古鎮上有很多建築雕梁畫棟,十分精美,有的是數百年的古物,比如小廣場邊上的郭子儀祝壽系列雕塑,據說還是從其它古寨的老房子上拆下來裝在古鎮上的。還有一些看起像是後期的仿古建築,但也是能工巧匠們花了心思的的佳作,看起來十分漂亮。
下司古鎮名勝眾多,還有一個王陽明學生開辦的陽明書院,據說當時王陽明還曾來此授課,步入書院,印入眼帘的一塊大石上刻有心即理,知行合一的陽明基本思想。裡面有王陽明的塑像,以及它的一些思想,對這位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多有介紹。除了文物古蹟,下司的美食也值得品嘗,比如著名的下司酸湯魚,它是黔東南州的四大名菜之一。它的特點是料選用清水江野生活魚或田魚,如角角魚、鯉魚、鮭魚、鯀子魚、鯰魚等。湯用米酸或辣椒酸加入姜、蒜、蕃茄、花椒、味精、魚香菜等調配而成。屬純天然綠色食品,色、香、味俱全、肉質細嫩,口感好,湯鮮、刺激食慾,能增加飯量,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上等好菜。
下司古鎮是一個新開發的古鎮,裡面遊客較少,山水園林非常不錯,而且還有不少革家人的文化,關於革家人,渝帆其實也是到了下司古鎮才知道的,這個僅有幾萬人口的人群,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卻擁有自己的語言、服飾和生活習慣,是一個尚未被納入56個民族的少數民族。
據古鎮的導遊小妹王芳介紹,革家喜歡唱歌,在唱酒歌、古歌時,都用本民族語言演唱,有豐富的詩歌詞藻,善於用比興手法來表達詩歌的含義。唱山歌、情歌時一部分人用民族語,也有一些青年人喜歡用漢語演唱,但曲調則使用革家自己的民族形式。遺憾的是,當時因為時間倉促,沒有深入去了解這個特殊的民族同胞,要不然的話可以對他們的生活多一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