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陸遊詩作《觀大散關圖有感》蘊含的詩人北伐大戰略

2020-08-26 藝林話史


大散關

陸遊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創作詩文最多的一位詩人(沒有之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共有9000多首詩作流傳至今。陸遊的詩作慷慨激越、雄渾豪邁,把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壯志豪情都傾瀉在詩中,抒發了慷慨激昂的報國熱情和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陸遊一生憂國憂民,以慷慨報國為己任,他和辛棄疾一樣,把消滅金擄、收復中原,恢復華夏一統作為自己畢生的最大志願。但是他的這一宏願卻屢屢受挫,於是,他只好通過大量詩歌來表達自己不屈不撓的鬥志。


作為詩人的陸遊是我們大家比較熟知的,但鮮為人知的是,陸遊還是一位見識遠卓的戰略家,不僅文學才華出眾,詩文雙絕,而且還具有相當高明的戰略頭腦,非常注重對敵情的分析研判和實地勘驗,對當時敵我雙方力量對比,各自優勢以及邊境戰場的地理環境都很有研究,也向朝廷提出了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戰略規劃。雖然這些戰略構想對當時的統治者來說簡直就是「對牛彈琴」,但我們如果今天拿出來仔細分析一下的話,還是體現了詩人超凡的政治軍事才能的。

陸遊


今天,我們就通過鑑賞陸遊先生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戰鬥詩來看看陸遊先生為北伐中原提出的戰略構想和他的戰略遠見,這首詩開篇就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詩名叫《觀大散關圖有感》: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二十抱此志,五十猶癯儒。

大散陳倉間,山川鬱盤紆。勁氣鍾義士,可與共壯圖。

坡陁鹹陽城,秦漢之故都。王氣浮夕靄,宮室生春蕪。

安得從王師,汛掃迎皇輿?黃河與函谷,四海通舟車。

士馬發燕趙,布帛來青徐。先當營七廟,次第畫九衢。

偏師縛可汗,傾都觀受俘。上壽大安宮,復如正觀初。

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志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

挺長的一首詩,開始的一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是流傳千古的金句。我們現在就來鑑賞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二十抱此志,五十猶癯儒。」表明自己的偉大志向和多年來壯志難酬的無盡感慨。

上馬擊狂胡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引用的是北魏名將傅永的典故:「傅永是北魏名將,與那位著名的楊大眼將軍齊名,天生神力而且膽量過人,拳腳功夫十分了得,能夠騎著馬奔跑時手執鞍橋,倒立起來,類似於今天雜技團耍雜技的。二十多歲時,有位友人給他寫了封信,由於他大字不識一個,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寫信答覆,就請求他的叔父傅洪仲幫忙,傅洪仲把他臭罵一頓,說他不學無術、胸無點墨的如何能成大器,就是不為他代筆。傅永自此之後就發憤讀書,涉獵經史,終於練就了一手好文筆,成為一位文武雙全的名將,屢立戰功,以至於那位以漢化改革而著名的孝文帝經常讚嘆傅永「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惟傅脩期耳」。

在這裡,陸遊以文武雙全的傅永自比。由於金朝屢次以大兵壓境,南宋經常處於危難之際,陸遊為了實現抗金救國的大業,必須讓自己文武雙全。「擊狂胡」是作為一個軍人必備的基本技能,「草軍書」是一個合格的將領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詩人想做的是文武雙全的儒將,既要有高超的戰場武藝,又要掌握過硬的戰術理論,這也是抗金鬥爭的需要。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際卻十分不幸:「二十抱此志,五十猶癯儒。」人生最寶貴的光陰是在20歲至50歲之間的中青年階段。詩人希望在這期間為恢復祖國河山發揮自己的才幹,並為實現這一願望而奔走四方,但結果實在令人失望;雖年近五十,卻依然是一介書生。詩人的內心是憤懣的,孤獨的,對自己一生的不得志十分痛惜和遺憾。

二、第三至第七句「大散陳倉間,山川鬱盤紆。。。。安得從王師,汛掃迎皇輿?」抒發自己的感想和提出北伐中原的前期戰略。

關中四塞

陸遊的這種感想,可不是無病呻吟,大倒自己心中的苦水,而是十分睿智的提出了自己收復中原、驅除金擄的戰略構想,這構想,不亞於諸葛亮的「隆中對」,法正的「漢中策」。我們來細細品味:

「大散陳倉間,山川鬱盤紆」主要講述漢中一代的地理環境。熟悉我國軍事地理和三國歷史的親們應該對散關這一帶的地理環境不陌生。散關是拱衛陝西關中地區的四大關之一,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通過陳倉道與漢中相連,自古為「川陝咽喉」。楚漢戰爭中,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從這裡出兵佔據關中,以關中為基地最後幫劉邦奪取天下的。三國時期,曹操西徵張魯亦經由此地。著名的諸葛亮二出祁山,也是走的陳倉道出散關,包圍陳倉的。散關是一個交通樞紐,具有很重要的戰略位置,這是因為陳倉道以東的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都是狹窄崎嶇的山道,很不利於大規模進軍和糧草運輸,能阻擋金兵的同時也不利於自己的出兵北伐。而陳倉道以西,諸葛亮多次北伐常走的祁山大道又繞路太遠,在冷兵器時代信息交流不暢,不利於各部隊協同作戰,容易貽誤戰機。相比之下,這就凸顯了散關的重要戰略價值。所以散關成為北出陳倉,佔領關中的最佳進兵路線。


秦嶺古道


「勁氣鍾義士,可與共壯圖。」說明南宋朝廷想要北伐收復失地是有著強大的群眾基礎的,是民心所向。「大散陳倉間」,是泛指整個關隴地區。「勁氣鍾義士」是說關中人民氣勁志剛,是絕不肯長期屈從於金人統治的,必然會奮起反抗,人民也渴望收復失地,復興宋室,這對南宋朝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民心基礎。「可與共壯圖」一句,正是提醒南宋朝廷不要辜負關中人民的愛國心願。

「坡陁鹹陽城,秦漢之故都」兩句,進一步從歷史的角度申述先取關中地區對於建立帝王霸業的重要意義。古代一直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所以,諸葛亮一直把佔領關中,奪取長安作為自己北伐的主要目標。遺憾的是南宋最高統治者已經沒有秦、漢兩朝開國皇帝的氣魄。他們偏安江左,歌舞昇平,完全無意於恢復中原,所以詩人不得不沉痛地發出了悲涼的哀吟:「王氣浮夕靄,宮室生春蕪。」

「安得從王師,泛掃迎皇輿?」主要是想像自己的戰略意圖實現後的勝利景象。詩人十分希望隨從王師攻入關中,進而收復中原,迎接鑾輿回到汴京。從此以後,南北限隔的現象不復存在了,交通也由此而通暢:淪陷區光復後,各地的貨物源源不絕地運到了汴京。

三、第八至第十二句「黃河與函谷,四海通舟車。。。。上壽大安宮,復如正觀初。」說明取得關中後的下一步收復中原的遠景規劃,並且詩人對這一戰略構想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奪取關中後,就可以兵出潼關,威脅關東的洛陽、汴京兩京,然後在襄陽這一路宋軍的配合下,很容易把金兵打過黃河以北去,收復兩京,飲馬黃河,到時候,可利用黃河、渭河、漢水等河流運輸糧草和兵力。

這裡重點說說「士馬發燕趙,布帛來青徐」。現在好多解讀認為這句詩的意思是「士兵良馬從燕趙地區挑選而來,布綢是從青州徐州運來。」筆者認為不是這樣的,這樣理解就是望文生義了。我們從當時南宋的實際情況來看,燕趙地區指的是黃河以北的河北和部分山西地區,哪裡當時是金國統治的核心地帶,金國在哪裡屯有重兵,怎麼可能讓你來挑選戰馬呢?即便宋軍順利佔據關中,東出函谷關和潼關,再佔領洛陽、汴梁兩京,但和河北,山西之間還隔著黃河呢,怎麼就能那麼輕易的過去呢?就算過了河,金兵的鐵騎都是木偶玩具嗎?他們會那麼順利的讓你挑選戰馬然後組建騎兵來消滅他們嗎?

在解析陸遊這兩句詩所蘊含的真實想法時,我們不妨拿南宋北伐和三國時的蜀漢諸葛亮北伐做一下對比,南宋北伐相比諸葛亮的北伐具有絕對的優勢條件:

優勢一:進兵的路線方面。蜀漢北伐因為前期關二哥的大意失荊州,喪失了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的兩路北伐的有利條件,逼得諸葛亮每次北伐不得不要麼走坎坷崎嶇的秦川古道,要麼繞遠路走祁山大道,屢屢受制於千裡山路轉運糧草之苦,每次北伐都因後勤補給而功敗垂成。而南宋這方面可具有極大的天然地理優勢,因為此時的南宋疆域相當於三國時的東吳加蜀漢,南宋北伐不僅可以分兩路出兵,甚至分三路,四路也是可以的。


南宋北伐

在陸遊的規劃中,應該是至少分三路北伐中原,西路軍佔據關中出潼關威脅金國側翼,中路軍就是從長江中遊的荊襄地區,出兵宛、洛直逼河南,從正面進攻洛陽和汴京。還有第三路是從長江下遊北進,可以從合肥或健康方向出淮南先佔據徐州,再進攻山東,山東地區在兩宋時已經是北方地區的重要產糧區了。之後,利用山東、徐州作為下一步北伐的後勤保障的基地,向北渡過黃河,與金兵在河北地區進行戰略決戰,一舉收復中原,「布帛來青徐」可不是指從山東、徐州獲取大量的布匹的表面意思,而是把山東作為北伐重要的後勤糧草供應基地。另外,西路軍不僅可以出潼關威脅關東的金軍,還可以通過蒲坂渡口過黃河進兵山西,這樣就和嶽飛的「連結河朔」大戰略銜接上了,佔據山西的表裡山河,東出太行山威脅河北側翼。

優勢二:南宋的經濟實力和人口優勢是三國時佔據兩川之地的蜀漢沒法比的。從三國至南宋的一千多年間,南北經濟中心已發生了重大轉移,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基本上轉移到南方了,而大量的人口也是富庶的江南地區的一大優勢。與蜀漢當時不到一百萬的人口,只能動員10萬兵力相比,南宋朝廷隨便一次北伐,動員60萬以上的大軍是不成問題的。因為在北宋滅亡前夕的「靖康之恥」中,雲集首都汴京周圍的勤王軍隊就達到百萬之眾,無奈當時的徽欽二帝一心屈膝投降,致使百萬大軍樹倒猢猻散。

優勢三: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南宋不同於三國,南宋時期,京杭大運河已經開通了,沿著大運河可以一直通到金國統治的腹心地帶幽燕地區,水運的便利可以免除陸路糧草轉運容易被敵軍切斷的麻煩。同時,南宋海軍當時也是獨步天下,走東海,渤海進攻金國的側背也不是不可以。

京杭大運河

所以,陸遊正是認識到了北伐的上述優勢,才雄心勃勃的寫出了後幾句。「先當營七廟,次第畫九衢。」是說遭受嚴重破壞的汴京開始重建了。「偏師縛可汗,傾都觀受俘。」是說被擊敗的金朝軍隊衰弱不堪,朝廷只需派出一支偏師便可把金朝最高統治者俘虜過來。「上壽大安宮,復如正觀初。」是說唐太宗李世民每次打獵有收穫,都把獵物放在大安宮。詩人用此典故,表明他不僅想恢復中原、統一祖國,而且還希望南宋能建立唐太宗開創的大唐盛世那樣的王朝,一掃兩宋以來的積貧積弱。

這部分是全詩的重點,展現詩人高超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戰略眼光,正因為詩人認識到了南宋北伐的種種有利條件,才讓詩人對北伐收復失地充滿必勝的信心。才胸有成竹的認為金軍必敗,南宋軍隊一定能克服神州,中興大宋。

四、「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志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最後四句傾訴了詩人無可奈何的悲楚情懷。

「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話雖是從正面說的,但反面的意思卻十分明白:那些醉生夢死、不圖恢復中原的昏庸之輩雖然還活著,但與 螻蟻沒什麼兩樣。用衝和的語氣來表達憤激的感情,這比之橫眉怒斥更為深沉有力。但南宋統治者既定的國策是不會改變的,因此詩人終於還是不能有所作為。「志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兩句,可以說是詩人在百般尋求解脫而又實在無法解脫的情況下的自慰。恢復國土,人人有責,這樣的「志」,本無可嘲而自嘲,愈顯出詩人受壓抑之深和無可奈何之嘆。最後,只能借酒澆愁。無奈詩人燃燒的愛國熱情不是幾杯濁酒所能澆下去的,酒入愁腸,醉膽開張。詩人的滿腔怨憤已不能自己,但詩中仍不敢顯言,只用一個「空」字輕輕提出。全詩到此打住,但感情的波濤仍在激蕩。

陸遊此詩寫於嘉州。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撫川、陝,駐軍南鄭,召陸遊為幹辦公事,陸遊甚為欣喜,只身前往南鄭,。王炎委託陸遊草擬驅逐金人、收復中原的戰略計劃,陸遊作《平戎策》,提出「收復中原必須先取長安,取長安必須先取隴右;積蓄糧食、訓練士兵,有力量就進攻,沒力量就固守」。陸遊到王炎的軍幕後,常到駱谷口,仙人原,定軍山等前方據點和戰略要塞,併到大散關巡邏。在巡邏途中,詩人由觀大散關圖而想到如何對中原用兵,又從用兵成功的幻想而回歸到冰冷的現實;詩人最不願意紙上談兵,而最後又免不了紙上談兵。主觀與客觀的對立與衝突,給全詩灌注了一股抑鬱不平之氣。這與杜詩沉鬱的風格十分相近。全詩氣勢磅礴、骨力豪健、這又酷肖李白的詩風。

(文章為藝林話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各位親們,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哦,也給點個讚。

相關焦點

  • 宋代陸遊《觀大散關圖有感》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乾道九年(1173)十月,陸遊攝知嘉州,看了宋與金交界的要塞地圖——大散關圖後作下此詩。嘉州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當過刺史的地方。岑參詩中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使陸遊深受感染。陸遊簡介: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
  • 陸遊與大散關
    (原標題:陸遊與大散關) 劉安傑
  • 讀詩人陸遊的《金錯刀行》,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感嘆壯志難酬,渴望馳騁疆場,相信抗敵必勝,是陸遊詩作中反覆吟唱的一個中心主題。《金錯刀行》便是廣為傳誦的這類名作之一。這首詩是乾道九年(1173)十月,作者四十九歲在嘉州所寫。前此一年,正當陸遊在南鄭前線躍馬橫戈、策劃北伐的時候,朝廷突然調回王炎、解散幕府。這使恢復中原的希望成為泡影,陸遊感到無限的憂憤和悲槍:「畫策雖工不見用,悲吒那復從軍樂」。
  • 寶雞大散關 陸遊寫下鐵馬秋風大散關的名句 韓信從此借道拿下陳倉
    我國南宋詩人陸遊在他的《書憤 其一》中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詩句中提到的大散關是我國關中著名的四關之一,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1172年,南宋詩人陸遊在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府中任職,他和主帥共謀進兵長安,南宋軍隊曾一度渡過渭水,在大散關與金兵發生遭遇戰
  • 盪氣迴腸大散關
    這兩年看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常聽到參賽選手吟誦南宋詩人陸遊《書憤》中的兩句詩:「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兩句詩對仗工整,意境開闊,充滿英雄氣概,可謂詩人晚年詩詞的代表之一。 瓜洲渡我是知曉的,就在鎮江城對岸。大散關有點遠了,它在陝西省寶雞市西南郊川陝公路19公裡處。但由於對詩人敬仰對詩詞熱愛,我一直有遊覽大散關的期盼,今年6月終於一遂心願。 大散關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
  • 陸遊最豪邁的一首詩,起句便是千古名句!
    南宋文人生於憂患之世,大多都有一顆熱血愛國之心,甚至很多詩人詞人一生都在研究軍事戰法和山川地理,以期有朝一日能投身前線,為驅除侵略者而拋頭顱、灑熱血。這類文人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辛棄疾和陸遊。辛棄疾文武雙全,其故事自不必多言。
  • 用一支筆寫盡人間疾苦的愛國詩人——陸遊
    ,陸遊可以算得上是一位「高產」詩人了,他的一生創作了很多詩歌,僅現存於世的就有九千多首。青年時期的陸遊把寫詩當作「副業」來看,其中《觀大散關圖有感》「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一句最好,飛身上馬與敵人作戰,下馬匆忙擬寫軍中文書,這首詩是詩人在遊覽邊塞大散關時所作,詩中隱隱的流露出了對唐代愛國詩人岑參的惋惜和同情。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無限擔憂,在能在無聊的生活中以詩慰藉。
  • 七夕會·旅遊|盪氣迴腸大散關
    大散關綿延起伏的群山,好似一個個綠色琴鍵,在風雨中衍化出一首首盪氣迴腸的樂曲。這兩年看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常聽到參賽選手吟誦南宋詩人陸遊《書憤》中的兩句詩:「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兩句詩對仗工整,意境開闊,充滿英雄氣概,可謂詩人晚年詩詞的代表之一。瓜洲渡我是知曉的,就在鎮江城對岸。大散關有點遠了,它在陝西省寶雞市西南郊川陝公路19公裡處。但由於對詩人敬仰對詩詞熱愛,我一直有遊覽大散關的期盼,今年6月終於一遂心願。大散關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
  • 永遠憤青,永遠熱淚盈眶 我就是老男孩—陸遊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此詩寫於1172年,陸遊48歲。本來任職於抗敵前線的幕府之中,不想朝廷解散了幕府,詩人只能回到成都,心情很黯淡。這首詩很有小清新的風格,特別是後兩句。但是如果不知背景,很可能會錯意。
  • 鐵馬秋風大散關,大散關在哪裡?
    生逢亂世的南宋詩人陸遊是個典型的主戰派,他的詩多雄渾豪放、慷慨激昂之作。他那首《書憤》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作品之一,其中有兩句號稱絕世經典,「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寫的是宋軍在東南戰線與西北戰線抵抗金軍入侵的事情。瓜州渡在今江蘇揚州與鎮江的長江北岸,是南京的軍防重鎮,大散關又在哪呢?
  • 陸遊最豪邁的一首詩,起句便是名句!卻暗含一個北伐大戰略
    」,共有9000多首詩作流傳至今。陸遊的詩作慷慨激越、雄渾豪邁,把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壯志豪情都傾瀉在詩中,抒發了慷慨激昂的報國熱情和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他的詩作裡既有「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裡的昂揚豪壯;又有「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中透露出的悲壯和無奈;還有《關山月》裡「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 寒風刺骨大散關
    出寶雞市向南,很快就到了大散關。提起「大散關」,首先想到陸遊的名句:「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大散關是關中通往西南唯一要塞,由巴蜀、漢中出入關中之咽喉,史書記載散關之戰達70多次。
  • 陸遊為何被贊為「愛國主義詩人」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繼承光大了這一傳統,並將其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  事實上,家國情懷不僅貫穿了陸遊60餘載的創作歷程,而且幾乎融入他的全部生命,成為放翁詩詞的主線與靈魂。梁啓超在《讀陸放翁集》中就曾感言:「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 從陸遊看宋詩為什麼比不過唐詩,因為他只能止步於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遊的詩與盛唐時代的人相比,有什麼高下之分?陸遊的詩更盛唐詩人相比,只是少了一份格局與氣度!歷史與時局的局限並非其本人之過錯,不如說是一種遺憾。就如岑參,倘若他沒有經過疏勒、瓜州、哈密、達坂城,進而遠眺天山博格達,恐怕也難以寫出「瀚海闌幹百丈冰來」!
  • 陸遊的一首悲壯詩作,開篇就氣勢恢宏,卻也令人痛徹心扉!
    提起宋代大詩人陸遊,人們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這個詞語:愛國。他一生留下了9300多首詩作,曾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是宋代詩壇乃至整個文學史上,詩歌創作數量最多的詩人。可質量上,那就只能呵呵了)陸遊的這些詩作,題材眾多,內容豐富,既有清新雅致的田園詩,又有纏綿悱惻的愛情詩。但其中最多的卻是表達詩人愛國主義情懷的詩篇,佔到了一半以上。這些詩作或慷慨激昂、或悲憤哽咽、或沉鬱蒼涼,從古至今,感動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志士,激發了無數人的愛國情懷。
  • 陸遊一生引以為傲的地方大散關今天怎麼樣了?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一生中可能兩個地方令他終生難以忘懷,一個是沈園,當年他和唐婉相愛的地方,一個就是他從軍抗金橫刀立馬的大散關了。他一生愛情失意,壯志難酬,最接近他人生夢想的地方就是在散關了。他第一次站在抗擊金人的前線,可以一展抱負。
  •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遊筆下的瓜洲渡,如今在哪?
    樓船夜雪瓜洲渡南宋詩人陸遊在《書憤》一詩中有「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的詩句,表達了詩人收復故土而不得的憂憤心情。詩中提到了瓜洲渡和大散關,這兩處都是古代的軍事要地。今天,咱就先來跟大家介紹一下瓜洲渡。一、何處是瓜州?瓜洲渡位於長江北岸,南距揚州15公裡,與鎮江市隔江相望,為「南北扼要之地」,「瞰京口,接建康,際滄海,襟大江,實七省咽喉,全揚保障也。
  • 陸遊最經典的一首七律,足以比肩詩聖杜甫,是宋詩中的千古名篇!
    在宋代,有一位著名詩人的一首律詩同樣經典。它就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的《書憤》。這是陸遊最經典的一首七律代表作,韻律之美足以比肩杜甫,是宋代詩壇中的千古名篇。全詩如下: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陸遊最感人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字,讀後催人淚下!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是我國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其詩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並以詩中飽含的愛國熱情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陸遊的詩作現存9000餘首,是我國現存詩作數量最多的詩人。小編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經典詩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
  • 讀詩人陸遊的《秋夜懷吳中》,秋夜挑燈讀楚辭,昔人句句不吾欺
    這是一首抒寫羈旅懷鄉但又並非懷鄉之情與羈旅之思所能包容的詩作。它寫於陸遊入蜀的第四年。陸遊在宋孝宗乾道六年歲時入蜀,乾道八年(1172)到達南鄭前線,進入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但僅短短八、九個月,他就被調離前線,輾轉於成都、蜀州、嘉州、榮州等地。淳熙元年(1174)陸遊50歲時四臨成都,寫下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