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遊筆下的瓜洲渡,如今在哪?

2020-12-10 浩然文史
樓船夜雪瓜洲渡

南宋詩人陸遊在《書憤》一詩中有「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的詩句,表達了詩人收復故土而不得的憂憤心情。詩中提到了瓜洲渡和大散關,這兩處都是古代的軍事要地。今天,咱就先來跟大家介紹一下瓜洲渡。

一、何處是瓜州?

瓜洲渡位於長江北岸,南距揚州15公裡,與鎮江市隔江相望,為「南北扼要之地」,「瞰京口,接建康,際滄海,襟大江,實七省咽喉,全揚保障也。且每歲漕船數百萬,浮江而至,百州貿易遷徙之人,往返絡繹,必停於是」,是長江下遊的重要渡口和漕運要衝,為古運河的入江口,形勢險要,有「江防要塞」之稱,是兵家必爭之地。

瓜洲渡的位置

瓜洲原為長江中泥沙堆積的瓜狀形沙磧,最早形成是在漢代。晉朝時露出水面,成為四面環水的沙洲,漸漸形成漁村、城鎮。由於泥沙沉積日益嚴重,到唐代中期時,瓜洲已經與長江北岸的揚子津相連,成為一個渡口。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潤州刺史齊浣為保證漕運,開伊婁河12.5公裡,將原有運河與揚子津相連。瓜洲成為運河與長江十字形黃金水道的咽喉,漕運(南方的糧食北運京城)與鹽運(沿海兩淮鹽場的海鹽西運內陸)的水路要衝,迅速發展為江邊巨鎮,是當時政治、經濟和軍事要地。唐末時,瓜洲漸漸出現城鎮,長江航道逐漸南移,瓜洲與京口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二、宋代以後的瓜州

宋乾道四年(1168 年)開始,修建了瓜洲城池,史稱「簸箕城」。經歷代多次修建,瓜洲城日趨完善。元代設置行省於此,馬可·波羅稱之為「瓜洲市」。

明代,在瓜洲設置同知署、工部分司署、管河通判署。明代瓜洲城周長約5100米,高約7米。瓜洲城內大型建築等眾多,十分繁榮。清代在瓜洲設巡檢司署、操江都御史行臺、都督府、提督府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將巡視南漕御史置移於瓜洲。清代設巡檢行署、漕運府、都督府等。清代中葉,由於漕運、鹽運的發達,瓜洲更趨繁榮。據記載,瓜洲鼎盛時期,轄屬人口曾達 40 多萬,聚城居住亦近 10 萬。 康熙末年,長江航道北移,鎮江、揚州段長江開始出現南岸淤漲、北岸坍塌的情形,南岸的鎮江附近漲出大片江灘、沙洲,北岸的瓜洲則成為頂衝點,江岸開始不斷坍塌,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瓜洲全城最終全部坍入江中。

《康熙南巡圖》裡的瓜洲渡

三、瓜州的文化傳說

瓜洲始於晉朝,具有1800多年歷史,物產豐富,旅遊資源豐富,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唐代鑑真和尚東渡,曾3次由瓜洲出發,最終第6次東渡成功,為唐代文化的對外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清代皇帝康熙、乾隆二帝南巡10餘次,6次駐蹕瓜洲,並在錦春園設有行宮,現在立有「瓜洲古渡」碑以使遊人懷古。瓜洲還流傳著許多傳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就發生於此,還有瓜洲坍江護岸神獸與倒岸惡獸相鬥的神話傳說。

《鑑真東渡圖》

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張若虛,宋代的王安石、陸遊,明代的鄭成功,清代的鄭板橋等,都曾在瓜洲留下詩篇駐足,並留下千古相傳的名篇,因而瓜洲渡自古以來就享有「詩渡」的美譽。白居易曾有詩《長相思》雲「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北宋詩人王安石《泊船瓜洲》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陸遊《書憤》中也提到「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些詩中的瓜洲渡更有別樣的文化韻味。

瓜洲地處交通要道,戰爭也不可避免。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完顏亮率兵南侵,抗金名將劉錡拒敵於皂角林,完顏亮被殺於瓜洲,瓜洲一帶遭到的戰爭破壞十分嚴重。鄭成功也曾進兵瓜洲,但是攻破瓜洲後誤中清廷的計謀,只好率殘部逃回廈門。道光年間,英國也曾侵犯瓜洲,遭到當地人民的激烈反抗。

原來的瓜洲鎮於光緒年間塌陷,現在的瓜洲鎮是清末重建的,上世紀 20 年代,瓜洲仍然維持了數十年之久的繁榮。此後,瓜洲日趨衰退。現在真正的古渡碼頭早已不見,只能在詩歌中找尋,瓜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瓜州古渡風景區

參考文獻:

查曉宏:《江北第一雄鎮——瓜洲》,《鐘山風雨》2005年第5期。

趙葦航、金慎夫:《瓜洲古今談》,《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

董莉莉、陳樹淑:《周流天下——中國古代交通文化》,山東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陸遊《書憤》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兩句為什麼歷
    陸遊《書憤》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兩句為什麼歷來享譽人口? 查看答案解析【正確答案】 此詩中間一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是歷來享譽人口的名句。
  • 樓船夜雪瓜洲渡,此瓜州不是彼瓜州
    在去敦煌的路上,經過瓜州,讓我聯想到陸遊的《書憤》中的詩句「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只是此瓜州不是彼瓜州。南宋愛國詩人陸遊一生致力收復中原,雖然年華老去,但卻壯心不已。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六十一歲的陸遊閒居家鄉山陰。
  • 樓船夜雪瓜洲渡,對南京非常重要的瓜洲渡在哪裡?
    南宋大詩人陸遊有一首著名的《書憤》,那句「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中大名鼎鼎的瓜洲渡在哪裡呢?瓜洲位於南京以東的長江北岸,早年在長江岸邊有一個沙洲,因為形狀似瓜,所以也稱瓜洲。瓜洲對岸,就是著名的京口。
  • 樓船夜雪瓜洲渡: 陸遊的江蘇足跡
    公元1210年1月26日(舊曆十二月廿九),帶著對河山破碎的深深遺憾,吟誦著《示兒》,南宋愛國詩人、文學家、史學家陸遊溘然而逝。 今年是陸遊逝世810周年。陸遊,字務觀,號放翁,浙江紹興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活動在浙江、四川等地,但與江蘇也有深厚的淵源,留下諸多史跡。
  • 瓜洲渡
    揚州至鎮江的高速業已封路,我只得驅車至瓜洲渡,欲乘汽渡過江。抵達後,失望如約而至:霧大,封航。駐足江邊,一江橫陳,難以望斷。這八分鐘的天塹,讓我有家難歸,總歸意難平。然而,我那不安分的詩魂卻急不可耐,已在這千年古渡的上空徜徉。  有誰還記得那位早年胸懷大志、開疆拓土的君王?正是他一聲令下,貫通南北的運河才應命而生,至今還在用不竭的乳汁滋養著華夏的文明。
  • 【走進巍巍秦嶺 感受中華祖脈 104】鐵馬秋風大散關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是陸遊詩中的句子,詩中的「大散關」就是這裡。時至今日,這裡兩面都是險峻的山峰,中間是蜿蜒的盤山路。 現在大散關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其遺址、範圍為南起秦嶺梁,北至二裡關。
  • 江河交匯看大運:流到瓜洲古渡頭
    江河交匯看大運,瓜洲註定是一個充滿歷史故事的地方,今天就一起跟著運河水,到瓜洲古渡頭看一看。 無論是「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還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連「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至今念起來依然朗朗上口。
  • 陸遊最經典的一首七律,足以比肩詩聖杜甫,是宋詩中的千古名篇!
    它就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的《書憤》。這是陸遊最經典的一首七律代表作,韻律之美足以比肩杜甫,是宋代詩壇中的千古名篇。全詩如下: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讀《書憤》說陸遊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先來品讀:標題:書憤。書,在這裡當動詞講,書寫的意思。憤,在這裡應該當抑鬱、悲憤來理解。所謂書憤,即是書寫抒發自己的滿腔抑鬱、悲憤之情。
  • 讀陸遊《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書憤》陸遊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瓜洲在長江邊上與鎮江斜相對峙,當時是國防前沿,故有戰艦水師駐紮。又約在十餘年前,詩人曾從軍南鄭,參與愛國將領王炎進攻中原的軍事部署,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寶雞西南)前線,那時又做過一次反攻復國的好夢。這兩段寶貴的生活經歷,就被熔鑄在前四句詩中。「那知」猶言「豈料」,「世事艱」三字概括了民族所遭逢的深重災難,是一抑。
  • 一句|行遊長江 瓜洲古渡
    一句經典 讀懂華夏瓜洲古渡「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出自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長江北岸的瓜州,即今天揚州市南郊,和位於長江南岸的京口,今天的江蘇鎮江,僅有一江之隔。向南遠眺,詩人一直居住的鐘山,此時好像和他也僅僅隔著幾座山的距離。瓜州是長江下遊的重要渡口,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
  • 陸遊寫下《書憤·其一》,內心在恨什麼?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在這首詩中,有追憶、有抒懷,還有慨嘆,頭緒繁多,內容龐雜,但陸遊卻將這些看似互不連屬的部分,按照時間順序巧妙地「焊接」在一起,依次展開,由散而聚,凝聚在一個「憤」字上。
  • 陸遊被罷官六年,憤而寫下一首詩,成為流傳800多年的經典
    以南宋為例,陸遊便是其中的典範。南宋的偏安一隅,以及南宋統治者和官僚的昏庸,讓這位出身名門,從小就立下了愛國、報國之志的詩人,在官場久經沉浮,壯志難酬。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被罷官六年的陸遊,在山陰老家想到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於世事多艱,便憤而寫下了一首詩《書憤》,將滿腔鬱憤之情噴薄而出。
  • 61歲陸遊抒發豪情的詩作實在經典,曾入選課本,是必須背誦的古詩
    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古詩也是陸遊非常經典的作品,寫於他61歲的一年。雖然是年過花甲之年,但是內心的豪情壯志不改,依然有著充沛的豪情。更因為其中滲透著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古詩也得以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成為當年語文課程學習中的必背名篇。如今過去這麼多年,看一看你還記得多少?
  • 盪氣迴腸大散關
    這兩年看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常聽到參賽選手吟誦南宋詩人陸遊《書憤》中的兩句詩:「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瓜洲渡我是知曉的,就在鎮江城對岸。大散關有點遠了,它在陝西省寶雞市西南郊川陝公路19公裡處。但由於對詩人敬仰對詩詞熱愛,我一直有遊覽大散關的期盼,今年6月終於一遂心願。 大散關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該關南起秦嶺鳳縣,北至寶雞市區益門鎮,南北逶迤40公裡,是我國古代最長的關隘,歷史上有「川陝噤喉」之稱。
  • 陸遊最「憤怒」的一首詩,堪稱古今一絕,值得一讀!
    書憤宋代:陸遊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三、四兩句拈出早年兩處值得永志紀念的舊遊之地:一是位於東南長江邊上的瓜洲渡,一是處於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大散關。瓜洲,即瓜洲鎮,在今江蘇揚州市南,是當時軍事重鎮。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的大散嶺上,是當時宋、金分界的要塞。
  • 陸遊:鐵馬秋風大散關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是陸遊晚年閒居故鄉時的憶舊之作,是詩人抒寫「北望」情懷的代表作。前四句回顧往事。乾道八年(1172)陸遊48歲時任四川宣撫使幕僚,曾策馬渡過渭水,親臨大散關(今寶雞南、秦嶺北麓)抗金前線,並作《平戎策》獻北伐大計。「樓船」句與「鐵馬」句分別追憶上述兩次經歷,寫得氣勢恢宏,充分體現出「氣如山」的英雄氣概。後四句為議論。南朝大將檀濟道曾自比「萬裡長城」,作者引用此典,言自己空有抗金之志而無以施展,歲月漸逝,兩鬢斑白。
  • 陸遊與大散關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採取韓信之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自漢中由故道出陳倉還定三秦,經由此關;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進入散關至陳倉;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張魯,自陳倉過散關;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南宋初年,金兀朮為打通入蜀通道,從寶雞造浮橋渡渭來犯,和南宋名將吳玠、吳璘兄弟在此關展開拉鋸戰,兄弟二人以精兵兩千,憑藉「一夫當關
  • 書憤(陸遊)
    [詩詞古文]書憤(陸遊)書憤陸遊早歲那(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右丞相張浚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軍容雄壯,眼見著收復故土有望,我整日裡精力充沛,不知疲倦。那年的雪下得好大,夜裡的瓜洲渡如白日裡一樣亮堂。可惜符離大敗後,張丞相被罷免,北伐大業就此耽擱,令人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