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給小外孫當「陪讀學童」時,曾跟著小傢伙背過幾首陸遊的詩,但沒背過這首《書憤》。後來,在《中國詩詞大會》裡看到好多選手朗誦這首詩,便開始有了些印象。再加上閒時收聽古詩詞賞析時,也常與它邂逅。聽得多了,倒也能丟三落四地跟著背兩句,然而到底背不準確。今天一早,在長子知青群裡看到劉華同學的一幅書法作品,寫的正是這首詩。得,今天的學習目標就是它吧!
書憤
宋 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頜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這是陸遊親歷的兩次難以忘懷的抗金戰鬥。樓船、鐵馬、夜雪、秋風、瓜洲渡、大散關……一系列的往事再現、快意追述,充分說明了他心系復國的壯志。
瓜洲渡,在今江蘇邢江南長江邊,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當時宋金的西部邊界。
瓜洲渡和大散關本來是兩個地名,在這裡代指了兩場戰役。
「瓜洲渡」,說的是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率10萬大軍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頑強抵抗,終於打敗金軍。金對南宋的威脅暫時得到解除,江南人民免遭金兵的蹂躪。
完顏亮殞命瓜洲口,被叛軍殺死
「大散關」,說的是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遊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划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
樓船,指宋軍使用的戰船。戰船內部安裝了用踩踏來驅動的機械,連接船外的明輪,依靠一組人的腳力踩踏前行。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為樓船。整首詩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兩句了。讀起來鏗鏘有聲,豪氣沖天,帶勁!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所謂的塞上長城,不過是自己當年空有其志而已,看看今天,自己已經是鬢疏衰、發斑白的無能老者了。曾經的北定中願之志成了一場痴夢。詩寫至此,已是滿滿的哀嘆。金戈鐵馬已是昨日輝煌,如今惟餘一聲長嘆,空悲切!
塞上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這裡也有段真實歷史:據《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壞汝萬裡長城!」塞上長城一詞,就是從這個歷史典故中演化而來。衰鬢:年老而花白的頭髮。斑:斑斑駁駁的樣子,指黑白兩色頭髮夾雜。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詩品完了,我們再來看看作者: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人(今浙江紹興),出身名門望族、江南藏書世家。
寫這首詩時,陸遊已經是61歲的花甲老翁了。6年前,他遭人彈劾,忿然辭官,回到老家山陰(今浙江紹興)蟄居。每每想到山河破碎、百姓塗炭、國家動蕩的現實,滿腔鬱憤就難以平復。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心境和處境下寫就的。
這首詩基本可以分成兩部分,前四句憶的是詩人年輕時的激情歲月,後四句抒的是晚年壯志未酬的悲憤。
陸遊一輩子都是堅定的「主戰派」。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自勵,這與他的身世分不開。
公元1125年十月十七日,陸遊的父親奉詔入朝述職,走到淮河時,第三個兒子在船上誕生,這就是陸遊。
就在那年冬天,金兵南下,戰亂開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俘獲,北宋滅亡。這就是史上所稱的「靖康之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嶽飛《滿江紅》),那一年,陸遊剛剛兩歲。
北宋滅亡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承皇位,後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陸遊出生於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百姓的塗炭……都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無法磨滅的印記。也正因為此,「王師北定」、收復中原,成了他畢其一生的主張,也成了他臨終前的遺願:
公元1210年1月26日,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恨,陸遊告別了人世。關於陸遊,能說的話題還有很多,比如他的宦海沉浮、他的文學地位、他的愛情故事、他的史學成就、他的書法藝術、他的軼事典故……
不急,咱們以後慢慢說。
(圖片均來自網絡)
超連結:
從《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說開去
品讀楊炯的《從軍行》
由《離思》說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