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憤》說陸遊

2021-03-01 糊塗老太xzy

前幾年給小外孫當「陪讀學童」時,曾跟著小傢伙背過幾首陸遊的詩,但沒背過這首《書憤》。後來,在《中國詩詞大會》裡看到好多選手朗誦這首詩,便開始有了些印象。再加上閒時收聽古詩詞賞析時,也常與它邂逅。聽得多了,倒也能丟三落四地跟著背兩句,然而到底背不準確。今天一早,在長子知青群裡看到劉華同學的一幅書法作品,寫的正是這首詩。得,今天的學習目標就是它吧!

 

書憤 

宋 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先來品讀:標題:書憤。書,在這裡當動詞講,書寫的意思。憤,在這裡應該當抑鬱、悲憤來理解。所謂書憤,即是書寫抒發自己的滿腔抑鬱、悲憤之情。一個憤字,既包含了對南宋朝廷屈辱求安的憤懣,也道盡了自己年老體衰、報國無門的悲哀。首聯: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年輕的時候,哪裡知道世事這麼艱難!那時候經常面向北方,遙望中原大地,滿心都是收復故土的信心,那種豪邁的氣概就像山一樣堅定。早歲:早年,年輕時。那知:即哪知,古時「那」「哪」通用。世事:指抗金復宋的大業。中原北望,是北望中原的倒裝句。

頜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這是陸遊親歷的兩次難以忘懷的抗金戰鬥。樓船、鐵馬、夜雪、秋風、瓜洲渡、大散關……一系列的往事再現、快意追述,充分說明了他心系復國的壯志。

瓜洲渡,在今江蘇邢江南長江邊,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當時宋金的西部邊界。

瓜洲渡和大散關本來是兩個地名,在這裡代指了兩場戰役。

「瓜洲渡」,說的是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率10萬大軍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頑強抵抗,終於打敗金軍。金對南宋的威脅暫時得到解除,江南人民免遭金兵的蹂躪。

完顏亮殞命瓜洲口,被叛軍殺死

「大散關」,說的是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遊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划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

樓船,指宋軍使用的戰船。戰船內部安裝了用踩踏來驅動的機械,連接船外的明輪,依靠一組人的腳力踩踏前行。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為樓船。

整首詩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兩句了。讀起來鏗鏘有聲,豪氣沖天,帶勁!

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所謂的塞上長城,不過是自己當年空有其志而已,看看今天,自己已經是鬢疏衰、發斑白的無能老者了。曾經的北定中願之志成了一場痴夢。詩寫至此,已是滿滿的哀嘆。金戈鐵馬已是昨日輝煌,如今惟餘一聲長嘆,空悲切!

塞上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這裡也有段真實歷史:據《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壞汝萬裡長城!」塞上長城一詞,就是從這個歷史典故中演化而來。衰鬢:年老而花白的頭髮。斑:斑斑駁駁的樣子,指黑白兩色頭髮夾雜。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想當年,諸葛亮率三軍出師表,鞠躬盡瘁,誓復漢室,那真是名垂萬世啊。如今,還有誰能與他相比?還有誰能像當年的諸葛亮一樣,率軍出師,北定中原?詩人正是用這樣的方法,抨擊朝野上下那些屈辱求和的奸佞庸碌之流,悲嘆復國無望。出師一表: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寫了一篇《出師表》,表達自己「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堅強決心。名世:名傳後世。堪:能夠。伯仲:原指兄弟間的次第。這裡比喻不相上下,難分高低。

詩品完了,我們再來看看作者: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人(今浙江紹興),出身名門望族、江南藏書世家。

寫這首詩時,陸遊已經是61歲的花甲老翁了。6年前,他遭人彈劾,忿然辭官,回到老家山陰(今浙江紹興)蟄居。每每想到山河破碎、百姓塗炭、國家動蕩的現實,滿腔鬱憤就難以平復。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心境和處境下寫就的。

這首詩基本可以分成兩部分,前四句憶的是詩人年輕時的激情歲月,後四句抒的是晚年壯志未酬的悲憤。

陸遊一輩子都是堅定的「主戰派」。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自勵,這與他的身世分不開。

公元1125年十月十七日,陸遊的父親奉詔入朝述職,走到淮河時,第三個兒子在船上誕生,這就是陸遊。

就在那年冬天,金兵南下,戰亂開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俘獲,北宋滅亡。這就是史上所稱的「靖康之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嶽飛《滿江紅》),那一年,陸遊剛剛兩歲。

北宋滅亡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承皇位,後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陸遊出生於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百姓的塗炭……都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無法磨滅的印記。也正因為此,「王師北定」、收復中原,成了他畢其一生的主張,也成了他臨終前的遺願:

公元1210年1月26日,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恨,陸遊告別了人世。

關於陸遊,能說的話題還有很多,比如他的宦海沉浮、他的文學地位、他的愛情故事、他的史學成就、他的書法藝術、他的軼事典故……

不急,咱們以後慢慢說。

 

(圖片均來自網絡)

超連結:

從《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說開去

品讀楊炯的《從軍行》

由《離思》說元稹

相關焦點

  • 書憤(陸遊)
    [詩詞古文]書憤(陸遊)書憤陸遊早歲那(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憤:書寫自己的憤恨之情。世事艱:指抗金大業屢遭破壞。樓船,指采石之戰中宋軍使用的車船,又名明輪船、車輪柯。車船在宋代盛極一時。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為樓船。瓜洲:在今江蘇邢江南長江邊,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 書憤·陸遊
    陸遊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閒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鬱憤之情也。「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 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裡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何等氣魄!
  • 一起來讀古詩詞丨2首《書憤》,道盡了陸遊報國無門的鬱憤和感慨
    在陸遊的詩集中,有讓人悽然淚下的《示兒》,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樓一夜聽春雨」的名句,更有5首名為《書憤》的詩,都洋溢著真摯的愛國熱情和壯志未酬的遺憾。01.《書憤》其一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 讀陸遊《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書憤》陸遊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然而,在鎮江也好,南鄭也好,希望都落了空:由於符離兵敗,張浚罷職,詩人也落下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用兵的罪名,丟了官;另一次則因王炎調職,使北伐計劃成為泡影。從「早歲那知世事艱」到「鐵馬秋風大散關」,一氣貫注,須一氣讀下,筆力之矯健仿佛李杜。
  • 讀詩人陸遊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遊有不少以書憤為題的詩作,大多作於晚年。詩中所書。幾乎都是報國志、孤臣憤,可見陸遊晚年那種愛國壯志不能實現的激憤是十分強烈的。在許多《書憤》詩中,以這首為最好。宋孝宗浮熙十三年(1186),陸遊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了。這時他罷官鄉居已有六個年頭。中原恢復無望、報國壯志難酬的憂憤時時襲來,因而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
  • 陸遊寫下《書憤·其一》,內心在恨什麼?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62歲的陸遊隱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家中,寫下五首以《書憤》為題的七律,其中以《書憤·其一》最為著名。他在詩中既充滿激情地抒發了自己「平生萬裡心,執戈王前驅」的壯志,又十分留戀地追憶了「鐵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的軍旅生涯,最後對世事艱難發出無限感慨。
  • 《書憤》丨陸遊傾注了滿腔的愛國熱情,傾吐著報國無門的鬱憤
    在陸遊的詩集中,有讓人悽然淚下的《示兒》,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樓一夜聽春雨」的名句,更有5首名為《書憤》的詩,都洋溢著真摯的愛國熱情和壯志未酬的遺憾。《書憤》其一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陸遊壯志未酬鬢先斑,無法再重返沙場,悲情寫下《書憤》述衷腸
    書憤陸遊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心有很深愛國情結的陸遊,他竟然含冤被黜,為國效力的權利被無情剝奪,賦閒在家,一呆就是六年。英雄用武沒有地,匹夫報國竟無門,他能不為此而鬱憤填胸嗎?陸遊的鬱債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出生於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官僚家庭,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
  • 書憤,書憤,陸遊書不盡的滿腔憤懣!
    陸遊畫像陸遊的「書憤」並非是憤怒讀書未獲功名,而書寫滿腔憤怒之情。為什麼會如此憤怒?這就需要結合陸遊所處的時代和陸遊的為人來解讀。這一句詩說的是公元1163年孝宗時在淮河流域進行的一場北伐,張浚都督江淮諸路軍馬,調集大軍八萬,號稱二十萬,北上收復了靈壁和虹縣。當時陸遊三十七歲,任鎮江府通判,積極參與到了這次北伐之中,還多次給張浚上書建言獻策。那時在瓜洲渡口,南宋水軍開著高大的樓船在風雪交加的夜間挺進,何等的激動人心,何等的氣壯如山!
  • 品讀《書憤其一》,陸遊這樣的愛國赤子,最讓人心痛也最激勵人
    我心中最悲哀,最無奈的南宋時代,卻最是盛產愛國人士,其中的代表,便是事業坎坷,感情不順的陸遊了,每當讀到他的這首《書憤其一》,那種報國的熱情與無奈,那種為國家,為民族而奮鬥的決心與驕傲,都會讓我動容。陸遊這首詩名為《書憤》,何為書憤?在我看來,便是書寫自己的滿腔憤恨!
  • 書憤二首
    書憤二首宋代:陸遊白髮蕭蕭臥澤中,只憑天地鑑孤忠。
  • 名師解讀丨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14:10來自學學詩詞讀讀書書憤【宋】陸遊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簡介《書憤》是南宋詩人陸遊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 陸遊《書憤》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兩句為什麼歷
    陸遊《書憤》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兩句為什麼歷來享譽人口? 查看答案解析【正確答案】 此詩中間一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是歷來享譽人口的名句。
  • 陸遊最感人的一首詩,寥寥數語,讀來卻是令人感動不已!
    陸遊和辛棄疾一樣都是南宋時期最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們不僅真正的上過戰場,同時也都在文學上有著很高的造詣,這可以說是十分的難得,對於很多的文人來說,絕大部分的人,他們都沒有這樣的勇氣,也沒有這樣的能力,但是陸遊和辛棄疾兩位,則是直接面對戰場,帶領著部隊與金人多次作戰。
  • 我們一起來讀詩之——書憤
    雨樵:媽媽,書憤是什麼意思呀?媽媽:書憤就是抒發義憤。雨樵:那你可以解釋一下這首詩的意思嗎?媽媽:當然可以,這首詩的意思是: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洲渡痛擊金兵,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
  • 報國豪氣壯如山——陸遊詩《書憤》賞析
    陸遊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展才能。「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裡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願。「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鬥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
  • 張祜很豪放的一首《書憤》,只有20字,卻寫盡了對小人的不屑
    《書憤》這個題目,古往今來寫的人很多,聽得最多的應該是陸遊的書憤。陸遊的一生自然有著無限的「憤恨」,那是關乎民族命運,關乎朝堂政治的國讎家恨。這樣的憤恨是由整個時代的大環境賦予的,如果不是生在南宋這樣特殊的時代,陸遊也不會寫出如此著名的《書憤》。
  • 蒙曼解讀丨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五首 其一【宋】陸遊早歲那知世事艱,
  • 陸遊的這首詩並不知名,卻發人深思,值得一讀
    但不可否認的是,除了《遊山西村》、《臨安春雨初霽》、《書憤》等名篇外,陸遊還有很多並不知名,卻值得一讀的傑出作品。譬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讀書》,就是陸遊一首並不知名,卻值得一讀的傑出作品關於讀書,陸遊曾在他的另一首詩《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說:「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而《讀書》這首詩的內容,便可以說是陸遊在踐行「少壯工夫老始成」。
  • 幼兒學唐詩之名詩欣賞:書憤
    書憤注釋  書憤:抒發義憤。書:寫。  早歲:早年,年輕時。  氣如山:指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有如山嶽。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企圖從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軍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