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孔廟(西院為南金書院,清乾隆三十八年建)。
沙俄侵佔旅大期間在金州設立俄清學校。
探究大連的歷史文化底蘊,大多會落筆於金州的「南金書院」。作為遼南地區的第一座書院,它為地方教育做出了很大貢獻,傳承發揚了國學文化,也使得金州成為當時遼南地區的文化中心。但為什麼在老輩人的記憶裡會有兩個「南金書院」?在歷史的舞臺上它們又分別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近日,記者從大連市檔案館找到了答案。
清朝年間已設立「獎學金」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寧海縣知縣雅爾善率諸士紳捐資創建南金書院,選址於金州文廟(孔廟)學宮內。
南金書院設立之初,由官府撥學田一千畝,歲銀七十兩作為辦學經費,地方人士亦多有捐輸。據《南金書院記》碑文記載,同治八年(1869年)金州廳海防同知談廣慶、訓導範雲波、少尉王尚之和副都統安棣棠等文武官員又聯合地方商賈士紳,募集捐款,在學宮內泮池東側重建南金書院,延續國學教育之脈。
據《金縣誌》載,南金書院每月初二由學官(教諭、訓導)出題考試,稱「官課」;十六日由書院老師出題考試,稱「齋課」。官課成績優異者,除書院發給「膏火費」(學生生活補貼)外,還由官府給予同等數額的獎學金。
「遼南吟誦」列入非遺名錄
清代自1734年金州設立寧海縣學開始,至1894年甲午戰爭停學為止,160年間,寧海縣學、金州廳學(包括南金書院)先後培養了進士10人,文武舉人44人、各類貢生、生員219人。南金書院成為清代大連重要的教育學府,金州也因此成為遼南地區的文化中心,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歸隱於此,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以南金書院為代表的「遼南書房吟」從清末流傳至今,2006年被遼寧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入侵旅大地區,南金書院停課。沙俄違約強佔金州城後,拆除南金書院房舍,取其材料在金州城東門外建成俄清學校。
日偽推「殖民教育」愚鄉民兒童
1904年年底,日俄酣戰期間金州當地商紳在俄清學校舊址成立民立小學堂,定名為「南金書院民立小學堂」。 1906年日本殖民當局擴建並徹底控制了該校,改為官立學堂,更名為「關東州公學堂南金書院」。
南金書院成為日本殖民當局進行奴化教育的場所,最初開設修身、日本語、漢文、算術、圖畫、唱歌和體操7門課程。修身課是基礎學科之一,其內容是講怎樣效忠天皇和一些日本軍國主義修養身心的道理。學生們除了日語訓練,還要進行軍訓和「勤勞奉仕」(勞動)。
在這樣的奴化教育下,受害最深的是青少年學生,到了殖民統治後期,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往往只知「關東州人」、「滿洲人」,而不知自己是中國人。
專家解讀
歷史上有倆「南金書院」
據大連市檔案局的專家介紹:將推行奴化教育的殖民教育機構「公學堂」後綴以「南金書院」,在當時大連地區的公學堂中僅有金州公學堂校名如此,然而這不過是日本殖民當局籠絡人心、麻痺民族精神的溫情面具。此「南金書院」非彼「南金書院」,實質是其進行奴化教育的初等教育機構。
大連歷史上應有兩個「南金學院」:一個是遼南地區傳播「國學」、實施傳統教育,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促進了地方教育的發展,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是大連地區文化歷史上的驕傲;一個是俄、日侵略者殖民教育的實踐之所,為推行奴化教育和「皇國之道」思想服務。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公學堂南金書院成為蘇軍兵營,195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至今一直為部隊用房。至此,「南金書院」後世的故事也畫上了句號。只有一棟經歷了風雨滄桑的百年小樓,以「俄清學校舊址」之名列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之中。宋雪梅 半島晨報、海力網首席記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