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南金書院"乾隆年間始建 選址金州文廟(圖)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遼寧"南金書院"乾隆年間始建 選址金州文廟(圖)

▲金州孔廟,其西院為真正的南金書院,清乾隆三十八年建。

  赫赫有名的「南金書院」,曾使金州因它成為遼南地區的文化中心。歷經200多年的歲月滄桑、風雲變幻,「南金書院」在育人的歷史舞臺上扮演過不同的角色,尤其在一些老大連人的記憶裡「南金書院」有兩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近日,記者從市檔案局找到了答案。

  始建於1773年的南金書院,優秀學生有獎學金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寧海縣知縣雅爾善,率諸紳士捐資創建南金書院,選址於金州文廟(孔廟)學宮內。

  南金書院設立之初,官府撥學田一千畝,歲銀七十兩作為辦學經費,地方人士亦多有捐輸。嘉慶二十年(1815年)改為明倫堂,書院遂廢。據《南金書院記》碑文記載,同治八年(1869年),金州文武官員聯合地方商賈士紳,募集捐款,重建南金書院,延續國學教育之脈。

  據《金縣誌》載,南金書院就讀者除生員(秀才)外,還有文童(童生)。授課以講學為主,考課以八股文為主。兼試策問、表章、判詞或個人專長等科目。每月初二由學官(教諭、訓導) 出題考試,稱「官課」;十六日由書院老師出題考試,稱「齋課」。官課成績優異者,除書院發給「膏火費」(學生生活補貼)外,還由官府給予同等數額的獎學金。

  據史料記載,自1734年金州設立寧海縣學開始,至1894年甲午戰爭停學為止,160年間,寧海縣學、金州廳學(包括南金書院)先後培養進士10人,文武舉人44人、各類貢生、生員219人。

  二十世紀初南金書院成奴化教育場所

  光緒二十二年 (1896年)起,南金書院逐漸恢復,但僅僅4年,就被強佔金州城的沙俄拆除房舍。傳承傳統國學教育的南金書院從此消失在歷史的浩瀚煙波之中。1900年,沙俄用南金書院拆下來的材料,在金州城東門外建成俄清學校,是一處俄式建築。1904年年底,日俄酣戰期間,金州當地商紳在俄清學校舊址成立民立小學堂,定名為「南金書院民立小學堂」。然而,好景不長,這個「南金書院」很快成為侵略者粉墨登場的舞臺。

  1906年,日本殖民當局對南金書院民立小學堂進行校舍擴建,改為官立學堂,更名為「關東州公學堂南金書院」。南金書院成為日本殖民當局進行奴化教育的場所。學生們除了日語訓練,還要進行軍訓和「勤勞奉仕」(勞動)。1944年,「關東州公學堂南金書院」改名為「金州公學校南金書院」,更加強化以培養「歸順於皇國之道」的「關東州人」為目的的殖民地奴化教育。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只知「關東州人」、「滿洲人」,而不知自己是中國人。

  雖然都叫「南金書院」,但本質上截然不同。這也就是老大連人說南金書院有兩個的原因。前一個南金書院是大連的驕傲,而後一個南金書院則是大連的痛楚。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公學堂南金書院成為蘇軍兵營,195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至今一直為部隊用房。

相關焦點

  • 大連「南金書院」清朝時已設立獎學金
    金州孔廟(西院為南金書院,清乾隆三十八年建)。  清朝年間已設立「獎學金」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寧海縣知縣雅爾善率諸士紳捐資創建南金書院,選址於金州文廟(孔廟)學宮內。  南金書院設立之初,由官府撥學田一千畝,歲銀七十兩作為辦學經費,地方人士亦多有捐輸。
  • 大連金州南金書院院長辦公室內被害 疑兇被抓獲
    千龍新聞網訊 在金州區乃至大連市都非常有名的金州南金書院院長、大連金州南金外語學校創辦人王興國9日晚7時30分許,在自己辦公室兼臥室內被害。金州警方迅速展開工作,此案11日凌晨告破,犯罪嫌疑人李程是曾在南金外語學校學習過的無業人員。
  • 遼寧也有太行山?大連金州永清寺:古銀杏和神仙洞護蔭的百年名寺
    相傳,永清寺始建於唐朝(也有說法是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清代、民國和偽滿洲國時代均進行過翻修,「十年浩劫」期間被破壞。據1936年的重修永清寺寺碑記載,清乾隆年間對永清寺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寺址也從太行山上遷址到山下。
  • 山東這座始建於宋金時期的文廟遭此橫劫,讓人心痛!
    國慶節閒來無事到巨野縣城閒逛一番,剛好路過文廟街,這座始建於宋金時期巨野文廟歷史感沉重,決定進去參觀一番,目前這座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不收門票的,只需登基姓名和身份證號即可進去參觀。文廟位於巨野縣東南側,距離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永豐塔不到100米,距離巨野汽車站大概500米左右,從汽車站下車步行5-10分鐘即可到達。這座文廟始建於宋金時期,原址並不在此,後因水患,廢立不一。在明朝洪武年間巨野現丞將文廟遷於現址。後經過多次修整形成佔地三十多畝的文廟舊址。
  • 長沙書院文廟概述
    「瀟湘洙泗」一詞出自北宋文學家王禹偁《潭州嶽麓山書院記》:「誰謂瀟湘,茲為洙泗;誰謂荊蠻,茲為鄒魯。」他把長沙與孔孟的家鄉「洙泗」「鄒魯」相提並論,是對古代長沙文教發達的高度讚譽。今日以什麼來見證「瀟湘洙泗」呢?那只能是留存至今的書院和文廟的遺蹟。書院是中國古代的教育機構,與官學並行,具有社會辦學的性質。
  • 饒州書院之饒州府文廟
    南宋年間,饒州進士達六百餘人。三世聯登 、三科連中、兄弟偕錄,父子同取的現象比比皆是,可謂「江東之士,其州十而饒為最」。 在饒州,饒州知州範仲淹還提名「以東湖為硯,督軍臺為印,妙果寺為文筆,建學於此,鄱陽果真出了文武狀元。」1923年,饒州府文廟成為饒州七縣聯立師範學校學府,為饒州府培養輸送了大批本地學子和人才。
  • 南安樂峰孔泉書院近期重建 預計於今年5月完工
    ­  楊林書院遺址 (蘇黎明 供圖)­  相關連結­  泉州部分古書院遺蹟­  崇正書院原在釋雅山,清光緒十年(1884年)建,今在芳草園復建。­  小山叢竹書院現址位於原泉州第三醫院的「小山叢竹」古石坊邊,始建於北宋,曾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重建。
  • 湖南嶽麓書院受損建築文廟被封 其餘部分正常開放
    楊華峰 攝   中新網長沙8月19日電 (記者 魯毅)因古樹倒塌致湖南嶽麓書院文廟部分建築被壓垮,但這並未影響到嶽麓書院的整體遊覽參觀19日,記者在嶽麓書院看到,書院正常對外開放,前往參觀的遊客依舊絡繹不絕,只有文廟已經被封。  18日下午,嶽麓書院一顆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古楓樹突然齊根折斷,巨大的枝幹壓垮了主建築之一的文廟大成殿約一半的建築,造成3人被壓,其中1名女性遊客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1名遊客和1名書院工作人員受輕微皮外傷。
  • 尊孔尚文建文廟 旁設書院以興學(圖)
    自清已降,教育往績可查資料頗豐,尤以歸綏境之古豐書院、啟運書院、啟秀書院惹人注目。今人記述此三院文章林林總總,但詳者過繁,簡者過簡。  創建最早的是啟運書院,土默特都統所建,始於雍正年間,位在歸化城南門外。教滿文、蒙古文和習射。必修《聖諭廣訓十六條》。師生皆享官方補貼。成績突出的學生,選入兵戶司署當差,練習公務。教員實績突出者按級提升。
  • 西安人文:「周至孔廟」和「對峰書院」沿襲脈絡斧正
    2013年2月16日,曾在博客轉過一篇關於鄉賢的文章,名曰;《為官一處 造福一方:鄒儒》說的是乾隆年間周至縣令鄒儒主政周至,注重教化,興辦學校,深得士民擁戴的故事。其中寫道鄒儒維修「周至孔廟」和修建「對峰書院」的故事。
  • 今夕何夕合肥文廟
    文廟,它不是一般的廟宇,它是中國古代官方興建的祭祀孔子的場所,產生於唐代,宋代逐漸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興建,元代在貴州、雲南,清代在新疆、東北等地也相繼出現。安徽省內的文廟也有不少,其中代表的有桐城文廟、望江文廟等。文廟,又稱孔廟、學宮,在合肥鬧市區城隍廟的西邊,原合肥四中的校園內也隱藏著一座文廟,是合肥市重要歷史文化遺蹟。
  • 文化蕪湖丨千年文化,百年書院
    據記載,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蕪湖縣縣令蔡觀始建文廟,亦稱學宮。崇寧二年(1103年),縣令林修對文廟予以擴建,延請禮部尚書黃裳撰文,書法家、無為太守米芾書寫了《太平州蕪湖縣新學記》,勒碑石植於文廟大成殿。
  • 時光挖挖哇 | 重慶的古代書院你了解多少?
    唐代:大足創建最早書院書院是古代的民間教育機構,原由富人、學者自行籌辦,後由朝廷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逐漸具有半民半官性質。重慶大學陳蔚、胡斌等編著的《重慶古建築》介紹,據史料記載,重慶地區最早的書院出現在唐代,為大足縣「南巖書院」,始創於唐貞觀年間。
  • 縣學鄉學之閩清書院
    閩清縣在古代的教育場所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包括縣學、書院、學堂、社學、私塾等等。始建於宋景德四年的閩清文廟是當年的縣學,慶曆年間開始在明倫堂辦學,入學士子在這裡攻讀「四書」、「五經」。縣學自開辦起數代延續,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於科舉制度的廢除而終止辦學。
  • 蒙城文廟即將修繕完工!始建於元朝,明朝重建
    蒙城文廟,始建於元至元21年(公元1284年),是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洪武四年依舊址重建。歷經永樂、萬曆、順治、康熙等年間多次維修擴建,逐漸形成清代風格。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篇):平遙文廟
    平遙文廟位於平遙古城東南隅城隍廟街120號,始建於唐貞觀初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孔廟;文廟大成殿重建於金大定三年(1163年),是中國各孔廟中唯一的金代建築。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平遙文廟連同平遙古城,平遙雙林寺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樂壽堂,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始建於清乾隆年間
    北京頤和園內慈禧的寢宮樂壽堂,原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期的清漪園建築,也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它本是乾隆的母親孝聖憲皇后要過六十歲生日,乾隆為了給母親慶祝六十大壽,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就把原來的甕山和西湖加以改造。鹹豐十年,樂壽堂被毀,嘉慶七年(1802)修葺,光緒十七年(1891)重修。
  • 雲南第二大文廟,江川縣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玉溪市江川文廟
    江川文廟,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江城鎮北的鐘秀山南麓,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至道光四年(1824年)建成,歷時45年。今為江川二中的所在地,佔地31畝,是江川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2019年10月7日,江川文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安溪文廟與儒家文化
    如今,安溪文廟的保護工程又全面啟動,預計分三期工程進行,完成後將成為"以保護文物為主,集休閒、旅遊、購物為一體的場所。"按計劃,將舉行"安溪文廟始建千年"慶典活動和"安溪文廟創建千年"的學術研究討論會。
  • 為張本義先生與連海書院點讚
    我專程前往位於大連市金州北部的——石河街道的連海書院進行了參觀學習。著名學者、書法家張本義先生擔任連海書院山長,當天在他的親自講解下,使我對連海書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連海書院傳承「金州南金書院」(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之文脈,以研讀儒家經典為主,兼及其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