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孔廟,其西院為真正的南金書院,清乾隆三十八年建。
赫赫有名的「南金書院」,曾使金州因它成為遼南地區的文化中心。歷經200多年的歲月滄桑、風雲變幻,「南金書院」在育人的歷史舞臺上扮演過不同的角色,尤其在一些老大連人的記憶裡「南金書院」有兩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近日,記者從市檔案局找到了答案。
始建於1773年的南金書院,優秀學生有獎學金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寧海縣知縣雅爾善,率諸紳士捐資創建南金書院,選址於金州文廟(孔廟)學宮內。
南金書院設立之初,官府撥學田一千畝,歲銀七十兩作為辦學經費,地方人士亦多有捐輸。嘉慶二十年(1815年)改為明倫堂,書院遂廢。據《南金書院記》碑文記載,同治八年(1869年),金州文武官員聯合地方商賈士紳,募集捐款,重建南金書院,延續國學教育之脈。
據《金縣誌》載,南金書院就讀者除生員(秀才)外,還有文童(童生)。授課以講學為主,考課以八股文為主。兼試策問、表章、判詞或個人專長等科目。每月初二由學官(教諭、訓導) 出題考試,稱「官課」;十六日由書院老師出題考試,稱「齋課」。官課成績優異者,除書院發給「膏火費」(學生生活補貼)外,還由官府給予同等數額的獎學金。
據史料記載,自1734年金州設立寧海縣學開始,至1894年甲午戰爭停學為止,160年間,寧海縣學、金州廳學(包括南金書院)先後培養進士10人,文武舉人44人、各類貢生、生員219人。
二十世紀初南金書院成奴化教育場所
光緒二十二年 (1896年)起,南金書院逐漸恢復,但僅僅4年,就被強佔金州城的沙俄拆除房舍。傳承傳統國學教育的南金書院從此消失在歷史的浩瀚煙波之中。1900年,沙俄用南金書院拆下來的材料,在金州城東門外建成俄清學校,是一處俄式建築。1904年年底,日俄酣戰期間,金州當地商紳在俄清學校舊址成立民立小學堂,定名為「南金書院民立小學堂」。然而,好景不長,這個「南金書院」很快成為侵略者粉墨登場的舞臺。
1906年,日本殖民當局對南金書院民立小學堂進行校舍擴建,改為官立學堂,更名為「關東州公學堂南金書院」。南金書院成為日本殖民當局進行奴化教育的場所。學生們除了日語訓練,還要進行軍訓和「勤勞奉仕」(勞動)。1944年,「關東州公學堂南金書院」改名為「金州公學校南金書院」,更加強化以培養「歸順於皇國之道」的「關東州人」為目的的殖民地奴化教育。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只知「關東州人」、「滿洲人」,而不知自己是中國人。
雖然都叫「南金書院」,但本質上截然不同。這也就是老大連人說南金書院有兩個的原因。前一個南金書院是大連的驕傲,而後一個南金書院則是大連的痛楚。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公學堂南金書院成為蘇軍兵營,195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至今一直為部隊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