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夕何夕合肥文廟
古槐掩映下的大成殿。
現在的大成殿內陳列著四中校史。
後來修建的狀元井。
合肥文廟全貌。
文廟,它不是一般的廟宇,它是中國古代官方興建的祭祀孔子的場所,產生於唐代,宋代逐漸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興建,元代在貴州、雲南,清代在新疆、東北等地也相繼出現。安徽省內的文廟也有不少,其中代表的有桐城文廟、望江文廟等。
文廟,又稱孔廟、學宮,在合肥鬧市區城隍廟的西邊,原合肥四中的校園內也隱藏著一座文廟,是合肥市重要歷史文化遺蹟。記者走訪得知,此文廟是2001年新建的,並非歷史上遺留的文廟,但合肥歷史上的文廟遺址也是在老四中校園內。
尋找之旅
現存的文廟
從老四中的大門進去,左手邊便是文廟,建築是宋代風格,旁邊立有一塊介紹文廟的碑,碑文內容如下:文廟,又稱學宮,始建於唐代,宋時稱景賢書院,最初是民辦的學館。一些富裕之家、飽學之士自行籌款修建,後來發展到由官府投資,成為獨立的教學機構,作為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地方。清乾隆年間重修改名學宮。前至前大街(今安慶路),後至後大街(今淮河路),自南向北依次建有欞星門、泮池橋、戟門、月臺、大成殿、明倫堂等,另有配殿、禮門、崇聖祠等附屬建築,大成殿中供至聖先師孔子位,兩廂配顏子、孟子等人之位。
該建築面南而居,古槐掩映,古樸、典雅、莊嚴肅穆,從狀元橋進入,兩邊各立一亭,分別是井亭和碑亭,井亭內設有兩口井,便是狀元井。最大的建築是大成殿,大成殿似年久失修,油漆斑駁,灰塵僕僕,一把鏽鎖緊鎖著大門。待保管鑰匙的「小李」給我們打開門,打開燈,我們進去參觀了一番,這期間不時有塵土從房梁上落下來,大成殿裡面現在陳列的是老四中的校史,這裡就是歷史上供奉孔子的地方。
記憶中的文廟
據介紹,老四中的退休教師丁傳太對四中的文廟歷史很是了解,當記者找到他時,他正在校園內散步。今年79歲的他,告訴記者,他少年時就在老文廟讀過書,上世紀80年代初,老文廟的大成殿拆掉後,建了現在的四中主教學樓。回憶起老文廟當年的風貌,丁老侃侃而談,他說:「原來大成殿的東南角有一口井,就是狀元井,後面有座筆架山,還有泮水、狀元橋,狀元橋平時是不給走的,只有考試高中才有資格走。原來的建築布局很講究,佔地範圍很廣,整個老四中這片都是文廟舊址,原來這北邊是一排平房,就是過去供人讀書的地方,合肥周圍的學子們在這裡讀書、考試,有遠道而來的學者們來這裡講學授課,大家來這裡聽課,這就是古時候的遊學。」丁老說,以前,廬州府的考生在考試之前,通常都會來學宮祭拜孔子,爬筆架山,喝狀元水,祈求考出個好成績。新中國成立後,大成殿改成了大會堂,供會議使用,當時叫「和平堂」,1952年的時候,他還來這裡開過會。
根據史料記載,文廟和城隍廟,都是始建於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清鹹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攻打合肥,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地方官籌款重建,因經費缺乏,中途停工。光緒五年(1879年),由李鴻章之弟李鶴章募捐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