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由字子路,魯國卞人,孔子得意門生,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流傳有子路借米的故事。
子路小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度日。有次,老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小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裡路,從親戚家背回一小袋米,看著父母吃上香噴噴的米飯,自己也忘記了疲勞。
子路初見孔子,孔子問曰:「有何喜好?」
曰:「好長劍。」
子曰:「以你的才能,加之學習,人所不及。」
子路曰:「學習有啥利益呢?」
子曰:「狂馬需鞭撻,木材虛墨繩來斧正,人需善言規勸使品格高尚。一個人若能虛心受教,沒有什麼學不成的。」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何學之為?」
子曰:「括而羽之,鏃而厲之,其入不益深乎?」
子路拜曰:「敬受命。」
子路從師除學詩、禮、樂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
孔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子路性伉直,說話從不摻假欺瞞,孔子說子路「無宿諾」,只要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
子路「聞過則喜」,孔子對子路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孔子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與?」
子路勇力過人,武藝高強,自從子路入孔門,無人再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謂「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
子路氣度雍容,作到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孔子曾經說過:「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意思說自己穿著破舊的棉袍子,與穿著狐貉皮襖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慚恥,大概只有仲由吧。不嫉妒,不貪求,哪裡還行不通呢?
後來蘇軾評價說,子路之勇,子貢之辯,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
子路當不朽。。
【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登堂入室】
子路初見孔子時說:「我就像一根筆直的竹杆,生來可做一支好箭,還讀書幹什麼」。
孔子告訴他:「求學好比在竹箭安上羽毛、裝上箭頭,用起來不是更有效嗎?」
子路聽孔子說得很有道理,便拜孔子為師。
有一次,子路鼓瑟,彈出的聲音充滿肅殺之氣。
孔子聽到後說:「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
時人評曰:「子路鼓瑟,不合雅頌」。雅頌之音,令人心平氣和。子路性情剛勇,彈瑟缺乏平和。
門下弟子因此不敬子路,孔子知道後,解釋說:「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意思說子路鼓瑟已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