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2021-01-14 NLP與古詩詞


仲由字子路,魯國卞人,孔子得意門生,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流傳有子路借米的故事。


子路小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度日。有次,老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小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裡路,從親戚家背回一小袋米,看著父母吃上香噴噴的米飯,自己也忘記了疲勞。


子路初見孔子,孔子問曰:「有何喜好?」 

曰:「好長劍。」 

子曰:「以你的才能,加之學習,人所不及。」 

子路曰:「學習有啥利益呢?」 

子曰:「狂馬需鞭撻,木材虛墨繩來斧正,人需善言規勸使品格高尚。一個人若能虛心受教,沒有什麼學不成的。」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何學之為?」 

子曰:「括而羽之,鏃而厲之,其入不益深乎?」

子路拜曰:「敬受命。」 


子路從師除學詩、禮、樂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


孔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子路性伉直,說話從不摻假欺瞞,孔子說子路「無宿諾」,只要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


子路「聞過則喜」,孔子對子路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孔子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與?」


子路勇力過人,武藝高強,自從子路入孔門,無人再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謂「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


子路氣度雍容,作到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孔子曾經說過:「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意思說自己穿著破舊的棉袍子,與穿著狐貉皮襖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慚恥,大概只有仲由吧。不嫉妒,不貪求,哪裡還行不通呢?


後來蘇軾評價說,子路之勇,子貢之辯,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


子路當不朽。。

【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登堂入室】

子路初見孔子時說:「我就像一根筆直的竹杆,生來可做一支好箭,還讀書幹什麼」。


孔子告訴他:「求學好比在竹箭安上羽毛、裝上箭頭,用起來不是更有效嗎?」


子路聽孔子說得很有道理,便拜孔子為師。 


有一次,子路鼓瑟,彈出的聲音充滿肅殺之氣。


孔子聽到後說:「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


時人評曰:「子路鼓瑟,不合雅頌」。雅頌之音,令人心平氣和。子路性情剛勇,彈瑟缺乏平和。


門下弟子因此不敬子路,孔子知道後,解釋說:「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意思說子路鼓瑟已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 


相關焦點

  •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不忮( zhì)不求,何用不臧,出自於《詩經》,翻譯成現在普通話的意思就是不嫉妒、不貪婪,為什麼會不好?
  • 【論語易解】9.27「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9.27子曰:「衣(yì)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譯文】孔子說:「穿著破舊的絲綿袍和穿著狐貉裘的人一起站著,而不覺得慚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怎麼會不好?』」子路聽了,就一直念叨這兩句詩。孔子說:「這固然是正道哩,但又怎麼稱得上徹底的好呢?」
  • 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論語·子罕》)「是道也,何足以臧?」錢穆先生譯:「這樣又何夠算好呀。」孔子引詩「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誇美子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子路得意,「終身誦之」,沾沾自喜。孔子擔心子路不復求進,故又出此言。「道」者,人所行之路,這裡指「為人之道」,即人應該做到的常理。「是」為指示代詞,指子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這種「不忮不求」的心態。
  •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分鐘識字863期)
    何謂「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嫉妒別人,不貪求身外之物。只要做到這些,還有什麼不好呢?如果把這份愛非得用什麼來證明的話,那就有點幼稚。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誰來證明一件事情?證明我到底愛不愛你。可是,這些事情就如欲望一樣,屬於無限的,無法用什麼來證明。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只有在不斷的細緻事情上做出努力,從小事情入手,從而可以尋找到一種調和:快樂與痛苦矛盾的方法。
  • 《悟學.第112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927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譯文】孔子說:「穿著破舊的衣袍,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覺得自卑的,大概就是由吧?
  •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詩經》裡面的一句詩詞,所謂不忮,就是不要嫉妒,說白了就是不要看到別人有就眼紅;所謂不求,就是不因為自己沒有而羞恥
  • 不忮不求:不妒忌不貪求的道德修養境界
    不忮不求    作者:孫培國  不忮不求,忮,即嫉妒;求,即貪求。意思是不要妒忌,不要貪求。不忮不求,是一種很高的道德修養境界,曾國藩於此深有心得,他曾說:「餘生平略涉儒先人之書,見聖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他還作了《忮求詩》,教誨啟迪後人。
  • 如此讀《論語》|孔子為什麼用「不忮不求」來稱讚子路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論語·子罕第九》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孔先生對顏淵等人道「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害也,臧,善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妒恨不貪婪,哪能不好呢?那麼孔先生表揚子路的原因是什麼呢?
  • 子路不這樣,自信滿滿
    子路出身貧寒,家裡十分窮困,經常揭不開鍋,吃野菜是常態,跑到百裡之外背米來孝敬父母,父母活著的時候沒有錢讓他們吃得好一點,死了也沒有錢體面地埋葬。子路雖然貧窮,但他從來不自卑,就是穿著破舊的衣袍,也敢於與穿著華麗皮草的富貴之人站在一起,並不覺得寒酸,沒有什麼可恥辱的。這就是子路的自信,他貧而不諂,也是他的氣節。
  • 不忮不求 何用不臧
    ——《論語 子罕》第28章體會 原文: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此章看出夫子善於運用詩教點化弟子,要做到不嫉妒、不貪求,不是表面上口頭上,而是落實在內心裡行動中。劉暢老師結合自己學習經典的感受以及對師長、聖賢遵循意志,體現出經典在內心中已經根植,並促其內省,很值得我學習。能做到不嫉妒,這的確非常不容易。什麼最能引起嫉妒呢?不外乎名與利吧。
  • 南哲學子|曹永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從我的經歷看來,選擇方向更重要一些,我對很多方向都很感興趣,但是一來只有朦朧的興趣,沒有積習,臨時抱佛腳是費力不討好的,二來,不同學校對不同專業的教授模式和側重是不同的,可以多做些前期準備,更有針對性。雖然我也走過一些彎路,但是所謂的彎路也是後來反思所構建出來的,只要當時所做的決策是出於理性的權量,便是最好的選擇。
  • 《論語》中的子路
    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雍也》)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 雄雉於飛,何用不臧
    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zāng?雄雉zhì:雄性的野雞。喻丈夫。雉:野雞,雄者有冠,長尾,身有文採,善鬥。一說雉為耿介之鳥,交有時,別有倫。洩yì洩:緩飛貌。鼓翅飛翔的樣子。自詒伊yí阻:自討憂愁。自詒:自取。詒:通」貽「,遺留。阻:憂愁。一說阻隔。展:誠實。勞我心:即」我心勞「,因掛懷而操心、憂愁。勞,憂。
  • 《論語與個人成長》:逝者如斯,未成一簣,不忮不求!
    而當我們真的把「逝者如斯」放在心裡,不可能管不好時間。沒想到,因為自己的堅持、不放棄,一些看似不可能成交的客戶終於也被我搞定了。有過這次的經歷後,我每次想要放棄的時候,都會告訴自己要多堅持一會,希望在轉角。現在的我已經不會再隨隨便便就放棄了,當然也更加懂得了成功就是隨隨便便就能到來的道理。
  • 《論語》|穿地攤貨與穿名牌站一起不自在?有個人從不覺得寒磣
    有些不富有的人,穿著寒磣的衣服,站在那些穿著名牌高檔衣服的人旁邊,感覺自己與這些人不在一個檔次上,不是想避而不見,就是覺得相形見絀,自慚形穢,不自覺地覺得好像低人一等,很不自在,但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從來不會覺得這樣。
  • 論語史鑑:讓人幸福的是平安、健康,財富卻不一定!
    第九篇第27章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衣:拼音:yī、yì。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上衣,本義即上衣,古代下衣叫裳。後為衣服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