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從小我們便被「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名言警句教育,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在有限時間內散發無限的光芒。於是,我們就從小便以為「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原配」就是「寸金難買寸光陰」。這首出自《增廣賢文》的詩句已經被鐫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但是,其最早出現並不是在元代,而是早在四百多年前的唐末,出自許多人並不是很熟知的詩人——王貞白,其七絕詩《白鹿洞》中有言「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都知道,唐代詩人輩出,比如李白、杜甫等,為人熟知。但是,也有著很多不像他們耳熟能詳,卻依舊值得我們學習記住的詩人。那麼,寫下千古名句,卻被眾人忽視的詩人王貞白,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白鹿洞中讀書,感慨時光而作千古名句
據記載,王貞白,字有道,號靈犀,是信州永豐(今江西上饒廣豐)的人。雖然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不是很有名,但是在唐代末年,五代十國的時候,他也是一個名聲在外的詩人。早年的他,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面的白鹿洞讀書學習。白鹿洞其實不是一個洞,而是在山谷間的一處平地,四處環山,綠樹成蔭並且環境靜謐,是個相當時候讀書學習的聖地。唐代中期的李渤曾經在這裡讀書,還養了一頭白鹿來陪伴自己。而後在他成名後,這個地方便因此得名「白鹿洞」。
因此,王貞白也選擇了這個聖地來學習。讀書人都喜歡用詩詞歌賦來記錄自己的心境和經歷感悟。他就是在讀書時,突然感慨時光流逝,「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描寫的正是王貞白讀書的情狀。沉浸在書中的時光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飛逝,竟然沒有察覺春天都已經要過完了,那時剛剛抽芽的嫩葉已經長成了深綠色,馬上就要初夏了。時間真是無情又珍貴啊!前兩句描寫自然而引發感慨,而後兩句則是在敘事,闡明自己是因為白鹿洞中修身養性的道人「逗笑」才從專心的情緒中出來,從而引發前兩句感慨。此後,「一寸光陰一寸金」便成為千古名句,無數人以此勉勵自己要珍惜時光,好好度過人生的每一天。
面對時光無情的流逝,我們常用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來激勵自己後面的時間好好珍惜。筆者看來這其實是一種量化了時間,沒有對比就不會知道珍貴。而王貞白也是用的對比,用「不覺春深」來突出時光流逝。而筆者覺得王貞白的描寫更能讓我們切身體會時光的無情。一年365天,四季輪換,從不會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留。不論你有沒有發覺,時間它都是在不停歇地向前,好的壞的都是過去了的,我們既不能一直停在過往,也不能提前去到未來。我們能做的,唯一能夠辦到的事情,只有掌握好現在的每分每秒,讓過去的遺憾不會成為未來的遺憾,讓今天不成為明天的遺憾。過往不戀,未來可期,珍惜當下才是我們面對時間最好的辦法。
兩次中舉,邊塞從軍
自古能夠悟出時光易逝,把握現在的人都不會默默無聞。王貞白自然也不是等閒之輩。那個時候的讀書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金榜題名,報效國家。而王貞白也是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且考中進士。然而好事總是多磨的,當年他第一次考上的時候,由於當時考試的某些操作引發了百姓的議論,並且接到很多人的舉報,說這次考試中存在不公正。可以說,輿論向來在國家管理中都起著很大的作用(不論好壞),於是朝廷便推翻了那時的放榜結果,並且進行了多一輪的複試,由當時翰林院的學士主持。終於經過激烈的競爭,在原有二十五人中舉後淘汰了十個人。
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王貞白就是這個真金,在第二輪複試中,他仍然脫穎而出,二次中舉。所以說啊,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聽到身邊人說自己懷才不遇,時運不佳。其實說到底,還是時代的進步已經對於選拔人才更加的苛刻,而真正有能力的人,是永遠不會被時代拋棄,被沙土掩蓋光芒的。如果你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那只能說明自己能力還不足以到達,與其怨天尤人,抱怨社會環境,不如珍惜時間提升自己,做一個更好的人,鍛鍊自己的能力。筆者相信,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懷才不遇。
稍微了解一些歷史的人都清楚,那時候的制度,如果想要大展宏圖,最好還是從軍,建立軍工,而後才能平步青雲,有底氣立於朝堂之上。而王貞白選擇了邊塞從軍,並非時局所迫,而是源於他內心的渴望。那個時候的青壯年,都是想要建功立業的。哪怕高中進士的王貞白也不例外,在他心中,在邊關保家衛國是他最想要做的一件事情,也是他實現宏圖大業的重要一步。而在邊塞生活過的詩人,總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會創作許多的邊塞詩。有的紀實表忠,有的則描寫生活渴望和平。很多邊塞詩都是詩人在流放中所作,而王貞白出徵前在其《擬塞外徵行》中便早早表明了自己的豪情壯志,不可謂不值得尊敬。
中舉七年,終入仕途,卻難以實現心中所願
在王貞白中舉從軍後七年,他被任命為校書郎,才算正式步入仕途。作為一個讀書人,一個有自己抱負的讀書人,在政治上它有著自己堅定而鮮明的立場,並且性格直率。要知道,這樣的性格,在當時已經瀕臨衰敗的唐朝,是根本不可能實現自己的一腔熱情的。而這些,在王貞白進入官場後不久,便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並且知道無藥可救。他體會過底層百姓的生活艱難,見識了官場腐敗,但是自己卻無可奈何,悲從中來。「時官苟貪濁,田捨生憂煎」就是他內心最好的寫照。
其實很多詩人都是在從政後看破了時局,才寫出許多抒發自己內心憤懣的佳作。但並非我們想像那種整天在家喝酒埋怨之人,他們和我們周圍那些整天無所事事,卻抱怨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完全不一樣。這些詩人,往往都是曾經奮鬥並且大多實現自己目標的才子,只是到了自己想要的位置,才發現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無可奈何、悲從中來。而我們很多人,往往自命不凡,卻不曾為目標付出過,當發現理想很遙遠的時候,便放棄,將責任推給社會推給時代,每天傳播負能量,沉浸在無所事事的日子裡。筆者覺得,詩人所展現的懷才不遇其實是對自己沒有辦法挽救局面的一種自責,他們的才能在時代的篩選下都是值得認可的,只是環境所禁錮,無法施展。
認清現實,棄官歸隱,貢獻家鄉
在見識了真正的官場,感受到了內心的無奈後,年僅35歲的王貞白選擇了結束自己的仕途,歸隱返鄉。這和很多詩人在官場沉浮後的選擇一樣,但是大多數的人都選擇了遊山玩水,不問世事;而王貞白並沒有選擇這樣一種閒適安逸的生活。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了自己的家鄉,將自己的滿腹經綸留給了家鄉的未來。他回到自己的家鄉,創立了自己的書齋,用自己的知識來教學,將知識的力量傳遞給家鄉的孩子們,為家鄉學子傳道解惑。
那時的他,就寫寫書以供娛樂,勤奮一如當年在白鹿洞,但是再也不是為了進入仕途,只是為了想要學習;時不時還會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寫詩遊玩。當時他和羅隱、方幹、貫休並稱為「江西四大詩人」。他的餘生都貢獻給了自己的家鄉。在他去世後,朝廷還賜予了他「上柱國公」的封號,為其建立了「道公祠」以表彰和紀念他的才華和貢獻。筆者覺得,那時的王貞白已經不屑於朝廷的封號了。一個人在看透了一些事情之後,便會對許多事情無所謂了。那些功名利祿於王貞白而言已是過眼浮雲。對於一腔熱血的人,在熱情被無情澆滅後,剩下的除了失望,便一無所有。
結語:王貞白大半生幾乎都奉獻給了家鄉建設,而他留下的眾多詩句更是激勵著現在的我們不負韶光,珍惜當下。《唐才子傳》中有言「學歷精贍,篤志於詩,清潤典雅,呼吸間兩獲科甲,自致於青雲之上,文介可知矣」,說的就是王貞白才學過人,志向遠大,是個值得敬佩和學習的人。其年少便能知曉時光易逝,而後才能更加認真生活。作為祖國棟梁的我們,亦當知曉時間珍貴,不負當下。
參考文獻:
《全唐詩》
辛文房《唐才子傳》
徐文卿《 王有道先生墓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