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詩人王貞白——「一寸光陰一寸金」真正的出處

2020-12-05 楊貴妃說歷史

導語:從小我們便被「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名言警句教育,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在有限時間內散發無限的光芒。於是,我們就從小便以為「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原配」就是「寸金難買寸光陰」。這首出自《增廣賢文》的詩句已經被鐫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但是,其最早出現並不是在元代,而是早在四百多年前的唐末,出自許多人並不是很熟知的詩人——王貞白,其七絕詩《白鹿洞》中有言「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都知道,唐代詩人輩出,比如李白、杜甫等,為人熟知。但是,也有著很多不像他們耳熟能詳,卻依舊值得我們學習記住的詩人。那麼,寫下千古名句,卻被眾人忽視的詩人王貞白,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白鹿洞中讀書,感慨時光而作千古名句

據記載,王貞白,字有道,號靈犀,是信州永豐(今江西上饒廣豐)的人。雖然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不是很有名,但是在唐代末年,五代十國的時候,他也是一個名聲在外的詩人。早年的他,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面的白鹿洞讀書學習。白鹿洞其實不是一個洞,而是在山谷間的一處平地,四處環山,綠樹成蔭並且環境靜謐,是個相當時候讀書學習的聖地。唐代中期的李渤曾經在這裡讀書,還養了一頭白鹿來陪伴自己。而後在他成名後,這個地方便因此得名「白鹿洞」。

因此,王貞白也選擇了這個聖地來學習。讀書人都喜歡用詩詞歌賦來記錄自己的心境和經歷感悟。他就是在讀書時,突然感慨時光流逝,「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描寫的正是王貞白讀書的情狀。沉浸在書中的時光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飛逝,竟然沒有察覺春天都已經要過完了,那時剛剛抽芽的嫩葉已經長成了深綠色,馬上就要初夏了。時間真是無情又珍貴啊!前兩句描寫自然而引發感慨,而後兩句則是在敘事,闡明自己是因為白鹿洞中修身養性的道人「逗笑」才從專心的情緒中出來,從而引發前兩句感慨。此後,「一寸光陰一寸金」便成為千古名句,無數人以此勉勵自己要珍惜時光,好好度過人生的每一天。

面對時光無情的流逝,我們常用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來激勵自己後面的時間好好珍惜。筆者看來這其實是一種量化了時間,沒有對比就不會知道珍貴。而王貞白也是用的對比,用「不覺春深」來突出時光流逝。而筆者覺得王貞白的描寫更能讓我們切身體會時光的無情。一年365天,四季輪換,從不會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留。不論你有沒有發覺,時間它都是在不停歇地向前,好的壞的都是過去了的,我們既不能一直停在過往,也不能提前去到未來。我們能做的,唯一能夠辦到的事情,只有掌握好現在的每分每秒,讓過去的遺憾不會成為未來的遺憾,讓今天不成為明天的遺憾。過往不戀,未來可期,珍惜當下才是我們面對時間最好的辦法。

兩次中舉,邊塞從軍

自古能夠悟出時光易逝,把握現在的人都不會默默無聞。王貞白自然也不是等閒之輩。那個時候的讀書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金榜題名,報效國家。而王貞白也是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且考中進士。然而好事總是多磨的,當年他第一次考上的時候,由於當時考試的某些操作引發了百姓的議論,並且接到很多人的舉報,說這次考試中存在不公正。可以說,輿論向來在國家管理中都起著很大的作用(不論好壞),於是朝廷便推翻了那時的放榜結果,並且進行了多一輪的複試,由當時翰林院的學士主持。終於經過激烈的競爭,在原有二十五人中舉後淘汰了十個人。

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王貞白就是這個真金,在第二輪複試中,他仍然脫穎而出,二次中舉。所以說啊,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聽到身邊人說自己懷才不遇,時運不佳。其實說到底,還是時代的進步已經對於選拔人才更加的苛刻,而真正有能力的人,是永遠不會被時代拋棄,被沙土掩蓋光芒的。如果你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那只能說明自己能力還不足以到達,與其怨天尤人,抱怨社會環境,不如珍惜時間提升自己,做一個更好的人,鍛鍊自己的能力。筆者相信,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懷才不遇。

稍微了解一些歷史的人都清楚,那時候的制度,如果想要大展宏圖,最好還是從軍,建立軍工,而後才能平步青雲,有底氣立於朝堂之上。而王貞白選擇了邊塞從軍,並非時局所迫,而是源於他內心的渴望。那個時候的青壯年,都是想要建功立業的。哪怕高中進士的王貞白也不例外,在他心中,在邊關保家衛國是他最想要做的一件事情,也是他實現宏圖大業的重要一步。而在邊塞生活過的詩人,總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會創作許多的邊塞詩。有的紀實表忠,有的則描寫生活渴望和平。很多邊塞詩都是詩人在流放中所作,而王貞白出徵前在其《擬塞外徵行》中便早早表明了自己的豪情壯志,不可謂不值得尊敬。

中舉七年,終入仕途,卻難以實現心中所願

在王貞白中舉從軍後七年,他被任命為校書郎,才算正式步入仕途。作為一個讀書人,一個有自己抱負的讀書人,在政治上它有著自己堅定而鮮明的立場,並且性格直率。要知道,這樣的性格,在當時已經瀕臨衰敗的唐朝,是根本不可能實現自己的一腔熱情的。而這些,在王貞白進入官場後不久,便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並且知道無藥可救。他體會過底層百姓的生活艱難,見識了官場腐敗,但是自己卻無可奈何,悲從中來。「時官貪濁,田捨生憂煎」就是他內心最好的寫照。

其實很多詩人都是在從政後看破了時局,才寫出許多抒發自己內心憤懣的佳作。但並非我們想像那種整天在家喝酒埋怨之人,他們和我們周圍那些整天無所事事,卻抱怨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完全不一樣。這些詩人,往往都是曾經奮鬥並且大多實現自己目標的才子,只是到了自己想要的位置,才發現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無可奈何、悲從中來。而我們很多人,往往自命不凡,卻不曾為目標付出過,當發現理想很遙遠的時候,便放棄,將責任推給社會推給時代,每天傳播負能量,沉浸在無所事事的日子裡。筆者覺得,詩人所展現的懷才不遇其實是對自己沒有辦法挽救局面的一種自責,他們的才能在時代的篩選下都是值得認可的,只是環境所禁錮,無法施展。

認清現實,棄官歸隱,貢獻家鄉

在見識了真正的官場,感受到了內心的無奈後,年僅35歲的王貞白選擇了結束自己的仕途,歸隱返鄉。這和很多詩人在官場沉浮後的選擇一樣,但是大多數的人都選擇了遊山玩水,不問世事;而王貞白並沒有選擇這樣一種閒適安逸的生活。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了自己的家鄉,將自己的滿腹經綸留給了家鄉的未來。他回到自己的家鄉,創立了自己的書齋,用自己的知識來教學,將知識的力量傳遞給家鄉的孩子們,為家鄉學子傳道解惑。

那時的他,就寫寫書以供娛樂,勤奮一如當年在白鹿洞,但是再也不是為了進入仕途,只是為了想要學習;時不時還會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寫詩遊玩。當時他和羅隱、方幹、貫休並稱為「江西四大詩人」他的餘生都貢獻給了自己的家鄉。在他去世後,朝廷還賜予了他「上柱國公」的封號,為其建立了「道公祠」以表彰和紀念他的才華和貢獻。筆者覺得,那時的王貞白已經不屑於朝廷的封號了。一個人在看透了一些事情之後,便會對許多事情無所謂了。那些功名利祿於王貞白而言已是過眼浮雲。對於一腔熱血的人,在熱情被無情澆滅後,剩下的除了失望,便一無所有。

結語:王貞白大半生幾乎都奉獻給了家鄉建設,而他留下的眾多詩句更是激勵著現在的我們不負韶光,珍惜當下。《唐才子傳》中有言「學歷精,篤志於詩,清潤典雅,呼吸間兩獲科甲,自致於青雲之上,文可知矣」,說的就是王貞白才學過人,志向遠大,是個值得敬佩和學習的人。其年少便能知曉時光易逝,而後才能更加認真生活。作為祖國棟梁的我們,亦當知曉時間珍貴,不負當下。

參考文獻:

《全唐詩》

辛文房《唐才子傳》

徐文卿《 王有道先生墓碣》

相關焦點

  • 他是唐末最不知名的詩人,「一寸光陰一寸金」就出自他手
    王貞白的事跡很少有人知曉,也很少有人願意去多做了解,但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這首出自於《增廣賢文》的詩句是人盡皆知的用來比喻時間珍貴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這裡以金子喻光陰,謂時間寶貴,應該珍惜。這是詩人由第一句敘事自然引發出來的感悟,也是詩人給後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來一直勉勵人們、特別是讀書人珍惜時間、注重知識積累,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 光陰如金,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由來
    一寸光陰一寸金是經典名言,常常用來形容時間寶貴。這句話原本是一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貞白筆下。原詩是「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王貞白是唐昭宗時期的文人,進士及第後官封校書郎。他青年時在江西廬山求學,根據自己的真實經歷寫了這首詩。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上句是啥?他兩獲科甲與《白鹿洞》有關嗎?
    白鹿洞朝代:唐代作者:王貞白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詩人讀書入神,每天都過得緊張而充實,全然忘記了時間。春天快過完了,是詩人不經意中猛然發現的。這一發現令詩人甚感意外,頗多感慨。他覺得光陰過得太快了,許多知識要學,時間總不夠用似的。次句寫詩人的感悟。「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陰,指極短的時間,這裡以金子喻光陰,謂時間寶貴,應該珍惜。
  • 「一寸光陰一寸金」探源
    孔子聖跡圖之《在川觀水》「一寸光陰一寸金」,這是一句人盡皆知的比喻時間寶貴的名言。這句名言出於何處?新版《辭源》「寸陰」條下引元同恕《矩庵集》一五《送陳嘉會》詩:「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但這不是這句名言的最早出處。查《全唐詩外編》(王重民  孫望  童養年輯錄,中華書局,1982,228頁)上冊中的《全唐詩補逸》卷一四載有王貞白七絕詩《白鹿洞二首》(王貞白的《白鹿洞二首》,據輯錄者註:「此二首從清餘姚邵啟賢輯、武昌陶氏刊本《王貞白詩》中補得。
  • 王貞白的一首小詩充滿了智慧,一寸光陰一寸金,讀懂了受益終身!
    王貞白,唐朝著名詩人,字有道,號靈溪,信州永豐(今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人。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七年後(公元902年)授職校書郎,嘗與羅隱、方幹、貫休同唱和。著有《靈溪集》7卷行世,今編詩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
  • 人人皆知「一寸光陰一寸金」,你知道上半句嗎?原詩告訴你
    從小的時候,說起珍惜時間,我們會的第一句話應該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但其實啊,這句話並不是這樣的組合。在《中國詩詞大會》上也有一道題目是,回答出「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上半句,一度難倒了選手。那今天咱就來說一說這上半句。
  •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昨日黃昏,讀到王貞白的一首詩,愛不釋手:《白鹿洞二首·其一》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專心讀書,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暮春時節,一寸光陰就像一寸黃金珍貴。如果不是道人來逗笑,還在深入鑽研周公孔子的精義、教導呢。」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
  • 每天一首古詩詞|王貞白: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白鹿洞二首》其一這是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王貞白寫自己讀書生活的兩首詩,其中第一首最為有名,「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兩句更是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內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之南,青山環抱,綠樹成蔭。名為洞,其實並非洞,而是山谷間的一方坪地。
  • 你一定用過「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個名句,但你知道它的出處嗎
    ……很多珍惜時間的名言可能我們並不熟悉,但是有一句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就是流傳中國千年之久的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通常我們說這一句的時候,下一句接的是「寸金難買寸光陰」。作為一個流傳千年的俗語,當然沒什麼問題。不過今天小編要告訴你的是「一寸光陰一寸金」最初是一個詩句,它出自唐朝詩人王貞白的一首詩,下一句並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上句到底是什麼,我真答不上來啊!
    要說這一季《詩詞大會》上的坑,我跳得最憋屈的一道題就是這「一寸光陰一寸金」。你要說我完全想不起來什麼,我也認栽。但是這句詩明明從小聽到大的啊!嘴邊明明有一句「寸金難買寸光陰」啊!可是,心裡又知道肯定是錯的……那叫一個堵得慌啊!原題是這樣的:請問「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上句是什麼?
  • 「一寸光陰一寸金」後一句,並非「寸金難買寸光陰」,而是這句話
    「一寸光陰一寸金」後一句,並非「寸金難買寸光陰」,而是這句話用董卿在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說過的一句話來講,就是一場詩詞的狂歡,在這樣的節目對於一個主持人來說,也是充滿了挑戰的,儘管如此,董卿還是憑藉著自己紮實的文化底蘊
  • 唐詩鑑賞:一寸光陰一寸金,流傳千古,它的原創者究竟是誰?
    《增廣賢文》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兒童啟蒙書目,歷經明清兩代文人學者整理、修訂,名言金句很多,其中有這麼兩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廣傳世間,是惜時、勵志的至理名言。廬山關於「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原始出處很長一段時間存在誤解,比如有一版的《辭源》就認為是出自元代同恕《送陳嘉會》詩:「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宋代朱熹的《勸學詩》也有「一寸光陰不可輕
  • 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是多久?
    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是多久?一」瞬間」是多長?只有0.36秒!一「剎那」呢?現代的計時單位,一天分為24小時,一小時為60分鐘,一分鐘為60秒等等,這樣的計時都很好理解。此外,在中國古代表述時間的詞彙中,光陰是用「寸」來量的。比如唐末詩人王貞白,早年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讀書時,就曾寫下《白鹿洞詩二首》,其中一首中有「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句子。那麼,古代的時間為什麼用「寸」來表述呢?
  • 一寸光陰一寸金」,下句是「寸金難買寸光陰」嗎?原來都弄錯了
    該珍惜的錯過了,而一旦錯過就彌補不了,這時耳邊又迴響起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詩「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詩的出處,是唐末著名的詩人王貞白在《白鹿洞兩首》中的名句,很多人在讀到「一寸光陰一寸金」後,自然而然地接下一句「寸金難買寸光陰」,其實這兩句根本就不挨著,不是同一首詩的內容,但是放在一起又是那麼的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發人深思,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王貞白的這首詩。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唐詩是文人才子們思想精華的淬鍊,其中不乏人生的真知灼見,有許多句子千古流傳, 「一寸光陰一寸金」便是其中之一。這句勸勉世人珍惜時間的至理名言,我們寫文章常常引用,教導他人更是時時提及。問題來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出自哪裡?下一句是什麼?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出處到底在哪,附譯文賞析。
    白鹿洞二首·其一唐代:王貞白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譯文專心讀書,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暮春時節,一寸光陰就像一寸黃金珍貴。一寸光陰一寸金:以金子比光陰,謂時間極為寶貴,應該珍惜。寸陰:極短的時間。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引笑:逗笑,開玩笑。周情孔思:指周公孔子的精義、教導。追尋:深入鑽研。賞析這是一首寫詩人自己的讀書生活的詩,也是一首惜時詩。
  • 最容易理解錯誤的詩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勸你學習的!
    比如在表達的情感是什麼,詩人寫詩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等。今天安久和大家分享一首詩,可能一直以來大家都理解錯了的詩。《白鹿洞》(其一)唐·王貞白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著名詩人王貞白的代表作,我想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其中的「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句子。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是一首關於讀書、惜時、勵志的詩。但是當了解一下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整首詩的理解會發現,這首詩的本意其實不是這樣。
  • 產生在九江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千古名句及這個典故由來的傳說
    接下來,我就講一個發生地在我們九江的典故,如:「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國人皆知的古語。這句勸人要珍惜時間的警示格言。也是現在所有家長們在教育小孩時用的最多的話,知道會說這句話的人比比皆是!但,大家對這句古語詩詞的出處和它背後的歷史故事,估計就是沒有幾個人能「道得清,說的明」了吧!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前一句是?詩詞大會選手:我真答不上來啊
    比如說「一寸光陰一寸金」,這種著名的珍惜時間的詩句,大家都知道。但其實提到「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都會情不自禁脫口而出下半句「寸金難買寸光陰」,而要是問它的前一句是什麼?卻是鮮有人知。7字對仗,很多大家熟悉的名句,都編寫在裡面,比如說: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著名的「一寸光陰一寸金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並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
    最常用的古詩句,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很寶貴,而且過去了就永遠找不回來。然而,隨著知識的積累,才發現,「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寸光陰一寸金」出自唐代詩人王貞白的《白鹿洞二首》,全詩如下: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